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合同的履行
第一節 合同的履行概述
合同的履行,是指債務人全面地、適當地完成其合同義務,債權人的合同債權得到完全實現。也有學者認為,合同的履行是指債務人依債務本旨而實現債務內容的給付。① 如交付約定的標的物,完成約定的工作并交付工作成果,提供約定的服務等。
合同的履行是債務人完成合同義務的行為,即所謂債務人為給付的行為。這是合同目的的起碼要求。沒有債務人完成合同義務的行為,就不會有債權人達到成立合同目的的結果。
但是,債務人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未必總能使債權人達到成立合同的目的,未必總能使債權人實現其債權。
由此看來,合同的履行應是債務人全面地、適當地完成合同義務,使債權人實現其合同債權的給付行為和給付結果的統一。因為合同關系存在的法律目的,乃是將合同債權轉變成物權或與物權具有相等價值的權利,乃是債務人按約定給付使債權人獲得滿足、獲得給付結果。進而言之,就是“履行并非指債務人之給付行為,履行重結果,給付僅系履行之手段,必也債權人實際獲得給付結果,才能謂之 ‘履行’”①。
在許多情況下,例如承攬合同、建設工程合同、運輸合同、勞動合同等,其履行不單指最后的交付行為,而是一系列行為及其結果的總和。② 該特征的法律意義在于:一方面,它能使當事人自合同成立生效之時起,就關注自己和對方履行合同義務的概況,確保合同義務得到全面、正確的履行;另一方面,“它能使當事人盡早發現對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義務的情況,以便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避免使自己陷入被動和不利,防止損失的發生或擴大”③。
從合同效力方面觀察,合同的履行是依法成立的合同所必然發生的法律效果,并且是構成合同法律效力的主要內容。因此,許多立法例把合同的履行規定在債的效力或合同的效力標題下。但從合同關系消滅的角度觀察,債務人全面而適當地履行合同,導致了合同關系的消滅;合同的履行是合同關系消滅的原因,并且是正常消滅的原因。因此,合同的履行又被稱做債的清償。有些立法例把合同的履行規定在債的消滅原因標題下,同時又作為合同消滅的原因,以“清償”的稱謂詳加規定。
當然,若合同產生的債的關系為兩個以上的狹義債的關系,即產生的是廣義債的關系,則只有該廣義債的關系中的全部債務均被適當履行,才能消滅合同關系。倘若債務人只是適當履行了其中一個狹義債的關系中的債務,而未適當履行另外的狹義債的關系中的債務,則僅僅消滅了一個狹義債的關系,另外的狹義債的關系仍不消滅,即合同關系仍不消滅。
合同的履行不僅是合同的法律效力的主要內容,而且是整個合同法的核心。合同的成立是合同履行的前提,合同的法律效力既含有合同履行之意,又是合同履行的依據和動力所在。合同的擔保是促使合同履行,保障債權實現的法律制度。合同的保全可起到間接強制債務人履行合同的作用。合同債權債務的轉讓只不過是履行主體的變更,并不是對合同履行的否定。合同的解除系為適應變化了的主客觀情況而設置的消滅合同關系的制度,其雖與合同的履行對立,但在盡可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這點上,兩者目標一致。違約責任既是違約的補救手段,又是促使債務人履行合同的法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