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齊國始封君姜子牙2
- 春秋齊國風云
- 千里草人
- 2168字
- 2021-09-29 13:07:43
于是,姜子牙到了西岐,即周國都城。他一面繼續讀書,一面考察周國的國家發展和社會治理情況。
很快,姜子牙知道周國在伯邑考為父親姬昌犧牲后,已經準備干一番大事業。
當然,這番大事業,是大逆不道的那種事業。他決心輔佐西伯侯姬昌,他相信姬昌一定能夠成就那番大事業。
是的,西伯侯姬昌已經鐵了心要反了大商王朝,此時的他需要經天緯地級別的人才輔助。
有一天,西伯侯姬昌聽說有一老者經常在渭水邊釣魚,但從來沒釣上魚,老者卻日復一日堅持著。
這是一位奇人,姬昌決定親自去看一看。
渭水邊,一位頭戴斗笠、身著粗布短衫的老人一手捧著書,一手持著一根釣竿,正襟危坐。
這哪是釣魚的樣子?西伯侯姬昌把乘車停在遠處,與隨從悄悄走了上去。
釣魚的老者當然是姜子牙,突然,姜子牙把釣竿一拉,口里叫著來了,誰知拉上來的,卻空空如也。
這魚,看來是釣不上來的。因為姬昌發現,姜子牙的釣鉤,竟然是直的!
姬昌很奇怪,不由脫口問道:“老先生,別人釣魚,魚鉤都是彎的,為什么您的魚鉤是直的呢?”
姜子牙捋了捋須,對姬昌施了一禮,微笑道說:“直鉤無餌,愿者上鉤。”
是的,直鉤哪里釣得上魚?姜子牙釣的不是魚,而是自己心目中的明主!他就在渭水邊等著姬昌,他早就認定,姬昌正是他心中的明主。
天下即將大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覓主而侍。愿者上鉤,我姜子牙自愿追隨你姬昌,你姬昌也一定愿意給我姜子牙一個展示滿腹才華的平臺!
沒有點特殊的行為舉動,象自己這樣的老頭,不用說西伯侯姬昌,就連普通地方小官吏都不會注意到。
接下來的事,我們就不多說了。反正姜子牙成了周國重要謀臣,被任命為周國太師,位列三公上卿,是周國國君西伯侯姬昌最為重要的股肱大臣之一。
在姜子牙的輔佐下,周國實行德政,推行仁禮,安撫百姓。同時廣招人才,擴大軍力,不斷征討犬戎、密須、黎國等部落和前朝沒落諸侯,使周國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
有意思的是,曾經逼著姜子牙離婚的那個女人,聽說姜子牙當上了大官,傻眼了:這老家伙原來是一只績優股啊。
這女人見姜子牙大富大貴了,就想著破鏡重圓。于是找上門來,對著姜子牙痛哭流涕,道了一千個一萬個自己的不是,哀求姜子牙看在數十年夫妻的情份上再次收了她。
姜子牙冷冷地看著她,然后端了盆水出來,女人還以為是要給她洗哭花了的臉。
卻不料姜子牙把這盆水在地上,對女人說:“你如果能夠將這水收回來,我們便復婚。”
這哪能辦成?這個故事,就是“覆水難收”的典故,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挽回。
姬昌逝世后,繼任周國國君的姬發更加倚重姜子牙,這位英明神武的周國國君很清楚姜子牙的經天緯地之才,周國正是在姜子牙的輔佐下,才一步步強盛起來,到現在已經積聚起強大的反商力量。
姬發尊稱姜子牙為尚父,并自立為王,史稱周武王。
在姜子牙等人的輔佐下,周武王廣泛聯合各地諸侯,舉行了孟津會盟。此后抓住機會,在武王十一年時,發動牧野之戰,最終一舉推翻了大商王朝,真正建立起大周王朝。
大周王朝,公元前1046年建立,到公元前256年滅亡,共傳三十代,號稱大周八百年。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王朝之后的第三個華夏族奴隸制王朝,是夏商周三代奴隸社會最后一個集權國家,也是中國古代奴隸制度社會的鼎盛王朝。
以公元前771年犬戎武裝攻破鎬京、周平王東遷洛邑為界線,大周王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
其中東周又稱春秋戰國時期,又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階段,我們的春秋齊國風云,主要講的是春秋時期的齊國故事。
齊國始封君姜子牙,在大周王朝建立過程中為我們留下了大量歷史文化,如耳熟能詳的“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典故、覆水難收的典故等。
姜子牙的釣魚,給后世留下了好幾處“太公釣魚臺”遺跡,不但他的釣魚事跡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經典,還為如今河南、河北、陜西、山東等地的旅游業作出一定的貢獻。
如河北的釣魚臺村,河南南陽的太公湖,山東日照的姜太公文化園,河南衛輝市的姜太公故里,福建石獅的姜太公紀念館等等。
鑒于姜太公杰出的軍事才能,后世兵家便以他為始祖。據說兵書《六韜》便是他所著,《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
這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后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據說,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學說,就其最早發端、形成體系、構成學說來說,都始自齊國,源自姜太公。
所以姜太公被后人尊為兵家宗師、齊國兵圣、中國武祖。
可以說,沒有姜子牙的兵家理論及其所建立的齊國兵家,則不會有如此博大精深、理論完整、源遠流長、影響巨大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
據說,中國古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諸葛亮等都學習吸收了《六韜》的精華。
姜子牙還為我們樹立了人窮志不短以及活到老學到老的典型。
他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盡管貧困潦倒,姜子牙卻一直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
直到70歲高齡了,眼看報國無望,但他仍孜孜不倦還在學習,直到后來厚積薄發,最終成為曠世奇才。
據說,除了兵家外,其實后來的儒家、法家、縱橫諸家等皆追他為本家宗師,被尊為“百家宗師”。
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歷代皇帝封為武圣,唐肅宗封姜子牙為武成王,宋真宗封姜子牙為昭烈武成王。
到了元朝時期,民間關于姜子牙的故事開始演化成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歷年間,許仲琳的《封神演義》就是把姜子牙當成神來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