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波瀾涌動

請問大楚朝的開國皇帝是誰?十個人中起碼有九個半不知道:楚朝?有這么一個朝代嗎?莫非是陳勝(張楚)或項羽(西楚)?這怪不得大家,只怪這個“楚朝”實在是短命,而且其地位又未得到正史的承認,盡管它實實在在地存在過。

短命的大楚朝,一開局就沒什么好兆頭。十二月九日,桓玄住進建康的皇宮。誰知就在他登上皇帝御座的時候,也不知是因為他體重超標,還是御座本身讓人動過手腳,這個本該質量很過關的座位竟一下子塌了。摔了一跤的大楚皇帝很沒面子,在場群臣全都大驚失色。好在此時,侍中(晉朝同時有四個侍中,桓謙和殷仲文都是)殷仲文挺身而出,及時展示了馬屁精的專業精神:“這一定是因為皇上的恩德太過厚重,連大地都難以承載!”桓玄才轉驚為喜。

這件事讓殷仲文糊弄過去了,但桓玄并不心安。一個多月后,大楚永始二年(404)二月一日夜,長江突發洪水,大水突破堤防,沖進石頭城(今南京市西北),卷走了不少百姓。當時,百姓的哀號呼救聲與怒濤澎湃的聲音交織在一起,震天動地。正在皇宮中,尚不明緣由的桓玄聽到后,大驚:“難道是有人造反了!”

桓玄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誤解,是因為早在他稱帝前,百姓對他越來越失望,各地對他的反對聲浪漸漸從無到有,由小變大。

大亨二年(403)九月,原殷仲堪的舊部庾仄,乘著荊州刺史桓偉病逝,新刺史桓石康未到任的機會,集結七千余人,突然進攻襄陽,打敗雍州刺史馮該,攻克城池。而后庾仄設立晉朝七代皇帝的祭壇,聲稱要為晉朝討伐奸賊桓玄。后來,桓石康到任,調大軍征討襄陽,庾仄戰敗,逃往后秦。

同月,已逃到南燕的高雅之和中書侍郎韓范上疏南燕皇帝慕容備德(慕容垂的幼弟慕容德),請求燕軍南下討伐桓玄,聲稱“桓玄犯上作亂,上下離心離德”,“即使不能平定吳會,至少長江以北唾手可得”。但慕容備德考慮再三,不愿惹是生非,只在都城廣固舉行了一場盛大的閱兵式(按史書記載,參加此次閱兵的軍隊多達步兵三十七萬,騎兵五萬三千,戰車一萬七千輛,這幾個數字肯定被大大夸張了),便不了了之。燕軍南下雖未成為現實,但證明大楚朝那些流亡在外“持不同政見者”,時時“亡我之心不死”,威脅仍然是現實存在的。

不久,更大的亂子發生在益州(今四川)。水淹石頭城的同月,益州刺史毛璩(qú)拒絕接受桓玄授予的散騎常侍、左將軍官職,不承認這位大楚皇帝,并扣留了桓玄的使臣,傳檄四方,列舉桓玄的罪狀,號召天下共討之。

毛璩,字叔璉,祖父是東晉初年的名將毛寶,父親毛穆之曾為益州刺史。毛璩年輕時曾為桓豁(桓溫弟,時任荊州刺史)手下參軍,后又轉任謝安府下的參軍,不久調往輔國將軍謝琰(山陰之役中敗死孫恩之手的那位)麾下任征虜司馬。在太元八年(383)的淝水之戰中,毛璩立下戰功,升為寧朔將軍、淮南太守。后來又因討平海陵縣青蒲一帶的亂民有功,再升為西中郎司馬、龍驤將軍、譙梁二郡內史。孝武帝執政末年,毛璩接替郭銓擔任益州刺史,從此開始節制蜀中,在昌明與道子兩黨的歷次爭斗中,他一直采取中立立場,從未參與,所以他既非桓玄的舊敵,也非舊友。

但現在桓玄篡位稱帝,原先一直不管閑事的毛璩終于沖冠一怒,起兵了。他命部將巴東太守柳約之、建平太守羅述、征虜司馬甄季之揮軍進攻,打敗了楚朝任命的梁州刺史桓希,然后親率益州軍沿江東下,推進到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東白帝山上,劉備的托孤地)。立國沒幾天,楚朝的西面就出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敵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城区| 比如县| 汝南县| 北流市| 垦利县| 平山县| 枣庄市| 兴文县| 彰化市| 墨竹工卡县| 水富县| 南靖县| 乐昌市| 甘谷县| 修文县| 台南县| 洛南县| 油尖旺区| 海兴县| 运城市| 容城县| 湾仔区| 曲靖市| 高平市| 神池县| 弥渡县| 大渡口区| 内黄县| 丰城市| 信宜市| 长岭县| 股票| 桃江县| 夏邑县| 萝北县| 台中县| 上高县| 剑阁县| 两当县| 东兰县| 嵊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