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大不容易(盧勤教育文集)
- 盧勤
- 2309字
- 2021-10-25 17:06:50
孩子要自己帶
有一次,我去合肥講課,一下飛機,兩個年輕人來接我。路上,其中一位女青年問:“盧老師,您說孩子生下來該由誰帶?”
“當然是自己帶了。”我不假思索地說。
“那我沒時間呀!”
“有時間生,就要有時間帶。你既然選擇了做母親,就一定要舍得花時間去帶孩子,那是一個美好的生命,你從小不自己帶他,長大后他就和你不親。”
“盧老師,您說得太對了,我非常贊成!”開車的司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討論。
“看來,師傅有切身體會?”我好奇地問。
“那當然。我有兩個孩子,老大是女兒,出生后就交給奶奶了,每天住在奶奶家,我倆得去掙錢呀!結果呢,這孩子跟我們倆一點都不親,管奶奶家叫‘咱們家’,管我家叫‘他們家’,從我的家往奶奶家拿東西她樂意,從奶奶家往我們家拿東西她很不樂意,還說‘好東西不給他們家’。有時我們去奶奶家,她還跟奶奶說:‘別給他們開門!我不想見他們!’我們愁死了,錢沒掙多少,孩子沒了。”司機邊說邊嘆氣,心中充滿了懊悔。他接著說:“第二個孩子,再苦再累,我們也自己帶了,現在這孩子和我們可親了!”
“你還算幸運!如果只有一個孩子,你就一無所有了。現在重蹈你覆轍的人多著呢!”我說。
“您不是老給家長做報告嗎,您一定要和那些年輕父母說,孩子一定要自己帶。”司機語重心長。
“孩子一定要自己帶”,我十分同意這種說法。
據說,臺灣藝人小S徐熙娣生孩子后,由于平時工作非常忙,就讓姐姐大S幫她帶孩子。大S愛孩子,又會帶孩子,花了很多時間帶妹妹的孩子許俏妞,結果許俏妞居然叫大S為“媽媽”。
有一天,當小S聽到孩子管姐姐大S叫“媽媽”時,身為媽媽的她震驚了,可謂五味雜陳。之后,小S決定自己帶孩子,即使再忙也要自己帶。后來,小S把孩子帶得很好。
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出現了許多不可逆轉的悲劇。
前不久,一位事業有成的媽媽十分焦慮地找到我,說她的小女兒出生不久就送給她姐姐了,因為她姐姐沒孩子。現在小女兒長到15歲了,把她當仇人,學也不上,整天鬧,鬧得她姐姐家日夜不得安寧。
女兒質問她:“你生了我為什么不管我?”
女兒的質問不是沒有道理,盡管媽媽把孩子給別人的理由很充分。
那么,為什么孩子要自己帶呢?
因為,母親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經由母親承擔。把自己的孩子托給他人,恐怕只有人類才這樣做,這種做法有失天性。
小動物出生后都有一個“母親印刻期”,會本能地追隨母親,如果母親不在時,就會追隨別的動物或玩具,從此不認自己的母親。
這個規律,是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勞倫茲——1973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發現的。
康拉德·勞倫茲的動物實驗場里養了許多小動物,其中有灰天鵝。有一次,他在觀察小灰天鵝破殼出生時,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小天鵝從蛋殼里爬出來,第一眼看見什么動物就把什么動物當媽媽。如果出生時,老天鵝在眼前,它就認定老天鵝是它媽媽;如果是母雞孵它出殼,它就跟著母雞走;假如出生時只有康拉德在看它,那么小天鵝就把康拉德當媽媽了,不論他走到哪里,身后總跟著一群搖搖晃晃的小天鵝。康拉德去游泳,小天鵝也跳進水里,并親親熱熱地吻他的頭發和胡子。所以人們給他取了個綽號,叫“長胡子的鵝媽媽”。
康拉德又做了一個實驗,假如小天鵝出生后與外界隔離開,過了幾天再讓別的動物去接近它,小天鵝就再也不要媽媽了,即使老天鵝去也不加理睬。他把這種現象稱為“母親印刻期”,也稱為“關鍵期”。
“關鍵期”的時間非常有限,各有迥異:小雞的關鍵期是生后6~16小時,小狗的關鍵期是生后3~7周,小野鼠的關鍵期是睜開眼和能聽之后的10天。如果小貓在睜開眼后的一個短時間內和老鼠在一起生活,等到小貓成年后即使在饑餓狀態下也不會吃老鼠,小羊出生后10天內由人撫養,以后永遠不會合群。
錯過這個時期,小動物就再也不能形成“母親印刻期”,以后也不可彌補。
所以說,“孩子的教育從出生那一瞬間即已開始”。
我的孫子出生前,我和兒媳一起去聽課。老師反復強調,孩子出生第一時刻,要讓孩子趴在媽媽胸前,撫摸媽媽的乳房,傾聽媽媽的心跳聲,這是他在媽媽肚子里聽過的最熟悉的聲音,認準了媽媽,以后他會和媽媽最親。
最重要的是,孩子跟媽媽在一起,會有安全感。“有媽的孩子是個‘寶’”,這句話的根本意思是,孩子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他最熟悉、信任的,沒有別人,只有媽媽。只要有媽媽在身邊,孩子就有依靠,膽子大,膽商高。這種對媽媽的信任感,會發展為幸福感。反之,媽媽不在身邊的孩子,見生人愛哭,他只認和他在一起的奶奶、姥姥或保姆,離開就很緊張。這種不安全感,會發展為信任危機。
一次,我和日本教育專家在一起研討“青少年犯罪防范”的問題。一位日本專家講“青少年犯罪的最初年齡是0~3歲”。我很驚訝,問他為什么,他回答說:“孩子出生后看到的世界,如果是熟悉的面孔、微笑的嘴、充滿愛的目光,他就有安全感,心里就充滿平和;如果他看到的是陌生的面孔、兇巴巴的目光,他就很緊張,失去安全感,心里就充滿恐懼。這樣的孩子總有防備心理,到青春期時極易激發犯罪。”
孩子是情感豐富的高級動物。他不光需要食物喂養,更需要心靈的哺育。母親可以雇人來幫助照料孩子,幫助分擔家務,但對孩子的教育和平時的管教,母親自己一定要承擔起責任。陪伴孩子,哺育孩子,教育孩子,是母親的天職。
尤其是在出生后,有不斷被父母照顧的體驗,會使孩子建立起對他人基本的信任感,還會形成他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現在有些老人把孫子、孫女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不肯讓給孩子的父母。父母想把孩子接走,老人又哭又鬧,弄得父母十分為難。有位媽媽說:“我媽抱著我的孩子不放,干脆我再生一個,把這孩子送給她得了。”
在這里,我想對爺爺奶奶們說:“放開手,把孫兒還給你的孩子!不要剝奪他們的幸福!孩子的命運掌握在父母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