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朗月雖然糧草大營被燒了大半但是也并不十分著急,探馬來報哥舒大軍已到了百里之外,大軍兩日便到定安城下,兩軍合兵一處即可攻打定安城。
朗月國是以戰養戰,所謂被燒的也都是他們掠奪過去的大夏糧草,雖然也心疼但是并不著急,一旦定安城破他們長驅直入也并不為糧草發愁,糧草被燒也無非是緩解兩天攻勢而已。
太子召集王朗和白剛等眾將議事,這些人也明白,燒糧草大營也無非是緩兵之計,既然哥舒大軍已到了百里之外那留給定安城的時間也所剩無幾。
“哥舒大軍兩日后必到,兩軍合為一處后也須安歇一日,第四日恐怕就會大軍壓境”王朗分析后說道。
“末將贊同,他們攻城不急,必準備好后再來,應為四日后凌晨”白剛說道。
“你二位將軍都覺得是四日后,倘若阿史那朗月出其不意兩日后便急攻呢,阿史那朗月急攻在前,哥舒隨后便到,兩軍交替猛攻而我軍疲乏困厄,豈不危險?”太子說道。
“也有可能,不論如何都是一場苦戰,如今形勢已成,不論如何我們唯有堅守而已”王朗點頭,他也同意太子所說,他也想到了這點,但是也沒辦法。
阿史那朗月怎么進攻呢?那是人家自己定計的事,你就算能猜到也無用,除非你能破解,不然的話你猜到了也沒什么辦法,這才是癥結所在。
“朝廷派大軍十萬已經北上,五日后也可到定安城,但那時大事已定,我們根本守不了一日,他們無非是趕走阿史那朗月,可人家也沒想久留啊!”王朗苦笑嘆道。
“我有親兵三百人,個個能征善戰,王將軍再劃撥我三千人馬,我突襲而出,若是能到大營擒阿史那朗月那便免了這一場浩劫,若是我身死,各位留下有用之身,定安城能守則守,不能守則退,與朝廷大軍匯合一處”太子神色如常,可是話如驚雷。
“太子何須如此?自古文死諫武死戰,我等既領命守城,城在人在,城破人亡,豈能讓太子孤身犯險?便是此計可行又何須太子親往?”白剛等眾將跪下說道。
“各位都心知肚明,我為大夏太子,在朝中無權無勢,可是誰敢明目張膽殺我?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我來此若能守住此城則命不該絕,可我身為太子也不能為活自己一命而陷一城一州百姓的性命于險境,我帥三千人出城奇襲,若僥幸成功或許可保定安城,若不成功無非身死,我身死后朝廷大軍快速而來此城可守,若是朝廷大軍仍舊五日后才來各位便邊戰邊退,各位皆朝中柱梁,不該因我而死”太子朗聲說道。
“我等誓死追隨太子,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生死無悔!”眾將大喊一聲,全部跪地。
鐘天成等人也都在此,聽見太子說話也都感慨良多,太子之言說的既不矯情也不做作,大戰前夕一席話無形中鼓舞了士氣但并不刻意,人主如此也是大幸。
“太子萬金之軀不立危墻,便是去也不該太子去”鐘天成說了一句,眾將也都附和。
“我與眾位一樣,眾位哪個不是人之子女?哪個不是為人父母?各位可赴湯蹈火我身為太子還不如各位嗎?各位且留下有用之身,我去不論勝負都或許能救合城百姓,各位代我而去我不身死怎能救百姓呢?”太子笑著說道,神色無波無瀾。
“倘若大夏國得太子繼承大統,天下之幸,我愿隨太子前往”鐘天成說道,他本來是想看看太子是真去還是假去,倘若他并不想去的話鐘天成說萬金之軀不立危墻而眾將也都攔著太子就可順臺階而下,可太子是真心想去的話鐘天成卻主動相隨。
“太子都不怕我等還怕個屌?我也去!”秦陽嗷嘮一嗓子喊道。
“不錯,怕個屌?我也去!”白云雷贊同的點頭。
秦振這次沒瞪兒子秦陽,白剛看了一眼白云雷也沒說什么,秦振他們這些人是武林人士,平日難念以武犯禁,但是為人皆豪爽,也都是義薄云天之輩!太子今日之言,真情流露,他們或同情或佩服,太子尚且能不計生死他們自然也愿意相隨。
白剛不說話默認兒子白云雷同行,他是武將,一生以忠君報國為己任,太子都要去奇襲他還能把兒子栓在身邊?家國大義和兒女私情孰輕孰重他還是分的清。
“各位若能如此,我之幸,倘若阿史那朗月兩日后攻城,我等自城門出,直插其中軍大帳,若是此戰功成便可以阿史那朗月主將的性命相要挾,她可比我這落魄太子尊貴多了,或許大事可為,我等盡人事,聽天命而已!”太子解釋道。
阿史那朗月在郎月國的地位確實比太子在大夏國高多了,郎月國主一子一女,皆受寵愛,其子阿史那鷹揚繼承大統毫無爭議,其女即為公主又是此次主將在郎月國的地位可想而知。
太子的建議是萬一阿史那朗月提前攻城的話他帥三千人馬趁大軍攻城之際直插其中軍大帳,若是僥幸擒住阿史那朗月的話便可以以她為籌碼逼郎月國退軍,但是這也是兵行險招,不過九死一生之計。
此計雖險但是卻可行,若是擒住阿史那朗月的話那就可以談判,若是沒等到人家中軍大帳就被人家殺了也可以拿太子死訊換來朝廷大軍,不管太子必行成與不成這對于定安城都是好事。
太子呢?看似用兵行險,但是也不得不為!倘若此舉可行他還有一線生機,不然的話無非是早死晚死,要么城破以身殉國,倘若不死也一樣被治守城不利之罪,所以太子與其被動還不如主動,成功的話自不必說,不成功也算死的轟轟烈烈。
鐘天成也是被其感染,太子太可悲,他見太子能慨然赴死當即也決定跟隨,秦陽和白云雷也是心有所感,也當場決定跟隨前往,一時之間大帳之中有股悲壯之氣蔓延,但是也有一種同仇敵愾之心,士氣也陡然之間高升。
行軍打仗士氣很重要,士氣到底是什么?無非是眾軍將的想法心緒,這會傳染,而且相當于集體催眠,一個不怕死的會帶動一群不怕死的,一群不怕死的又能帶動整軍不怕死,這便是士氣!相反也一樣,一個將軍想不戰而逃,那會有近衛也想,那整支軍隊皆如此,那就是兵敗如山倒。
現在全軍皆悲壯慷慨,個個報著必死之心,不論守城兵將亦或是武林人士,如此一來城中眾人也受影響,只等大戰開啟。
兩日間王朗軍中各營挑出三千名死士,個個身穿爛銀絲衣,外罩黑鐵戰甲,三千戰馬也披甲衣,太子著明黃戰甲,手持鏤金劍,秦陽和白云雷各持大環刀一左一右相隨,鐘天成只穿爛銀絲衣最后壓陣。
阿史那朗月大軍的糧草大營被燒,所余軍糧只夠兩日所需,阿史那朗月傳令兩日后卯時天明即刻攻城,午時由哥舒大軍接替,不給定安城守軍一絲空閑。
哥舒大軍距新安城不過一百多里,并不急于行軍,接到阿史那朗月傳報后也做好了準備,哥舒也認為如此安排并無不妥,否則兩軍合并也是如此攻法,這樣前后交替攻打一日間此城必破。
阿史那朗月定計后也立時傳令大軍,大軍分三路路急攻,城門一路,城門南北各一路,不論哪路大軍得手都可以前后夾攻,此城墻已破斷難堅守。
倘若阿史那朗月直接午時之前攻破定安城的話便由哥舒率大軍直接揮師東進,往青州方向進發,倘若午時未破則換哥舒大軍主攻定安城,城破后阿史那朗月率大軍東進。
阿史那朗月如此安排也并沒什么不妥,并沒有孤軍深入,也沒有不合兵法,換了誰來也都是這么一個打法,不出奇但是絕沒有過錯。
阿史那朗月也在整軍備戰,糧草維持兩日不成問題,隨后哥舒到后她也不必為了糧草發愁,哥舒大軍也不必急行軍,每日行軍速度不急不緩,按照主將安排照常行進即可。
大戰一觸即發,每日號角聲此起彼伏,不論是城中還是郎月國大營都在整軍,這時柳逸也帶來幾千武林人士趕到了定安城,這些人都是武功在身之人,比新招募的兵勇要強,但是也都不習戰陣。
這幾千人兵器各異,年歲也相差不小,混雜在大軍中顯得不倫不類,但是這些人也不可小覷,都是刀頭舔血之輩,真動手時臨敵反應也不會比大軍差。
兩日時間不長,阿史那朗月已在護城河對岸集合好兵馬,為了能長驅直入已經把上流源頭堵住,護城河直接改道,只剩干枯河床,后來填土后已是一片平地,供郎月國戰馬縱橫馳騁。
城里眾兵將也都登上城墻,兩邊大軍馬嘶聲軍令聲都可互相聽聞,氣氛壓抑異常,每人都手持武器凝神戒備,只等阿史那朗月一聲令下便是生死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