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崇拜
古人原始的崇拜表現為對自然的崇拜和對鬼神的崇拜。
自然崇拜緣于人們對大自然的不了解和依賴感,無法解釋眼前看到的一切時便會用一種想象來詮釋自己的不解,把它們奉為神靈,所以自然崇拜表現為對天上、地下各種自然對象的神化,后期的宗教就由這種崇拜發展而來。
古人對自然的崇拜都是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直接相關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它所包含的范圍極為廣泛,從日月星辰到風雨雷電,由河海山川到水火,還包括各種動植物類、男女生殖器等。人們無法用已有的社會經驗來解釋時,就將自然物人格化和社會化,所以人們相信天帝和天命。在層層追加的創作想象中,還建立了一套以天帝為中心的天神體系。
古人在人死后會用陪葬、祭祀的方式告慰先靈,也會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因此,在古人長久的想象中,祖先不僅有靈魂,還可以行使神的職能與后代交流,更可以與自然神靈相通。
鬼神崇拜的內在原因除對未知現象的不了解外,更重要的是對祖先的崇拜與思念。現代人懂得人死不可復生,但是因為思念,去世的親人常常會出現在自己的夢中,人們不能解釋這種現象,就用人死后還有靈魂存在的說法來解釋。人們相信地上所發生的一切事情及其結果,都是鬼神意志的體現,并且相信通過虔誠的方式祭拜和取悅神靈,神靈就會保佑自己、滿足自己的要求。
對鬼神的崇拜,除對自己的先祖外,對生活中自己不可企及的原始部落、部落聯盟和氏族共同體內的領袖、英雄、圣賢等也會充滿崇拜感,還會用祭祀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崇拜。漸漸地,對自然與鬼神的崇拜因未知而愈演愈烈,最原始的宗教文化便產生了,祭祀也成為最原始的宗教活動形式。
“巫”字最早出現于殷商卜辭中,該字構形,有學者認為是兩玉相交;這就像事神儀式所用。殷商時期,從統治階級到平民百姓都興起了祭祀神靈之風,為了和神靈溝通,還出現了專營此業的巫祝。此時,巫、祝、醫、卜這四種職業成了宗教活動的中心,受到人們的重視,現代道教廟里的“廟祝”就來源于當時的職業名稱。

醫巫閭山
周滅殷商后,崇拜之風未減反增,此時人們將祭祀神靈和先靈的方式統一起來,“敬天尊祖”成為國家風尚,國家還專設了官員進行管理,《周禮》上說:“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禮。”周朝從上到下形成了天神、地祇、人鬼、神鬼的一套規范系統。
天神,由上帝、青黃赤白黑五帝及日、月、星、斗、風、云、雨、雷、電諸神組成,在天上管諸事,俯察人間。劉邦建漢朝初年,很注意保持傳統的祭祀禮儀,他曾經下詔書說:“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祠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
地祇,由社稷、山川、五岳、四瀆之神組成,在人間知人間事,上奉天庭,下事百姓;人鬼,由各姓氏的祖先及本民族崇拜的圣賢、忠烈之士組成,他們死后,人們仍記得他們生前的威名。漢武帝時期,對鬼神特別敬重,命人在長安東南郊外修建了太一祠,將三山五岳四水的神靈都供奉其中。
我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神靈大多來源于古人的崇拜,像玉皇大帝、雷聲普化天尊、土地神、五岳大帝、四海龍王,包括中國民間熟識的門神、灶王爺等,都是由古代神靈轉化為道教神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