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啟動黃金圈思維
- (英)西蒙·斯涅克 戴維·米德 彼得·多克爾
- 1472字
- 2021-11-05 10:45:13
找到正確適合的位置
一組資深電視高管正在為自己的公司進行找到為什么的探索。某次茶歇時,其他人都徑直走去喝咖啡了,該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蘇珊卻走向了同事吉姆。“我不認為我們應該雇用他。”她說。
一連好幾周,蘇珊和吉姆都在爭論是否要聘用某個候選人擔任一個重要崗位。他們都做了廣泛的研究,并把自己的名單縮小到了一個人。從紙面信息來看,他很棒,每一項要求他都滿足。但蘇珊就是覺得哪里不太對。
“之前我并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蘇珊說,“而現在我一清二楚了。”
吉姆接過話頭,說出了她想說的話:“他不相信我們所相信的。”
多虧經歷了找到為什么的過程,蘇珊和吉姆有了相同的頓悟。那個令他們猶豫不決的候選人擁有所有他們需要的技能,但他欠缺了極其重要的一點:他無法捍衛他們的為什么。他所競聘的崗位十分重要,若再將該崗位空置幾個月,勢必會令公司利益受損。但他們當時就下定了決心,無論可能蒙受怎樣的短期損失,他們都會繼續尋找新的候選人,直到找到可以勝任該工作,且真正適合自己公司的人。
根據簡歷招聘更簡單易行,但要根據候選人的文化適合度來招聘就難了。原因顯而易見。我們通常招人就是因為有工作需要做,但沒人來做。我們看簡歷,是看候選人是否有勝任該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經驗。這種篩選方式看的是事實,而根據文化適合度來招人確實往往更關注感受而非事實。不負責任的高管會忽略感受(即直覺),而優秀的高管會聽從自己的感受。問題是,感受歸根結底只是感受。
在電視高管的那個例子中,他們的直覺是,盡管該候選人的技能完全符合要求,但他并不適合他們的公司。這個直覺格外強烈,強烈得令他們不安。但他們解釋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覺得那個人不對,恰是這種無能為力令他們無法將自己的決定建立在直覺上。
大多數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所有信號都在說“沖啊”的時候,直覺卻在告訴我們要克制自己。這是因為我們將要做出的這個決定與我們的價值觀和信念是背離的。只要我們能將一家企業的為什么(1)說出來,它的企業文化就會更有形一點,正確的決定就能立即清晰起來。
商業若是純科學的就好了,但它并不是。對于一家企業而言,有一些要素是可預測的、有形的、容易估量的,比如利潤、收入和支出,但事實是,還有很多要素是不可預測的、無形的、難以估量的,比如愿景、激勵、信任……以及招聘適合企業文化的人。我們并不是不明白這些無形要素的價值,只是難以解釋清楚這個價值到底是什么。
有時,讓我們“拿出數據”的內部壓力或外部壓力會超過我們對公司長期繁榮的擔憂,從而令我們拋棄這些無形價值。有時,我們也會因為欠缺完全理解或解釋這些無形價值的能力,或因為欠缺培養它們或弄清楚該用什么標準來衡量它們的耐心,而選擇忽略。如果我們掌握了正確的工具,就能夠有效利用這些無形價值,就會更加重視它們。
有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跟蹤公司內部的庫存變化,但什么樣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評估潛在員工的文化適合度呢?收入減去支出可以得出利潤,這個很容易計算,但要如何準確評估全體員工的自發努力程度呢?我們可以掌握客戶的購物史,但要如何了解他們是否信任這家公司呢?無法回答這些問題的公司太多太多,也正因如此,他們才會在招聘時更多考慮技能而非適合度,才會一邊談論著企業文化,一邊卻又不知如何去構建它,才會無法與自己的員工和客戶建立起深層次的人際關系。
為什么是一種工具,能讓模糊變清晰,讓無形變有形。恰當使用,就能用于招聘人才、制訂戰略以及更清楚地與自己和他人溝通。為什么可以幫助人們確立有激勵作用的愿景,引導人們有目標地行事。
在接下來的幾章中,我們會講解如何如何啟動黃金圈思維,并把為什么用語言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