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蘆笙
蘆笙是一種樂器。
這種樂器是用竹子做的。竹管少則六條,多則十幾條,有成人手指粗。將長短不一的精選好的竹子集在一起,在每一根竹管上都開了一個眼孔,管頭安裝一片銅制簧片,統一在一塊手掌大小的已經削整的木板上開孔插牢。木板邊則接上一根吹管。其中兩根管為元音管,四根管為子音管。演奏時,演奏者手捧蘆笙,用嘴對著吹管用力一吹,手指按著竹管眼孔控制發音,蘆笙就可以發出樂音了。
蘆笙是苗家的靈魂。


在苗家,對于蘆笙,沒有一個不習熟的。上至耄耋老翁,下至懵懂少年,無人不愛蘆笙,無人不吹蘆笙。因而每個村寨都設有一堂(隊)蘆笙,一堂蘆笙少的有十幾人,多的有幾十人。人人手上都有一把蘆笙。農歷六月初六新禾節至二月春社,在蘆笙啟封和存封之間,每逢年節,各村各寨必吹蘆笙。那時候,只要蘆笙頭帶頭一吹,其余的就跟著響了。隔著山岡,隔著林木,遠遠就可以聽到蘆笙的聲音;根據這聲音的大小,就知道這寨子鬧熱的程度,也知道在搞什么活動。尤其是在苗年,蘆笙更是響個不停。蘆笙手好像不會疲倦似的,又吹又跳,鬧得苗寨“熱氣騰騰”,狗不敢竄入,鳥不敢飛過。






蘆笙的神韻是靠鬧出來的。
在苗家每一個村寨,都辟有一個蘆笙坪。每逢年節,苗人就在坪子里踩蘆笙了。蘆笙一響,寨子里的人就紛紛出來,把蘆笙坪圍得水泄不通。但僅僅在寨里吹是不過癮的,僅僅看寨里的人吹也不過癮,于是就和附近的寨子比吹蘆笙。吃了晚飯,在蘆笙王的帶領下,蘆笙隊就向附近的寨子出發。到了那兒,在一塊平地里,燃起了一堆篝火,先把蘆笙吹起。那寨子的蘆笙手聽到了,就紛紛扛起蘆笙很快出來了,也在旁邊燃起一堆篝火,然后也把蘆笙吹了起來。兩隊蘆笙就這樣斗了起來,時間一長,總比出一些高低的。自認為略勝一籌的那個隊,領頭的就會在自己的篝火里加柴火,火一旺,蘆笙手就吹得更起勁了。若自以為技不如人,領頭的就會悄悄地把火滅了,然后帶著蘆笙隊走了。



大的蘆笙比賽就比這熱鬧得多了。蘆笙坪里設有指揮臺和裁判。各寨蘆笙隊一到齊,總指揮一聲令下,三通鐵炮齊放,鑼鼓齊鳴,進堂的儀式開始了。各隊按次序進入蘆笙坪,繞場三周,然后各堂蘆笙各自為陣,按原先設計的音本,吹起了蘆笙。一剎那,眾笙共鳴,舞姿翩翩,方圓十數里的天空,皆為這震耳的蘆笙之音所占有。不一會,各堂蘆笙互換位置,好讓裁判作出全面評判。等各堂輪換了一周,分出了伯仲,比賽就結束了。但結果出來之前,各堂蘆笙忽然都變了陣形,都圍成了一圈,而各蘆笙頭則集中在中間,一起吹奏過門。然后,各自來一個騰空翻躍,以一個蘆笙拜堂的動作開始了眾笙共奏的序幕。那個陣勢,氣勢磅礴,比剛才各自為戰的表演來得龐大,因為此刻是統一一個動作一種音律,可以感動天地,可以震撼山岳。

比賽分出了輸贏。贏者得錦旗一面。那一晚,在贏者的寨子里,燈火特別多,人人的臉上似乎都閃著光亮,那些蘆笙手更是得意。在寨老的家里,早就有人殺好雞殺好豬了,煮肉的香味飄向四周。那些蘆笙手聞到了,個個都說,今晚要醉了今晚要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