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業行知錄:周百義出版工作文集
- 周百義
- 7484字
- 2021-10-29 14:59:17
關于中國出版業的回顧與展望
一、中國出版業的發展歷程
出版這個行業是在什么時候產生的呢?書籍的出現,標志著出版業的產生,中國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時期就有了甲骨文書,由此,中國的出版業有3000多年的歷史。甲骨文雖然只是用來刻寫占卜結果的文字記錄,還不具備近代意義上的書籍的含義,但是它以甲骨作為文字載體,記錄傳播知識和思想,積累人類文化,又具有一般意義的書籍的含義。因此,人們在研究中國書籍的起源時,把它稱為中國初期書籍的形態之一,是不無道理的。與此同時,還有青銅器銘文,亦稱金文、石鼓文,也是我國初期書籍的一種形式。
春秋戰國,用竹、木片、絲織品等作的書籍,即簡策和帛書。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序文中就有“著于竹帛為之書”之說。簡策是我國早期的書籍形式之一。我國現存的簡策中,最早的一部古書是《書經》,《書經》又稱《尚書》,成書于春秋末期。
如果說這個時期我國就有了出版業,那還不是近代意義上的出版業。公元105年,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使中國的出版業面貌一新。
隋唐時期,我國雕版印刷術興起,并與紙的應用結合,對我國出版業的發展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使書籍的出版進入了新紀元。現存英國倫敦博物院的我國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唐刻《金剛經》卷本,卷末有“咸通九年(868)四月十五日王介為二親敬造普施”的題記,是世界上現存印有年代的最早印刷品。到了后唐時,政府采用雕版印刷儒家經書,進而出現了由政府主辦的出版機構國子監。五代時由國子監主持雕印了“九經”,國子監是當時中央政府的主要刻書機構。
宋代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我國古代印刷術出現了新的重大突破,布衣畢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其制字、排版、印刷的方法,已具有現代鉛字排版印刷的基本原理,出版業的發展孕育了印刷術的革命。唐代出版了如《史通》等大量史學著作和一批著名詩人的作品,宋朝刻印了全部《大藏經》,編纂了《太平御覽》、《冊府元龜》。
明代的出版業又是一個小高峰。明萬歷年間,套色印刷廣泛使用,并由兩色發展到五色套印,達到相當高的工藝水平,被稱為“四大奇書”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問世,卷帙宏大的《永樂大典》編纂完成。
清代的出版業也曾興盛過,尤其是清代的中前期,康熙、乾隆皇帝親自“御批”書籍,產生了“欽定”書,是史無前例的,如我國歷史上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最大的一部類書《古今圖書集成》,最大的一部叢書《四庫全書》等。
同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推動科學技術發展,印刷術在工業革命中很快與機械化結合。德國的J·谷登堡在15世紀50年代用銅模鑄出了以鉛、錫、銻合金為材料的活字,并形成了由揀字、組版、填空、齊行和印刷還字4個步驟組成的活版印刷工藝。1844年美國R·霍伊設計了輪轉印刷機,印刷時速達到8000張。1865年美國人W·布洛克制造了第一臺卷筒紙輪轉印刷機,每小時可印12000張報紙。
標志著中國近代出版業誕生的是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由陸費逵創辦于1912年初,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建局之初,奉行“開啟民智”的宗旨,以編輯出版各類教科書為主,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推行新式教育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建局不久,中華書局的出版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在國內出版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中華書局云集了一大批專家學者及社會名流,如梁啟超、于右任、范源濂、馬君武、田漢、張聞天、潘漢年、徐志摩等,并陸續出版了《中華大字典》、《辭海》、《四部備要》、《古今圖書集成》等頗有影響的書籍,編輯出版了《大中華》、《新中華》、《學衡》、《中華學生界》、《中華小說界》、《小朋友》、《中華故事》等20余種深受讀者歡迎的刊物。從建局到1949年,中華書局共出書5800余種,涉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重要古籍、少兒讀物等多種門類。在全國各地設立了50多個分支局,1000多家分銷處,還在新加坡、香港和臺灣地區相繼設立分局,業務遍及全國并向海外發展,是當時中國僅有的幾家大型綜合出版企業之一。商務印書館1897年由夏瑞芳等人創辦。1902年,以張元濟入館為標志,商務印書館開始走向現代出版道路,出版物遍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應用技術、文學藝術、兒童讀物、大中小學教科書、中外語文辭書和各類專科工具書等各個門類;并且發行各種雜志;印行珍本善本古籍。
據統計,1950年全國有私營出版社163戶。到1952年底,發展到356戶。1953經過整頓,尚存290戶。這些私營出版社絕大部分集中在上海,約有250戶。1952年私營出版社的出書品種占全國的51.7%,發行圖書冊數占全國的10.2%。到1956年初,由于對出版社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私營出版業基本不存在了。
1961年由于經濟建設中的困難,出版事業趨于萎縮。1963—1965年間,在意識形態領域開展的一系列斗爭,錯誤地批判了一批有價值的文藝作品和學術著作,這一切對出版事業的發展造成了消極影響。1965年出版圖書20143種,比1956年下降了30%。“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后,許多出版機構被撤銷,1966年全國出書品種從1965年的20143種降為11055種,1967年又猛降到2925種。雜志到1967年只剩下27種。
粉碎“四人幫”后,出版業得到了初步恢復。特別是1983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作出了《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后,出版工作得到了較快發展。各省紛紛成立專業出版社,截至2003年底,全國共有各類出版社568家,期刊9165種,中央及省級報紙968種。
二、中國出版單位的管理體制與性質
從1956年后,中國的出版業一律收為國營。在1984年前,屬于事業單位。之后,屬于事業單位企業管理。出版,是作為意識形態的一個組成部分,除接受政府部門的管理外,還需要接受黨委宣傳部門的直接領導。
目前,國家設立有新聞出版總署管理全國的出版業,中宣部設有出版局代表黨中央管理出版單位。各省設有新聞出版局管理全省的新聞出版事業。
中國大陸目前還沒有制訂《出版法》,僅有國務院頒布的一個出版管理條例。其余就是依靠新聞出版總署的各種通知、意見,來規范出版業。所以,出版還談不上依法管理。
出版管理條例規定,出版社的成立實行審批制,沒有實行如其他工商企業那樣的登記制。
再看幾個大國出版業的管理體制情況。
美國:成立有新聞署,負責對出版業進行指導。主要是制訂政策,對圖書出口項目進行資助。美國出版機構分為商業性的出版公司與非贏利性的出版公司,如約翰威利父子公司屬于商業性的公司,大學出版社、政府出版社屬于非贏利性的。
英國:成立有英國文化委員會,主要是擴大出口,與出版商一道開拓海外市場。英國政府對圖書、期刊、報紙都免征增值稅。
法國:成立有文化與傳播部圖書與閱讀局。法國政府每年都為出版業撥上億法郎的資金扶持出版與出口。
日本:政府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只通過協會對出版商進行管理。
但國外出版業除政府出版物的印刷外,都是私營企業,都是實行登記制。完全作為一種商業活動來對待。
三、中外出版業現狀比較
我國圖書、報紙、期刊、音像、電子、網絡六大出版物,發行、印刷、光磁儲存三大行業發展態勢良好。據2003年年底公布的一組權威統計數字:2003年全國共出版圖書190761種、期刊9165種,與2002年相比分別增長6.6%、1.8%,中央和省級報紙984種,品種下降0.1%,總印數增長6.1%。
這些枯燥的數字說明了一個基本事實——我國出版業在“產值”意義上已位居世界前列,躋身出版大國。但與此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到:在出版物的整體質量和人均擁有量上,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出版業面臨的任務依然艱巨。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與國外及港臺地區加以比較。
國外和港臺地區出版業現狀。
中國大陸出版單位的數量與過去比,是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是與國外或我國的港臺地區相比,數量還是很少的。如臺灣,據統計有各類出版社6000余家。香港,各類出版社也有2000多家。美國有出版公司21000家。英國,出版公司在4000家左右。法國,共有出版社4000多家。日本,共有出版社4154家。
近幾年,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一些大型出版公司,不斷向海外投資,并通過兼并海外出版公司的方式,擴充其出版實力。它們兼并其他公司的金額少則幾千萬美元,多則高達幾十億美元。1989年,法國阿歇特出版公司先后出資4.48億美元和7.18億美元,兼并了美國兩家著名的出版公司。出版業發達的西方工業化國家,先后跨入“電子化出版時代”。出版、印刷、發行這三個相互依存的產業,越來越成為許多國家重要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柱。
這些資金與出版實力雄厚的“超級出版公司”的經營活動,已遠遠超出書報刊的出版范疇,其范圍已擴展到電影、電視、娛樂、印刷、教育等領域。它們的經營戰略,通常是保持與發展出版業務的前提下,拓展新的業務,并通過兼并,使自身集團化、國際化、多樣化。
目前,世界上凡經濟實力強大的地區與國家,其出版業的規模,產值也相當雄厚。就地域來看,歐洲的英國、德國、法國、荷蘭、西班牙、意大利、瑞典、俄羅斯、波蘭,北美的美國、加拿大,亞洲的日本、印度、韓國、新加坡、香港地區,南美的阿根廷、哥倫比亞、巴西,大洋洲的澳大利來,非洲的埃及,出版業十分發達。
鑒于西方各國經濟體制與工業水平相近,出版業也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點:
1.大型出版公司超級化。
2.中、小型出版公司經營靈活,枝繁葉茂。
3.電子出版物日趨增多。
4.科技期刊日趨國際化。
5.有聲圖書已越來越成為一個嶄新的圖書種類。
據美國《幸福》雜志根據年度營業額與年度盈利額的權威統計,列出了1990年世界500家最大工業公司,其中從事出版業的占有7家,它們依次是:
德國貝塔斯曼公司,排名180位,年度營業額75.38億美元,年度利潤額1.95億美元;
澳大利亞新聞有限公司,排名203位,年度營業額63.37億美元,年度利潤額2.64億美元;
加拿大湯姆森公司,排名257位,年度營業額54.61億美元,年度利潤額4.2億美元;
美國時報——鏡報公司,排名376位,年度營業額36.33億美元,年度利潤額1.8億美元;
美國甘尼特公司,排名396位,年度營業額34.52億美元,年度利潤額3.77億美元;
英國皮爾遜公司,排名456位,年度營業額29.04億美元,年度利潤額2.1億美元;
英國里德國際公司,排名493位,年度營業額26.32億美元,年度利潤額3.41億美元。
這500家世界最大工業公司中,從事印刷業的占二家,它們是:
日本大日本印刷公司,排名176位,年度營業額76.04億美元,年度利潤額2.87億美元。
日本凸版印刷公司,排名197位,年度營業額69.3億美元,年度利潤額2.3億美元。
目前,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荷蘭已成為西方出版業六強。據1988年的統計數字,美國年度出版圖書55483種,年度營業額132.29億美元;英國年度出版圖書52861種,年度營業額16億英鎊;德國年度出版圖書63724種,年度營業額106億馬克;法國年度出版圖書31720種,年度營業額116.67億法郎;日本年度出版圖書44686種,年度營業額7800億日元;荷蘭年度出版圖書13368種,年度營業額15.8億荷蘭盾。而中國,目前是出書品種不斷增加,但銷售額卻不成比例。以2003年為例,年出書品種19萬種,其中新書約占10萬種,而美國同期只有11萬種。以2002年為例,我國圖書銷售50億美元,而美國是260億美元,英國當年在本土市場銷售也達到50億美元。而中國全國的圖書銷售,還不及德國貝塔斯曼一家公司的銷售額,前面提到,1990年,該公司的銷售額是75.38億美元。
1988年七國圖書出版情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美國成為世界上的科學研究中心,美國在出版業、印刷業、發行業方面也逐漸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家。
1980年,美國年度出版圖書42377種,年度營業額67億美元;1985年,出書52994種,營業額110億美元;1986年,52637種,111.5億美元;1987年,56027種,122億美元;1988年,55483種,132.29億美元;1989年,53446種,146.6億美元;1990年,46743種,153.65億美元。
據1984年6月11日出版的美國《商業周刊》報道,1983年美國報紙出版業營業額為230億美元,期刊出版業營業額110億美元,圖書出版業營業額80億美元。
美國共有21000多家出版公司,其中年度出版圖書100種以上的近150家。美國在圖書進出口方面,金額相當高。1985年,出口圖書5.91億美元,進口5.64億美元。1987年,出口圖書7.39億美元,進口7.43億美元。1988年,出口9.25億美元,進口8億美元。1989年,出口11.2億美元,進口7.99億美元。
近年來,美國每年平均出版30億冊圖書,人均占有圖書約12冊。1988年,美國人用于購買專業圖書、教科書的開銷為70億美元,用于購買大眾圖書、期刊的開銷114億美元。據專家預測,1993年美國人用于購買專業圖書、教科書的開銷為108億美元,用于購買大眾圖書、期刊的開銷為185億美元。而在中國,人均購書的消費,盡管至1997年中國人均購書水準已是1990年的8倍,但仍是世界購書水平最高國家挪威的1/45,亞洲購書水平最高國家新加坡的1/29。2002年,據有關部門測算,人均55.9元人民幣,而其中33%的消費是學生購書。
在亞洲地區,韓國、新加坡,臺灣及香港地區的出版業、印刷業發展迅速。
韓國1976年有1600多家出版社,年度出書13324種;1987年有3004家出版社,年度出書38301種,發行量1.55億冊;1990年有5684家出版社,年度出書41712種,發行量2.42億冊。
臺灣1983年有2426家出版社,年度出書9000多種;1990年有3560家出版社,年度出書近20000種。
香港由于印刷水平高、質量好、成本低、交貨準時、信譽好,已成為遠東重要的印刷中心,1989年的印刷出口額已高達30.17億港元。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9年統計,在新聞紙每千人消費水平方面,加拿大56809公斤,美國為52026公斤,德國27704公斤,荷蘭34855公斤,英國35972公斤,日本28977公斤,新加坡29274公斤,法國13554公斤,香港地區28983公斤,韓國10070公斤,中國891公斤,印度610公斤,朝鮮150公斤。
四、中國出版業的發展前景展望
隨著中國加入WTO,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出版業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迅速轉軌。中國的出版業也正逐步由過去的封閉轉向開放。2003年5月1日,《外商投資圖書、報紙、期刊分銷企業管理辦法》正式實施,這標志著中國出版業正式對外開放。盡管還是局限于銷售環節,但出版業的圍城終于打開了一個缺口。截至2003年11月,共8家申報,已批準5家。2003年9月1日,新頒布實施的《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又明確了“民營資本可以從事出版物批發”。這一文件的出臺標志著中國的出版物發行業進入全面開放時代。
與此同時,國家正在抓緊做好新聞出版改革試點工作。在中央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領導下,共確定了9個省市、35個宣傳文化單位作為試點地區和單位,在35個宣傳文化單位中,新聞出版系統有21家。新聞出版總署專門成立了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并印發了《新聞出版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對新聞出版系統改革試點工作作了具體安排。這些試點工作在2004年年底結束。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要求除各地的人民出版社外,出版社從2005年起一律改為企業。并按照企業的模式來運行。出版社成為市場的主體,按照經濟規律來運作,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將會對中國的出版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集團化建設。
集團化建設,是培育和重塑新型市場主體的一種重要形式。我國從1996年開始批準組建第一家試點集團以來,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對于政企分開、管辦分離,調整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盤活存量資產,形成規模,壯大實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總的來說目前試點集團仍存在活力不夠、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如一些集團產權不清晰,法人地位不明確,未能建立起以資產為紐帶的經營體制;有些集團行政化色彩比較濃,尚未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內部機制和經營管理方式;現有集團都未打破行政區劃限制,資產和資源整合力度小、結構單一、影響力有限;有的發行集團還隸屬于一家出版集團,不是獨立的法人實體和流通主體,難以參與市場競爭,在努力消除條塊分割的同時新的市場壟斷和貿易壁壘又在形成等。
實際上,不少出版社已打破地域限制,在全國建立某種形式的分社,如南海出版公司、海南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廣西師大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等,已經在走準集團式發展道路。
建立全國統一的出版物大市場。
目前,出版物市場分割、封閉、壟斷、無序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造成了低水平重復建設,出版資源浪費嚴重,市場流通受阻斷,全國出版物市場容量受到限制、交易成本高等問題,這已成了制約我國新聞出版業發展的“瓶頸”。針對這些問題,今年將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形式,促進出版物和各種要素在全國范圍的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減少出版物流通領域的準入限制,鼓勵各種社會資本投入出版物流通領域,形成多種所有制形式、多種購銷渠道共同發展的局面。目前,北京成立了跨部門發行集團,準備到香港上市。
美國書業過去有60多家分銷商,經過近幾年的分化整合,如今已演變為四家壟斷的格局。其中最大的兩家分銷商英格拉姆和貝克·泰勒。
英格拉姆(Ingram)
創立于20世紀30年代的英格拉姆公司,經過近七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美國現代書業最重要的標志之一。在圖書和期刊批發、圖書館服務以及國際業務的基礎上,英格拉姆發展了以效率最大化的行業解決方案為核心的供應鏈服務。
作為分銷商的英格拉姆提供了供應鏈整合的可能。這種可能性首先來源于其倉儲品種規模的不斷發展,英格拉姆與超過13000個出版商建立了業務關系,現有倉儲品種已達到65萬種,品種資源上的絕對優勢為其確立并穩固市場地位提供了保障。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使英格拉姆在物流配送以及供應鏈信息管理上實現了劃時代的飛躍,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為客戶服務能力的最終提升創造了極為重要的條件。
貝克·泰勒(Baker&Taylor)
貝克·泰勒成立于1828年,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老牌圖書批發商。它的主要客戶是圖書館以及傳統和因特網零售商,年發貨品種達到100多萬。貝克·泰勒與下游客戶以及一些大的出版商、電影制作機構、唱片公司建立有長期的合作關系,能夠向下游提供大約385000的倉儲品種以及超過150萬的可訂購品種,是美國圖書、音像類產品常備存貨量最大的供應商之一。再如日本,主要形成了以東販、日販為代表的這樣一個全國性的流通渠道。而中國,新華書店管理落后,員工素質普遍低下,組織結構實際上已是各自為政,缺少一個有效的流通渠道。
事實上,中國的出版業,民營資本和外資已經進入,發行和印刷環節除外,編輯環節實際上已有這些非國營的力量存在,只不過目前還沒有完全浮出水面。如武漢一地,年銷售額在千萬元以上的非國營書商至少已有幾十家。在電子音像行業、網絡游戲行業,民營和外資幾乎占有大部分份額。
另外,中國的出版業由于進入市場較晚,相對而言,缺少經營管理人才,市場化程度低,粗放式經營比較普遍,在一種保護的環境中,人們的競爭能力弱化,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但只要將出版社全面推入市場,相信在三至五年的時間里,中國就會崛起一批有競爭力的出版企業,會涌現一批懂經營的出版管理人才。
展望中國的出版業,是一個充滿希望并有待開發的朝陽產業,但與其他經濟領域相比,中國的出版業的發展步履相對比較遲緩,這是中國的國情所決定。但我們相信,在未來的三至五年內,或者在十年左右,中國的出版業的開放程度可能還會加快。出版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產業的作用將會得到體現。
(本文系2004年4月23日在湖北出版集團培訓班上的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