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儒家思想體系的繼承發展

孔子思想絕對是實打實的博大精深,這么光輝閃耀的思想體系沒有人繼承,理論上不大可能。那么卓越繼承了孔子思想的第一位是誰呢?

是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的孟子。

如果說孔子在世時早已敏銳地感覺到禮制時代已處在大崩潰的邊緣,那么到一百多年之后、活在戰國中期的孟子,看到的那就已經是赤裸裸的徹底的崩潰了。在整個時代都在下坡路上一路狂奔的時候,逆向而行的、一心向往西周禮制社會的儒家思想能在這個時代尋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嗎?孟子能扛起這桿大旗建立儒家的根據地嗎?在戰雷滾滾、只講分割地盤侵占資源的戰國時代,我們不禁要為他捏一大把汗。

那么孟子是一個什么樣性格的人,他有可能擔此重任嗎?我們先簡單理一下孟子的生平故事。

說起孟子,其實他和孔子的共同點真的很多哎。首先他們都是魯國人( 雖然再往深了追,也還是有不同:因為孔子這一脈是從宋國遷來魯國的;孟子這一脈卻是從魯國遷到了鄒國)——某種程度上也還算是老鄉吧?又都是貴族的后代——在教育這件事上,貴族一般會擁有更多的資源;而且孟子和孔子一樣,都是很早就沒了父親,都是靠母親教育成長起來的——一個偉大的智慧的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何其重要!對呀,歷史上關于孟子成長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孟母三遷了,漢朝《孟子題詞》里面記錄說:“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泵献拥哪赣H為了給他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曾經多次搬家,從“近于墓”到“近于市”到“近于屠”,最后才是“近于學宮”。

近于學宮的孟子終于開始認真學習啦! 他憑自己對人生、天下的理解,在先秦諸子百家的學問中,選擇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他曾說過“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這簡直就是前無古人的高度評價了。

其實,孟子在學成出師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安安靜靜在鄒國教書的。對,他就是一名辛勤的園丁,傳說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甚至可以想象孟老師講課時那種神采飛揚、氣壯山河的樣子——孟子是山東人,高大魁梧、性格外向的可能性較大,當時的記載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平靜日子的打破是在他45歲那一年。那一年齊威王出了個布告,要廣招天下游說之士。正當壯年的孟子動了心,心動之后馬上行動,就此開始了他長達二十多年的周游列國的歷程(孔子是56歲離家周游,孟子則要年輕一些)。

深信儒家思想可以挽救天下人心的孟子也真心希望能在政界一展拳腳。但孟子所處的時代,大家都懂的,是諸侯混戰的戰國時代,各國國君,有實力的夢想著稱王稱霸、威服諸侯;沒有實力的也在尋求自保、不要被大國滅掉。學術界的各門各派呢,也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舞臺,畢竟生存才是第一要務,飛黃騰達才是人生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兵家與縱橫家深得各國領導喜歡,似乎也是理所當然了??墒敲献幽?,繼續堅持仁政思想不放棄不泄氣!那么孟子周游列國的過程怎么樣呢?會有豐碩的成果嗎?

首先孟子的辯才絕對是一流的,而且還特別會講故事,不惜利用一切機會宣揚仁政,引對方進入自己的邏輯圈套。

比如說他跟當時的齊王那段聊天記錄:他問齊王,假設我出去辦事,將自己的老婆孩子拜托給一個朋友照顧,可是回來后卻發現那家伙根本沒有盡心盡力,老婆孩子都在挨餓!你說這樣的朋友怎么樣?齊王聽了很不爽,這算是什么朋友?。拷^交!

孟子繼續問:那如果您的下屬不能管理好自己的下屬,天天讓他們胡作非為,那又應該怎么辦呢?齊王一聽就火大了,那還用說,罷了他的官,讓他回家看孩子去!

孟子接著問:那如果一個國家治理得不好,國君要么不勤于政務,要么不懂治理之道,那又該怎么辦呢?這下齊王不說話了,額,這個嘛。于是“王顧左右而言他”。

正因為悟透了儒家思想,孟子才能隨時隨地生動形象地跟別人講故事,灌輸仁的道理。不僅如此,孟子在實際生活中還有一種特別重要的品質:不畏權貴。話說孟子跑去見梁惠王,人家就趾高氣揚地問他:“老先生啊,如果我重用你,對我們國家有啥好處呢?”最討厭一開口就談利的孟子老實不客氣地回敬他說:“為什么一定要說利呢?您做什么都是把利放在第一位考慮嗎?”說完還滔滔不絕地把梁惠王給教訓了一頓。

私底下和朋友談到權貴的孟子也表示,沒必要把他們當回事,更不要在乎他們那種高高在上的樣子。這些都沒什么了不起!如果我得志了,就不會那么干!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我不屑于如此的;我的所作所為,又都是符合古代禮儀制度的。所以我為什么要怕他們?為什么要在那些人面前低聲下氣?為什么要改變自己迎合他們?瞧瞧,孟子就是這么堅定而硬氣!

遺憾的是他在風里雨里顛簸了二十多年、跑了好多個國家,也沒有真正得到重用。孟子在其他各個國家遇見的情形其實也都差不多。為什么不能受到重用?其實不是孟子沒有才華,也不是孟子堅持的儒家思想不夠系統有益,而是因為那個特殊的戰國時代!好比現在年輕人常說的那句:在錯誤的時機遇到了對的人,也不會有結果。

就這樣,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孟子在六七十歲的時候,也選擇了和自己的偶像孔子一樣的人生道路:退而述——除了自己不停思考,便是悉心教育弟子。——為什么感覺戰國時期的孟子就像是重新活了一遍春秋時期孔子的人生?嗯,但是孟子的人生和思想真的就是孔子人生和思想的簡單重復嗎?

肯定不是的!歷史總會重復,但歷史從來都不是簡單的重復!

現在我們回到孟子的思想體系上來,來看看他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首先,孟子是從哪兒繼承的儒家學說呢?

據說是從子思的門徒那里,子思是孔鯉的兒子,孔鯉是孔子的兒子(所以孟子是從孔子的孫子的門徒那里學到的儒家思想)。但子思的儒家思想并不是從父親孔鯉那里繼承的,而是從孔子的門生曾參那里學來的。曾參和他的父親曾點一起在孔子的門下學習,而且都學得很好,多次得到孔子的夸贊。所以后來他成為子思的老師對其進行儒家思想的教育,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從子思的門徒那里學到儒家思想的孟子,也像孔子一樣開始帶學生了??鬃赢斈暌粤嚱虒W生,孟子也一樣。但孟子作為班主任,他的性格更熱情、高亢一些,他就像那個站在講臺上高喊著“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的青春昂然的老師。他對人類社會有著一種超越時代的關心,他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這種大無畏的、一派純真執著的儒家精神,在后世的梁漱溟那里曾經得到有力的回響,梁老九十多歲高齡時還曾說過這樣激動人心的話: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世界將為之改轍?!犉饋碚嫦裆翟挘闫肺兑幌?,那里面裝著的都是他們對人類社會的無限赤誠之心!就像佛家說的那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那種迎難而上的勇敢堅毅,那種為國為民的執著熱情,都是一樣的舍我其誰!

所以說,由這樣一個天生熱情昂然、英勇無畏、才思敏捷的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對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來說,都是一種幸福!那么孟子在繼承儒家思想之余,是否還有發展呢?

有的。

孔子強調仁政,為民發聲。孟子呢,更進一步,他認為一切經濟制度、政治制度,都應該是為民而設,甚至連國君,都應該為民而設。因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民,可以說是孟子思想的根本。

從這個立場出發,孟子對周朝的很多制度作了重新審視:比如說井田制的中間那一塊是公田,農民在耕作私田之前先得將公田打理好,這在當時稱為服徭役。但是孟子說,農民為王公貴族代耕公田,不是服役,是交稅?!虑檫€是那個事情,但孟子這么一解釋,封建農奴制度竟然變成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土地制度!事情還是那個事情,但經孟子這么一說,農民似乎更容易接受了?

另外,孔子提出的“仁者愛人”“忠恕之道”都是希望人能把心放在中間,以己推人,做到情同此心。孟子對此作了進一步的回溯。人為什么能做到情同此心呢?因為人生來就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分別是仁義禮智發源之端,稱為“四端”;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他能擴充發揚這四心,四端?!献拥囊馑际钦f,不管什么人,生來都有這四心四端的基因,但后天的培養也很重要,有的人在培養中擴充了,有的人卻在生活中失去了。失去這“四心”的人,在孟子眼中就變成了禽獸。他特別強調的是: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他有四心。無此,便與禽獸無異。

還有,與孔子的溫柔敦厚不同的是,孟子一直有的是“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誰”的大自信,“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也”的大悲憫,“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勇決。如果說,儒家思想是一條線,那么孟子確實是把這條線拉長、畫粗了。但他不僅拉長了,還偶爾會拐個彎,表達一些孔子沒有關注過的問題。比如說:命運!

孔子的核心關注點是人這一輩子,從生到死的過程之中應該思考、努力的事情。但孟子卻鉆研下去,坦然面對天命這一神秘的超自然存在。他說,人只要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去走,至于結果成敗,那就是天命了,是人力所無可奈何的事情。所謂:“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p>

孟子之后,由于儒家思想本身不太符合戰國時代的逐利需求,曾經沉寂過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儒家的另一位繼承人荀子出現。

荀子比孟子小74歲,其實在孟子去世的時候,荀子已經9歲了,按說儒家思想不應該有那么一段沉寂的時光,但是荀子是50歲才開始出來講學,所以這中間還是有40年的時間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的沉寂期。

荀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馮友蘭說: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就像蘇格拉底之于西洋史;孟子在中國歷史的地位,猶如柏拉圖之于西洋史,其氣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荀子在中國歷史之地位,如亞里士多德之于西洋史,其氣象之篤實沉博亦似之。

說得很明白,荀子的性格偏于沉穩、持重,與“高明亢爽”的孟子不同,拿中國自己人比喻來說,孟子就像曹植,熱情爽朗、聰明倜儻;荀子呢,就像曹丕,沉穩老練。

我們當然不是說不同的性格特點會直接導致他們的思想如此迥然不同,但同樣繼承了儒家思想的荀子與孟子大有不同確是事實。

孟子說性本善,荀子偏說性本惡。荀子的意思是,人之初,其本性中并沒有道德的成分,道德是人后天養成的,比如說剛剛生出來的孩子,不管母親有沒有乳汁,就是哭著要奶吃,有奶便是娘。難道這個初生的孩子,有惻隱之心嗎?有羞惡之心嗎?人性本惡,但經過后天的培養,可以從善。這是荀子的觀點。

不僅如此,孟子曾主張人要善養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就是人與天地宇宙融為一體的氣概。每個人,只有不斷培養自己的智慧,不斷用善行來積累自己的人生,到最后,都能培養出浩然之氣。而荀子呢,他卻認為天地人是構成宇宙的三種力量,天管刮風下雨打雷閃電,地管萬物生長,人管群居秩序行為準則,天地人本該各司其職、各不相干,所以人為什么要與天地宇宙融為一體?人為什么要管天的事、要以天的眼光來行事?

那么你說孟子說的對,還是荀子說的對?

其實在思考天地人這件大事上,很難確定地說誰對誰錯。因為這個研究對象實在是太大太廣闊了,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結論,而又無對無錯。

荀子猛懟孟子,但對孔子卻是尊敬有加的。比如說孔子喜歡周朝的制度安排,荀子也喜歡。莊子認為戰國時代已經發生了變化,與西周時期的社會狀況完全不同了,西周時期的制度也必然不能適用了,可是荀子不管,荀子是這樣說的,今日之天地,猶是昔日之天地;今日之人類,猶是昔日之人類。類不悖,雖久同理。周制何以不復行?

那么,如果按照荀子的說法,一個制度就可以用千千萬萬年咯?時移世易,與時俱進,在這一點上,莊子說的似乎更合理一些啊!

荀子對孔子的認同還表現在對于民眾的教化上,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币馑际钦f,詩禮樂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民眾自己能掌握好,就讓他們自己好好發揮過活;如果民眾玩不來這些東西,執政者就要好好教化他們。而荀子就更進一步,說的是“民易一以道,而不可與共敵”。主張統一民眾思想的荀子,在這一點上又切實影響到了他的學生李斯。而后來作為秦朝丞相的李斯發起焚書坑儒活動,恐怕其源頭也是在這里了。

荀子之后的儒家更是突然迷上了《易經》,易經本是占卜之書,但儒家從《易經》中得到啟發,認為天下諸事,表面繁雜不一,其實均依乾坤之道,各從陰陽之理。表面上的各種變相,其實都在六十四卦之中。于是他們寫出《易傳》附于《易經》之后,大大擴充了《易經》的范圍,讓《易經》從占卜走向哲學——這便是后來的新儒家時代了。

荀子之后,到了漢武帝年間,儒家思想的繼承者董仲舒更是苦心鉆研儒家學說,十年寒窗苦讀而著《春秋繁露》,他仔細梳理了儒家的思想體系并被漢武帝欽點為漢朝的統治思想,從此思想界停止了百家爭鳴而改為獨尊儒術。

但漢朝的獨尊儒術其實只限于官方渠道,私人傳授其他各家思想的,仍隨它去。只是任何人想要從政做官,必須學習儒學和六經。

這種看似溫和的制度設置,實際上把握住了問題的核心,那就是考核制度是人才選拔的核心,人才選拔是吏治的核心,吏治是國家治理的核心,國家治理是保天下太平的核心,所以說選拔制度從來都是一個標桿,你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樹立什么樣的標桿,反之,你樹立了什么樣的標桿,就得到什么樣的人才。這個道理,真是古今通用。

漢朝樹立的是儒家的標桿,得到的便是以儒家之學治理天下。

董仲舒的目標,一言以蔽之,他是要在儒家的經書,尤其是《春秋》里找出治世的學問,合著陰陽五行家的體會,為漢武帝找到了一方治世良藥。

漢朝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有非常難得的兩點認知:

一是借鑒陰陽家關于天人會有感應的說法,提醒皇帝要勤政愛民,若天降異象則皇帝需要認真地問問自己有沒有做錯什么,漢朝所有的皇帝都堅持如此,這必是極好的。人而無畏,不知其可也,人若有畏,必時時正己,于國于民有利!

二是他雖全心為漢朝服務,卻并無媚心,仍然清醒地看到天道,提醒漢武帝及其子孫朝代更替是規律,需靜心以待。他一心為著漢的榮華,卻也埋下一個悲傷的伏筆……

正是在長達440年的漢朝這段時間之中,儒家思想奠定了它統治中心的地位。從此,以孔子為開端的儒家思想真正占據了中國思想界的舞臺,甚至一度被稱為儒教??鬃颖救艘矎娜寺兂闪松?。后來幾千年的帝國時代,雖然偶有以黃老學說為治理模式的短暫階段,但儒家思想卻始終作為官方標桿而一直存在、發展。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帝國時代結束,新的制度又還沒有建立起來,中國社會再一次站在一個巨大的十字路口,各種西方思潮涌入,儒家思想在表面上的影響似乎有所降低,但其實,它只是更深地沉入到華夏文明的內核之中,沉入到華夏兒女的血脈之中, 直到現在,它仍然是國人主流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尤溪县| 天祝| 界首市| 桂平市| 清远市| 成都市| 黄梅县| 开阳县| 大竹县| 平昌县| 兴安县| 长沙市| 儋州市| 炎陵县| 灵寿县| 区。| 岳普湖县| 防城港市| 丽水市| 黔南| 英德市| 陵水| 喜德县| 临湘市| 中方县| 虹口区| 应城市| 和顺县| 富阳市| 隆安县| 浠水县| 合山市| 吐鲁番市| 镇宁| 陈巴尔虎旗| 马龙县| 新和县| 瓮安县| 深水埗区| 六盘水市| 靖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