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其書

錢中文

“我只要一張口,到處便會議論紛紛”

在享有世界聲譽的作家中,有哪一位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命運那樣大起大落、詭譎奇幻?

青年時期,因革命傾向被判處死刑,捆綁法場。在斷頭臺前,劊子手在他頭上折斷鋼劍,神甫讓他吻十字架,然后給他換上白色殮衣,在行刑官驗明正身、宣布死刑、喊出“瞄準”聲后,卻是半分多鐘的死寂。在這凝凍的瞬間里,也許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腦海中,掠過了自己的短暫的一生,也許是一片死寂的空白。在這種恐怖的死亡等待中,當局使者卻突然騎馬奔來,宣告沙皇的赦免,改服苦役。這種突如其來的轉折,要使人忍受多大的心理打擊,以致會造成思想的裂變!陀思妥耶夫斯基隨后經歷了十年苦役、兵役,在牢獄的長長的孤獨中,進行了自我批判。之后,他的信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后來的創作里,他與自己信奉過的空想社會主義不斷辯論,把它當作虛無主義痛加批判;他堅守“根基主義”,嘲弄西歐主義,主張改良而恐懼革命。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同托爾斯泰的作品一起,被譯成西歐不少國家文字,廣為流傳,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卻不斷引起爭論。二戰后的歐洲,盡管文學中新的流派紛起,然而人們閱讀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熱情不僅依然,而且大為增長,甚至有的國家的教會,還把作家的某些作品當作了福音書印刷,免費散發。許多著名作家,大都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視為自己必讀之書,而像魯迅、托馬斯·曼、安德烈·紀德、加繆等人,不僅閱讀,而且撰有見解獨到的論文。一位前蘇聯學者巴赫金,通過對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研究,提出了復調小說理論與對話主義,并把這些理論上升到哲學高度;六十年代以后,在世界學術界博得了廣泛的承認,聲譽日隆,成為現今巴赫金學的組成部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真的成了一座藝術的寶庫,但是這是一座充滿了矛盾的藝術寶庫。如果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從某種角度來看,確如巴赫金所說的是一種復調小說,那么我們看到,在小說作者的創作個性、思想中,同樣是充滿了那種復雜的“復調”特征的。在這一意義上,也許可以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具有復調型個性的作家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回憶說,他的少年、青年時期,是在郁郁寡歡的環境中度過的,但也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他十歲時就在莫斯科觀看過著名演員莫恰洛夫演出的席勒的《強盜》,在他精神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十二歲時在鄉間度假,讀完了司各特的全部作品,發展了他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他母親一生勞累,且患有肺病,三十五歲時就生育了八個子女(有的未能成活),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父親原為軍醫,后來買了田地,成了莊園主。他為人暴戾、兇狠,一次在田間被農奴襲擊致死。那時,十七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聞訊昏厥了過去。以后他常發此病,被確診為癲癇病,即羊癇風,從此一生深受其苦。五十年代中期,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到他在四十年代末就長期發?。骸拔疫B續病了兩年,是一種奇怪的精神病。我處于一種憂郁狀態。甚至有時候神志不清。我太容易沖動,病態地敏感,可以曲解最一般的事物……這種病對我的命運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1]

青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高等軍事工程學校學習期間,就開始文學創作?!罢衲承﹤ゴ蟮乃囆g家如魯本斯、巴爾扎克、瓦格納一樣,他也很想發財致富,以便過一種優越舒適的創作生活?!盵2]同時,他也像其他軍官一樣,尋歡作樂,縱酒狂歡。有時參與賭博,把家里寄他的錢一下輸個精光,以致三餐無著,向人賒購食物??梢坏┯绣X在手,又神氣活現地進出豪華飯館,揮霍無度。他生性內向,善作自我分析,但從不諱言自己的短處甚至劣跡;他平時愁眉苦臉,悶悶不樂,但遇事容易激動;他沉默寡言,但臉部表情不斷在變,難以捉摸。女作家巴納耶娃曾寫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初次到她家給她留下的印象:“一眼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個極端神經質的敏感的青年。他身材瘦小,滿頭金發,面帶病容;他那雙不大的灰眼睛,不知為什么總是不安地從一個對象轉到另一個對象上面,兩片蒼白的嘴唇神經質地抽搐著?!盵3]他愛與人論辯,那時精神亢奮,感情豐富,言詞激昂,思如潮涌,以致他的微弱的聲音像在叫喊一般,不能自制。作家后來在給人的信里說:“最不幸的是:我的性格卑劣,十分狂熱,我在任何場合和一切方面總是愛走極端,一輩子都漫無節制?!盵4]這種性格特征,可以說在他的小說中的人物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184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譯成俄文出版。這對于他的創作來說無異是一次實習。次年他的處女作中篇小說《窮人》完稿,給朋友、特寫作家格里戈羅維奇看了,后者大為驚奇,又把稿子送到詩人涅克拉索夫那里。涅克拉索夫對格里戈羅維奇說,小說稿讀了十頁就可知道好壞。結果兩人輪番朗讀,念了一夜。當讀到動人之處,格里戈羅維奇竟是哽咽不止,涅克拉索夫則淚流滿面。兩人來到批評家別林斯基那里,連說出了個新的果戈理。別林斯基用教訓的口吻說,果戈理可不像樹林里的蘑菇,一茬又一茬地容易長出來的??墒撬蛔x稿子,竟是放不下手,一口氣把它讀完了,認定《窮人》的作者是位天才,于是又是會見,又是品評,又是頌揚,一時真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感激涕零。隨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經常出入別林斯基的家,交談問題。1846年小說刊出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舉成名。他在給哥哥的信中不無得意地說:“至于《窮人》,現在半個彼得堡都議論開了”;“到處是難以置信的尊敬……大家都視我為奇才。我只要一張口,到處便會議論紛紛?!盵5]

小說寫的是彼得堡底層兩個窮人的愛情故事。一位是中年的窮官員,一個官府的抄寫員;一位是已賣身給富商、無依無靠的正當妙齡的弱女子。兩人對窗而居,但不好會面,就用書信方式傾訴衷腸。他們心靈純潔,互愛互敬,打工縫補,節衣縮食,相互接濟,相濡以沫,可是家徒四壁,過著百般受辱的生活。書信體的形式,浪漫主義作家常用,故事奇特,情節哀艷,筆調流暢??墒恰陡F人》的書信體形式,雖然顯示了纏綿悱惻、多情善感的特點,但它揭示了另一種抒情的色調,它是喁喁情話中充滿家務瑣事、家計艱難敘事的抒情,它是陰暗灰色、不見陽光、安于破房陋室敘寫中的自嘲的抒情,它是不勝重壓、無計可施,又得相互安慰、充滿隱痛的抒情。在女主人公被富商帶走之后,男主人公寫的最后一封信里,有多少生之屈辱與無望的呼喊,讀者分明可以聽到底層窮人那愛的失落的呻吟和心底的傷痛與哀嚎。一對純情、善感、善良的小人物,受到資本勢力的驅趕,連剩下的最后一點凄清的希望,都變成了破滅的哀婉了,他們無法生存下去啊!小說中關于窮人鄰居生計無著、小孩從不出門嬉戲、舉家斷炊、夜里傳出啜泣的那種素描式的敘述,寫得好像漫不經心,可是讀來卻會使人心痛欲裂!小說繼承了果戈理開始的那種描繪下層窮人的自然派傳統,但確實給俄國文學帶來了新東西。大城市貧民窟的風習,開始成了真正的現實主義的藝術畫面。

同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又發表了另一中篇《同貌人》(或譯《孿生兄弟》、《雙重人格》)。這部小說寫的是又一個窮官吏的故事,但是作家一改《窮人》的文風,在這篇小說中,抒情筆調不見了蹤影,活生生的底層生活與對官僚等級的嚴酷的描寫,與幻想乃至精神分裂奇妙地結合在一起了。九等文官戈利亞德金是某個衙門里的副股長,積了幾百盧布,沾沾自喜。在眾人眼里,其實他不過是“一條小蟲”、“一塊破抹布”而已。他一無所長,循規蹈矩,現在想向自己的上司、五等文官的獨生女求婚,這自然是異想天開。不過真能時來運轉,說不定攀龍附鳳成功,一夜就可青云直上呢。在等級、金錢、權力合一的社會里,一個底層的小官員出現這種幻想,自在情理之中。小說妙在寫了主人公的幻覺的出現:長官小姐過生日,舉行豪華宴會與舞會,戈利亞德金竟自認為是被五等文官邀請的貴賓,不請自去。結果不僅被一再擋駕,而且當眾出丑,人格受辱,被逐出官府,于是慌不擇路,落荒而走。這時面前突然出現了一個同貌人,此人與他形影相隨,之后與他同吃同住同辦公同商量。小說如果到此為止,自可贏得讀者好感。但在描寫中,這個同貌人小戈利亞德金的思想、舉止、行為,完全是與大戈利亞德金相反的。后者與他策劃的密謀,他居然暗中向同事告發;吃飯時他占盡便宜;他當著大戈利亞德金的面向人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到處鉆營。他有如一把出鞘的劍,鋒芒畢露,處處得手。大戈利亞德金被人指控有自由思想,他發覺四周都是敵人,感到收買、告密以至占卜、巫術都用上了,這是精神病中迫害狂的特征反映。其實,那個卑劣的家伙小戈利亞德金,不過是戈利亞德金內心反抗中出現的幻影。戈利亞德金所看到的、發覺的、感到的,并引起的沖突,都是在他腦子里、幻想中展開的。這種對精神分裂的藝術描寫,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看來只有像小戈利亞德金那樣八面玲瓏的人,才能在金錢、權力肆虐的社會里應付裕如,春風得意。這種手法,無疑給俄國文學創作帶來了新意。別林斯基贊賞地說:“小說中那亢奮激越的情調以及作者在表現大膽而豐富的思想時所使用的卓越技巧,委實令人嘆服。”[6]作家自己也說:“這是具有社會意義的最偉大的典型,我第一次發現了他?!?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創作上獲得成績后,頗為得意。巴納耶娃描寫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時常在晚上到我們家來。他不再羞羞答答,甚至還顯出一種挑釁的神氣,跟每個人展開爭論,他分明是性情固執才反駁別人的……他控制不住自己,過于明顯地流露了作家的自尊心和對自己寫作才能的自負態度……表示自己才能比他們(指其他作家——引者)高超得多的傲慢口吻,卻偏偏給了別人一個把柄?!盵7]于是人們議論他,挑逗他,特別是屠格涅夫,常常故意引他激動起來。他則急躁地、發狂似的加以反駁,有時說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荒唐的話來,給屠格涅夫抓住后取笑一番。一次,陀思妥耶夫斯基出席一位貴婦人家里的晚會,在一位小姐面前正好發病,暈了過去。朋友們不知就里,公開寫詩諷刺他;別林斯基則勸屠格涅夫不要逗他,說他有病,但對他的自負也不以為然。這樣,被刺傷了自尊心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就開始躲避眾人,與他人的關系惡化起來,與別林斯基也因文藝、社會觀點的分歧而中斷交情,他害怕別林斯基改造社會所主張的激進手段。他的朋友、醫生亞諾夫斯基回憶說:“(人們)一開始是崇拜,幾乎把《窮人》的作者吹捧為曠世奇才,后來又斷然否定他的文學才華——這種突然的轉變,只會使陀思妥耶夫斯基這樣一個十分敏感和自尊心很強的人完全絕望?!盵8]1846年底,他在給他哥哥的信里寫道:“我和涅克拉索夫為首的《現代人》徹底鬧翻了。……這是一些卑鄙的好妒忌的人。至于別林斯基,那么他也是一個軟弱的人,甚至在文學見解方面也舉棋不定。我只是和他保持著原來的良好關系?!盵9]自然,這一評價也許不無過激之處。

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不甘寂寞的人。他很快參加了彼得拉舍夫斯基為首的一個宣傳團體的活動。他說他參加這一團體,是由于在那里“能夠遇見不少好人,這些好人在其他熟人那里是遇不到的”[10]。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組里接受了傅立葉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他希望俄國出現一個據說古歐洲曾有過的所謂“黃金時代”,那里人人平等,人人勞動,富裕、幸福,最重要的是沒有暴力,沒有共和政體。他常與友人在一家法蘭西飯店共進午餐,愛致詞一番,喝幾口香檳酒,說:“當你看見貧苦的無產者坐在優雅的房間里,吃著美味佳肴,喝著真正的美酒,怎么能不叫人打心眼里高興呢!”[11]他那時把靠日薪生活的人稱作“無產者”。宣傳團體中的文學方面的小組,受到激進人物斯彼什涅夫的影響。到后來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同意了要辦秘密印刷所,以擴大宣傳的影響,并進行了一些密謀活動,采取了反政府的立場。1849年初,他在宣傳團體里朗讀了《別林斯基給果戈理的一封信》。之后,就發生了我們文章開頭所寫的那一幕情景,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了“第一號犯人”,而受到審判,并被判處死刑。

苦役犯與《死屋手記》

《別林斯基給果戈理的一封信》對沙皇專制制度,對這一制度的精神支柱,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與批判,并號召人民起來推翻沙皇政權,建立民主的人民政權。這是公開造反的宣言,傳布、宣傳這一宣言,自然要遭到當局的無情鎮壓。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刑場受到赦免之后,被立即發配到西伯利亞的鄂木斯克要塞,成了那里的苦役犯。他在臨行之前給哥哥寫的信里說:“我不憂傷,也不泄氣。生活終究是生活,生活存在于我們自身之中,而不在于外界?!笨墒钦f不憂傷,也只是一種安慰與掩飾。就在這封信里,他對自己的遭遇無限傷痛。他說:“那樣的一顆腦袋,即進行創造,以藝術的崇高生命為生活內容,理解并習慣于精神的最高要求的那樣的一顆腦袋,已經從我的肩膀上砍下來了?!盵12]他是在圣誕節那天出發去苦役地的,一路和見到的城里每所房子告別。當他經過哥哥和他朋友的住房時,內心感到異常痛苦,沉重憂郁,惶恐不安,悵然若失。在荒涼的、茫無邊際的西伯利亞,一路風雪迷漫,徹骨寒冷。前面等待的是生死未卜的命運,后面則是不勝傷感的往事。來到羈押所,幾位自愿跟隨被判流放來西伯利亞的十二月黨人的妻子,竟接待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這些“國事犯”,她們送的福音書,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的隨身之物。這些貴族出身的女人,有著崇高的道義感,她們“有多么美好的心靈,經受了二十五年的痛苦和自我犧牲的考驗”,而且還要繼續下去。這些心靈高尚的婦女的命運,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勝唏噓,同時也使他從她們那里獲得了不少力量。

來到鄂木斯克苦役地,陀思妥耶夫斯基像其他苦役犯一樣,被剃光了半邊頭,一下就進入了人間地獄。兇悍的仇視貴族出身的苦役犯,殺人當兒戲的兇犯,卑鄙兇殘、喜歡尋釁的管理犯人的少校,強盜,都聚在他的周圍。沉重的勞動,骯臟、擁擠不堪的牢房,惡劣的伙食,使他不斷病倒?!霸谶@四年里,除了最黑暗和丑惡的現實,我看不到也不可能看到一點光明?!胰淌芰撕?、饑餓、疾病、力不勝任的工作以及同牢的暴徒對我的仇恨,他們因為我是一個貴族和軍官而對我進行報復?!盵13]同時他進行反省,認為只是由于自己的幻想的迷誤,才被判了罪。他改變了原來的信仰。但是,他不忘觀察人。他在四年之后給哥哥的信里說:“在獄中四年,我終于在強盜中間看到了人。你信嗎:存在著深沉的、堅強的、美好的人,在粗糙的外殼下面挖掘金子是多么愉快。不是一個、兩個,而是幾個人,有一些人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另一些人實在非常之好?!盵14]當牢獄之災結束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了一些中篇,發表了長篇小說《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之后,很快便推出了《死屋手記》這部小說。

《死屋手記》雖稱長篇,但并無情節上的結構,實為一部由二十來個相互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短篇特寫組成的中篇小說。它描寫了帝俄苦役流放地的牢獄中的各種黑暗現象。這里有各式各樣的犯人。發配來到這里,有的是冤假錯案;有的是為生計所迫,鋌而走險;有的反抗政府;有的反抗暴虐,為了保護人的尊嚴,為了保護妻女不受惡人侮辱而殺人。他們受到嚴刑拷打,受盡各種非人待遇、精神和肉體的摧殘,他們受凍挨餓,滿身惡臭。他們來自民間,他們樂觀,向往自由,渴望自由,等待著離開牢獄的那一天。這些人,在圣誕節演出時,表現了令人驚嘆的演出才華。他們有的入獄時體壯年輕,出獄時雙鬢已白,衰弱不堪。其中也有真正的強盜殺人犯?!端牢菔钟洝肥菍Φ鄱肀┱掳禑o天日的苦役地的犯人非人生活的首次曝光,這種地獄一般的地方和囚犯的苦役,從未為外人所知,也未為人們注意。在最后一章《出獄》里,作者寫道:“有多少青春被白白地埋葬在這堵獄墻之下了,有多少偉大的力量被白白地毀滅在這里了??!應該把一切實話都說出來:這些人都是些不平凡的人,他們也許是我國人民中最有才華、最強有力的人。然而,他們那強大的力量卻白白地被毀滅掉了。這是誰的過錯呢?這究竟是誰之罪?”陀思妥耶夫斯基對這些普通人十分同情,在藝術的描寫中,他贊賞他們的純樸和基督精神。因此后來托爾斯泰多次提到過這部小說。他在談到俄國文學形式方面的獨創性時,就幾次提到過《死屋手記》[15];他向自己的子女推薦俄國小說時也提到要讀《死屋手記》;1880年9月,他在病中給批評家斯特拉霍夫寫的信中說:“近日身感不適,在讀《死屋手記》。我愛不釋手,反復閱讀,我以為在全部新文學中,包括普希金的作品在內,沒有比此書更好的了。不是它的外表,而是它的觀點令人驚嘆——真摯、自然和符合基督精神。這是一本十分有益的書。我整日感到滿足,很久沒有感到這樣的滿足了。如果您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請轉告他,我喜愛他。”[16]俄國的自由派、民主派都歡迎這本書。屠格涅夫和赫爾岑都把此書中的某些描寫,與但丁長詩中的地獄的描寫相提并論。赫爾岑就小說寫道:“這個時代(指六十年代初)還給我們留下了一部了不起的書,一部驚心動魄的偉大作品,這部作品將永遠赫然屹立在尼古拉黑暗王國的出口處,就像但丁題在地獄入口處的著名詩句一樣惹人注目,就連作者本人大概也未曾預料到他講述的故事是如此使人震驚;作者用他那戴著鐐銬的手描繪了自己獄友們的形象,他以西伯利亞監獄生活為背景,為我們繪制出一幅幅令人膽戰心驚的圖畫。”[17]《死屋手記》也曾使沙皇讀后感動得為之掉淚[18]。

不久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64年初,又刊出一部使人震驚的中篇小說《地下室手記》。這篇形式獨特的小說,通篇是心理獨白。六十年代初,車爾尼雪夫斯基曾出版過長篇小說《怎么辦?》,宣傳空想社會主義的世界觀、道德觀、戀愛觀、著名的“合理的利己主義”原則,崇尚理性,塑造了所謂未來的新人形象。其中不乏濃重的空想成分,但進步意義是無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使人震驚之處,在于它通過一個“備受屈辱,飽經憂患”,在地下室生活了幾十年的所謂地下室人,對上述思想進行了嘲弄和反駁,露骨地張揚非理性、非道德的個人中心主義,認為理性的善良的設計永遠實現不了,一切卑鄙的行徑、無限的欲望都合理合法,屬于正常??梢哉f,作者把自己十多年來對曾先是信奉,繼而為之大吃苦頭,最后被拋棄的信仰的憤懣,全部發泄了出來。但是地下室人又不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者自己說這個故事自然是虛構的,但人物很有代表性?!拔蚁氡绕匠8鼮榍宄叵虼蠹医榻B一個不久以前產生的人物。他是還活著的一代的代表中的一個?!盵19]后來作家自己談到,這個典型形象是他發現的?!拔沂紫缺憩F了一個代表大多數的真正的人和首先揭示了他的畸形和悲劇性的方面”;“悲劇性的內容是痛苦,自我懲罰,意識到美好的東西又不可能得到它……不幸的人們顯然相信,人人都是如此,因此也不值得自我改造了!”[20]地下室人的形象是一種思想的形象。

嗜賭如命與沒命地寫作

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十年間,陀思妥耶夫斯基多次出國旅行,自稱主要目的“是為了健康,休息,恢復精力”,但有時也是為了躲避好像永遠也還不清的債務。在這期間,他經歷了愛情上的波折,與女友蘇斯洛娃關系破裂。不久,患病多年的妻子和哥哥亡故,料理喪事之后是一身債務,而且還要挑起哥哥一家的生活負擔。可笑的是他還想通過賭博贏錢,來解決債務和物質生活的貧困與匱乏。結果他染上了賭博的惡習,達到了嗜賭如命的地步。他自己的書信和他后來的夫人斯尼特金娜的回憶錄,多次寫到了他陷入狂賭的困境。贏錢,接著是輸錢,輸得身無分文,向家屬求急,典當自己的大衣和女友的戒指,為房東中斷膳食而憤怒,說“已經三天沒有吃午飯了”,跪在妻子面前痛哭流涕,表示悔改,接著又拿了最后幾文錢溜進賭場,進行又一次的“最后的”拼搏,等等,結果債臺愈筑愈高。他妻子后來寫道:“我最不忍心看見的是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自己所遭受到的痛苦:他從輪盤賭賭場回來……臉色蒼白,疲憊不堪,勉強支撐著身子,向我要錢……把錢拿走后,過了半小時更加垂頭喪氣地回來要錢,這樣一直延續到把我們所有的錢輸光為止。等到再也沒有地方可以弄錢……費奧多爾郁悶、苦惱到了極點,以致號啕大哭起來。他跪在我的面前求我原諒他的所作所為給我帶來的痛苦與磨難。簡直完全絕望了?!盵21]直到1871年4月最后一次在國外賭博,向妻子又一次發出“最后一次救救我吧”的呼救,得到妻子寄來的一些錢,他才算真的改邪歸正?!霸谖倚纳狭藚s了一件大事,折磨達十年之久的、可惡的幻想消失了”[22],也即賭博贏錢的幻想消失了。讀到文學大師的這些文字,真是使人覺得可笑亦復可嘆!

但是這一方面,還是與作家的寫作、還債、想方設法躲避債務拘留所的威脅、趕寫小說奇妙地結合在一起的。賭錢實際上是不斷輸錢。那么還債只有靠寫作賺錢,舍此他別無所長。于是他拼命寫作,一部接一部地寫,甚至是幾部同時并進,自稱“像苦役犯”一樣地寫。同時不斷預支稿酬,計算收入,總覺入不敷出。一次他說,要“在四個月內寫出三十印張(一印張大約有一萬五千漢字——引者),同時寫兩部小說,一部在上午寫,另一部在晚上寫,并如期交稿”。他??畤@:“我是不能被列入生活安逸的人之列的”,“在我們的文學家之中,無論是以前的還是現在的,沒有一個文學家在我經常進行創作的那種條件下從事創作,屠格涅夫一想到這種情況恐怕會嚇死的?!盵23]他的著名的中篇小說《賭徒》的創作,常被傳為趣事美談。1866年末,他將交出《罪與罰》的最后部分,可他與另一出版商訂了合同,在10月前他必須給那人提供一部不少于十二印張的新小說,否則要付一筆違約金。如果到11月底仍然交不出來,按合同,出版商可在今后九年內不受任何約束,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寫的所有作品而不付酬金。離交稿時間只有一個月了,一般說來,一個月之內是很難寫出十七八萬字的小說的。與別人合作,又不愿意,于是作家一下又陷入困境。幸好友人建議請速記員來幫忙,由作家口授,以節省時間。走投無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別無其他辦法,只好一試。結果竟在二十六天內完成了中篇小說《賭徒》,未曾受罰。在《賭徒》一書里,作家把他自己在賭博中的種種遭遇、曲折的心理變化全都寫了進去,所以口授起來得心應手,竟是一氣呵成。故事動人心魄,藝術上也十分成功。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還債、寫作中疲于奔命。他有時說,由于常常告貸無門,生活極度貧困,所以“只得匆忙從事,為金錢寫作,結果必然寫壞”。但是他一旦寫作起來,卻是認真無比的?!拔覐膩硪矝]有為了金錢而虛構情節,為了自己承擔的義務而趕時間完成作品。我只是在我頭腦中有了確實想寫、而且我認為是需要寫的主題之后才承擔義務和出賣作品。”[24]所以他有時寫起來是一瀉千里,有時是踟躕不前,一改再改,多次焚稿,不少小說的寫作都是如此。寫作《罪與罰》時,曾把三四個月來寫的稿子全部焚毀,重起爐灶;《白癡》就曾八易其稿,《群魔》有十多次改變寫作計劃。

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屠格涅夫的友情和友情的破裂是耐人尋味的。四十年代下半期他們曾是好友。六十年代中期,他在國外碰到了屠格涅夫,賭博輸錢后曾向后者借過錢。其時屠格涅夫是個十足的西歐派,并要定居德國。一次,陀思妥耶夫斯基登門拜訪屠格涅夫。見面后,兩人談到了俄國評論界對《煙》的批評。屠格涅夫繼續宣揚西歐式的“文明”,認為強調俄國精神與獨特性都是卑鄙、愚蠢的行為,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個典型的所謂根基主義者,聽后,他不動聲色地勸屠格涅夫應在巴黎訂購一架望遠鏡。屠格涅夫問什么意思,陀思妥耶夫斯基用充滿嘲笑意味的口吻說,用望遠鏡看俄國能夠看得更清楚些。這自然使屠格涅夫大為惱火。隨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又批評德國人,這更激怒了自認為是德國人的屠格涅夫。兩人都認為對方侮辱了自己。隨后屠格涅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睡覺時送去名片,以示斷交。后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自己給人的信中,罵屠格涅夫為“俄國叛徒”,直到1880年末紀念普希金的隆重集會上才言歸于好。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性格中,兩種對立的東西寓于一體。暴怒、反抗往往不過是謙卑的繼續。安德烈·紀德設想了這樣一個場面: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在自己小說里寫了主人公的卑鄙行為而感內疚,他把屠格涅夫作為自己懺悔的對象,于是他一進屠格涅夫書房就大談自己的故事。屠格涅夫聽得目瞪口呆,認為他瘋了,故而默不作聲,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卻等待屠格涅夫的坦誠相待的諒解。但這沒有發生,然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又說:“屠格涅夫先生,我深深地蔑視自己?!蓖栏衲蚓尤蝗允且宦暡豢浴_@時陀思妥耶夫斯基火了,謙卑立時轉為它的反面:“然而我更蔑視您。這便是我要向您說的一切?!盵25]懺悔的謙卑得到了補償。這大體是符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個性特征的。

傳世之作《罪與罰》與《卡拉馬佐夫兄弟》

小說《罪與罰》的發表,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名聲大振。作家想寫作一部懺悔錄式的長篇,已非一日。懺悔什么呢?什么是作家所說的罪與罰呢?原來這是一個兇犯的懺悔。窮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科夫,是個品行端正、有教養的年輕人。他受到一種理論影響:人不做拿破侖式的強者,就是做受人欺凌的弱者,強者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為所欲為”。于是他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殺死了貪婪的放高利貸的老太婆,要用這個于社會無用的死者的錢,使他自己與他母親、妹妹生活幸福,學成后履行自己“對人類的人道主義的義務”,以抵消罪行。但是行兇后陷入熱病的主人公,終日如昏迷一般,在罪與罰之間彷徨、徘徊,痛苦不堪,無以自拔。他受不住精神的煎熬,在內心經歷著與自己的理論、道德、良心的斗爭,形成了一種極其復雜、反復糾纏、變化無常、難以捉摸的心理沖突。感情的折磨使他痛不欲生,他感到一下跌入了孤獨,遠離了人們,無法再與人們交往,包括自己的母親和妹妹。“上帝的真理和人間的準則取得了勝利,結果他不得不去自首。他不得不這樣做,哪怕是死在牢房里,因為他這樣又能和人們交往;……罪犯決定以承受痛苦來贖自己的罪?!弊髡哒f,他的小說還暗示一種思想:“即法律所規定的對犯罪的懲罰,對于犯人的威懾作用要比立法者所設想的輕得多,部分原因是本人在道義上要求懲罰。”[26]書中的一些主要人物,仿佛都具二重人格,或是相反的性格特征,它們“相互混雜、相互糾結到一個旋渦中去。故事敘述的因素——倫理道德的、心理的以及外部的——正是在旋渦中分而后合,離而復聚。在他筆下,我們見不到任何的線條上的簡化和凈化。他喜歡復雜性,他保護復雜性。他在環境中制造真實”[27]。這樣便形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種無與倫比的、驚心動魄的心理分析,成為世界文學中最具天才力量的藝術描寫。

在小說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改俄國小說中的描寫對象,獨具一格地描繪了資本統治下的俄國大城市的面貌:總是灰暗陰沉的天空、骯臟發臭的街道、泥濘的小巷、破敗的木房、荒蕪的庭院、噪雜的小酒館,等等。至于人物,則有極度貧困的小官吏、淪落風塵的妓女、看門人、泥瓦工、大學生、放高利貸者、暴發戶、富商、地主、酒鬼、偵查人員、密探、花柳病患者、刁鉆的房東、醫生、營養不良的兒童、棄嬰、馬路上的死人、面無表情的投河的女人、肺癆病患者,等等。這些人在大街小院里演出了兇殺、酗酒、放高利貸、賣淫、被奸淫、被騙、被馬車軋死街頭、自殺、利誘、偵查、心理斗智、夢游病患、倫理宗教思考、自首、懺悔、走向苦役地、希圖自新等一幕幕戲劇。小說描述犯罪的原因,“可以為所欲為”固然是思想根源之一,但是犯罪的真正根源在于經濟。十分明顯的是小說一開頭,就提出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神秘的“念頭”。接著就是馬爾梅拉多夫向拉斯科爾尼科夫自我介紹后馬上提出:“您有工作嗎?”同時一下就切入金錢問題,“貧窮不是罪過……可是一貧如洗,先生,一貧如洗就是罪過了?!薄霸诔嘭毜木秤隼?,我頭一個就該侮辱我自己。”“一個人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又能怎樣呢?”同情為經濟學所不許,可是“無路可走”啊!但是“如果再沒人可找,如果已經到了窮途末路”,那又應怎樣呢?“任何人都得有條路可走吧。怎么樣也得往下走的情況總是有的!”于是,這個“念頭”實際上就成了“無路可走”的繼續,使主人公去鋌而走險了。

批評家斯特拉霍夫當時談到《罪與罰》時說:“(小說)第一次為我們描寫了一個不幸的虛無主義者,一個飽嘗了人間苦難的虛無主義者……這種虛無主義發展到了極點,它再也無法向前發展了……表現生活和理論在一個人內心中進行搏斗,……表現生活最終獲得了勝利,——這就是小說的宗旨?!盵28]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此論的評語是“深得我心”!

其后十多年間,陀思妥耶夫斯基推出了多部長篇小說,如《白癡》、《群魔》、《少年》和史詩《卡拉馬佐夫兄弟》,聲譽達到了頂點。在《白癡》中,作家想塑造一位“絕對美好的人物”[29]。但是在世界上,只有基督堪稱絕對美好的人物,所以極難創作,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中,正是把梅什金公爵當作這樣的理想來塑造的。這人誠實,寬容,不愛錢財,希望所有人幸福,所以在上流社會被當作了“白癡”。情人被富商奪了、殺了,兇手懊悔了,于是兩人在死者面前相互安慰。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他正是為了這一思想才寫作這部長篇小說的。在《群魔》這部小說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俄國革命運動的領導者、無政府主義者、自由民主主義者、西歐派人物收羅在一起,用諷刺漫畫的筆法,丑化了一通,包括屠格涅夫在內,所以招致了許多進步人士的非議。屠格涅夫則把這部小說看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政治上的告密行為。確實,這部小說顯示了作者政治上的保皇傾向和他的俄國君主制的衛道士的面目。發表于1875年的《少年》,風格基調未變,但與《群魔》的傾向不同。在資本主義深入到生活的各個角落的俄國,金錢可以收買一切的思想深入人心。少年作為地主韋爾西洛夫的私生子,受盡欺凌,認為將來唯有金錢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他與“世襲貴族家庭里的典型迥然不同”,對生活進行了探索,在接觸到革命者以及在與各種人的來往中,觀念有所變化,慢慢成長起來。地主韋爾西洛夫則是個十分矛盾的人物,小說結尾處對他的敘寫是十分真實的。他幻想社會福祉,但害怕革命;他是名門之后,貴族后裔,但又是巴黎公社社員;他是詩人,愛俄國,但又完全否定它;他沒有宗教信仰,可又甘愿為一種模糊不清的東西作出犧牲。俄國評論家指出,這個人物,作者實際上影射了赫爾岑,有一定道理。這部小說的獨特之處,還在于作者在其中舍棄了以往小說情節的邏輯和因果聯系,“代之以一些離奇古怪的情節和浮光掠影的、能引起讀者好奇心的插曲……這種風格是高度律動的,狂熱的,虛無飄渺的,像渦流一樣急劇變動的”。用作家自己的話說是“夢幻一般或云霧遮掩著的”,“以相應的雜亂無章的手法去描寫遍布全俄國的雜亂無章”。[30]所以小說敘寫常常大起大落,乖戾莫測,預示著十九世紀末現代派藝術的出現。

長篇史詩《卡拉馬佐夫兄弟》是部在藝術、思想、結構、風格、人物等方面最為復雜的小說。小說寫了一個“偶合家庭”成員在社會、財產、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展開的一場“混戰”。所謂“偶合家庭”,就是在農奴制改革和資本勢力彌漫的情勢下,原有的道德、倫理觀念紛紛解體,宗法式的家庭四分五裂,家庭成員雖有一定血緣聯系,但是同床異夢,利益相殊。所謂混戰,就是貪財好色的父子亂倫,他們爭搶同一女人,爭奪財產,相互妒恨,以致鬧到要求決斗;有的厭惡淫逸,不信宗教,宣稱“可以為所欲為”;有的為了發泄長期受辱的憤恨,弒父謀財……最后無辜者被判大刑,釀成冤案,但在道德上幡然悔悟,甘服苦役,以求懺悔自新,從一個浪子而走向新人;而犯罪理論、虛無主義的宣揚者發了瘋;信奉上帝者離開了修道院,還俗人世。小說情節曲折,變換迅速,同時又緊密相聯。對話中時時話中有話,直透心底,咄咄逼人,驚心動魄。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中,長篇小說占主導地位,但短篇小說如《溫順的女性》等,寫得也極有特色。這部小說的特點是它的情節發展的不可預測性和偶然性的利用,從而創造了一種幻想的藝術真實。溫順的女性年少時孤苦無依,兩個姑母待她十分刻薄。她嫁給一位高尚的高利貸者——典當老板。此人雖然待她不薄,但只知積斂錢財。當她獲知他當軍官時不敢與人決斗而被逐出團隊時,在心里就開始鄙視他,感到自己深深受辱,于是伺機開始了反抗。一次,她用手槍想打死丈夫,而丈夫覺得自己已失去她的愛情,便坦然對待死亡,這使她的反抗一下變成了對自己的嘲弄,精神立刻崩潰。她輸了,丈夫的勸慰全然無用。她對前途絕望了,在精神上婚姻解除了,于是手抱圣像跳樓而死。作家在小說開頭“作者的話”中講到小說的真實時說:“我說的這篇小說中的幻想成分,指的就是這種假設(即有一個速記員把一切都記下來,經我把記錄加工成文)。在文學藝術中,與此多少有些相類似的情形出現過不止一次。”他舉例說,雨果就曾在《死囚末日記》中使用了這種手法?!八m然沒有引出一個速記員,但他作的假設卻更加離奇和不可思議。他假設一個被判了死刑的人,在他臨刑前的最后一天,甚至是最后一小時,簡直可以說是在最后一分鐘,他竟然還能夠(而且有時間)寫他的手記。但是,倘若維克多·雨果不作這樣假設的幻想,那么世上就不會有這樣一部杰作了,而且是他所有著作中最最真實和最最符合實際的作品。”[31]

復調特征及作家的藝術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一部接一部地出版后,俄國和西歐作家、評論家評說不斷。不少評論者都感到他的小說、人物與眾不同。1916年,俄國學者維亞切斯拉夫·伊萬諾夫在他的論著中就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中,所持的視角不是確立他人之“我”為客體,而是把人物當作另一個主體,即確立他人意識作為平等的主體而非客體。有意思的是1921、1922年間,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在幾次關于這位俄國作家的報告中,說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人物的易變性,即人物的一種感情、思想可以立刻讓位于另一種相反的感情與思想。他的人物的“感情、思想、愛欲從不表現為純的狀態”,他允許人物矛盾感情的共處,所以“他的人物毫不顧及性格的一致性,他們樂于向一切矛盾、向一切其天性能容忍的否定面讓步”;自知自己的決心維持不了一分鐘,會立刻表現出相反的東西。他把讀者留在一種不確定之中。于是安德烈·紀德得出結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都是復調情種”[32]。這個觀點十分精彩。1924年,德國人考斯在其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論著中,指出了小說中的多聲部現象。1929年,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問題》一書出版,全面論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是一種不同以往小說的多聲部、復調小說,此說受到盧納恰爾斯基的贊揚。1962年此書經過補充修訂,更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再版,立刻引起爭論,但從此“復調”一說不脛而走。

巴赫金一反從主題、思想、觀點、人物形象研究小說的方法,而從作家的“藝術視角”、“藝術形式的獨特性”出發,引出了“復調”理論及其一系列觀點,改變了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研究方法,并使小說理論研究的面貌為之一新。巴赫金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前的小說基本上是獨白小說,即這種小說是由全知全能的作者在統帥一切;小說的結構、情節、發展線索、人物性格特征、結果,都聽命于作者的安排,小說里只有作者的一種聲音,只是作者在獨白。復調小說則不同,這是一種多聲部的小說,一種全面對話的小說。在這里,人物、結構雖出于作者的構思,但主人公對于作者來說,不是一種從屬的關系,而是相互獨立的、平等的關系;主人公不是一個被描寫的客體,不是“他”,而是在意識上與作者的意識有同等價值、與作者進行對話的“你”。通常小說中形成主人公“他是誰”的種種客體因素的描寫,在這里都變成了主人公的自我意識,不是他在世界上是什么,而是世界在主人公心目中是什么。復調小說中沒有統一的作者意識,而是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的、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組成的對話的復調。巴赫金研究了小說中的雙聲語問題,發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對話的語言。這一發現使他深入人物裂變的心理深處,展現了小說人物的令人驚奇的種種微型對話。而在小說結構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創造了一種哥特式教堂建筑對稱結構式的形式,利用“危機時刻”、對稱線索,使小說進展處于一種極度緊張狀態,在結構上形成所謂大型對話,并使小說人物、故事發展處于一種未完成狀態。

我們從這一理論來觀察一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確實,他的大部分小說都具有這類特點?!陡F人》的主人公與果戈理的《外套》中的窮官吏是同屬一個類型的,但是在精神上差別很大。差別表現在《外套》中的小官吏,完全服從于作者的意圖,作者真實地描寫了他的窮困、屈辱處境,令人同情。而《窮人》中的小官吏,則已意識到他與他人是平等的。他反對《外套》中的那種描寫,反對別人議論他們、可憐他們。他要自己來表達意見,要求對話。表現在行動上,他時時留意別人對他的議論、眼色,即他人話語。他在自己的內心、在書信里對它們隨時作出反應,給予回答,形成察言觀色的、暗中爭辯的對話。在《同貌人》中,都是主人公戈利亞德金在與自己對話?!皩υ捘苁怪魅斯米约旱穆曇魜泶嫠说穆曇簟薄.斨魅斯枰晕铱隙ǎ@里就出現了兩個聲音,一個是主人公自己的,即“自己眼中的我”,另一個是“他人眼中的我”,即“反映在別人聲音上的我”。還有第三個聲音,就是那個不承認他的人的聲音。這三種聲音糾纏在一起,但它們全是由主人公的“聲音和意識分解而成”的微型對話[33]。

這種微型對話在長篇小說的人物內心對話、人物對話中到處可見?!蹲锱c罰》開頭,拉斯科爾尼科夫窮極潦倒,在接到母親來信后的復雜感情,全表現在他的長篇內心獨白實為多重對話里。在他的獨白里,出現了他與他母親、妹妹的對話,有各個你,甚至連自己有時也成了對話的你。這一對話立場,“確認主人公的獨立性、內在的自由、未完成性和未定論性。對作者來說,主人公不是‘他’,也不是‘我’,而是不折不扣的‘你’,也就是他人另一個貨真價實的‘我’(自在之你)”[34]。又如拉斯科爾尼科夫和偵查人員波爾菲里的三次對話,好像不著邊際,偶爾失言,實則充滿暗示,叩擊心靈。尤其是第三次對話,暗示、虛飾突然變成單刀直入,使人猝不及防,其緊張動人之處,真讓人有透不過氣來之感。最后導致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心靈全面崩潰,走向自首。這就是所謂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物對自己靈魂的拷問,并達到真正殘酷的程度。在《卡拉馬佐夫兄弟》等小說中也是如此。于是俄國的一位批評家米哈依洛夫斯基便稱陀思妥耶夫斯基為“殘酷的天才”。讀者在閱讀時,可以注意一下人物對話、獨白中的特點,它們的確與眾不同,其獨特之處會使人驚喜于它們的無與倫比的精微奧妙。

我們在前面談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思想中的“復調性”,指的是他的藝術觀中的矛盾性。就其理論觀點來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維護的是一種純藝術觀。他竭力反對功利主義的藝術觀:“功利主義者們要求藝術具有直接的、立竿見影的、非間接的效益,適應并服務于形勢,如果目前社會正在解決某個問題,那么藝術不能為自己提出除了解決這一問題之外的任何目的。”而純藝術論者認為:“藝術本身就是目的,就其本質來說它應該表白自己”,“藝術的功利問題根本不可能存在。創作——任何一種藝術的基礎——是人的本性的一種完整的固有特性,即使僅僅因為它是人性必不可少的屬性,它就可以擁有存在和發展的權利?!盵35]純藝術者主張,藝術是自由的,功利主義者事先就賦予藝術以一定的目的,就破壞了藝術自身,侵犯了藝術的自由。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回憶青年時與人的爭辯說:“除純藝術傾向外,文學不需要任何傾向性,它更不需要某種方法去揭露……罪惡的根源。這是因為倘若把傾向性強加在作家身上,那就會妨害他的自由……從而使藝術性蕩然無存?!盵36]當談到美時,他說:“藝術對于人來說如同吃喝那樣是一種需要,人對于美以及體現美的創作的需要是不可缺少的?!薄叭藢γ赖目释?、探索和感受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而僅僅因為這是美。人們崇拜美,而不問它有什么好處,用它可以買什么東西?!彼囆g作品中的美所以能成為偶像,在于人與現實發生矛盾、發生不協調的斗爭時,也就是人最有活力的時候,“人對美的需要發展到最大限度……那時候他身上會出現對于和諧及寧靜的最自然的愿望,而美就包含著和諧與寧靜?!谰褪呛椭C,是平靜的保障,美體現了人和人類的理想”。[37]在這種藝術主張中,我們分明可以見到德國美學家如康德、席勒的影響。以極端的功利目的要求藝術,自然會使藝術創作適得其反,但是要絕對反掉藝術的功利性,也實在是一種徒勞。就在這篇文章里,作家在談到藝術的現實考慮時,馬上就說:“重要的是藝術始終高度忠于現實……藝術不僅永遠忠于現實,而且不可能不忠于當代的現實,否則它就不是真正的藝術。真正的藝術的標志就在于它總是現代的,十分有益的。”[38]他還說道:“藝術永遠是為當代服務的,和有實際功效的,從來沒有過別的藝術”。[39]這樣作家又明確無誤地申述了藝術的功利性、目的性。這也許可以說是不同的藝術觀在一個人身上的對話吧。這里的問題在于擺正藝術的目的與非目的、功利與非功利的關系,以任何一方來否定另一方,都會陷入矛盾或自相矛盾。當作家談到藝術與現實的關系時,純藝術思想就被他的清醒的藝術觀所替代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時,十分強調要研究現實生活。他說,一個講究藝術性的作家,“他對于所描寫的現實(歷史的或現狀的)應該了解得非常精確。依我看,我們國內精于此道的只有一個人——列夫·托爾斯泰伯爵”。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出國多年,時間一長,他就感到因手頭缺乏必要的創作素材,甚至連創作的可能性都要喪失了。我們知道,他是經常利用新聞材料、法庭審判材料作為他的創作素材的。1872年2月他給朋友寫信說,他這次在外國待了四年,發現自己可怕地落后于俄國的生活,雖然閱讀報紙,與人交談,但感到不少事物已難以理解,所以要親自回國看看,認為這次出國是個很大的失策。他說他對現實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被大多數人稱之為幾乎是荒誕的和特殊的事物,對于我來說,有時構成了現實的本質”[40]。他說:“人們總是說,現實乏味,單調;為了消遣,人們便要求助于藝術,想象,讀長篇小說。對于我來說,恰好相反;有什么能比現實更荒誕更意外的呢?有什么能比現實更難以置信的呢?小說家永遠也想不出現實向我們提供的成千件具有最平凡形式的那些不可能的事?!盵41]他說,“要按現實的本來面目描寫現實”,這樣的現實根本不可能有,“因此要給予觀念的更多的余地并不要害怕理想的東西”。他認為,事物的平凡性和對它的陳腐看法,不能算是現實主義,甚至正好是相反。“我對現實和現實主義的理解,與我們的現實主義作家和批評家完全不同。我的理想主義比他們的現實主義更為現實?!硐胫髁x曾經預測到的事實,已經得到了證實?!盵42]確實,他的現實主義不僅包含了現實因素,而且也包含了理想、荒誕、幻想的成分。陀思妥耶夫斯基開始寫作的時候說:“人是一個謎,需要解開它。……我在研究這個謎,因為我想成為一個人……”[43]后來他在筆記中講道:“以完全的現實主義在人身上發現人”,“人們稱我為心理學家:不對,我只是最高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者,即刻畫人的心靈深處的全部隱秘?!盵44]這種現實主義的特征,就是他小說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對話的復調,就是在體裁上使極端對立的事物相互結合。同時他充分利用偶然性因素,使不同人物同時匯聚,在平面上展開沖突,形成一種發生于瞬間的共時藝術。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人物是破碎的完整體,當作家描繪他們時,盡量先把他們擊成碎片,然后叩擊碎片的不同側面,使其在共時中發出多音調的回聲,再將它們黏合為原狀,從而形成作品特有的復調藝術感染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魅力,在于他展現了那種人欲橫流、犯罪贖罪、受苦死亡、道德探索、宗教懺悔、郁郁寡歡的生活,傳達了那種瞬息萬變、惶惶不安的社會氣氛,那種內心斗爭的沖突意識,那種能找到一個安身立命之地的普遍愿望。這種現象在二十世紀顯得更為突出。經濟危機、世界大戰、革命動蕩、普遍競爭,使人內心處于極度緊張狀態。這種普遍幻滅感,使歐洲讀者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獲得了生動的感受。同時作家還提供了一種表達上述情緒的獨特的藝術形式。人物主體意識的強化,他們的獨立意識的加強,以及他們的對話的多種形式,幻覺、夢幻的時時轉換,難以捉摸的對話,結局的未完成性,要死要活的緊張氛圍和往往是意料不到的迅速轉折,都成了作家的描寫對象,并使它們蒙上濃重的主觀色彩。那折磨人的社會生活,不是再在平靜的敘事筆調下再現,而是通過主人公的矛盾意識、意識流被折射出來,通過在同一平面的共時藝術的層面上被集中起來。在我看來,這正是人類藝術思維發展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這一獨特的藝術視角,預示了它在二十世紀的藝術中的極端重要性。

復調藝術是藝術思維把握世界的一種新的方式,它和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意識裂變有關,但它又是人對世界藝術描寫深化的結果,并成了人的一種審美的需要。只要人的審美趣味趨向多樣化的發展,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對話的關系,這種藝術思維的表現方式就將存在下去,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县| 蓝山县| 绿春县| 自治县| 合作市| 吉林省| 灵寿县| 信丰县| 富平县| 图片| 喜德县| 九龙县| 旌德县| 鸡泽县| 灵山县| 大同县| 鄂伦春自治旗| 金门县| 仁化县| 海宁市| 嘉鱼县| 凌云县| 丽江市| 清原| 思茅市| 湘潭县| 济阳县| 大洼县| 乌拉特前旗| 高平市| 满城县| 尉犁县| 隆德县| 遂川县| 瓮安县| 大庆市| 特克斯县| 万盛区| 界首市| 遂溪县| 格尔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