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玄武門之變,是李淵的無奈?
- 視頻剪輯:盤點十大掌權女子
- 與清風無關
- 2289字
- 2022-11-14 03:32:09
第一百五十一章 玄武門之變,是李淵的無奈?
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其實早就有端倪了。
這是太子集團,秦王集團以及皇權三方斗爭后必然要出現的結果。
但潛在的威脅能否成為事實,終究要看最高裁斷權的李淵的態度及作為。
而向來處世沉穩,慮事縝密的李淵,基于方方面面的考慮,采取了看似無為,其實有為的中立態度,遂使事態遽變,宮變驟生。
“建成、世民之含毒以爭久矣”。
從這句話能夠看出,唐高祖李淵對諸子交惡的事情早有察覺。
眼見諸子積怨日深,形同水火,這未來的趨勢畢竟是兵戈相見。
這讓李淵很頭疼,這位叱咤風云,老謀深算的政治家有點舉棋無定了。
大唐初定后,面對著太子之位和權力的爭斗就開始了。
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交惡的焦點是爭奪皇位。
其實如果拋開傳統的皇位繼承制度,這兩人都具備繼承皇位的資格和能力。
“建成以長,世民以功,兩俱有可立之道”。
這棘手的問題確實難于裁定,而且經過對外戰爭和自我壯大,雙方都已羽毛豐滿。
彼時的長安城,出現了不容忽視的秦王、宮府兩個強大的軍政集團及私人武裝。
隨之而來的就是黨派之爭了。朝臣各附一方,牽一發而動及全身。
這種情況李淵自然能夠看到眼中,而且對于雙方力量的對比更是心中有數,但這時候的唐朝還不是鐵板一塊。
來自北方的突厥一直伺機南侵,這種局面下,若是朝中的局勢處理不妥,一定會引發國內外大亂。
而唐朝新立,地方上的統治并不是太順當,若是這個時候李淵堅定地站在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會給另外一方造成不好的想法。
萬一來個狗急跳墻,那豈不是讓他人趁機奪了大唐的江山。
所以李淵對待建成和世民這兩人慎之又慎。
辦法不是沒有的,但要看怎么處理更好。
若是,李淵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所能采取的措施無非就是兩種。
一是下手果斷,雷霆處理內部問題。
按照當時的情況也無非有就是保建成殺世民;立世民殺建成;或者啥也不說,讓你們自己折騰去。本皇上就做一個中間派。
偶爾曖昧平衡一下,實在不行順便搞搞調和,靜觀局變。
第一種自然是不行了,殺太子不合適,殺李世民也不合適。
而且根本沒有充足的理由去那樣做啊。
萬一殺不好了,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若是直接殺了世民保建成。看上去合情合理。畢竟你一個秦王不能與太子相提并論吧。
這看上去合理合法,可是你殺李世民沒道理啊。
你如何對世民作處置?這缺乏必要的理論依據。
再說了,秦王死了,如何向天下人交代?難不成就因為一個莫須有的名聲就將自己的兒子殺了?這豈不是昏君的行為。
再說了,秦王不好殺啊。
這可不是直接頒布圣旨過去砍了就是了。
這是他的兒子,大唐的戰神王爺。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屬下那些文臣武將們可都不是省油的燈,而且都一身兵權。
萬一搞不好,引起反殺,這誰受得了。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時候剛剛建唐,雄峙漠北的突厥虎視眈眈,動不動就喜歡南下來一次飲馬渭濱。
戰爭的烽煙籠罩在長安上空,若是將李世民處死,誰來領命提兵前去抵擋。
這是作為政治家的李淵不會不顧及的。
誠如秦王重臣房玄齡針對此事所分析的:“今嫌隙已成,禍機將發,天下洶洶,人懷異志。變端一作,大亂必興,非直禍及府朝,正恐傾危社稷。”揆諸史實,絕非危言聳聽。
如果李淵選擇殺建成保李世民?更不可取了。
這首先要肯定的是,李建成亦屬人中之龍,此人的謀略與才識非常人所比,只不過較諸李世民,方見遜色;
而且李建成也參與了太原起兵,統一全國到籌建唐王朝等一系列大事,功勞多多,建樹累累;
再則,李建成沒有大錯,而且他身為太子,一旦廢掉,同樣也面臨如何向天下、向朝野內外、向宮府文武交待的問題;
最重要的一點,廢長立少不可取。
這不僅悖于傳統的皇位繼承制度,而且由此所致后果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先例啊。
周幽王亡國喪身,“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
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
隋文帝“廢守器之長,立不才之庶。
所以,無奈之下李淵采取了后面的戰略,靜觀,做一個安靜的和稀泥的皇上。
只不過這個中立不是絕對的。
后世的王夫之曾就此有透徹分析。
謂高祖之立建成為得適長之禮者,非也?抑謂高祖宜置建成而立世民者,亦非也?太原之起,雖由秦王,而建成分將以向長安,功雖不逮,固協謀而戮力與偕矣。
同事而年抑長,且建成亦錚錚自立,非若隋太子勇之失德章聞也。
高祖又惡得而廢之!故高祖之處此難矣,非直難也,誠無以處之,智者不能為之辯,勇者不能為之決也。”
立子以適,而適長者不肖,必不足以承社稷,以此而變故起于宮闈,兵刃加于骨肉,此人主之所甚難,而雖有社稷之臣,不能任其議也?”
這段話十分恰切而又中懇地道出了李淵所面臨的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
此情此狀下,李淵能有何作為呢?
無奈之下的李淵,只能采取第二條政策路線。那就是中立而稍偏李建成一方。
畢竟李建成是太子啊,這是李淵親自立下來的。自然要多偏心一些。
就算是太子一旦與秦王不愉快之事發生,便順水推舟,認可既成事實。
這樣做,對李淵來說回旋余地很大,益處不少。
他既可以向后世交待,即他干預了,只是未能奏效;又能夠保全他堅持傳統的立嗣制度,只不過歷史沒有按照他以為的去發展;
李淵之所以放任秦王與太子府相爭,只不過是因為不管是雙方怎么爭斗,其結果都是局部性的,都在李淵的掌控之內。這對于得之不易大一統局面不會構成太大危脅。
而且最重要的是不管哪方作為勝者,堅持中立的李淵晚年都會有個好的歸宿。
最壞的打算李淵也曾想到了。
那就是李世民勝利了,李世民將太子李建成殺死后,成為了大唐的皇帝,不過以他個人的才識和舉世無匹的勛績來說,不但李淵能夠堵上天下悠悠之口,而且朝中朝臣也易接受,。
“夫為四海者,不顧其親。漢高乞羹,此之謂也“天子之孝,異于匹夫,當以安宗廟社稷為事”這等理念,也可為玄武門之變作一個很好的鋪墊和注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