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龍城士兵五萬,好吧!很多只是居民,這次他們不算主力就不比較了。
北山城統帥只有80,根本無法讓五萬大軍如臂指使。
潛龍城徐靖杰統帥112,趙云也高達90,不要說五萬人,十萬人都能靈活指揮。
北山城統帥武力值125,副將也有兩人過了100。
可是看看潛龍城最高的過了160,十幾個110以上的,怎么打,更不用說一個勞師遠征,一個以逸待勞,所以北山城敗得不冤。
而北山城接連來找麻煩的原因也找到了,就是黑風山當時的三個頭領,他們投靠了北山城,說潛龍城開辟了大量的良田,礦產還有人口數量也不少,北山城的城主自然心動,所以才接連兩次派軍隊前來武力清剿。
不過現在這些都過去了,有了大量的人口,北山城的軍事力量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徐靖杰高超的統帥能力和只差李存孝一點的武力值,贏得了潛龍城軍事長的位置,趙云作為他的副手開始擴軍。
郭凱將武將分為兩類,一是統帥兵馬的大將,二是勇猛無匹的戰將。也不是說戰將就完全不帶兵,只是他們都走精兵路線。
趙云統帥90帶個萬把人作戰是沒有難度的,像徐靖杰這種112的統帥,獨自指揮個十萬大軍作戰就和玩一樣。至于80統帥的武將,最多一點統帥帶領50人就差不多是極限了。再低的一點統帥帶領二、三十人,讓他們指揮大軍還不如單兵作戰。
不過為了平衡所有人,郭凱給了所有將領每人兩千的編制,憑他們的實力統帥兩千人還是沒有問題的。
李存孝,李進,羅楚華三人仍然兼任郭凱親衛軍的統帥,親衛的人數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一共只有三百名額,戰斗力至少要能以一敵五才有資格進入親衛營。
徐靖杰作為最高軍事長官,對所有的將領擁有節制的權利,不過暫時負責所有新兵的訓練工作,畢竟短時間內郭凱還不準備擴張地盤,至少也要等潛龍城所有新的居民穩定之后再說。
而荀諶,荀攸兩人正式成為潛龍城隨軍軍師,也算是軍部的人了。
除了軍隊別的部門規模同樣擴大了不少。
工部仍然由魯班主事,寧封子,歐治子,干將,莫邪,黃石崗的何江,還有荀家一位大匠輔助,讓潛龍城的建設邁上了新的臺階。
至于干將作為莫邪的丈夫,也被系統送了過來,讓郭凱給系統點了好幾個贊。
農部由賈思勰接手,杜康,黃石崗的虞李濤,同樣有荀家人加入。
醫部也正式單獨成立,負責人是華佗,荀家依然有人能提供幫助。
商部也出現在了潛龍城,負責人是郭凱新召喚的元末明初大豪商沈萬三,這沈萬三確實是個商業奇才。
關于沈萬三,歷史上也是多有記載。
沈萬三本名沈富或者沈秀,字仲榮,號萬山,浙江烏程縣南潯鎮人。元末明初富豪,商人沈佑的兒子。
元朝末年,隨父遷徙到周莊,以躬耕起家。幫助商人陸道源理財,取得巨資。全力開展貿易活動,迅速成為“資產巨萬、田產逾吳下”的江南第一富豪。流寓南京、蘇州、吳江等地,名遍天下。
洪武初年,捐資重修長城和南京城,受到明太祖猜忌,充軍發配云南。流放期間,他在茶馬古道再次經商,重獲生機。洪武十二年,去世,安葬于周莊銀子浜。
這只是他一生的簡介,其中的故事頗多,就不一一敘述,據傳沈萬三晚年隨太極宗師張三豐修道,至于真假問題從沈萬三的屬性來看,還真是確有其事。
沈萬三
職業:商神,拳師。
等級:1(0/100)
成長:十三星
統帥:60、武力:99、智力:99、政治:50。
功法:初級太極拳(增加5點武力值5點智力值)
技能:語言精通(能在短時間內學會各種語言)
裝備:無
沈萬三的家族召喚,將他的父母,四子、五女,十三個妻妾全部召喚了過來,不得不說古時候的家族基因大部分都是一樣。
像荀家一家子的書生,歐治子一家的鐵匠,這沈萬三一家人都精通于商業,還有沒召喚出來得楊家將一門武將等等。
所以古語有云,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還真不是虛言。
政務部由奚仲負責,荀彧帶領荀家一眾高智商人才加入。
新成立的對外情報部由唐賽兒負責,人員由她親自挑選,荀家,沈家都有人入選。
對內的情報部門和城衛部,稱為內務部,由陸炳全權負責,趙家村七人輔助。
還有就是不喜歡做官的荀爽,擔任了學部的部長,只管教書育人,不參與軍政事務。
這就是目前潛龍城的基本狀態,所有人各司其職,郭凱還和以前一樣,給各個部門建立框架指明方向,灌輸先進的理念,提出建設性意見。
總的來說來自各個山寨的人,在潛龍城經過了這幾個月的磨合,已經完全適應了如今的生活狀態,并且還非常滿意,就連北山城的俘虜們,在唐賽兒的努力下都已經歸心了。
“北山城,山龍關,都屬于慕容家的勢力范圍,你們說我們應該先取哪里?”郭凱在城主府主位上正襟危坐,看著左右的文武問道。
“山龍關!這是星州和翼州的要害位置,拿下山龍關我們等于卡住了兩州之間的咽喉!”坐在左手第三位的荀諶說道。
“話雖不錯,可是以我們如今的實力和勢力,就算拿下山龍關,恐怕也很難守住。”郭凱想起北山城之戰,那動則幾十萬兵馬的交風,潛龍城的兵力薄弱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兵力確實是個問題,不過我們現在已經暴露在慕容家的視線之中,相信針對我們的計劃已經擺在了北山城慕容家的桌子上,而且我們潛龍城,各方面雖說都在進步,可是畢竟根基太淺,人口幾乎沒有再快速增長的可能,所以走出去是必須的。”荀彧的眼光果然還是看著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