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根譚
- (明)洪應明著 高立譯注
- 10325字
- 2021-10-26 10:17:20
修身篇
【原文】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①,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②,須向薄冰上履過③。
① 精金美玉:純金美玉。精金,精煉的金,比喻人品純潔或物品精美。蘇軾《答謝民師書》:“歐陽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比似罚喝说钠沸缘赖?。
② 掀天揭地:可以撼動天地。辛敩《〈寇忠愍詩集〉后序》:“萊公兩朝大臣,勛業之盛,掀天揭地?!笔鹿Γ汗?,功勞。《三國志·魏志·牽招傳》:“漁陽傅容在雁門有名績,繼招后,在遼東又有事功。”
③ 履過:走過?!对娊洝ば⊙拧ばF》:“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譯文】
追求練就純金美玉般純潔的品性道德,必定要經歷烈火煅鋼般的磨煉;想要建立撼動天地的事業功績,必須經由如履薄冰般險峻的考驗。
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①,防之當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②;萬善全③,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如凌云寶樹④,須假眾木以撐持。
① 便:宜,應當。覺:警覺。百行:各種品行、德行。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論語·陽貨篇四》:“五常百行,何一而不以恭、寬、信、敏、惠行之?五常百行,道也。”
② 罅漏:裂縫和漏穴,比喻事物的漏洞。蘇軾《颶風賦》:“補茅屋之罅漏,塞墻垣之缺。”
③ 萬:所有。善:與善心相應之一切思想行為。全:周全。
④ 凌云:直上云霄。多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氣高超。
【譯文】
一旦出現一個不好的念頭,就應當警覺各種品行、德行出現偏差;防范不好的念頭,應當像對待渡海所用的浮囊,不能容忍哪怕一個針眼大小的裂縫和漏穴。所有與善心相應的思想行為周全無誤,才能一生無愧;修養身心,當如參天寶樹般,須憑借眾多林木支撐。
忙處事為①,常向閑中先檢點②,過舉自稀③;動時念想④,預從靜里密操持⑤,非心自息⑥。
① 處:處置。事為:行為、事情。方孝孺《戇窩記》:“君居其名,師其道,言論事為必有卓乎越于世者。”
② 向:自,從。檢點:約束言語行為。方干《贈山陰崔明府》:“壓酒曬書猶檢點,修琴取藥似交關?!?/p>
③ 過:過失,過錯。
④ 念想:惦記,想法。
⑤ 預:事先。密:細密,仔細。操持:籌劃,料理。吳承恩《賀金恥齋翁媼壽幛詞》:“內政操持,內子配諸侯之位;大邦藩屏,大夫當小國之卿?!?/p>
⑥ 非:不對,過失。心:心思。息:停止?!兑住で罚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p>
【譯文】
繁忙地處置各種事情,需要自空閑之時即注意約束自身言語行為,不恰當的行為自然就會減少;行動時的有些念頭想法,首先從靜處時仔細籌劃,那些不恰當的心思自然就會停止。
為善而欲自高勝人①,施恩而欲要名結好②,修業而欲驚世駭俗③,植節而欲標異見奇④,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⑤,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⑥。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⑦。
① 為善:做好事。而:卻。自高:自以為是。勝人:勝過他人。
② 施恩:給人以恩惠。曹植《求通親親表》:“誠可謂恕己治人,推惠施恩者矣?!泵好?。結好:交結,親近?!吨芏Y·春官·典瑞》:“琬圭以治德,以結好?!?/p>
③ 修業:本指研讀書籍,引申為修營功業。業,古人讀書寫字的版?!豆茏印ぶ婧稀罚骸靶迾I不息版?!斌@世駭俗:使一般人感到驚駭。朱熹《答陳抑之》:“勤勞半世,汩沒于章句訓詁之間,黽勉于規矩繩約之內,卒無高奇深眇之見可以驚世而駭俗?!?/p>
④ 植節:樹立操守。
⑤ 戈矛:沖突。孫枝蔚《譏老翁》:“豈無貧親戚,視之若贅瘤。還聞骨肉間,往往生戈矛?!鼻G棘:芥蒂,嫌隙。蘇軾《與劉宜翁書》:“胸中廓然,實無荊棘,竊謂可受先生之道。”
⑥ 夾帶:夾雜附帶。
⑦ 真體:真實的本體。
【譯文】
做好事卻不忘自以為是,勝過他人;給人以恩惠卻不忘追索好名聲,并因此交結親近;修營功業卻不忘使一般人感到驚駭;樹立操守卻不忘標新立異追求奇特,這些都是好的念頭中的沖突,追求義理過程中的芥蒂嫌隙,最容易夾雜附帶,最難根除。必須蕩滌干凈負面思想,斬斷根除其滋生的萌芽,才可以顯現真實的本體。
能輕富貴①,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能重名義②,又復重一重名義之念③。是事境之塵氛未掃④,而心境之芥蒂未忘⑤。此處拔除不凈,恐石去而草復生矣。
① 能:可以。輕:不看中。曹丕《典論·論文》:“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备毁F:富裕而顯貴。《論語·顏淵》:“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p>
② 名義:名聲與道義。
③ 復:再,又。念:念頭,心思。
④ 事境:具體紛繁的事件情境。塵氛:塵俗的氣氛,凡俗之貌。牟融《題孫君山亭》:“長年樂道遠塵氛,靜筑藏修學隱論?!睊撸簵?,摒除。
⑤ 心境:意識與外物。張說《清遠江峽山寺》:“靜默將何貴,惟應心境同?!苯娴伲盒闹械脑购?、不滿或不快。魯迅《書信集·致李秉中》:“對于發表信札的事,我于兄也毫無芥蒂?!?/p>
【譯文】
可以不看中富裕顯貴,內心卻放不下看中富裕顯貴的念頭;可以看重名聲道義,卻又重蹈只注重形式上名聲道義的覆轍。這是困擾于塵俗中具體紛繁的事件情境不可自拔,思想深處對人對事的怨恨、不滿或不快不能根除的表現。那些不正確的想法不根除,就如同石下的小草,一旦石有所松動,便又可以再生。
紛擾固溺志之場①,而枯寂亦槁心之地②。故學者當棲心元默③,以寧吾真體④;亦當適志恬愉⑤,以養吾圓機⑥。
① 紛擾:紛亂騷擾。《三國志·魏志·袁術傳》:“今世事紛擾,復有瓦解之勢矣,誠英義有為之時也?!惫蹋涸?,本來。溺志:心志沉湎于某種事情。
② 枯寂:枯燥煩悶,寂寞無聊。元好問《鹿泉新居二十四韻》:“巖居枯寂朝市喧,喧寂兩間差有趣?!遍滦模罕扔餍那槔淠?。
③ 學者:求學的人?!墩撜Z·憲問》:“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棲心:寄托心意。白居易《病中詩序》:“余早棲心釋梵,浪跡老莊,因疾現身,果有所得?!痹杭葱?,謂沉靜無為。
④ 真體:真實的本體。
⑤ 適志:舒適自得?!肚f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碧裼洌嚎鞓??!肚f子·盜跖》:“慘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監于體。”成玄英疏:“恬愉,樂也。”
⑥ 圓機:超脫是非,不為外物所拘牽。《莊子·盜跖》:“若是若非,執而圓機。獨而成意,與道徘徊。”成玄英疏:“圓機,猶環中也。執于環中之道以應是非,用于獨化之心以成其意,故能冥其虛通之理,轉變無窮者也?!?/p>
【譯文】
紛亂騷擾原本即可使心志沉湎于某種事情不能自拔,枯燥煩悶、寂寞無聊必然導致心情冷漠以致對任何事情都沒有熱情。因此求學的人,應當寄托心意于沉靜無為,以安寧自己真實的本體;也應當舒心適意,自得其樂,以培養自己超脫是非、不為外物所拘牽的內心精神。
昨日之非不可留①,留之則根燼復萌②,而塵情終累乎理趣③;今日之是不可執④,執之則渣滓未化⑤,而理趣反轉為欲根⑥。
① 昨日:過去,既往。非:不對,過失。不可:不能。
② 根燼:枯根余燼。
③ 塵情:凡心俗情。王勃《七夕賦》:“鄙塵情于春念,擬仙契于秋諾?!崩郏和侠邸@砣ぃ毫x理情趣,思理情致。
④ 今日:當下。是:對。執:假借為堅持己見。
⑤ 渣滓: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因素。化:消解。
⑥ 欲:想得到某種東西或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即佛家所謂“五欲煩惱”。
【譯文】
既往的不對不能有絲毫保留,有絲毫保留就如同枯根余燼容易再次萌發,因而義理情趣、思理情致往往為凡心俗情所拖累;對待當下認為是對的事物,也不可一味固執己見,如果固執己見,其中可能對社會起破壞作用的因素就不能消解,因而追求義理情趣、思理情致反而可能轉變為滋生欲望的根源。
無事便思有閑雜念想否①,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②;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③,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④。時時檢點,到得從多入少、從有入無處⑤,才是學問的真消息⑥。
① 思:反思,反省。閑雜:無關,不正。念想:惦記,想法。
② 粗?。翰恢苊埽≡辍R鈿猓浩?、任性的情緒。
③ 得意:滿意,滿足。驕矜:驕傲自負,看不起他人。辭色:言辭和神色?!逗鬂h書·獨行傳·陸續》:“續雖見考苦毒,而辭色慷慨?!?/p>
④ 怨望:怨惱憤恨,心懷不滿。情懷:懷有某種感情或心境。
⑤ 到得:等到,到了。
⑥ 學問:學習和詢問(知識、技能等)。《易·乾》:“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毕ⅲ簥W妙,真諦。
【譯文】
無事便反思有沒有不正的想法,有事便反思有沒有浮躁不周密的偏激、任性情緒;志得意滿時便反思有沒有看不起他人的言辭和神色,不得志時便反思有沒有怨惱憤恨、心懷不滿的感情或心境。經常注意約束自己的言語行為,到了從多入少、從有入無的境界時,才算是悟到了求學問道的奧妙真諦。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①,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②。立業建功③,事事要從實地著腳④,若少慕聲聞⑤,便成偽果⑥;講道修德⑦,念念要從虛處立基⑧,若稍計功效⑨,便落塵情。
① 士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統稱。真心:真實無妄之心。
② 萬:極言其多。窮:盡。
③ 立業建功:建立功勛,成就大業。蘇軾《應制舉上兩制書》:“古之圣賢,建功立業,興利捍患,至于百工小民之事,皆有可觀?!?/p>
④ 著:安置,放置?!妒勒f新語·傷逝》:“以犀柄塵尾著柩中,因慟絕?!?/p>
⑤ 聲聞:名聲?!盾髯印ご舐浴罚骸暗轮琳呱珴汕?,行盡而聲問遠?!?/p>
⑥ 偽果:修道無所證悟。
⑦ 講道:宣講道義。修德:修養德行,行善積德?!蹲髠鳌でf公八年》:“《夏書》曰:‘皋陶邁種德,德,乃降?!脛招薜拢源龝r乎!”
⑧ 念念:每一個心念。王守仁《傳習錄》:“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碧摚翰蛔詽M。立:奠定。
⑨ 稍:稍加。功效:結果和成效。
【譯文】
文人知識分子存真實無妄之心,百折不撓,才能修煉成應對各種變化的奇妙智慧。建立功勛,成就大業,每件事都要腳踏實地,如果稍微有些羨慕名聲的心思,便不可能真正有所證悟;宣講道義,修養德行,行善積德,每一個念頭都要從不自滿出發奠定根基,如果稍加注重結果和成效,便會落入世俗的思想意識境地。
身不宜忙,而忙于閑暇之時,亦可儆惕惰氣①;心不可放②,而放于收攝之后③,亦可鼓暢天機④。
① 儆惕:戒懼?!睹魇贰ど驕脗鳌罚骸暗蹏L以勛臣子弟多骫法,撰《大誥》二十二篇,諭天下武臣,皆令誦習,使知儆惕?!倍铓猓憾栊浴?/p>
② 放:解脫約束。
③ 收攝:管束,收聚。《三國志·魏志·國淵傳》:“收攝案問,具得情理?!?/p>
④ 鼓暢:鼓動并使暢達。唐甄《潛書·尚治》:“起于幽陸,至于炎崖,偃靡萬形,鼓暢眾聲,無一物之不應者,惟風為然。”天機:比喻天意或重要不可泄露的秘密。此指天賦純正的本性?!肚f子·大宗師》:“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p>
【譯文】
身體不適合過于忙碌,在閑暇時適當忙碌,也可以起到戒懼惰性的作用;心思不能一味放縱,而解脫約束于管束收聚范圍內,也可以鼓動并使天賦純正的本性暢達。
鐘鼓體虛,為聲聞而招擊撞①;麋鹿性逸②,因豢養而受羈縻③。可見名為招禍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學者不可不力為掃除也④。
① 聞:聽見。杜甫《贈花卿》:“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闭校赫兄?,受到。
② 性:生性,秉性。
③ 豢養:喂養(牲畜)。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洗象》:“后因象瘋傷人,遂不豢養。”羈縻:拘禁?!妒酚洝に抉R相如傳·索隱》:“羈,馬絡頭也。縻,牛也。”引申為籠絡控制。
④ 力:用極大的力量。
【譯文】
鐘鼓內空,為了使聲音能被聽見而被敲擊;麋鹿生性超逸,因為喂養而受到限制??梢娮非筇撏拿暿钦兄碌溁嫉母?,過多的欲望是消弭志向的媒介,求學之人不能不用極大的力量加以戒除。
一念常惺①,才避去神弓鬼矢②;纖塵不染③,方解開地網天羅④。
① 惺:領會,醒悟?!段鍩魰罚骸耙宦暫憬?,喚起未惺人。”
② 去:離開。神弓鬼矢:禍祟邪氣。
③ 纖塵不染:排除物欲,保持心地純潔。
④ 地網天羅:上下四方設置的包圍圈。
【譯文】
心中念想清楚明白,才可以避開禍祟邪氣;排除物欲,保持心地純潔,才可以沖出上下四方設置的包圍圈。
一點不忍的念頭①,是生民生物之根芽②;一段不為的氣節③,是撐天撐地之柱石④。故君子于一蟲一蟻不忍傷殘⑤,一縷一絲勿容貪冒⑥,便可為萬物立命、天地立心矣⑦。
① 不忍:不忍心,感情上覺得過不去?!稑b梁傳·桓公元年》:“先君不以其道終,則子弟不忍即位也?!?/p>
② 根芽:比喻事物的根源、根由。
③ 不為:不亂作為。
④ 撐天撐地:上頂著天,下及于地。比喻起大作用。柱石:擔當重任的人。
⑤ 君子: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⑥ 容:容忍,允許。貪冒:貪圖財利?!蹲髠鳌こ晒辍罚骸爸T侯貪冒,侵欲不忌?!?/p>
⑦ 立命:修身養性以奉天命。《墨子·非命上》:“覆天下之義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誶也。”立心:立志?!蛾懢艤Y集·語錄》:“心不可汩一事,只自立心。”
【譯文】
有一點不忍心的念頭,是人與各種生物成長發展的基本。不亂作為,就能上頂著天,下及于地,擔當重任,起大作用。因此品德高尚的人,不忍心傷害哪怕一蟲一蟻,連一縷一絲都不允許多貪圖,這樣,便可以修身養性以奉天命,并立志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撥開世上塵氛①,胸中自無火炎冰兢②;消卻心中鄙吝③,眼前時有月到風來④。
① 撥開:遠離。
② 胸中:思想深處。
③ 消卻:消除。鄙吝:形容心胸狹窄。
④ 眼前:生活中。
【譯文】
遠離紅塵世相里的庸俗不堪,思想深處就不會經常處于冰火兩重天的無序交替;消除心胸狹窄的痼疾,便得以常常生活在清風朗月的氛圍中。
學者動靜殊操、喧寂異趣①,還是煅煉未熟、心神混淆故耳②。須是操存涵養③,定云止水中,有鳶飛魚躍的景象④;風狂雨驟處⑤,有波恬浪靜的風光,才見處一化齊之妙⑥。
① 殊:異于尋常。操:品行。
② 煅煉:修養身心。心神:心思?;煜夯煦绮磺?。故:緣故。
③ 存:體現。涵養:修身養性。
④ 鳶飛魚躍:形容萬物各得其所。
⑤ 狂:疾。驟:密集。
⑥ 化:性質或形態改變。齊:完備。
【譯文】
求學之人或因動靜的情勢或因喧囂寂寞的環境就品行異于尋常,意趣發生變化,這是修身養性未臻于純熟,心思混沌不清的緣故。日常品行必須體現修身養性的成效,才可以從固定不動的云中、靜止不流的水中看到鳶飛魚躍的景象;如同風疾雨密的地方,出現波平浪靜的風光,如此才能說經過修身養性而顯現始終如一、以不變應萬變的妙境。
心是一顆明珠。以物欲障蔽之①,猶明珠而混以泥沙②,其洗滌猶易;以情識襯貼之③,猶明珠而飾以銀黃④,其滌除最難。故學者不患垢?、荩紳嵅≈y治;不畏事障⑥,而畏理障之難除⑦。
① 以:因為。物欲:對物質享受的欲望。《朱子語類》:“眾人物欲昏蔽,便是惡底心。”障蔽:比喻形成隔閡的東西。
② 猶:尚且,還。
③ 情識:才情見識。宋濂《〈南堂禪師語錄〉序》:“絕枝蔓,去町畦,而不墮于情識之境,不意大法凋零而能見斯人哉!”襯貼:附著。
④ 飾:裝飾。
⑤ 患:擔心,憂慮?!墩f文解字》:“患,憂也。”垢:污穢。?。褐虏?。
⑥ 事障:佛教二障之一,指貪、嗔、癡。
⑦ 理障:佛教語,邪見等理惑障礙真知、真見。
【譯文】
人心如同一顆明珠。因為對物質享受的欲望而形成隔閡,如同明珠夾雜泥沙,對它進行洗滌還算容易;而才情才識的附著,就如同明珠裝飾了白銀黃金,對它進行洗滌最難。因此求學之人不擔心因為污穢致病,卻憂慮潔凈致病更難醫治;不怕存有貪、嗔、癡等念頭,唯恐邪見等理惑障礙真知、真見而難以根除。
【原文】
軀殼的我要看得破①,則萬有皆空而其心常虛②,虛則義理來居③;性命的我要認得真④,則萬理皆備而其心常實⑤,實則物欲不入⑥。
① 軀殼:有形的身體,肉體(對精神而言)??吹闷疲嚎创赐?。陸游《破陣子》:“看破空花塵世,放輕昨夢浮名?!?/p>
② 萬有:萬物。鐘嶸《詩品·總論》:“照燭三才,暉麗萬有?!?/p>
③ 義理:合于儒家經義倫理道德的行事準則。《禮記·禮器》:“義理,禮之文也?!?/p>
④ 性命:本性。
⑤ 理:事物的規律,是非得失的標準。
⑥ 實:充實,充滿。入:侵入。
【譯文】
有形的肉體的我要能看得穿看得破,那么所有的物質在眼中都會空空如也,這樣就可以做到內心不自滿,內心不自滿則合于儒家經義倫理道德的行事準則就能常駐心間;無形的本性與精神的我要求真,那么就可以掌握事物的規律、是非得失的標準而使內心充實,內心充實則物質享受的欲望就不易侵入。
【原文】
面上掃開十層甲①,眉目才無可憎②;胸中滌去數斗塵③,語言方覺有味④。
① 面:臉面。掃開:除去。十層:層層,極言其多。甲:堅硬的外殼,比喻冷漠無情。② 眉目:借指容顏。可憎:令人厭惡憎恨。
③ 塵:不正確的心思念想。
④ 有味:耐人回味。
【譯文】
除去臉面上如堅硬的外殼般的冷漠無情,容顏才可以展示出不令人厭惡憎恨的表情;將內心深處的不正確的心思念想滌蕩干凈,談吐言辭才可以耐人回味。
【原文】
完得心上之本來①,方可言了心②;盡得世間之常道③,才堪論出世④。
① 心上之本:本心?!稘h書·游俠傳·郭解》:“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陰賊著于心本發于睚眥如故云?!鳖亷煿抛ⅲ骸靶谋?,猶言本心也?!?/p>
② 了心:了卻貪心妄念。
③ 常:一般,普通。道: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事物的變化運動規律。
④ 堪:能夠,可以。出世:超脫人世。北齊顏之推:“考之內教,縱使得仙,終當有死,不能出世。”
【譯文】
只有完善了道德的本心,才可以了卻貪心妄念;只有充分掌握了普遍的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事物的變化運動規律,才可以考慮超脫人世。
【原文】
我果為洪爐大冶①,何患頑金鈍鐵之不可陶熔②;我果為巨海長江,何患橫流污瀆之不能容納③。
① 果:如果。為:是。洪爐:冶煉用的爐器。大冶:冶煉匠人。《莊子》:“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
② 頑金:堅硬的金屬。俞文豹?《吹劍三錄》:“難疑答問之外,則薫陶其氣質,矯揉其性情,輔成其材品,如良工之揉曲木,巧冶之鑄頑金。”鈍鐵:煉不成鋼的鐵。釋惟一《偈頌一百三十六首》:“依稀鈍鐵,仿佛頑銅?!碧杖郏禾砧T熔煉。比喻培育、造就。杜光庭 《親隨司空為大王醮葛仙化詞》:“臣曲荷陶镕,實深造化,唯虔禱祝,少答恩慈。”
③ 橫流:充盈,遍布。司馬相如《封禪文》:“協氣橫流,武節猋逝?!崩钌谱ⅲ骸皺M流,多也?!蔽蹫^:死水溝。賈誼《吊屈原賦》:“彼尋常之污瀆兮,豈容吞舟之魚?”
【譯文】
我如果是冶煉匠人,有冶煉用的爐器,怎么會擔心堅硬的金屬、煉不成鋼的鐵無法陶鑄熔煉;我如果是大江大海,怎么會擔心無法容納充盈的河流和污濁的水溝。
【原文】
白日欺人①,難逃清夜之鬼報②;紅顏失志③,空貽皓首之悲傷④。
① 白日:光天化日。欺人:自欺欺人。
② 清夜:寂靜的夜晚。曹丕《于譙作》:“清夜延貴客,明燭發高光。”鬼報:鬼魂的報應。
③ 紅顏:年輕人的紅潤臉色。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憶子初尉永嘉去,紅顏白面花映肉?!?/p>
④ 貽:遺留。《詩·周頌·思文》:“貽我來牟?!别┦祝喊最^,指老年?!逗鬂h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于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
【譯文】
光天化日之下自欺欺人,寂靜的夜晚難以逃脫鬼魂的報應;少年時失去遠大的志向,到老年來就只會留下一事無成的傷心難過。
【原文】
以積貨財之心積學問①,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②,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③,以保爵位之策保國家④,出此入彼,念慮只差毫末⑤,而超凡入圣⑥,人品且判星淵矣⑦。人胡不猛然轉念哉⑧!
① 貨財:貨物或錢幣。《禮記·曲禮上》:“貧者不以貨財為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
② 功名:舊指科舉稱號或官職名位。泛指功業和名聲。《史記·管晏列傳》:“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③ 妻子:妻子兒女。心:情懷。
④ 爵位:諸侯獲封賜的封建等級。策:計謀,辦法。
⑤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極其細微?!独献印罚骸昂媳е?,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⑥ 超凡入圣:超越平常人而達到圣賢的境界。形容學識修養達到了高峰。呂巖《七言之二》:“舉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勝弗為難?!?/p>
⑦ 人品:人的品性道德。沈約《奏彈王源》:“源雖人品庸陋,胄實參華?!毙菧Y:天淵。喻差別大。褚人獲《堅瓠秘集·兩太宰嚭》:“兩太宰嚭何忠佞星淵哉!”
⑧ 胡:為什么。猛然:忽然。轉:改變。
【譯文】
以積累財富的心思積累學問,以求取功業名聲的念想追求道德修養,以愛妻子兒女的情懷愛父母,以保全封賜等級的計謀保衛國家,由這里出從那里入,這兩種考慮差別極其細微,然而能超越平常人而達到圣賢的境界,人的品性道德卻有天淵之別。人為什么不能幡然醒悟改變那些不正確的想法呢!
【原文】
立百福之基①,只在一念慈祥②;開萬善之門③,無如寸心挹損④。
① 百福:多福。《詩·大雅·假樂》:“千祿百福,子孫千億?!?/p>
② 慈祥:溫和的態度和神色。
③ 善:心地仁愛,品質淳厚。
④ 無如:無可奈何。寸心:微小的心意。挹損:減少,縮小?!豆茏印ぽp重乙》:“國貧而用不足,請以平價取之,子皆案囷窌而不能挹損焉。”
【譯文】
確立多福的根基,只需要具有溫和的態度這一個念頭;打開所有的心地仁愛、品質淳厚的大門,不如減少哪怕微不足道的缺失和不足。
【原文】
塞得物欲之路①,才堪辟道義之門②;弛得塵俗之肩③,方可挑圣賢之擔。
① 塞:阻隔?!墩f文》:“塞,隔也。”物欲:對物質享受的欲望。
② 道義:道德義理或道德正義。《易·系辭上》:“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③ 弛:放松。《廣雅》:“弛,緩也?!眽m俗:塵世間的庸俗。
【譯文】
阻隔對物質享受的欲望通路,才可以開辟培育道德正義的門徑;放下塵世間那些庸俗的念想,才可以擔當學問道德修養俱佳的重任。
【原文】
容得性情上偏私①,便是一大學問②;消得家庭內嫌雪③,才為火內栽蓮④。
① 容:體諒,寬容。《尚書·君陳》:“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性情:性格?!兑住で罚骸袄懻?,性情也?!笨追f達疏:“性者,天生之質,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偏私:偏離正統的私心雜念。
② 學問:道理,水平。王汶石《大木匠》:“我桃葉的眼力可真不錯,挑得有學問。”
③ 嫌雪:霜雪般冷漠的怨嫌。
④ 火內栽蓮:比喻身處煩惱中而能解脫,達到清涼境界。
【譯文】
體諒寬容他人性格中偏離正統的私心雜念,就是很有水平的體現;消解得了家庭內部霜雪般冷漠的怨嫌,才能從身處的煩惱中解脫出來,達到清涼境界。
【原文】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①,有悟還有迷,總不如自悟之了了②;意興從外境而得者③,有得還有失,總不如自得之休休④。
① 事理:事物的道理。事即因緣生之有為法,理即不生不滅之無為法?!豆茏印ぐ娣ń狻罚骸吧饔^終始,審察事理。”
② 了了:心里明白,通達。袁宏《后漢紀·獻帝紀》:“小時了了者,至大亦未能奇也?!?/p>
③ 意興:興致。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景公意興索然?!?/p>
④ 自得:自己有心得體會?!抖Y記·中庸》:“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毙菪荩喊查e、安樂的樣子?!对姟ぬ骑L·蟋蟀》:“好樂無荒,良士休休?!?/p>
【譯文】
因緣生之有為法,不生不滅之無為法,因他人解說而有所領悟,有所領悟的同時也會有所迷惑迷失,總不如自己領悟那樣明白通達;從外部環境中獲得的興致,獲得的同時也難免有所缺失,總不如因為深刻的內心體驗自己心有所得更適宜安樂。
【原文】
情之同處即為性①,舍情則性不可見②;欲之公處即為理③,舍欲則理不可明④。故君子不能滅情,惟事平情而已⑤;不能絕欲⑥,惟期寡欲而已⑦。
① 情: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愛、憎、哀、懼等心理狀態?!抖Y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擊能?!毙裕汗逃械男再|。
② 舍:放棄,舍棄?!墩撜Z·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③ 公:共。理:事理。
④ 明:清楚。
⑤ 事:做事。平情:公允而不偏于感情。
⑥ 絕:斷絕,根除。
⑦ 寡:少。
【譯文】
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相同的喜、怒、愛、憎、哀、懼等心理狀態,就是固有的性質之所在,離開那些心理狀態,固有的性質就不存在了;相同的欲望就是事理,離開相同的欲望,事理就不明確。因此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也不能泯滅喜、怒、愛、憎、哀、懼等心理狀態,可以做到的,只有通過做事情平定某些心理狀態;不能根除欲望,可以做到的,只有期待減少欲望罷了。
【原文】
欲遇變而無倉忙①,須向常時念念守得定②;欲臨死而無貪戀③,須向生時事事看得輕④。
① 倉忙:倉促,忙碌。
② 向:從開始到現在。常時:尋常之時,平時。念念:一心一意。吳樾《〈暗殺時代〉自序》:“予于是念念欲殺盡此輩?!笔兀罕3帧?/p>
③ 臨:到。貪戀:貪求眷戀。
④ 看:看待,對待。輕:不看重。
【譯文】
想做到遇有變化而不倉促忙碌,必須從開始就一心一意保持鎮定狀態;想要在死前都不貪求眷戀,必須在有生之時對待任何事都不看得那么重。
【原文】
一念過差①,足喪生平之善②;終身檢飭③,難蓋一事之愆④。
① 過差:過失,差錯。
② 生平:一生,終身。善:心地仁愛,品性淳厚。
③ 檢飭:檢點,自我約束。
④ 愆:過失。
【譯文】
一個念頭的差錯,足以使一生的心地仁愛、品性淳厚喪失殆盡;一生不斷檢點、自我約束,也難以掩蓋一件事上出現的過失。
【原文】
從五更枕席上參勘心體①,氣未動②,情未萌,才見本來面目③;向三時飲食中諳練世味④,濃不欣,淡不厭,方為切實工夫⑤。
① 從:在。五更:古代中國民間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首尾及三個節點用鼓打更報時,因名。此專指凌晨3點到5點。枕席:枕頭和席子,此指床榻。王維《千塔主人》:“所居人不見,枕席生云煙。”參勘:通過交互考證省察。心體:精神與肉體,猶思想與身體。
② 氣:雜念邪思的浮躁氣息。
③ 本來面目:本有心性未泯滅。寒山:“萬機俱泯跡,方識本來人。”
④ 向:對著,朝著。三時:早、午、晚。諳練:熟悉練達。
⑤ 切實:切合實際,實實在在。工夫:花費時間和精力后所獲得的某方面的造詣本領。葛洪《抱樸子·遐覽》:“藝文不貴,徒消工夫。”
【譯文】
凌晨3點到5點,睡醒未起床時,在枕席上通過交互考證省察思想與身體,雜念邪思的浮躁氣息情感尚未萌動,才可以體察心性未泯滅的自己;面對早、午、晚三餐飲食,熟悉干練通達的人對世間的各種況味,能做到甘厚滋味不欣喜,寡淡滋味不厭倦,才可以稱得上是切合實際、實實在在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