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曹山本寂禪師,是泉州莆田(今屬福建)人,二十五歲時受具足戒,后來得法于洞山良價禪師,之后前往撫州(今屬江西)的吉水開山,后命名為曹山,表示思慕曹溪之情的意思。
有一位學僧在本寂禪師的門下學道多年,始終不能契入禪的旨意,為此非常苦惱。有一天,終于鼓起勇氣到法堂,向本寂禪師叩問法要。
學僧問:“老師,學人通身是病,請求您慈悲為學人醫病。”
本寂禪師看了他一眼,只說了兩個字:...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唐代的曹山本寂禪師,是泉州莆田(今屬福建)人,二十五歲時受具足戒,后來得法于洞山良價禪師,之后前往撫州(今屬江西)的吉水開山,后命名為曹山,表示思慕曹溪之情的意思。
有一位學僧在本寂禪師的門下學道多年,始終不能契入禪的旨意,為此非常苦惱。有一天,終于鼓起勇氣到法堂,向本寂禪師叩問法要。
學僧問:“老師,學人通身是病,請求您慈悲為學人醫病。”
本寂禪師看了他一眼,只說了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