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務報表分析:理論、方法與案例(微課版)
- 續芹編著
- 2352字
- 2021-10-19 11:32:46
第三節 會計確認基礎、會計計量屬性與財務報表
會計假設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奠定了會計核算的一些基本規則,報表的編制與呈現與這些會計假設與信息質量要求息息相關。這一節再來看一下會計確認基礎與會計計量屬性對財務報表編制的影響。
一、會計確認基礎與財務報表編制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九條規定:“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第十一條規定:“企業應當采用借貸記賬法記賬。”這明確了企業會計的確認基礎是權責發生制,記賬的方法是借貸記賬法。我們學習財務會計,其實學習的就是權責發生制和借貸記賬法。與權責發生制對應的是收付實現制。
什么是收付實現制?收付實現制是指按照款項的收付時間確認收入和費用的歸屬期,凡是在本期收到的現金或銀行存款,不論是否歸屬于本期,均作為本期收入處理;凡是本期支付的現金或銀行存款,不論該款項是否在本期收入中取得補償,均作為本期費用處理。
什么是權責發生制?權責發生制是指對于會計主體在一定的會計期間內發生的交易和事項,凡是滿足收入確認條件的本期收入,不論是否收到款項,均應作為本期收入處理;凡是滿足費用確認條件的本期費用,不論是否支付款項,均應作為本期費用處理。
微課堂
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

與收付實現制相比,權責發生制在衡量業績上是有其理論先進性和邏輯合理性的。這也是為什么會產生會計這個職業的根本所在——需要有一群專門學過權責發生制的人來負責做賬。
由于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單位,因此企業會計準則明確規定了企業必須用權責發生制來做賬,這樣才能報告準確的業績。而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并不以營利為目的,所以長久以來是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把錢算清楚就行。但是政府機構、事業單位的近期會計改革方向是加強權責發生制在這些單位的運用。
2015年10月23日,財政部公布了《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接著又發布了關于存貨、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物資等具體準則。2017年10月,財政部印發了《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進一步推動了權責發生制在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中的運用。
正如前文所述,權責發生制由于在確定財務狀況和報告業績上的理論先進性和合理性,已經被政府機構、事業單位會計采納,以期提升這些單位的資金管控能力、防范資金使用風險,實現資金的更合理配置。
視野拓展
了解為什么權責發生制更具有理論先進性

二、會計計量屬性與財務報表編制
(一)會計計量屬性的相關規定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九章“會計計量”第四十二條規定了會計計量屬性,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歷史成本。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按照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2)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負債按照現在償付該項債務所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3)可變現凈值。在可變現凈值計量下,資產按照其正常對外銷售所能收到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后的金額計量。
(4)現值。在現值計量下,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凈現金流入量的折現金額計量。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凈現金流出量的折現金額計量。
(5)公允價值。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計量。
視野拓展
會計計量屬性在我國的發展沿革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九章“會計計量”第四十三條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
從準則的表述可以看出,歷史成本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計量屬性。絕大多數的資產和負債需要用歷史成本計量。從會計的歷史沿革可以看出,現代工業化的發展、長期經營性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占資產比重的上升、長期性融資的需求等因素,促成了歷史成本計量模式的產生和發展;而隨著現代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市場價值的相關性又凸顯出來,因此公允價值又一次被引入會計計量屬性中。凡是制度更迭、準則變遷,總是會產生不同的意見。歧義、商榷、爭議、討論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總之,到目前為止,大家看到的報表是各種不同計量屬性的“大雜燴”,這也增加了理解財務報表的難度。因此,想要對財務報表進行比較透徹的分析,需要對基本的會計概念和方法有一定了解。
(二)會計計量屬性的應用場景
歷史成本是最主要的計量屬性。報表中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存貨和大多數負債等的基本計量屬性仍然是歷史成本。當資產盤盈的時候,盤盈的資產需要入賬,這時就是按照重置成本入賬的。存貨到了期末,需要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的原則入賬。現值也有很多運用場景,例如分期付款購買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時,超過正常信用期限的資產就按照現值入賬;存在棄置義務的固定資產,需要將棄置義務現值計入固定資產,并同時確認預計負債等。某些金融資產期末是按照公允價值入賬的,投資性房地產可以選擇公允價值模式計量;公允價值在很多準則中都有體現,如《企業會計準則第12號——債務重組》《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
基本準則中規范的五種計量屬性,在具體準則中都有運用。財務報表是各種計量屬性的綜合呈現,這給財務報表的解讀和分析帶來了挑戰。因此,在對財務報表進行解讀之前,學習和掌握相應的會計知識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