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研究
- 李敏
- 1423字
- 2021-10-20 15:24:5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研究背景
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新時代,隨著我國高校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等學校(簡稱“高校”)對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服務功能提升等非常重視,高校圖書館在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更加明顯。
2021年是高校圖書館“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面對新時代、新技術、新需求,高校圖書館的發展面臨著數據和用戶的雙重挑戰。高校圖書館急需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創新發展,通過服務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助推服務轉型,根據用戶需求延伸服務內涵。高校圖書館要基于網絡平臺構建標準化的底層數據驅動、上層用戶多元化需求驅動的服務模式,依靠強大的專業隊伍和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精準解讀用戶需求,整合一切力量,打造優質資源,在數據和用戶之間建立高效的互動模式,構建多類型、多層次、多樣化的智慧型服務體系,提供智能化服務以適應用戶需求,實現數據和用戶的高效互聯互通。高校應把圖書館的力量匯聚到支撐學校人才培養和事業發展、為社會提供專業服務上來,全面推進學校的高質量發展。《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是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應與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相適應,其水平是學校總體水平的重要標志。圖書館的主要職能是教育職能和信息服務職能。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在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圖書館的主要任務:(一)建設全校的文獻信息資源體系,為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提供文獻信息保障;(二)建立健全全校的文獻信息服務體系,方便全校師生獲取各類信息;(三)不斷拓展和深化服務,積極參與學校人才培養、信息化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四)積極參與各種資源共建共享,發揮信息資源優勢和專業服務優勢,為社會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推進圖書館的數字化發展。在新時代,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走內涵式和高質量發展之路,傳統的圖書館服務很難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從而對高校圖書館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圖書館為充分發揮在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需要充分發揮其信息資源優勢和專業服務優勢,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知識服務。
二、研究意義
隨著高等教育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大數據環境對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內涵、內容、方式方法、平臺建設、業務流程、機構和制度設計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圖書館的知識獲取、知識存儲、知識處理、知識傳遞、知識形態、知識服務模式等都面臨著重大變革,同時,網絡環境下的用戶對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要求也會更高。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移動互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高校圖書館的知識服務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新時代,對大數據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模式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一方面,這將進一步豐富大數據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理論和實踐,充實圖書館知識服務和知識管理的情報學理論與方法;另一方面,這也為大數據環境下高校圖書館開展知識服務提供了理論、方法和實踐上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