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如何傳入東土?
朝陽升起,沐浴著露珠,太陽快落山了,彩霞籠罩著他的全身,月亮悄悄升了起來,斑駁明亮的銀光柔柔的灑在他一動不動的身上,伽耶山中,菩提樹下,圣者的心靈漸漸融入天地宇宙之中,天地陰陽形成了一個法輪常轉,圣著的頭上折射出彩虹一樣美麗的光輝。圣者跌坐到第七天夜里,漸漸領悟出,眾生要想解脫這世間生老病死的苦難,唯有修學八正道和四圣諦,才能真正圓融證法,轉迷成悟。”眾生無一不是置身于汪洋無邊的苦海之中,只有修得此道,方能安抵彼岸,免去這無盡無休的生死苦厄……”他想著,并默默地念著。這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四圣諦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如果世間每一位蕓蕓眾生都能身體力行,圓滿實踐這八正道四圣諦,就會解脫、覺悟、圓滿。只見一顆光天耀目的明星忽地從東方升起,橫亙夜空——就在這一刻,他完成了最后的頓悟。他微垂眼簾,看見了宇宙星辰的運轉,萬代人世的轉回,生生滅滅的規律。也就在這一刻,他看到了久遠的過去,也看到了久遠的未來。他發現了宇宙真理、人生真諦。他決定起坐造法,到三千大世界去傳法送經,普度眾生——他緩緩站了起來。就在這一刻,他成佛了。一個萬世不休的大智大覺大慧大圣者誕生了!他與宇宙一體,與天地合流了!曙色的長空中,回響起震撼萬物、橫貫天地的轟鳴:“佛陀,佛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佛陀,佛陀,天…下…歸…佛…”星移斗轉,冬去春來,時光在悄悄流逝。釋迦牟尼離開迦耶山,布道傳法,普度眾生,轉眼已是四十九年。在這漫長又短暫的四十九年里,佛陀共招收弟子信徒并征得阿羅漢果的就有兩千二百五十余人,講經三百八十余次,度人無數。其中說《華嚴經》八十九天,說《阿含經》十二年,說《方等經》八年,說《般若經》二十二年,說《法華經》和《涅盤經》八年。這些均為法會的宣講,至于四圣諦、十善業道、八正道、五蘊因緣、十戒等,幾乎是他每天的課程。直到邁入老年,還常常外出說法,度化眾生。中國周穆王五十三年,申歲,二十五日平旦(公元前485年古歷2月15日黎明3時),據《周書異記》載,這一天的中國大地暴風突起,損舍折木,地動天陰,西方白虹十二道……太史啟多曰:“西方圣人滅矣!”此即涅盤之相也。一代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在婆羅樹下,成佛在菩提樹下,寂滅在婆羅樹下。“釋迦牟尼涅槃時,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萬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這些舍粒子結晶體有白的、黑的、紅的,一顆顆宛如珍珠,光彩照人,玲瓏剔透,后來很多高僧火化也同樣出現舍利,被認為是實行“戒定慧”的產物。印度阿育王統過征戰統一國家后,奉佛法為國教,并派遣佛教徒,奉釋迦牟尼舍粒出國傳教。公元前240年仲秋,西域沙門僧釋利房等一行18人,手捧盛裝19份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寶匣,披星戴月,跋山涉水向東土中國走來。因當時機緣不巧,佛祖顯靈,要求就地掩埋圣物,釋利房奉命將其全部埋入“圣冢”之下,然后再到咸陽面見國王。這是佛舍粒第一次使入中國的記載。當一切安置停當之后,天已大亮,釋利房等僧眾對“圣冢”跪拜一番,爾后向京都咸陽趕去,當地的鄉民清晨出門,忽見野外突起一“圣冢”,并見“圣冢”四周紫煙縈繞,祥云飄蕩,百鳥云集,歡鳴不已,驚異之中議論紛紛。有讀書識字的鄉紳認為是天降祥兆,圣人降臨,便傳出話來,無論男女老幼,均對“圣冢”嚴加保護,不得搔擾。自此,“圣冢”在鄉民的保護下,安然于天地間。從此,佛陀的圣光將照耀東土九洲大地,一個萬世不休的圣者便與古老的周原大地和在這塊大地上傲然矗立的法門寺緊緊地連在了一起。轉眼已是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這年春的一個深夜,孝明皇帝劉莊正在后宮熟睡。忽然,一個身披金色外衣,頭頂日光的神人自天而降,悠悠地飄落到孝明皇帝就寢的大殿之前。那個全身燦燦發光,面容祥和,舉止泰然的神人來到大殿的窗下,向里望了一眼,想說些什么,待孝明皇帝穿衣出來迎請時,那神人化作一道耀眼的白光飄逸而去。孝明皇帝給大臣傅毅說了夢境,大臣抬頭詳細看了一眼孝明帝那驚異的面容,便懷著無比敬仰的心情說:“西方圣人得道后,號為佛陀。這佛陀能飛行虛空,身有日光,具六神通,陛下所夢金人乃西方佛陀也!應迎奉信持”。孝明帝永平十年秋,蔡愔等迎佛隊伍抵達國都洛陽郊外,明帝得知消息后,驚喜異常,親自出城迎奉,詔令群巨將迦葉摩騰、竺法蘭二位僧人安置在洛陽西郊外鴻臚寺,以國禮相待,并請二位高僧住院翻譯佛經,與帝說法。為了銘記白馬馱經之功,明帝詔令將二位高僧住居的鴻臚寺改為白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