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約出現在公元前4000年。與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蘇美爾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國的甲骨文一樣,它也是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花紋和圖畫中衍生出來的,最初是一種圖畫文字,后來逐漸變成了象形文字。
埃及的標志性建筑很多,風景名勝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巍峨的金字塔、精致的木乃伊和靜靜流淌著的尼羅河,都是埃及的象征。這些事物雖然能直觀地展現在眾人面前,卻無法告訴人們埃及的發展歷史。人們在談論世界文明發展時,往往是從古埃及文明開始說起的,因為古埃及人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民族。所以,如果要更深入地了解古埃及的歷史,我們必須依靠文字記載。
古埃及主要使用象形文字,讀懂象形文字可以說是了解古埃及文化與歷史的第一步。1799年,拿破侖帶領軍隊遠征埃及時,身邊跟隨著一個名叫布夏爾的軍官。當時,拿破侖大軍正在羅塞塔城附近修建防御工事,就在這時,布夏爾挖出了一塊黑色玄武巖材質的斷石碑。這塊石碑上有一篇由3種不同的文字書寫而成的碑文。最上面的是古埃及象形文字,中間的則是古埃及草書體象形文字(或世俗體文字),最下面的是希臘文字。后來,世人稱之為“羅塞塔碑”,享譽世界。

古埃及象形文字
碑文上的3種字體,最好翻譯的是希臘文,很快就被各國學者破譯。接下來就是古埃及的世俗體文字,不久也被人破譯了。最難翻譯的則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大批學者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都無法解開碑文上的文字之謎。
但是,學者專家無法做到的事情,卻激起了一個11歲少年的雄心壯志。為了能夠解開羅塞塔碑上的謎題,法國少年商博良下定決心,一定要讓石碑在世人面前“說話”,讓大家知道這個秘密究竟是什么。為此,他從11歲開始,一直努力研究了21年,終于有了突破。他發現,在古埃及的文字書寫習慣中,那些加有方框或下面畫著粗線的象形文字,實際上都是古埃及國王的名字。那么,羅塞塔碑上那些被線條圈起的文字,到底是不是國王的名字呢?找到這一線索后,商博良開始對照希臘文,一點一點地將這塊石碑上所刻的古埃及象形文字讀通了。
1822年,商博良終于解開了千年之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神秘面紗被揭開。在羅塞塔碑上刻下碑文的是一群僧侶。公元前196年,他們住在古埃及孟斐斯城。在那里,他們為當時的國王寫了一封感謝信,并用3種文字將其刻在了這塊碑石上。當時的國王是第十五王朝的法老托勒密,他主宰大權之后,取消了僧侶欠交的稅款,并為神廟開辟了新的財源,還專門采取一些特殊措施來保護神廟。僧侶們從中得到不少好處,自然對托勒密感恩戴德。這就是我們一直想要得知的石碑的秘密。
如今,這塊石碑已經不在埃及,而被收藏到了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就是因為石碑以及石碑上的神秘文字,羅塞塔城開始為全世界所知。
古埃及象形文字主要由3種符號,即表意、表音和部首構成。用以表示某些事物含義或概念的圖畫,就是表意符號。但是表意符號無法將字的發音表示出來,后來,古埃及人又添加了表音符號。表音符號也是用圖形來表示的,共有24個圖形,代表24個單子音。這些單子音組合起來,便可以構成許多不同的雙子音或三子音。比如,“口”的發音為“Y”,屬于單子音;“燕子”的發音為“Wr”,屬于雙子音;“甲蟲”的發音為“hpr”,屬于三子音……這些發音并不表示只有一個意思,為了進行區分,古埃及人又發明了部首符號。部首符號其實就相當于漢字里的偏旁部首,主要是為了區分不同范疇的符號。大部分的古埃及文字有部首符號。
埃及的歷史不斷發展,文字也在不斷進步,象形文字雖經多次變化,但最終并沒有發展成字母文字。比如,祭祀體文字就是在中王國時期出現的,世俗體文字成形于古埃及后期,科普特文字則出現于羅馬統治期間。后來出現的腓尼基字母,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古埃及文字的影響。
后來,古埃及滅亡,其象形文字就變成了死文字,被人們徹底遺忘。它形象繁雜,不易學易記,最終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羅塞塔碑的發現和商博良對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精準解讀,給了我們一次深入了解古埃及和象形文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