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起兮云飛揚——劉邦
公元前209年,為了反抗秦朝的苛政統(tǒng)治,我國歷史上爆發(fā)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后來陳勝、吳廣各自戰(zhàn)死,另外兩支新銳的抗秦力量逐漸興起壯大,就是以劉邦和項羽為首的起義軍。
劉邦曾擔任秦朝的泗水亭長,起義反秦之后,在蕭何、曹參等人的輔佐下,一路勢如破竹,占領了沛縣,被推舉為沛公。秦王子嬰元年(前207)十月,劉邦率10萬大軍抵達灞上,秦王子嬰知大勢已去,便帶著大臣前來投降,劉邦接受了投降,引領自己的軍隊進了咸陽,將秦國有關國內戶口、地形、法令等的圖書和檔案都收管起來。在他看來這才是真正的寶貝,是將來治理國家所不能缺少的。

劉邦畫像
在這之后,劉邦召集所有的百姓,對大家宣布說:“我知道父老鄉(xiāng)親遭受秦朝苛政折磨已經(jīng)很久了,我曾經(jīng)與諸侯立過盟約,誰率先進入函谷關,誰就是關中的王。因此,現(xiàn)在我就與大家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余的苛政律法統(tǒng)統(tǒng)予以廢除,大家可以在關內安定地生活了?!?/p>
聽到劉邦這樣說,百姓們個個興高采烈,紛紛拿出家中的食物犒勞劉邦的軍隊,劉邦也因此在民間獲得了很好的口碑。百姓們都希望劉邦能夠在關中做王,但劉邦卻整日憂心忡忡,擔心項羽比自己勢力大,萬一來攻打自己,又該怎么辦呢?
果然,不久之后,項羽率40萬大軍趕來,駐扎于鴻門,后來就發(fā)生了著名的歷史典故“鴻門宴”。隨后,被封為漢王的劉邦,在張良、蕭何、韓信等人的輔佐下,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戰(zhàn)爭,史稱“楚漢之爭”。漢高祖五年(前202),劉邦擊敗項羽登上帝位,后定都長安,國號漢,史稱前漢、西漢。
劉邦稱帝之后,堅持治國興邦、以人為本的原則。在他看來,自己運籌帷幄的本領比不上張良,治國的能力比不上蕭何,帶兵又不如韓信,卻能任用他們,所以能夠取得天下。不懂得知人善任的項羽,也因此失去了天下。
可以說,劉邦把勝敗得失歸于用人的想法是非常正確的,他在《大風歌》中曾這樣寫道:“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兩句詩可謂真實反映了他的政治抱負和治國理念。在稱帝之后,劉邦實施了一系列安定社會、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同時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把漢室公主嫁給單于,從而保證了邊境的安寧。這些都為漢朝后來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195年,劉邦死于長樂宮,葬于長陵,廟號為太祖,謚號高皇帝,又稱漢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