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文人那些事兒(共五冊)
- 魏雁 謝玩玩 馬寧川 青景 遠林 新宇
- 2字
- 2021-11-02 16:28:39
先秦
周公旦:站在華夏文明起點的巨人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長詩《時間開始了》,那的確是一個新時代開始的時間。
如果沿著這個問題一直往回走,中華文明開始的時間,會在哪里呢?
有專家說,那個時間點應當在西周,而撥動時鐘的那個人,就是周公旦。甚至有學者說,沒有周公,就沒有禮樂文明和儒家思想,中華文明就會是另一種精神狀態。——依據這個觀點,那就是先前周的禮樂文明催生了儒家,而后儒家又參與構建了中華民族的底色?所以如今埋在我們華夏兒女血液中的那個共有基底,其源頭是三千年以前的西周?
每一個問號都代表一個大問題。解決這些大問題的一大串鑰匙是否都叮叮咚咚地掛在他——周公旦的腰上呢?
我們去找找看。
一 那個遙遠的慢慢崛起的周
說實話,周朝(主要指它的上半場:西周)真是很多國人眼中好朝代的表率,周天子仁厚聰明、百姓安居樂業、制度適當、文明嫻雅,簡直就是教科書式的典范。所以,后人提起周朝,尤其是后來的諸子百家,比如孔子、孟子,簡直就是頂禮膜拜了。
這么棒的周是怎么發展起來的呢?
其實,周本來生活在偏遠荒涼的西部,是一個沒啥文化的部落,但它憑什么就代替了很有文化的商朝并從此一路繁花、凱歌高唱,成為很多人心目中最好的王朝代表呢?
這是一個漫長的故事。
故事的源頭在涇水和渭水之間——那個相當于中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地方。對,在西亞有一個兩河流域,在中國也曾有一個兩河流域。兩河流域的豐沃土地養育著的,似乎都是非常奮發努力的人。
有人說周人最開始是游牧民族,也有人說他們開始是農業民族后來才成了游牧民族。證據是什么呢——因為“周”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看起來就真的是一塊整整齊齊的農田啊!一個游牧民族怎么會拿一塊農田作為自己的名字?要整也應該是一片草原才對啊!
看下圖:

但也有可能是由于作為游牧民族的周人對于農業文明的向往呢?因為向往而拿高度類似于“田”型的甲骨文做了自己的部落名稱也未可知?
好吧,不管哪種想法是對的,反正殷商開始的時候,周已經是一個半游牧半農業的部落確定無疑了。
在發展的過程中,周人部落其實是經歷過一次大遷徙的,當時的帶頭人就是他們的偉大先祖:公劉。因為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偏遠西部的物產已經無法滿足大家的胃,所以部落首領公劉安頓好一部分人,又帶領另一部分人向東邊的甘肅陜西一帶遷徙,之后就長久生活在這里——中國的兩河流域。
關于這次遷徙,《詩經·大雅·公劉》有明確的記錄,譯成白話文大意是:不安于現狀,不安于小康。劃清田界,裝滿谷倉。備足干糧,背起行囊。干戈斧鉞,全副武裝。我們這才奔向遠方!
真的好有畫面感啊!
陜西、甘肅一帶乍看起來不是社會關注的中心,但它位于涇渭之間,土地真是肥沃、水草特別肥美,據說連這里長出的野菜都是甜的呢。《詩經》里面有首歌唱的就是周人當時的生活場景:誰說你沒有羊?三百只喜洋洋。誰說你沒有牛?七尺長九十頭。你的羊來了,角和角擠在一起;你的牛來了,大耳朵擠來擠去。——不僅有畫面感,還很有喜感!
你看周人白天各種開心的生活,牛羊相伴為樂,可是一到晚上就沒那么和諧了。那里人煙稀少,地處荒涼,所以成了各路神仙的長居之所,就算晚上出去解個手,也可能經常會遇到各種神鬼出沒,叫人膽戰心驚。所以后來,周人做什么事都喜歡提前占卜一下,久而久之呢,就編撰出了《周易》,歷史學家顧頡剛說周易就是周人研究出來的特別容易的占卜方法——所以周人眼中的容易到底是個什么級別啊!對于我們來說,明明難到幾乎看不懂好嗎?
就這樣,白天忙著放牛趕羊、晚上忙著占卜算卦的周部落,年復一年地慢慢強大起來了!而一直處在行政中心的殷商呢?卻慢慢衰落下去了。殷商的衰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在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就是帝乙和他的“好”兒子帝辛,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據說殘酷系數排名第二的商紂王。
眼看著自己不行了,殷商為求自保,就主動找到周,利用和親政策與周搞好關系,周還借機獲得了商王賦予的出兵征伐的特權。可是商王朝絕對沒想到,自己和親的女兒生出來的正是自己的掘墓人:周文王姬昌——對,就是外孫革了姥爺的命。
其實在周這個部落里,雖然姬姓的人是領導,但這個部落的大姓是姜,姜子牙的姜,羊字頭,可見這個部落是以羊為圖騰的,是個標準的游牧民族。羌族本來和周人是兩個部落,但是商人總是欺負羌族,拿他們做獻祭的犧牲品。后來羌族就和周人親密聯合,組成了一個團隊。總的來說,在姬昌的帶領下,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個大團隊就不斷發展強大起來了!
周文王姬昌努力了一輩子,讓周完全強盛了起來,最終是他的兒子周武王姬發在周公旦和姜太公的輔佐下,與其他小國廣泛結盟并最終在牧野之戰中打敗了商,商紂王自焚而死,妲己被砍頭,商朝滅亡!
其實周滅商本來沒那么容易的,可是那時候,有一個夷族部落幫了大忙。啥情況呢?
那一年,就在周人從西、北、南三個方向包抄殷商的時候,你說巧不巧,東邊的夷族卻先下手為強了。于是商朝的主力部隊都開拔到東邊去攻打夷族,雖然殷商勝了,但實力大損、元氣大傷,于是從西邊打過來的周人就輕松拿下了殷商。
就這樣,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建立了周朝。從周開始稱皇帝為天子,就是上天的兒子。
有沒有感覺勝利來得太突然?
冷靜,一定要冷靜!
周武王雖然滅了殷商,但其實也只是端掉了殷商的總指揮部,戰敗的商人除一部分退到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以外,大部分殘余勢力仍然散布在中原的各個角落,隨時準備卷土重來。
況且,當時距離殷商比較遠的那些成員國本來也是口是心非的多,死心塌地的少,如今聯盟總指揮被干掉了,他們一個個都開始蠢蠢欲動、隨時準備圖謀不軌。
怎么辦?
大家都等老大周武王拿個好主意。
可惜的是,周武王病重了!
可能是太多的憂患耗盡了他的精神,太多場戰爭用完了他的體力,再強大的靈魂沒有了血肉之軀的支撐,也只能跟這個剛剛得來的嶄新的天下、也是爛攤子一大堆的現實,說再見了。
接下來誰做老大?這是周朝的大事,也是華夏歷史的大事。可喜可賀的是,來的這個人正是周公旦。
二 生逢其時的周公旦
話說,武王死前就聽取了他的弟弟周公旦的提議,讓商朝的舊人在他們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原來的土地,并盡力爭取他們當中有影響的人成為伙伴來領導殷商舊人。這種懷柔的政策在當時得到了很多人的贊許,消解了很大一部分敵對情緒。
接著,病重的周武王在臨終前就決定要把王位傳給有德有才的弟弟姬旦——也就是周公旦,并且很堅定地說這事不需占卜,可以直接做決定。
謙虛低調的周公泣涕不止,一直不肯接受。于是后來大家決定,由周武王十幾歲的兒子繼位,但在其成年以前,由周公旦攝政,全權處理國家事務。
周公為什么要哭呢?我猜一是舍不得自己的哥哥死;二是百廢待興的爛攤子一大堆,其實他也有點頭疼啊!
哭也沒有用,哥哥周武王還是死了;頭疼也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上!從那一刻開始,整個周朝的命運就交到了他手里。也可以說,整個華夏民族的命運,都交到了他手里。
在周這張白紙上,他能畫出怎樣的圖畫?是依著商朝體制照貓畫虎還是另起爐灶全盤格式化?他那時的任何一個決定都將影響此后數千年的體制走向,雖然很難,但可喜的是,他選擇了后者。
當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可以說,在那一刻,是周公旦撥動了中華文明的時針,滴答滴答,從此再也沒有停過。
我們來看看他都做了哪些關乎千年的改變。
其一,人本思想和倫理文化。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掌握政權的周人怎么才能說服天下人自己做老大是合理合法合情的呢?換句話說,你革商朝的命,合理性在哪兒?你掌握政權,合法性在哪兒?你又不是殷商人的血脈后代,如今繼承大位,哪里合乎情理?
這是周公執政后第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周朝的根本,不可回避,必須回答。
周公旦思來想去,翻來覆去,只有一個說得過去的答案:天命!
是的,天命當年曾經將天子之位賦予了商人,但現在,它偏愛周人。
周公在官方回復以后,暗暗地想,哦,按照這個邏輯,原來天命也是靠不住的啊!那是不是有一天,上天又突然偏愛別的部落而剝奪了周人做天子的權力呢?
思來想去的周公旦吃了一驚,既然天命靠不住的,那就還是得靠人——這就是人本思想的起源!不過這個“人”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執政者本身。雖然如此,從商朝依靠神權到周公旦以人為本,確實是一次很大的進步。
第二個問題來了,如果治理天下要靠人,那這個人應該怎么做呢?
周公旦給出的答案是“德”字!德的古字是“惪”,意思是執政的人自己先要把心放直了,不能有偏私。然后以一顆不偏私的心去治理國家,管理人民,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后人在商朝的文字里并沒有發現這個“惪”字,可見商以前確實沒有德治。那時候都是天負責任,從周公開始才是人自己負起責任,自己治理得好,天就降福給你,自己治理得不好,天就降禍給你。——德治自此成為華夏歷史幾千年各朝各代優秀統治者追求的目標。
小結來說,殷商靠神權,周公旦就以人為本;殷商靠刑罰,周公旦就以德治國。從神治到人治、德治,人治成了正統,于是神權就落到旁門,宗教文化開始變成了倫理文化。而這,正是中國為什么一直沒有宗教的原因。
很多外國學者研究中國文化就覺得很奇怪很不能理解,為什么中國人可以過一種完全沒有宗教的生活?因為中國人早在周公旦時候就開始靠自己,靠人治理國家,不能滿足的超額欲望就說服自己放棄,意欲向內追求內心的平靜,這一直是華夏文明的內核。
其二,建立起華夏文明的中心。
西周的都城開始是在鎬京,也就是西安附近。可是周公東征之后,國家的地盤擴大了,周公覺得都城距離那些新近占據的領土太遙遠了,于是建議周成王遷都洛邑(今洛陽)。
為什么是洛邑呢?古時候的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圓圓的天蓋在方方的地上,誒,還留出了四個半圓形,這就是四海。——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四海。而這個方的地上應該有個中心,這個中心是與天的正中心相對的,天的兒子就該居住在這個中心點上,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天的兒子有什么事情要跟天商量、禱告,這下就方便多了!以那時候的國土范圍而言,這個中心點就是洛邑。
從陜西西安到河南洛陽,可以說正是從那個時候起,這一帶開始成為華夏民族的政治中心。秦朝定都咸陽,西漢定都長安、東漢定都洛陽,隋朝和唐朝一樣都是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宋朝的都城是汴京,也仍然在這條東西線上;直到明朝,朱棣才把京城搬到了北方的北京。
可以說,正是從這時候起,陜西、河南沿線,包括毗鄰的山東、山西、河北,成為華夏民族的家。凡是在這個家居住的,都是中國人。這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種政治和文化概念。其他的,不管你是居住在西邊東邊的、北邊南邊的,都是外族。外族想入主中原,要么你有本事天下一統,要么就要“變夷為夏”,也就是被華夏民族同化。
這個華夏民族的大家,這個華夏文明的根,是從周朝開始奠定的。
有人說,從三皇五帝到夏,都是摸索階段,好比孩子三歲以前,還不能自己走,只能摸爬滾打;殷商呢,好比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少年時代,還是一副懵懵懂懂的樣子,叛逆得厲害,總是捅婁子;到了周,我們這個民族開始變得成熟沉穩,有了干事的樣子。但他也確實干出了一番大事,并就此撥動了華夏文明的時針。
其三,禮樂制度。
其實禮樂并不是周公的發明,周朝之前的夏和商也有,但不同的是,禮樂在之前是形式,是哀傷或幸福的表達形式。而從周公開始,禮樂變成了制度。
禮的實質就是秩序,比如說,天子坐的車是什么樣的,大臣的車是什么樣的;參加祭祀的時候,誰站在哪兒;上朝議事的時候,誰位列最前排等等這些都是由禮來規定的。在夏商用來處理人神關系的禮到周朝變成了用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制度,人際關系,包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要在這個社會的鏈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盡好自己的本分,好比是一部大機器中若干的小零件,只有每一個零件都運轉正常了,國家這部機器才能良性運轉。
這就是禮制,也就是我們說的禮儀之邦的禮。禮制用于治理國家,就是禮治。用這樣的禮制來教化人,就是禮教。
那“樂”是什么呢?
樂是用來為這樣的禮潤色的,或者說,增加理解、安撫心靈的。在音樂中,每一個音都是不同的,有長有短、有高有低,可正是它們千變萬化的排列組合才奏出了好聽的曲子。本來尊尊卑卑、看起來高低不同的秩序就像這些音符一樣,合在一起才能奏出和諧的樂曲。
這就是周公的禮樂,也是中華禮樂文明的開端。
其四,大封建制度和嫡長子繼承制。
前面說過,周武王打殷商的時候,東夷莫名其妙地沖在前面當了炮灰,在周朝最終得到勝利果實的時候,東夷肯定很不開心了,憑什么先上的是我們,享受勝利喜悅的卻是你們?東夷不滿!
原有的殷商舊人有一部分得到了安撫,但很大一部分、尤其是本來距離遠、三心二意的部落沒有得到好處,也很不滿!
周武王死后,作為老四的周公旦當了執政王,憑什么?老三管叔也很不滿!不僅不滿,他還聯合紂王的兒子武庚以及東夷部族反叛周朝。這個管叔是不是真傻啊?不管怎么說,周朝也是你們姬姓的天下啊!肉反正是爛在一個鍋里嘛!
沒辦法,周公只好發出詔命,率兵東征。如果說當年牧野之戰端掉了殷商的總指揮部,那這次周公東征才真正掃清了所有的外圍勢力。三年東征,滅國達五十多個。自此以后,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它已經成為東至大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遼東的泱泱大國了。
這么大的地盤,怎么管理呢?分封建國!
具體是這樣的:周公按照各種關系排出有軍功、有血緣、有大小先后的順序,然后把周得到的天下大分N塊,分別建立宋國、魯國、衛國、燕國、晉國、齊國。其中建立宋國和衛國,都是為了對付殷商舊部,分而治之;而其他三個國家分封給自家兄弟,主要是考慮邊防前沿;齊國是分給周人部落的大姓姜氏的。一句話,不太放心的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比較放心的為國家駐守邊關,為周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也備以大禮。加上后來分封的,周公先后建置了七十一個封國,其中受封的包括武王的十五個兄弟和十六個功臣。
就這樣,周公通過分封建國,瓦解了殷商舊部,安撫了自家兄弟,酬勞了功臣盟友——這就是中國最早的邦國制度,相當于現在英美的聯邦制度。
看著大家都高高興興到自己的封地上當王去了,身在洛陽的周公還是很不放心啊,他拉著魯國國君,也就是自己兒子的手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地位已經很高了。可我還時刻注意勤奮儉樸,謙誠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賢人。希望你到了魯地,不要因位高而盛氣凌人啊。
不同的人不同的叮嚀,交代了又交代,他目送著大家一個個離開了京城。誒,又想起來了,這些世襲的國君有那么多兒子,到時候可別為了繼承尊位的事兒給打起來,于是周公旦趕緊又規定了一個嫡長子繼承制,就是由正妻的大兒子繼承尊位。
這個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雖然帝位的爭奪從來都是血雨腥風,但嫡長子繼承制確實也免去了多少骨肉相殘!
其五,井田制。
農業文明時期,這么多的邦國,這么大的天下,怎么耕作呢?周公推出了井田制。就是每一個邦國,先把所有的土地劃成九等份,中間的一塊叫作公田,其他八份都是私田,私田分給不同組別的民眾由其負責耕種。但是,人們在耕作私田之前,必須先把公田耕作好,公田的所有收入用來進行公共開支!
這樣的安排是不是很棒?
雖然井田制在后來的秦國被商鞅變法所破壞 ,但不得不說,這真是一個聰明的做法,這個根本的土地制度保證了農業的有序進行,也保障了周朝800年的基業!
從禮樂治國到大封建、從以德治國到井田制,他一個人面對一個天下,下了一盤好大的棋!
他勤懇努力、智慧超群、運籌帷幄,執政七年,不僅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條,還給后世的中國留下了很多可供借鑒的制度模型。華夏文明的時鐘由此開始旋轉,再也沒有停止過。
三 那棵成長繁茂的華夏文明之樹
七年后,周成王長大了,周公就把權力交了出去,“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退位后的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禮作樂,繼續完善各種典章法規;悉心教導成王如何成為一名仁德的天子!
又過了三年,周公看著周成王成熟穩重了,便離開京城去田野間養老,不久得了重病。臨終前,他叮囑說:“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以表示我至死也不會離開成王。”
周公死后,成王欲葬周公于成周,沒想到天降暴雨,狂風不停,禾苗都被淹了,很大的樹根都被拔出來,國人都萬分驚恐。周成王收到上天的信號,急忙將周公葬到周文王的墓地旁邊。后來成王總結說:“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為臣啊!”
在周公以及他悉心培養的周成王的治理下,當時的人們都生活得特別幸福,歷史記載說四十多年之間沒有一個人犯罪!
后來西漢初年的大學者、政治家賈誼曾經這樣評價周公: “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與中國有大關系”,這七個字真的字字千鈞。
什么樣的大關系呢?
一顆種子和一棵大樹的關系。
周公旦就是那顆種子,而華夏文明,就是那棵蔥蘢的大樹。
這顆種子里面,藏著多少基因密碼呢?我們來細細看看。
基因組別之憂患感。
周公旦在周朝奪取天下之后,勤奮思考,研究出了一套一套的制度。他所有努力的原動力是什么呢?
憂患意識!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憂患。這是當年壓在周公心里的,也是伴隨華夏民族成長的一個根!
《詩經》里面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曹操說:“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販夫走卒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義勇軍進行曲》說“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正因為有了憂患意識,周公旦才能廢寢忘食,勤勉思考廣作布局;正因為有了憂患意識,之后的國人才能在勝利的時候保持清醒,在和平的時候加強練兵,在豐收的時候廣積糧。
當然,國人的心里也不是時時刻刻都裝滿憂患,就像周公旦當年允許大家三月三日過情人節瘋狂嗨皮一樣,他們還知道兩個字:樂觀——對啊,事情再壞也壞不到哪里去,天塌下來有個子高的頂著。
一憂一樂,是華夏文明一對和諧有力的翅膀,這對翅膀在西周初期開始扇動,帶著華夏民族開始飛翔。
憂患與安樂這對和諧的存在,好比國人癡迷的太極圖。黑與白可以旋轉,可以此消彼長,甚至可以互換,但永遠相依相存。
基因組別之道德感。
周公強調禮制。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各司其職。
怎么樣實現這種秩序呢?靠法律嗎?不是。華夏民族靠的是人的理性,也就是靠長期禮制所形成的一種道德感來共同維護社會的整體運轉;這與西方社會依靠宗教戒律、法律外力來建立秩序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徑。前者是自信,后者是他信,前者靠自律,后者靠他律。
在中國,周孔之禮遍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每一個人都被這張無形的網罩住,是保護也是制約,最好的修煉目標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因為靠自律自信,國人崇尚精神追求,安置自我心靈,向內逐求發展;西方靠他信他律,一旦解套,無限地向外逐求欲望滿足,以先進的科技取世界之物為我所用。所以,中國之所尚,在圣賢;西洋之所尚,在偉人;印度之所尚,在仙佛。
基因組別之家庭倫理。
在分封建國的過程中,周公旦分的是殷商原本的土地,封的卻很多都是自家兄弟。那時候,魯國的大王可能是晉國太子的伯父,衛國公子娶的可能是齊國的表妹,諸如此類,走來走去都是姬姓的支脈,什么是天下?天下就是家,家就是天下,真是好大一個家!
雖然周公旦分封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穩定,但從那時候開始,家文化卻成為華夏文明這棵大樹上重要的一枝了!
西方人的組織架構是國家——個體;中國人的組織架構是:國家——家庭——個體。
中世紀前后的西方,強調的是集團主義,是強硬的宗教戒律;后來的西方,是自由的個人主義。就在西方在集團與個人之間來回選擇的時候,中國卻早在西周時候就選擇了一種契合于當時政治制度的、居于集團與個人之間的一種關系:那就是家庭。
“家和萬事興”,“一人之罪,誅滅九族”。中國的社會組織,輕個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國家,家族本位是中國特色之一,家庭生活是中國人的第一重社會生活;親戚鄉里朋友的關系,是中國人的第二重社會生活。這兩重社會生活,集中了中國人的要求,規范了中國人的活動。
梁漱溟有句話說得極好:“蓋人生意味,最忌淺薄,淺薄了,便攏不住這樣漫長的生命。”中國人的家庭倫理,超越個人而拓遠一步,使人能從較深較大處尋求人生全部的意義。
一般人很難有可能上升到國家層面去考慮事情,但如果只考慮個人的事情又不免有些單調淺薄,所以中國人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倫理文化,以家族為單位,需要操心的事那可就多了去了。今天二姨家女兒結婚,得去;明天二舅家兒子娶媳婦,得去;后天三嬸家孫子過滿月,也得去。這種基于血脈、可以實現的較大范圍的關注契合了人生綿長、忙碌、復雜的需求,充實了一代又一代國人的人生。
如果說,佛教解決的是前世的債——現實的還——來世的福;那么國人的家庭倫理學解決的就是:前面的祖先父母——現在的兄弟姐妹家庭和睦——未來的子孫成才。
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因密碼,植根者,便是周公旦!
基因組別之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經過各代皇帝兩千多年的教化,已經成為華夏文明堅實的底色,而周公一直被尊為儒學奠基人——這個身份界定不是別人說的,是儒家自己堅定認同的。
周公是儒家代表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孔子曾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戰國時期繼承了孔子思想的孟子首稱周公為“古圣人”,將周公與孔子并論,足見尊崇之甚;戰國末期儒家思想的發揚者荀子仍以周公為大儒,多次贊頌周公的德才。
那么周公的思想體系與后來儒家的主張,其重要契合點有哪些呢?
比如德治。周公以殷商為鑒,第一個提出了德治思想,而德治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說,周公不僅為儒家的“德治”思想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還成功地進行了實踐。
比如為民。周公最早提出了敬天保民的觀點,要求統治者要敬畏天地,時刻保持警惕,勤政為民,以身作則。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與其一脈相承。
比如禮制。周公成功的禮制實踐、社會秩序井然有序的現實狀況,為孔子提供了一個禮治天下的絕好范本,孔子在魯國的政治實踐以及他一直強調的“克己復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感,都是希望能夠再現當年周公治理的天下。可惜當時已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夢想始終沒有實現。
正是因為有周公成功實踐在先,孔子終其一生都對自己的堅持深信不疑。
當然,周公當年在埋下這些基因密碼的時候,也沒想到這些因素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說國人因為缺乏國家概念,習慣性地不講公德;因為好徇人情,所以缺乏法治精神等等。
然而,這一切終歸是瑕不掩瑜,有學者說:“今天的中國文化,其基因和許多特點都是在西周開始形成的,西周文化和周公思想形塑了中國文化的精神氣質。周公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先祖。”
誠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