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漢謨拉比和刻在石柱上的法典

巴黎的盧浮宮內珍藏著一個刻有字跡的圓柱。圓柱正面的7行文字雖已被破壞,卻并不影響它的歷史價值。這個圓柱上刻著的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一部最古老而又最完整的法典。正是這部法典的存在,讓漢謨拉比時代的古巴比倫成為古代東方奴隸制社會中統治最嚴密的國家。

1901年12月,伊朗西南部的蘇撒古城遺址迎來了一支考古隊。法國人與伊朗人合作,試圖在這里挖掘出有價值的文物。一天,他們接連挖掘出幾塊黑色玄武石,把其中3塊拼合起來,恰好是一個橢圓形的石碑。石碑上刻有精致的浮雕,能清楚地看到其中有古巴比倫人崇拜的太陽神沙瑪什。他端坐在寶座上,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則站在太陽神面前。沙瑪什正在將一把象征帝王權力的權標授予漢謨拉比。石碑的下半截,則用楔形文字刻寫著漢謨拉比制定的法典。

在這個石碑上刻著的就是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這部世界上最早的較為系統的法典,一下就把我們帶回到將近4000年前的古巴比倫社會。古巴比倫王國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大概位置是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公元前1792年,漢謨拉比即位成為古巴比倫國王。在位40年,他讓古巴比倫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他自己也成了歷史上很有能力的一位國王。

漢謨拉比非常勤政,十分關心國家發展。他每天要處理很多事情,如農業、商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稅收征收,民眾遞上來的申訴狀等。但是他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沒辦法同時處理這么多事,完全應付不了。于是,他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決定編著一部法典。他讓大臣把過去的法律條文與社會習慣結合起來,以此作為判案的依據。這部法典完成之后,他下令把它刻在了石柱上,并將石柱立在巴比倫馬都克神廟的大神殿里面。

古巴比倫的人民分為3種:奴隸主、奴隸和自由民。毫無疑問,奴隸主是生活在社會上層的。《漢謨拉比法典》中的大部分條文是為了處理自由民的內部關系而制定的,比較簡單粗暴,基本上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如果兩個自由民打架了,一個人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對方就要同樣被打瞎一只眼睛作為賠償;被人打斷了腿,也要把對方的腿打斷;被人打掉牙齒,就要敲掉對方的牙齒。更令人詫異的規定是,如果房屋倒塌,壓死房主的兒子,建造這所房屋的人就得拿自己的兒子來抵命,即“一命抵一命”。

同樣的案件,如果發生在其他有身份的人身上,處理方式就極為不同。如果奴隸主把一個自由民的眼睛弄瞎了,只要拿出一定數量的銀子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隸,就不用任何賠償。奴隸如果不承認他的主人,只要主人能夠拿出他是自己奴隸的證明,這個奴隸就要被割去雙耳。法典甚至還規定,如果奴隸打了自由民一巴掌,也要受到割耳的處罰。屬于自由民的醫生給奴隸主治病,也是膽戰心驚的。這是因為,如果奴隸主在開刀時死了,醫生就要被剁掉雙手。這些規定如今聽起來十分匪夷所思,但在那時卻是實實在在的法律條例。

那么,這部《漢謨拉比法典》是如何從古巴比倫來到蘇撒的呢?這要從兩國的戰爭說起。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一個名叫埃蘭的強大奴隸制王國統治著蘇撒盆地(今伊朗迪茲富爾的西南方),而埃蘭王國的首都就是古城蘇撒。公元前1163年,巴比倫被埃蘭人攻陷,刻有《漢謨拉比法典》的石柱成了埃蘭人的戰利品,被運送回蘇撒。之后不久,波斯帝國便打敗了埃蘭王國。

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上臺,重新定都蘇撒,石柱自然流落到了波斯人的手中,幾經流轉。圓柱的正面為什么會被損壞呢?據記載,埃蘭國王打算在圓柱正面刻上自己的功績,因此毀掉了原來的字跡。但不知為何,他抹去原來的字跡之后并沒有重新刻字。

這部古老的《漢謨拉比法典》,如今依然靜靜地訴說著當時發生過的故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邑县| 玉门市| 蕉岭县| 海口市| 固镇县| 普洱| 米林县| 邵阳县| 永和县| 班戈县| 抚松县| 华蓥市| 阜宁县| 雅安市| 普格县| 岱山县| 霍州市| 扎鲁特旗| 兴文县| 古蔺县| 泉州市| 绥芬河市| 临湘市| 甘德县| 美姑县| 揭西县| 疏勒县| 沙雅县| 仁寿县| 垫江县| 通州市| 安平县| 靖远县| 镇远县| 南康市| 怀柔区| 洛扎县| 伊川县| 昌平区| 嫩江县| 上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