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故鄉熱土
- 漫步生活錄
- 影子和我
- 2715字
- 2021-10-11 14:03:59
《故鄉熱土》
散文/著子
說起故鄉,每個人都有濃濃的深厚感情,因為我們都是從那里生根發芽的。童年的天真趣事,飄渺的炊煙裊裊,臘肉與辣椒面洋芋,老媽的甜酒豆蝕粑,父親的煙斗犁耙,純樸的鄉音鄉情……無不讓我自然地時常眷戀起故鄉這片熱土來。
曾寫過一首古詩叫“《我的家》:
家住南開發仲間,可聽天籟近自然。
田園四時自供給,明月清風不用錢。”
是的,我的故鄉就坐落在這樣一個地方。門前一條小河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山在門對面,水從田中流,坐標東西方向。用苗家話說就是“門對青山若嘎地,榮華富貴嘎地若”的寓意。(若嘎地就是很好、好得很的意思)。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大事小物的團結,鄰里互幫互助的純樸生活作風,祖祖輩輩世代傳承著,把這塊熱土滋潤得和諧而充滿陽光。不得不叫人滋生“愿此生終老溫柔,白云不羨仙鄉”的美意。當然,好男兒志在四方,年輕時應該出去闖一闖,至于終老溫柔那是告老以后的事了。
故鄉清晨,可以聽雄雞報曉雞鳴狗盜,可以聽麻雀覓食嘰嘰喳喳;可以看太陽剛從地平線啟程,星星還為退場時,東方時空露出的紅暈五彩朝霞;可以看朝陽從山頭露臉時的云蒸霞蔚。當遇到日頭欲出雨腳微的天氣,可感受“浮云與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的仙境。雨后初晴,云霧繚繞從頭上飄過,山地蒸發出自然的靈氣,更是有“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猶含態石披衣”超脫一般的美韻。在門前院壩,可觀日月星辰,伸手攬云霞。由此便得一聯:上聯是旭日東升家住綠水青山處,下聯是云蒸霞蔚人在清風和氣中,橫批美好家園。
最回念的童年時光,當數那臭牡丹叢中捉蝴蝶了。春天,房屋周邊的溝壑旁、田埂上、小溪邊,無不開滿臭牡丹花。不由得想起那首膾炙人口的《牡丹之歌》:啊,牡丹,百花叢中最鮮艷;啊,牡丹,眾香國里最壯觀。只可惜此牡丹非彼牡丹也。花有淡紅色,紫紅色兩種,大得像一個一個嬌美的繡球。但不知為何,臭牡丹在家鄉不受愛戴,小時摘一兩朵把玩,總會被父母罵說臭烘烘的扔掉。確實名副其實;從中過一趟或摸一把,真是臭烘烘的。臭牡丹引蝶而不招蜂,不知道是因為它的那一身臭氣呢,還是那一股嬌艷的傲氣;一朵花球上最多時有六七種蝴蝶,少時則有兩三種;有鳳蝴蝶、斑斕蝴蝶、灰蝴蝶、粉蝴蝶、藍灰蝴蝶、紅蛺蝴蝶等。五彩繽紛的圍著花球翩翩起舞,簡直是美麗極了。
三兩伙伴一起赤著腳,用那竹圈裹了一層又一層的蜘蛛網,小心翼翼的步步靠近,猶如人生一次豪賭,生怕驚飛了這人間的不速之客。幾個時辰下來,透明的小袋子里就裝不少的蝴蝶了。特別那又大又美的鳳蝴蝶,有半個巴掌大,黑色的五彩翅膀在手心里頻頻扇動,樂得愛不釋手。不知為什么,漸漸長大以后,臭牡丹隱隱的沒有了,蝴蝶也約約不見了。就像這純真的童年一樣,只是一個美夢!是不是越長大失去的的越多呢?又或許人從生到死就是一個不斷的失去與得到的轉換過程!但往往人的眼睛都很膚淺,只看見自己的失去,從不滿足于自己所得到的。
門前的小河,流走了童年的真,卻留下了童年的夢。炎熱的夏天,帶上竹編制的撮箕和一個大的玻璃瓶或塑料瓶,把牛兒放進小河里較深的潭水處沐浴,我們就河上河下的露魚去了。一人用撮箕在下游接著,一人從上游往下,用腳或棍子左右往里驅趕,再迅速抬起,便有很多魚兒在撮箕里活潑亂跳起來,一會兒功夫就把瓶子裝滿。興高采烈的小路上被忙活的大人們揄揚一番,更是洋洋得意忘形了。殊不知這是大禍臨頭的前奏:牛兒洗完澡餓了去尋覓吃的,把人家莊家吃了,被莊家主牽了回去,并怒火中燒的大罵一頓道:你是哪家的,叫你父母來我家牽牛。心驚膽戰的回家向父母稟報,被一頓暴打后哭著鼻子跟著父母去給人家道歉,好言好語訴求一番,都是鄰里鄉親的就不一般計較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那都是辛苦種出來的啊,可惜年少無知,當時只顧著好玩了。門前的這條小河不知露了多少人的童年,美了多少人的夢!
抓小鳥,捕蜻蜓,捉螢火蟲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了。屋檐下的、樹枝丫上的鳥窩都被掏得一空,弄得小鳥家毀蛋碎,生活不得安寧。捕蜻蜓同樣用竹圈裹上一層又一層的蜘蛛網,因為蜘蛛網具有黏粘性,方便易取。那時候的蜘蛛網和蜻蜓一樣多,屋檐下、樹上、竹林里、小路旁都結滿了蜘蛛網。網上不時的有蜻蜓或蚊子飛撞在上面,就夠蜘蛛飽餐一頓了。每個網上都墜著一個花蜘蛛,紅色與淡黃色的斑紋很好看,大的個頭差不多有拇指那么大。高興時捉在手里把玩一番,不高興就隨手拍落在地上一腳消滅掉。后來查閱資料才發現花蜘蛛還是一味中藥,具有解毒消腫,截瘧之功效。可用于蛇咬傷,疔毒瘡腫,溫瘧。
再說捕蜻蜓,裹好網后在路旁,或者林子邊,小河里都能捕到蜻蜓。特別是小河里尤其多,手握住長長的竹竿網,隔老遠就輕聲慢步地靠近,把網慢慢的伸到蜻蜓頭上十至二十公分高度,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按下去,成敗就在此一舉。捕到蜻蜓就會拿與別人的對比分公母,或者捏住翅膀讓他們互咬;或者拿一根線拴住尾巴,像放風箏一樣放飛。有的蜻蜓為了掙脫束縛,一使勁就把自己的尾巴奔斷掉飛走了,我也知道這只蜻蜓命之不久也。現在一回想起來,真不知當時我為什么那樣皮熊。
捉螢火蟲要選天氣,下雨天是很少或沒有的。當月色光澤銀亮,群星璀璨而萬里無云的夜晚,定當是螢火蟲出游的最佳時光。對河兩面人家閃爍著闌珊燈火,偶爾聽到幾聲貓頭鷹唱晚與放哨的犬吠,使夜更加靜謐。郁黑的玉米林在月光傾瀉下沐浴著日月光華,透過屋檐望去,月亮就像掛在樹梢一樣。星星眨巴著眼睛,靜默得沒有一絲風動;借著柔和的月光星輝,鄉村的小路顯得更加明朗。大人們拖著累了一天的疲憊,在院壩里訴說明天的氣象與生活。熊孩子的我們拿著瓶子與網,在玉米林、草叢中、院子里尋覓螢火蟲的蹤跡。有附在草葉上的,有附在玉米葉下的,有在空中飛舞的……一閃一閃的好似一個個綠色小燈籠。我們分頭行動,由于螢火蟲飛行速度慢,一會兒功夫便捉得了十幾只裝進瓶子里。越捉越多,集在一起光閃越亮,瓶子好似一只發光的綠色電燈泡一樣美麗。直到大人們吆喝睡覺了,我們才不舍的把螢火蟲放飛回夜空。生活在這一方凈土,連夢都是香甜的。只是如今的螢火蟲越來越少了,是不是因為故鄉變了的緣故呢?
在故鄉的這片熱土上,歡樂趣事無奇之多,至今仍記憶猶新。每每想起,總讓人回味悠長而忍俊不禁起來。
故鄉一直在蛻變。從泥巴路到水泥路;從磚瓦房到平房;從上山下山到闊氣轎車……也許原來的模樣已經遠去和模糊不清了,但她依然如故地在我的心中沉淀發酵。像一顆永不褪色的寶石,像一杯清淡回甘的綠茶,像一壺陳釀的美酒,像一盞在記憶的長河中永遠漂浮不沉的燈塔。
當我為了生活不得不遠離故土時,總是在鄉愁情結中擺渡逝去的歲月。我相信每個人都愛故鄉,永遠也不會忘了自己的故鄉。故鄉是我們生命的起點,是我們行走天地間扯不斷的根,是我們一生不變的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