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2 單片機的發展歷程及趨勢

單片機發展大致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4年~1976年):單片機初級階段。1974年12月,仙童公司推出了8位的F8單片機,功能較簡單,包括了8位CPU、64B RAM和2個并行口。

第二階段(1976年~1978年):低性能單片機階段。1976年Intel的MCS-48單片機(8位)極大地促進了單片機變革和發展,1977年GI公司推出PIC1650,Rockwell公司推出R6500系列單片機。這些單片機主要是8位CPU,其速度、存儲容量、處理能力及片上外設均有所增強。

第三階段(1978年~1983年):高性能單片機階段。1978年Zilog公司推出的Z8單片機,1980年Intel公司推出的MCS-51系列,Motorola推出的6801單片機。這些單片機普遍帶有串行I/O口、多級中斷系統及16位定時器/計數器,片內ROM、RAM容量加大,且尋址范圍可達64KB,有的片內還帶有A/D轉換器。由于這類單片機性價比高,所以得到了廣泛應用,是目前應用數量最多的單片機。

第四階段(1983年~現在):8位單片機鞏固發展及16位單片機、32位單片機推出階段。16位單片機的典型產品有Intel公司的MCS-96系列單片機。32位單片機除具有更高集成度外,其數據處理速度比16位單片機提高許多,性能比8位、16位單片機更加優越。

20世紀90年代是單片機大發展時期,Motorola、Intel、ATMEL、德州儀器(TI)、三菱、日立、飛利浦及LG等公司開發了一大批性能優越的單片機,極大地推動了單片機的應用。

當前,單片機不斷向高速、大容量、高性能化,低功耗及I/O功能多樣化等方面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CPU的改進

1)增加數據總線寬度。各種性能優良的16位單片機和32位單片機,其數據處理能力要優于8位單片機。

2)改變CPU結構。例如:有的采用雙CPU結構,以提高數據處理能力;有的內部采用流水線結構,大大加快指令執行時間;有的和數字信號處理器(DSP)結合,提高數字信號處理的能力。

(2)存儲器的發展

1)片內程序存儲器普遍采用FLASH,實現了在線編程,省去了編程器,使系統開發、編程及仿真調試簡單方便。

2)加大存儲器容量和改進存儲結構。有的單片機片內程序存儲器容量可達128KB甚至更多,不需擴展程序存儲器;有的單片機片內有FLASH、SRAM、EEPROM及擴展SRAM等多種存儲方式,大大拓展了數據存儲處理功能。

(3)強化片內I/O功能

1)增加并行口驅動能力,以減少外部驅動芯片。

2)有些單片機集成了一些特殊的串行I/O功能,如I2C、單總線、SPI及USB等,為構成分布式、網絡化系統提供方便條件。

3)擴展I/O接口的編程復用功能,通過對內部寄存器設置,可以實現同一接口的多種不同功能,例如一些I/O引腳可以根據應用需要,設置為普通I/O口、外部中斷引腳及A/D轉換通道等。

4)片上集成更多I/O部件和接口。例如多通道A/D和D/A、電壓比較器、溫度傳感器、定時器、可編程數字交叉開關及電源監測等。

(4)低功耗化

采用CMOS工藝,低電壓(2.7V即可工作),功耗小,可配置等待狀態、睡眠狀態及關閉狀態等低功耗工作方式。消耗電流僅在μA或nA量級,適于電池供電的儀器設備。

(5)使用實時操作系統的RTX51

RTX51是一個針對8051單片機的多任務內核,已集成到C51編譯器中,使用簡單方便。可以簡化對實時事件反應速度要求較高的復雜應用系統設計、編程和調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溪县| 宝山区| 嵊泗县| 西乌珠穆沁旗| 双江| 永福县| 清原| 浮山县| 福州市| 东至县| 吴川市| 绥江县| 莎车县| 东丽区| 瓮安县| 洛扎县| 澄江县| 天气| 乌海市| 黄浦区| 保康县| 陕西省| 新疆| 罗江县| 永德县| 乐至县| 盐城市| 漳浦县| 尤溪县| 博野县| 八宿县| 同心县| 新源县| 寿宁县| 皋兰县| 巴东县| 白朗县| 平定县| 郓城县| 民勤县| 穆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