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中國原始舞蹈遺存的啟示

中國原始舞蹈遺存是無比珍貴的文化財富,它所包含的內容,遠遠超過舞蹈的本身,它不僅對舞蹈學,而且是研究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美學等學科的豐富資料。在舞蹈文化的探索中應充分運用各學科的研究成果,而且還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全方位縱橫探索

中國原始舞蹈遺存是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又向著社會主義文化方向發展,因此,應把原始舞蹈遺存放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上考慮,對仍在流傳的遺存形式作具體的、全方位的縱橫研究。

原始社會的舞蹈是混沌狀態的藝術萌芽,包含著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的因素;包含著舞蹈以外的藝術成分;包含著哲學、科學、宗教的萌芽。[1] 原始舞蹈遺存中的原始性,正表現在上述因素不同程度的遺存中。對它們進行研究時,需從歷史的角度縱向探索其中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文化遺存;在橫的方面,必須注意民族血緣關系、語系、宗教的同一性所形成的異同。例如前述獨龍族的“牛鍋莊”與佤族、景頗族殺牛祭天(祭鬼)的儀式,雖然都是以牛作為犧牲,但它們的舞蹈卻不相同;同是用作犧牲的牛,有些還要從事耕種,有些則是專門飼養以備祭祀之用,這些都應在橫向比較中仔細研究。

2.與崖畫、神話的比較

崖畫(巖畫)是原始部落把自己的各種活動鐫刻、繪畫在山崖、巖石上的圖像。這些圖像中有狩獵、戰斗、牧放、勞動生活的場面;有反映原始觀念的圖記;也有許多舞蹈形象。不論是內蒙古陰山巖畫、新疆伊吾與呼圖壁的巖畫(崖畫),還是云南滄源崖畫、廣西花山崖畫,都是在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初期這個漫長的歷史時期里逐漸刻繪的。這些圖像所描繪的多是當時勞動生活場景以及原始社會的舞蹈,它們和今天的勞動生活、舞蹈形象有著極大的時間差。因此,不能簡單地與現今舞蹈對比,以印證某個崖畫的圖像即某種舞蹈;應結合有關文獻資料作深入研究,找出舞蹈中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文化積淀和舞蹈形式的變化。

神話也是如此。如在西南地區廣泛流傳的“蘆笙舞”,可以和女媧的神話傳說對比研究。女媧創造了人,又“教男女自行婚配、生兒育女,繁衍后代”;“還發明了笙簧,也就是葫蘆笙”。[2] “蘆笙舞”至今依然是一些民族青年男女藉以表達愛情的風俗性舞蹈。如苗族的“討花帶”、“牽羊”,革家人的“踩姑娘”等,雖與遠古性愛舞蹈有些聯系,但應以今天仍在流傳的風俗作具體研究,獵奇的、孤立的,以訛傳訛的輕易判斷,都不利于對這一民族舞蹈文化的研究。

人們往往把古老的民間舞蹈稱為“活化石”,我想其“活”,正活在它不是物化文化,而是已融入現代人的思想感情。原始舞蹈遺存的原始性雖具有“化石”的含義,但已是中國民間舞蹈中的原始舞蹈遺存部分,帶有現代文化的成分,從舞蹈文化的角度看,稱之為“活化石”不夠確切,稱作“原始舞蹈遺存”更為恰當。因此,忽視這點就無法弄清原始社會舞蹈與原始舞蹈遺存兩個不同概念,無法掌握其繼承與發展的規律,其結果只能使該舞蹈遺存僵化,或者完全離開了原有的文化基礎。

3.非語言文字文化的傳承

民間舞蹈的傳承是在群眾間直接進行的,人們通過模仿學會舞蹈,經過反復訓練逐漸掌握高難技巧與藝術表現力,以這種方式進行傳承、掌握與表達的舞蹈文化,就是非語言文字文化。民間舞蹈是基礎的通俗文化,舞臺藝術舞蹈是精英文化,是基礎的升華。因此,對它的發掘與研究,則可以解釋社會經濟生活改變后,原始觀念為何依然存在;可以解釋在舞蹈中原始文化遺存為何能與當代人的感情融為一體;可以使傳統舞蹈文化廣泛運用于表現現代生活,使民間舞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下面結合“薩滿舞”、“羌姆”與“查瑪”、“東巴舞”等原始舞蹈遺存,作進一步的探索研究。

注 釋

[1].見鄧福星《藝術前的藝術》第25頁,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 年版。

[2].引自孫景琛《中國舞蹈史先秦部分》第30頁,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春县| 观塘区| 保山市| 曲靖市| 本溪市| 同江市| 通城县| 静宁县| 白河县| 阿鲁科尔沁旗| 澜沧| 灵丘县| 辽宁省| 武陟县| 庆安县| 万全县| 勐海县| 贺州市| 枣庄市| 阿尔山市| 东乌珠穆沁旗| 柯坪县| 普定县| 营山县| 北宁市| 浏阳市| 香河县| 泗水县| 西乌| 龙门县| 东源县| 同德县| 莱州市| 靖远县| 云梦县| 大理市| 大庆市| 治县。| 武威市| 沿河|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