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大不容易(盧勤教育文集)
- 盧勤
- 1370字
- 2021-10-25 17:06:48
道德教育從胎教開始
胎教,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中國儒家經典書籍《小學》中曾引用《列女傳》中的話:“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于邪色,耳不聽于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過人矣。”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古時候婦女有了身孕,睡覺時就不能側著身子,坐席不靠邊,不用一只腳站立,不吃有異味的東西。食物切得不正不吃,席子放得不正不坐,眼睛不看邪僻的色彩,耳朵不聽浮靡頹廢的聲音。夜晚讓樂官吟誦詩歌,講述正人君子的事跡。這樣生下的兒子必定相貌端莊,才智和品德都出類拔萃。
古人對于孕婦在飲食、睡眠、坐立,以及所看、所聽的內容,都有一定的要求,甚至連晚上都要請那些誦《詩經》、講歷史的人來對孕婦進行教育,這樣生下來的孩子就會形貌端正,才德過人。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家。孟子的母親仉氏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大意是說,我在懷孩子時,席子不正都不坐,肉切不方正也不吃,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對孩子實行胎教。看來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小學》中引用的那段話不過是對孟母胎教觀點的發揚光大而已。孟母還有“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教育故事,被后世人親切地封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
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教育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一書的教子第二篇中也有“胎教之法”的記載,他在書中寫道:“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賢明的君王有胎教之法,王后懷胎三個月,就應當遷移到別的宮殿居住,眼睛不看不好的東西,耳朵不聽不好的聲音。音樂、飲食等都按禮制加以節制。
據有關資料記載,周的始祖后稷,名棄,曾經被堯舉為“農師”,被舜命為“后稷”。傳說后稷的母親姜氏懷孕后,十分注重胎教,在整個懷孕期間都保持著“性情恬靜,為人和善,喜好稼穡,常涉足郊野,觀賞植物,細聽蟲鳴,邇云遐思,背風而倚”的生活習慣。因此,后稷出生后,他的品德和行為得到人們的認可,最終成為中國農業上最有成就的始祖。
溫州民間也流傳一種說法,懷孕七八個月到臨產的孕婦,舉止投目都要謹慎,更加不能殺生、視邪。甚至準爸爸的言行也要端莊嚴謹,只怕稍有不慎,觸了兇時,寶寶生下來會帶上胎記或缺陷。
古代胎教的這些說法和做法,實質上是對孕婦進行孕期保健,使其增強素養。提供良好的外界環境,讓孕婦保持良好的心態、端莊的舉行,從而對胎兒產生積極的影響,其中的科學原理顯而易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芝加哥大學的布魯姆教授用長達20年時間跟蹤1523名嬰幼兒成長,得出了國際公認的結論:人的智力50%是在4歲以前獲得的,余下的30%是在4~8歲之間獲得的,另外20%是在8歲以后獲得的,4歲以前獲得的50%也包括胎教在內。
胎教就是從懷孕開始,控制母體內外環境,免除不良刺激對胚胎和胎兒造成的影響。同時提供優良刺激,促進胎兒身心健康發育,以便于出生后健康成長,獲得全面和充分發展的條件。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在妊娠期間對胎兒反復實行良性刺激,可以促進胎兒大腦的良好發育,父母的言行發出的信息,會像攝像機一樣,留在胎兒的腦海里。
事實表明,道德教育從胎教始。如果你是一個負責任的父母,那么從孩子在母腹中孕育的那天開始,你就是孩子的榜樣與老師了。
為了孩子,先改變我們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