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太陽攀響群山的音階(4)
- 就這樣日益豐盈
- 阿來
- 5483字
- 2014-07-31 10:56:55
于是,宗喀巴做了一個夢,夢見一株巨大的冠如傘蓋的檀香樹在黑云蔽天的藏區(qū)東北部拔地而起。那枝枝葉葉都是佛教教義高懸,燦爛的光華驅(qū)散了那些翻滾的黑云。
大師的夢總是有很多意味的。而且這個夢的寓言是那么明顯,藏區(qū)東北,正是溫波阿旺的家鄉(xiāng)查柯,那里是俗稱黑教的苯教的繁盛地帶,所以,即或在平常時候,在宗喀巴看來那地方也定會是黑焰熾天。
無巧不成書,阿旺扎巴也在相同的時候做了一個夢。他夢見兩只大海螺從天上降落在他手中,于是,他便面東朝著家鄉(xiāng)的方向吹響了海螺。海螺聲深長明亮。阿旺扎巴請大師詳夢。
大師諭示說:你的佛緣在你東方家鄉(xiāng)。這時,阿旺扎巴已經(jīng)隨從大師前后凡28年。
于是,阿旺扎巴做好回鄉(xiāng)的打弇,來到了大師的座前。
大師賜他一串佛珠,阿旺扎巴當著眾弟子的面發(fā)下宏愿,要在家鄉(xiāng)嘉絨建立與佛珠同樣數(shù)量的格魯派寺院。而佛珠是一百零八顆。這就是說,他要回到家鄉(xiāng),建立起一百零八座佛教寺院。
阿旺扎巴再次穿越青藏高原時,已經(jīng)是15世紀初葉了。
就像當年寧瑪派的高僧毗盧遮那一樣,整個嘉絨大地上都留下了阿旺扎巴的身影與傳說。他建立的一百零八座寺院中就包括了眼下供奉著他靈塔的這一座。我曾經(jīng)與宗教史研究人員和地方史專家一起,循著他傳法建寺的路線實地追蹤他的足跡。
我不是地方宗教史的專家,也沒有成為這種專家的志向和必要的學術上的訓練。我只是要追憶一種精神流布的過程。
實際情形跟我的想像沒有太大的差異。
在很多傳說中他曾建立起寺院的地方,今天都只剩下了繁茂的草木,有些地方,荒蕪的叢林中還能看見一點廢墟與殘墻。是的,這種情形符合我的想像,也符合歷史的狀況。其實,真正能找到確實地點,或者至今仍然存在于嘉絨土地上的阿旺扎巴所建的格魯派寺院大概就是三十余所。
最后一所,在距查柯寺近百公里的大藏鄉(xiāng),寺廟名叫達昌。
“達昌”的意思,就是完成,功德圓滿。也就是說,阿旺扎巴建成了達昌寺后,便已完成了自己的誓言,功德圓滿。
達昌,也許是我所見過的傳說為阿旺扎巴所建的寺院里最壯觀的一所。
不過,當我前去瞻仰時,那里只是很宏大的一片廢墟。那所古老寺廟毀滅于“文革”。而眼前這所僻居于深山之中的查柯寺,同樣沒有逃過“文革”的浩劫。據(jù)說,紅衛(wèi)兵們就曾把阿旺扎巴保全完整的骨殖從靈塔中拖出來,踐踏之后,摒棄在荒草之中。后來,信徒們又將其裝入靈塔。“文革”輦束之后,才又重新受到供養(yǎng)。至今我還清楚記得,正午強烈的陽光下,我坐在達昌寺的一根巨大的殘柱上,看著地上四散于蔓草中的彩繪壁畫殘片,陷人了沉思默想。
后來,達昌寺的住持從國外回來,重新建立這座寺院,我一個出生在寺院附近的朋友,常常來向我描繪恢復X程的進度。我還聽到很多老百姓議論這個住持的權威與富有。
過了一段不是太短的時間,終于傳來了重建寺院已經(jīng)大功告成的消息。據(jù)說,寺院的開光典禮極一時之盛。不但信眾如云如蟻,還去了很多的官員與記者,甚至還去了一些洋人。但我沒有前去躬逢其盛。我想阿旺扎巴當年落成任何一座寺廟時,都不會有這樣的光彩耀眼。要知道,他當時是在異教的敵視的包圍之中傳播佛音,撥轉法輪的啊!
達昌在舉行盛典的那些日子,我想起的卻是這個清靜之地,而且,很少想起那座靈塔。眼前更多浮現(xiàn)的是那些草地與草地上的柏樹,想起柏樹下清澈的泉水。
而在今夜的星光下,我聽著風拂動著柏樹的枝葉,在滿天星光下,懷念一個古人,一個先賢,他最后閉上眼睛,也是在這樣的星光之下。雖然,那是在中世紀的星光之下,但對于整個宇宙來說,就算是一千年的時光流逝又算得了什么呢?
是的,今夜?jié)M天都是眼淚般的星光,都是鈷石般的星光。
在這樣晴朗的夜晚眺望夜空,星光像針一樣刺痛了心房里某個隱秘的地方。
我就在柏樹下打開睡袋,露宿在這滿天寒露一樣的星光之下。快要入睡前,我還要暗想,這些星光中是否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而且這智慧又能在這樣一個月白風清的夜晚,降臨在我的身上。
看望一棵榆樹
在馬爾康鎮(zhèn)上,我真正要做的只有兩件事情。
其中一件,是去看一棵樹。
是的,一棵樹。據(jù)說,這棵樹是榆樹,來自遙遠的山西五臺山。
居住在馬爾康的近兩萬居民中,可能只有很少很少的人知道,這棵樹的歷史與馬爾康的歷史怎樣的相互關連。
這棵樹就在阿壩州政協(xié)宿舍區(qū)的院子里樹根周圍鑲嵌著整齊潔凈的水泥方磚。過去,我時常出入這個地方,因為在這個院子里,生活著好些與嘉絨的過去有關的傳奇人物。解放以后,他們告別各自家族世襲的領地,以統(tǒng)戰(zhàn)人士的身份開始了過去他們的祖輩難以設想的另一種人生。
那時,我出人這個院子,為的是在一些老人家閑坐時,偁爾從他們的只言片語中,會透露出對過去時代的一點懷念。我感興趣的,當然不是他們年老時一點懷舊的情緒。而是在他們不經(jīng)意的懷念中,抓住一點有關過去生活感性殘片。我們的歷史中從來就缺少這類感性的殘片,更何況,整個嘉絨本身就沒有一部稍微完備的歷史。
那時,我就注意到了這棵大樹。因為這是整個嘉絨地區(qū)都沒有的一種樹。所以,我會時時在有意無意間打量著它。
一位老人告訴我,這是一棵來自漢族地方的樹,一棵榆樹。是很多很多年前,一個高僧從五臺山帶回來的。我問:“這個高僧是誰?”
老人搖搖頭,說:“我也不曉得,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我常去的那幢樓的一邊是院子和院子中央的那棵榆樹,而在樓房的另一邊,是有數(shù)千座位的露天體育場。這個地方,是城里重要的公共空間。數(shù)千個階梯狀的露天座席從三個方向包圍著體育場。而在靠山的那一面,也是一個公共空間:民族文化宮。文化宮的三層樓面,節(jié)日期間會有一些藝術展覽,而在更多的時候,那些空間常常被當成會場。當會開得更大的時候,就會外文化宮里,移到外面的體育場上。
我想,中國的每個城市,不論其大小,都會有相類的設置,相似的公共空間。如果僅僅就是這些的話,我就沒有在這里加以描述的必要了。雖然很多在這城里呆得更的人,常常以這個公共場所的變遷來映照,來濃縮一個城市的變遷。說那里原來只是一個土臺子下面一個塵土飛揚的大廣場。現(xiàn)在文化宮那宏偉建筑前,是一個因地制宜搞出來的土臺子,那陣子,領導講話站在上面,法官宣判犯人也站在上面。等等,等等,此類話語,很多人都是聽過的。而當我坐在隔開這個體育場與那株榆的樓房里,卻知道了這塊地方更久遠一些的歷史。
這段歷史與那株榆樹有關,也與這個山城的名字的來歷有關。
曾經(jīng)滄海的老人們說,在體育場與民族文化宮的位置上,過去是一座寺廟。寺廟的名字就叫馬爾康。那時的寺廟香火旺盛,才得了這么一個與光明有關的名字。馬爾康寺曾經(jīng)是一座苯教寺廟。
乾隆朝歷經(jīng)十多年的兩金川戰(zhàn)亂結束之后,因為土司與當?shù)卣冀y(tǒng)治地位的苯教互相支持,相互倚重。戰(zhàn)后乾隆下令嘉絨地區(qū),特別是大渡河流域的所有苯教寺廟改奉佛教,馬爾康寺中供奉的神像才由苯教的祖師辛饒米沃改成了佛教的釋迦牟尼與格魯派戴黃色僧帽的大師宗喀巴。
馬爾康寺改宗佛教之后,依然與在兩金川之戰(zhàn)中得到封賞的本地土司保持著供施關系,卓克基土司許多重大法事,都在這個廟里舉行。
那時候的馬爾康寺前,是一個白楊蕭蕭的寬廣河灘。最為人記取的是,每年冬春之間,一年一次為本地區(qū)驅(qū)除邪祟,祈求平安吉祥的儀式就在廟前舉行。每次,信徒中都舍有不幸者被作法的喇嘛指認為“鬼”,而被驅(qū)趕進冰冷的梭磨河中。在那樣的群眾性集會上,不幸者領受死亡之前,還要領受非人的恐懼,而對更多的人來說,這肯定是一種野蠻而又刺激的游戲。
宗教每年都會以非常崇高的名義提供給麻木的公眾一出有關生與死,人與非人的鬧劇。
人們也樂此不疲。
現(xiàn)在,在這個地方,最能刺激人的就是現(xiàn)在的體育場上偶爾一次的死刑宣判了。在那里,人們可以從一個深陷于死亡恐懼的人身上提前看到死亡的顏色,聞到死亡的氣味。時代變了,那些被宣判的人的死亡不是別人的選擇,而是他們內(nèi)心的罪惡替他們的生命做出的選擇,但是,世世代代,看客的心理卻沒有很大的變化。
給我講故事的老人中,有一兩位,在過去的時代,也是掌握著子民生殺予奪大權的。但是,現(xiàn)在他們卻面容沉靜。告訴我這個廣場上曾經(jīng)的故事。他們告訴我說,現(xiàn)在政協(xié)這些建筑所在的地方,就是馬爾康寺的僧人們?nèi)粘F鹬沟木铀?
其中,有一位喇嘛,去了五臺山朝圣,回來時就有了這棵樹。
關于這棵樹,老人們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是那位喇嘛在長途跋涉的路上,折下一段樹枝作為拐杖,回禾后,插在土里,來年春天便萌發(fā)了新枝與嫩芽。這就是說,這株樹不遠千里來到異鄉(xiāng),是一種偶然。
持第二種說法的是一位故去的髙僧,他說,那位喇嘛從五臺山的佛殿前懷回來一顆種子,冬天回來,他只要把那粒種子置于枕邊,便夢見一株大樹枝葉蓬勃。自己詳夢之后,知道這是象征了無邊佛法在嘉絨的繁盛。于是,春天大地解凍的時磅,他在門前將這顆種子種下。
現(xiàn)在,樹是長大了,但是,佛法卻未必如夢境所預示的那般蔭蔽了天下。
馬爾康寺在50年代開始衰敗,并于60年代毀于“文革”。于是,原來的那些僧人也都星散于民間了。只有這株樹還站在這里,在一個逼仄的空間中,努力向上,尋求陽光,尋求飛鳥與風的撫摸。有風吹來的時候,那株樹寬大的葉片,總是顯得特別喧嘩。
翻越鷓鴣山口
我是搭乘一輛農(nóng)民的手扶拖拉機到達米亞羅的。
一直相伴于左右的雜谷腦河因為失去了一條又一條溪流的匯聚,水量日益減少。在米亞羅鎮(zhèn)上吃完午飯,我搭乘一輛卡車,走了20多公里,便到了鷓鴣山下。
在阿壩藏區(qū),在嘉絨,是過去古老驛道上,鷓鴣山海拔3800米的山口,是一個重要的咽喉。今天連接西南重鎮(zhèn)成都和甘肅省會蘭州的國道213線,也要穿過這個山口,并連起這條大動脈上眾多的支線。
鷓鴣山下的一個叫山腳壩的地方,只有一個小小的道班。柏油公路也在這里中止了。這是為了防滑的需要,因為山上常下大雪,因為一年之中數(shù)月之久的封凍期會把冰凌結滿路面。所以,這山上為了少出車禍,就一直是坑洼不平的黃土路面。
道班工人在路邊的一道溪流上埋設了一些橡皮水管,拿起水管,就有強力的清水噴涌出來,在天空中形成一個美麗的扇面。很多撲滿塵土的汽車來到山下,便停了車在溪邊沖洗。
這里,雜谷腦河已經(jīng)變成了一道湍急的溪流,穿行在山谷底部那些沙棘和紅柳組成的密實的叢林中間。公路對面的陰坡上,是成林的紅樺與冷杉。而我面對著正在攀登的陽坡上,是大片大片的草場。攀援一陣,我回身下鶴望,公路往山溝更深處延伸而去,最后,會在山溝尾部折回來,在山間畫出一個巨大的盤旋。
我的路線是過去的驛道,是從山腳直逼山口的一條道線。而公路最終會在山口那里與我碰面。
這是初秋季節(jié),高山草場上的花期已過,叢叢密密的牧草結出了籽實。一穗穗金色的章穗在微風中輕輕搖晃。草叢中許多的藥材。木香肥大的葉片放射狀散開,像只海星一樣平攤在草叢中。黃芪結出了豆莢般的果實。貝母的燈籠花也開過了季節(jié),現(xiàn)在是一顆顆籽實像一只只鈴鐺。還有很多的藥材,小葉杜鵑叢和伏地柏旁那巨型植物,是一株株大黃。
小路穿過一片陰濕的小樹林時,我突然在林子中看到了一種屬于春季的花朵:毛杓蘭。
這種袋狀的紫色花朵勾起了我一些親切的童年回憶。童年時代,小孩們在山上放羊的時候,總是四處去采摘這種花朵。然后,把揉好的酥油糌粑一點點灌進花朵的袋子里,放在小火上慢慢燒烤。最后,剝掉已經(jīng)全然變干燒焦的花皮,花朵的馨香全部浸進了小小的一團糌粑里,那是一種童年游戲中烹制出來的美食。
毛杓蘭是它的學名,在植物學書本是這樣描述這種花朵:蘭科屬多年草本,高20~30厘米,花單朵頂生,淡紫色或黃綠色,生于海拔2500~4000米韻云、冷衫林下和灌木叢中。
而在嘉絨藏語中,這種花朵名叫“咕嘟”。咕嘟是一個象聲詞,模仿的是布谷鳥的叫聲。每當春天來封嘉絨的群山之中,深山之中的綠意一天天深重起來的時候,地里麥苗茁長,布谷鳥就開始鳴叫了。老百勝說,是布谷鳥的叫聲使一個個白晝變長,也是布谷鳥的叫聲使林間的“咕嘟”開放。于是,這種美麗奇特的花朵就叫做這個名字了。
眼下已是秋天,布谷鳥已經(jīng)停止了歌唱,但我卻看見了這種花朵。想必是海拔高度所造成的一種現(xiàn)象吧。我還想在山林中尋一尋,看還有沒有在春天開放的花朵在這時仍在開放,但抬頭望望天上的太陽,我感覺到要在今天翻過山口,必須抓緊時間。
于是,便加快了步伐。
兩個小肘后,我已經(jīng)能著到陰影處積著白雪的山口了。上山的汽車后面揚起大片的塵土。上山的汽車引擎發(fā)出吃力的轟鳴,但行駛速度卻非常緩慢。
距山口大約還有半個小時路程的時候,我在一大片刺梅叢中坐了下來,紫紅色的刺梅巳經(jīng)成熟了。遠遠地就聞到一股酒釀的味道,只是這種味道比酒釀更加甘甜。
于是,我坐在山坡上拖著屁股,從一叢刺梅轉向另一叢刺梅,直到打出的飽嗝都帶上了甘甜的酒釀味道。才又繼續(xù)上路。快爬上公路時,看到陡峭的山坡上,四散開一部卡車的球片。
又一次邁開雙腿時,我不再抬頭,不然的話,最后這段路會顯得特別漫長。
攀上山口的時間是下午3點50分。
很強勁的風吹在背上,公路穿過山的地方,兩邊土坡上的滲水都在風中結成了薄冰,風吹在耳邊,有一種愉快的哨聲。快在走進陽光的陰影中時,我回望一下所來的方向,比這座山更高的雪峰靜靜地聳立在藍天下面,晶瑩耀眼。
雪峰,在我的四周構成了一個地形上高高聳起的中央部分。
在這個中央部分的東南方向,煙霧迷蒙處,是曲折的,逐漸敞開的峽谷,和峽谷兩側蒼翠的群山。公路,一條灰白的帶子伴著陽光下亮光閃閃的河流,沖向群山的外面。從這個高度上,我看清了漸次升髙的大地的梯級。
我轉過身穿過鷓鴣山口,那短短的幾十米坑洼不平的路籠罩在群山陰影中,這是公路兩邊山坡的陰影,走到山口的另一面時,陽光又落在了我的身上。
這道山脊也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嶺,東面,是岷江流域,而展現(xiàn)在我面前的,那些森林與草地中流出的眾多溪流,卻是大渡河紛繁的枝蔓了。
這次,再舉目遠望時,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