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7章 貞觀,不是貞觀長歌

第二百零八章 貞觀,不是貞觀長歌

王玄策只身逃到吐蕃,借來吐蕃軍和尼泊爾軍向印度進發。連戰三天,印度軍大敗。唐軍斬首三千余級,水中淹死印度兵約萬人。阿羅那順棄城逃跑,副使蔣師仁追上并俘虜之。此戰虜男女一萬二千人,牛馬三萬余匹。

唐太宗在位期間武功全盛,將唐帝國發展為當時東亞地區最強、文化最盛的國家。唐太宗大力推行府兵制,屢次對外用兵,經略四方,向后攻滅突厥汗國、吐谷渾汗國、高昌、焉耆、龜茲等西域諸國、薛延陀汗國,并且將漠南、漠北、西域、青海納入唐朝的統治之下,還打敗高句麗、吐蕃,吐蕃稱臣于唐朝。

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加上太宗能尊重外族風俗,并設置都護府制度,終貞觀之世,四方服悅,太宗則被周邊諸族尊為"天可汗",并筑"朝天可汗道",向唐室進貢,即使包括回紇在內的漠北諸部也每年向唐朝繳納貂皮作為賦稅。唐太宗成為東方世界的國際盟主,國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

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

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注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獎勵墾荒,"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衣食有余,安居樂業,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唐初賦稅徭役比隋朝有所減輕,尤其力役征發,比較有節制,注意不奪農時。對災區免除租賦,開倉賑恤。另外還緊縮政府機構,以節省政府開支,減輕人民的負擔。并通過"互市"換取大批牲畜,用以農耕。

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注意輕徭薄賦,徭役的徵發不奪民時;同時太宗崇尚節儉,曾遣散宮女三千多人,并下令免去四方珍貢,從而農業及民生得以不斷發展。

隋末唐初天下大亂,田園荒蕪,百姓流離;唐太宗招撫流亡回鄉,授田給予耕作,以安定民生。唐初關中連年災荒,太宗即開倉賑濟災民,又準百姓就食他州;且拿出御府金帛,為災民贖回賣出子女,使災民得以度過荒年。

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中國君主專制王朝的經濟特征是"重農抑商"。

商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相當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種田人要低好幾個等次。這也是中國的君主專制經濟一直得不到實質性發展的主要原因。

貞觀王朝是不歧視商業的君主專制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唐太宗的高瞻遠矚之處。

在他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后春筍般地興起。

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肅敦煌)、涼州(甘肅武威)。

唐朝的強盛給統治者在對外關系上帶來了無比的自信,因而唐朝開放程度很高,路上、海上的絲綢之路貿易興盛,舉世文明的"絲綢之路"

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可這條商業通道在唐帝國時才達到她的最高使用價值。唐帝國的疆域空前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四個軍事重鎮(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

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綢之路上的商旅不絕于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

自漢開辟的"絲綢之路"一直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于途。

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唐太宗布德懷柔,民族關系密切。對于依附的各族,一般不改變其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尊重其習俗,任命各族首領以統轄本部。

還通過"和親"進一步發展民族關系。唐太宗被少數民族尊奉為"天可汗"。

唐王朝建立之初,東有稽胡的擾邊,西有吐谷渾的威脅,北有突厥的侵襲,尤以奴隸主貴族統治的突厥武裝曾直逼唐廷首都長安(今西安)的近郊,成為當時的主要威脅。李世民即位后。

經過三、四年的認真努力,國家的經濟實力有了明顯的好轉,政權得到一定的鞏固,便對突厥的騷擾從防御轉入反擊。 但是同時對它周邊的少數民族采取懷柔政策。

626年(武德九年)九月,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

627年(貞觀元年),又說:"朕以天下為家。"

644年(貞觀十八年),又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

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又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的這種認識和思想,顯示了處理民族關系和中外關系的仁和寬厚的胸懷。在這種思想和胸襟指導下,貞觀時期推行了十分開明友善的民族關系和中外關系政策。

630年(貞觀四年),唐朝滅亡東突厥汗國后,沒有采取歷史上慣用的分離肢解措施,而是采取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之策。

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在東起幽州(今北京)西至靈州(今屬寧夏)一帶,設置了順、佑、化、長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歸附突厥降戶,又在突厥原居地設置了定襄、云中兩都督府對突厥留居民眾實施管理。

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領擔任,可以世襲,創立了新的羈縻府州制度。開明友善的政策很快就取得了良好成效。

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被回紇等族擁戴為"天可汗",成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領,各族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條"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

從此以后,"以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諸蕃渠帥死亡者,必詔冊立其后嗣焉",形成了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例由唐廷冊封的制度。唐太宗還實行了與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政策,以婚姻親情的方式協調強化與周邊各民族的關系。

開明友善的民族關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長期實施,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

唐帝國是當時世界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放王朝,外國人入境和中國人出境并沒有太嚴格的限制,即不擔心中國人出去后忘本忘祖。

也不擔心外國人進來后喧賓奪主。僅這一點就說明貞觀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國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強的土地,不擔心外來文化把自己淹沒。貞觀王朝的國民素質是如此之高。

對外國僑民既不歧視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來主義",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國民氣度和王者風范。

外國人在中國就象中國人在自己家里一樣,享有和中國人一樣的公民權力,不但可以發財致富,還可以從政當官。來自中亞和東亞各國的僑民就有不少在中國擔任官職的,有的還擔任部長級高級官員。

唐帝國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

民間自費留學生則遠遠超過此數。

這些日本留學生學成歸國后,在日本進行了第一次現代化運動――"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國化運動,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飾風俗,全部仿效當時的貞觀王朝,使處于原始部落狀態的日本民族平空躍進了一千年。

貞觀時期的初唐處于帝國的上升階段,貞觀之治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唐太宗本人施政的問題上。

按照儒家經典教義來改造皇帝,自王莽死于亂刃之中以后,就成了儒家知識分子們退而求其次的理想。

明君唐太宗,正是這種理想的產物。這種改造與被改造,其實是從玄武門事變后開始的。事變后的太宗急于獲得社會輿論的認可,自然就和懷有"內圣外王"理想的儒家知識分子們一拍即合。

這種結合,一開始就有著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的特征。

在貞觀年間漫長的進諫與納諫游戲中,唐太宗與他的臣僚們正變得越來越形式主義。大臣們極力想要壓抑太宗的私欲,將他納入"內圣外王"的正確軌道,所以頻繁進諫。太宗則幾乎逢諫必納,對進諫者無不大加賞賜。

但在行動上卻幾乎沒有什么改觀:獎賞過諫臣之后,想去游獵仍然會去;想修筑新的別宮仍然會修。所以,改造唐太宗的活動,最終演變成了單純的進諫和納諫活動,而且完全流于形式主義。

貞觀八年,一個小官僚皇甫德參進諫說:"陛下往日修筑洛陽宮,耗費民力;收取地租,則過分征斂;民間女子都喜歡梳高髻,也是向宮里學的。

"太宗聽后大怒:"這個皇甫德參,是不是國家不征用一個勞動力,一斗地租都不收取,然后朕的宮女們都剃著光頭,他才滿意?"

至于他對著長孫皇后說要找機會殺了魏征這個"田舍漢",自然更有名。也正是在這一年,魏征敏感地覺察出了太宗心理上的微妙變化,他直言不諱地說道:"陛下如今不再喜歡直言了。雖然還勉強接受,但早已沒有了往日的豁達。"

同樣是在這段時間,魏征開始以自己的"目疾"為借口,屢屢"求為散官"。

貞觀十三年(639年),魏征有一篇系統批評貞觀之治走下坡路的奏章,后人題為《十漸不克終疏》,其中說道:"頃年以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用人力。""頃年以來,疲于徭役,關中之人,勞弊尤甚。"

還揭露唐太宗說過"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在用人方面,"近歲以來,由心好惡,或眾善舉而用之,或一人毀而棄之;或積年任而信之,或一朝疑而遠之……"

貞觀之治在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時代,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皇帝仁德百官恪盡職守敢于直諫,所有美好的事情都來自于一個叫李世民的手中,因此,唐太宗李世民也成為了中國皇帝排行榜的首位,但有人說這樣的貞觀之治是一場騙局。

首先,沒有所謂的貞觀之治,就算有那也只是李世民自我宣傳,而百姓自己也希望有一個偉大的明君,自己可以安居樂業,這樣的想法也符合人的慵懶天性。其次,就算有貞觀之治,那應該也和李世民無關。

任何一個美好的時代都是由民眾自己創造出來的,只要皇帝施行仁政,不強迫百姓去做繁重的徭役,放手讓百姓自己創建家園,都可以創造出一個“之治”。

縱觀歷史可以看出來,只要皇帝陷入政治斗爭,無暇顧及百姓的時候,都會迎來一個“之治”的時代。

也就是說,貞觀之治的出現,其實和李世民的關系并沒有太大。唐太宗之后,唐高宗李志問戶部尚書高履行,去年人口增加了多少,回答到一如既往的十五萬戶,也就是說貞觀年間人口總數也就是三百六十萬戶,而隋朝年間是八百七十萬戶,隋唐戰爭過后人口數量大大減少,糧食按理來說是不夠的,但偏偏夠了。

從另一方面說,隋朝給大唐留下了一百年的糧食,就是說,貞觀之治是在用隋朝的糧食養出來的。

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呢?

除了眾所周知的那些繁榮景象,很少有人想過貞觀之治為什么會出現,而唐太宗李世民為了這些付出了哪些努力呢?

隋朝滅亡的景象讓唐太宗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唐太宗重視體察民情,對百姓施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使得社會日益安定。

其次,唐太宗深知“為政之要,唯在得人”,于是唐太宗廣招賢士,對人才的出處和身份高低都不在乎,但凡有治國安邦之才,都會委以重用。

還有一點唐太宗做得比較好,就是居安思危,常常鼓勵臣子敢于直諫,自己也可以做到虛心納諫。除了這些國內政治措施做到位,還有一點絕對不會少,就是外交關系。唐太宗重視加強國防,不僅平息邊患,更重要的是,李世民致力于改善民族關系,還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來往交流。

和平相處,促進唐朝和少數民族可以達成共同進步與繁榮。唐太宗接受松贊干布和親的要求,把文成公主嫁往吐蕃,不僅增進了兩族之間的友誼,還使得兩族的文化得以互相影響和經濟發展。

從歷史的角度可以看出,隋唐更替,這些年的戰爭都使得人口減少,因此人少地多就促使貞觀之治的產生,而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使得勞民傷財,進一步導致隋朝的滅亡,但這些也促使貞觀之治出現。

當然,貞觀之治出現的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唐太宗本人,將隋朝的滅亡當做是前車之鑒,對此還善于用人勇于納諫,一直在適當的調整統治政策。

以上這些都是促使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提到唐太宗,很多人就會想到貞觀之治,說起貞觀之治,就會聯想到唐太宗,唐太宗與貞觀之治已經成為相互聯系的關鍵詞,其實這從側面就顯示了唐太宗與貞觀之治對當時的社會和后世都有著極大地影響。那么唐太宗時期出現的貞觀之治包括哪些方面,又帶來了什么影響呢?

貞觀之治主要體現在經濟、政治、軍事以及外交方面,經濟上李世民伯薄賦尚儉,遣散宮中很多宮女,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還下令免去四方珍貢,從而使得農業不斷發展。不僅如此唐太宗還救災恤貧,扶持商業,從前一直都有“重農抑商”的特點,唐太宗不歧視商業,還提供很多便利,因此,大唐的經濟發展也是史無前例的繁榮。

政治上,李世民選賢舉能,從諫如流,為了尋求人才,李世民還完善科舉制度,只要有治國安邦之才,不計較他的出身和地位,這也使得大唐出現人才濟濟,文化發展加快的局面。軍事上李世民平定突厥、遠征高麗、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等,被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

外交方面,李世民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這也使得大唐的文化得到史無前例的大融合,文化發展迅速。

正因為唐太宗英明仁德,為中國開創了一個長達一百三十年的黃金時代。

貞觀之治的影響其實有很多,在制度、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但如果想要表現的更為清晰明了,可以將貞觀之治的影響分為兩方面,一種是對當世的影響,另一種則是對后世的影響。

對當世的影響主要有這些:唐太宗貞觀年間,李世民施行的各項善政,使得官吏廉能,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經濟也發展迅速,奠定了唐朝274年的基業;對人才的任用,不問出處。

完善科舉制度,提高了平民高仕的機會,清除了舊社會的觀念,緩和了社會矛盾;不僅如此,唐太宗復興文教、獎勵學術,接收各國的移民和留學生,促使了大唐文化的傳播;

除此之外,唐太宗李世民將大唐打造成為文化最為強盛的國家,造成四方臣服,被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進一步促使大唐聲威遠播;在文化強盛的基礎上,李世民還平定突厥,遠征高麗等,將唐朝的版圖進一步擴大,這對大唐的國際地位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再說對后世的影響,除了以上這些影響,唐太宗時期施行的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科舉制等,對后世的影響也極為深遠;

而李世民自身選賢舉能、克己納諫也成為一種良好的風氣,對后世君主的作風和對自身的要求方面都有一定的表率作用;

還有一點必須要提,現代的五十六個民族大團結也是因為唐太宗對少數民族采取的政治態度決定,李世民對少數民族采取懷柔政策,實現民族大團結,在外交方面也接受各國人士前來移民、做官、做生意以及留學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江县| 商洛市| 南涧| 涟源市| 海晏县| 怀柔区| 溧阳市| 桑植县| 凌云县| 万州区| 砚山县| 富川| 青神县| 永州市| 两当县| 唐海县| 祁连县| 天长市| 社会| 乌兰浩特市| 安徽省| 沿河| 哈巴河县| 侯马市| 新宁县| 邻水| 喀什市| 绿春县| 桃源县| 嵩明县| 海门市| 武清区| 吉木乃县| 泽普县| 蒙城县| 奇台县| 赤水市| 宁乡县| 清河县| 三原县| 井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