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落驚風雨:大唐詩人風華錄
- 包勁松
- 3374字
- 2021-10-09 16:24:31
第二篇 盛唐·氣象
史書中,大凡開創了太平盛世的帝王,皆被贊為明君,大凡引起戰亂民變的帝王,皆被罵為昏君。可就有這么一位帝王,既開創盛世,又引來戰亂。
大唐建國近一百年的時候,迎來了史上最令人無語的皇帝——前半生英明得不亞于唐太宗,后半生昏庸得不亞于隋煬帝——一生充滿矛盾,最難以讓人評價的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又稱唐明皇,通過“唐隆政變”,于712年登上皇位。在剪除幫自己發動政變的姑姑太平公主后,李隆基開始了長達四十四年的執政生涯。
李治也好,李顯、李旦也罷,都只遺傳了李世民的文藝基因,風雅有余,英武不足。唯獨李隆基文藝基因強大,氣魄膽識超群。
李隆基自小便膽識出眾,具有大氣魄。在他七歲那年,大周王朝舉行祭祀宗廟社稷儀式,作為皇孫的李隆基也帶著隨從去參加這次儀式。走到半道,李隆基遇到了時任金吾大將軍(禁軍大統領)的武懿宗。
武懿宗是武家宗親,歷來囂張跋扈,平時對李家的人就很不客氣。突然遇到皇孫的車隊擋在前面,他火冒三丈,便大聲呵斥李隆基的隨從,命人捉拿他們。這時,年僅七歲的李隆基躍馬上前,大聲呵斥武懿宗:“此乃李家朝堂,你一個外戚居然敢對皇家車隊呵斥,難道想犯上作亂不成!”堂堂的金吾大將軍被七歲孩童那沉著剛毅的氣勢震懾,一時間瞠目結舌,眼睜睜地看著李隆基帶領著一行人從容而去。
正是具有這種膽氣與沉著應變的能力,李隆基長大后才敢聯合太平公主發動九死一生的宮廷政變,一舉剿滅韋后與安樂公主勢力。同樣,也因有這種膽氣與能力的支撐,他在與只手遮天的太平公主的爭斗中,一舉勝出。
在政變與斗爭中,李隆基殺伐果決的性格也暴露無遺。比如,上官婉兒其實在他發動政變之前,對他與太平公主是提供過幫助的,但李隆基對墻頭草絕不姑息,所以即便太平公主與禁軍將領出面求情,他亦不為所動,堅決誅殺了上官婉兒。
在與曾經的盟友、自己的親姑姑太平公主的爭斗中,李隆基謀略更高一籌,將太平公主的勢力逐漸瓦解。在太平公主準備殊死一搏前,他果斷地發兵圍剿了公主府,不顧父親的勸阻,將太平公主賜死。
李隆基在斗爭中表現出來的英武果決的氣質,不亞于李世民。而在文藝方面的天賦,李隆基甚至算是李家最出色的人。他詩文寫得好,書法也稱得上大家,還具備無人能及的音樂天賦。他六歲能歌舞,十六歲時為祖母武則天表演唐代歌舞大曲《長命女》。他還會演奏多種樂器,如琵琶、橫笛等,其中羯鼓的演奏技藝尤為高超,他練習時敲壞的羯鼓就有四大柜。唐玄宗一生作曲無數,聞名于世的有《紫云回》《龍池樂》《凌波仙》及五十六歲時遇上楊貴妃后作的《得寶子》等,他譜寫的最著名的樂曲是《霓裳羽衣曲》。
舊時戲班子每逢演出,都要在后臺立個牌位供香點燭。戲班子供拜的是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唐明皇李隆基。李隆基是“梨園”開創者,被后人尊為“梨園神”。
李隆基具有濃濃的浪漫主義情懷,但登基之初,他展現的是政治家所應具備的冷峻的現實主義精神。
唐玄宗能夠開創出“開元盛世”,最關鍵的一點是,他早期能夠發揚唐太宗“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兼聽則明”的明君品格,任用了一大批能臣、賢臣。
唐太宗有名相房玄齡、杜如晦、魏徵、褚遂良等,唐玄宗有名相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在這些賢臣名相的輔助下,唐玄宗在位前三十年,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人口劇增,整個社會呈現出一派昌盛富強的面貌。
杜甫在《憶昔》中充分展現了開元盛世的盛況: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開元盛世經濟繁榮、人民富足,外交、軍事、文藝等各方面也盛況空前。這一時期的大唐,聲譽超過了貞觀時期,成為大唐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峰。
社會發展至巔峰,唐人的家國自豪感和優越感也達到了頂峰。一批有報國熱情的文人士子投筆從戎,愛國的邊塞題材詩大爆發,形成邊塞詩派,而以李白為代表的豪放激昂的詩歌,更是唱出了盛唐時代的最強音。
然而,開元盛世終究逃不過盛極而衰的規律。自開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擔任宰相起,大唐社會開始衰退,至742年后呈現斷崖式下跌。安史之亂爆發,直接將大唐推向了民不聊生的災難深淵,從此,大唐一蹶不振,最終在衰敗中走向滅亡。
《新唐書》說:“罷張九齡,相李林甫,則治亂固已分矣。”意為張九齡被罷相,“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把持朝政,成了大唐由盛轉衰的分水嶺。不過,筆者認為,大唐由盛轉衰,完全是李隆基的矛盾性格造成的。
李隆基在前期勵精圖治,奮力開創了“開元盛世”。但之后這位具有浪漫情懷的皇帝,貪圖享樂的思想開始蔓延,好大喜功,荒于政務,導致李林甫獨攬大權。此時,李隆基的多情性格又作祟,他在武惠妃去世后,忽然覓得楊玉環這么一個才色俱佳的美人,便一頭扎進溫柔鄉,將江山拋于腦后,結果是任由奸佞楊國忠胡鬧,將一片大好河山折騰得支離破碎。
755年冬,比楊貴妃大十八歲,卻被她收為義子的安祿山,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在范陽起兵造反。被楊貴妃遠房堂兄楊國忠折騰得人心惶惶的大唐王朝,抵擋不住叛軍的進攻。東都洛陽很快就被攻陷。接著,守潼關的名將哥舒翰被楊國忠逼迫,在不利情況下出關應戰,導致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潼關失守。
唐玄宗帶著楊貴妃等逃離長安,朝蜀地逃命。逃到離長安不遠的馬嵬坡時,護行的羽林軍發生嘩變,斬殺了楊國忠,逼迫唐玄宗賜死楊國忠的后臺楊玉環。李隆基為了保命,命大宦官高力士縊殺了那個“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妃。
經過馬嵬坡事變,李隆基繼續逃向四川,太子李亨留下收拾人馬北上。到達朔方靈武時,李亨被一幫大臣擁戴即位,是為唐肅宗,而李隆基被遙尊為太上皇。
李亨很快任命郭子儀為兵部尚書,統籌平叛。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統領下,唐軍與叛軍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戰爭。在安祿山與史思明兩個家族內亂之后,唐軍于763年徹底打垮了叛軍,平息了這場內亂。
762年3月,唐肅宗因病去世。4月,從蜀地回長安只三年的唐玄宗,也在落寞中去世,享年七十七歲。此時,唐代宗李豫即位,大唐也由盛唐時期轉入了中唐時期。
安史之亂雖然平息,但由此帶來的惡劣影響,猶如一顆腫瘤在大唐體內孕育蔓延,讓隨后的大唐王朝一直在痼疾難愈的病態中掙扎。自此,藩鎮的權力被推向極致,藩鎮割據的局面不可收拾。而朝廷內宦官專權的現象也從此愈演愈烈,朝臣與宦官之爭成了中晚唐的政治常態。受這場戰亂影響最大的,自然還是平民百姓。整個黃河流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變得一片荒涼凄慘。杜甫有感而發:“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無家別》)
在這種歷史大背景下,盛唐詩人經歷了怎樣的奇特人生,為我們奉獻出了怎樣的華麗詩篇呢?
盛世歌劇開場之前,以一個李隆基與小詩人的故事為序幕。
這個小詩人叫薛令之,于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就考中了進士。可他在仕途上一直不順,直到唐玄宗當朝才當上右補闕兼太子侍講這么一個小官。看著同科進士一個個都平步青云,自己始終難以出人頭地,在又急又覺憋屈的情況下,薛令之在太子府的題詩壁上題了《自悼》一詩:
朝日上團團,照見先生盤。
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
飯澀匙難綰,羹稀箸易寬。
只可謀朝夕,何由保歲寒。
詩的意思是,初升的太陽圓又圓,照著我的飯菜盤。盤子里有什么呢?橫七豎八的煮苜蓿。飯粗糙得勺子都舀不動,湯水清得令筷子都顯得粗壯。當個這么小官,只能混個早晚飯吃,可到了寒冬年關時,叫先生我怎么過啊?
這首像早期打油詩一樣的詩,牢騷話連篇,夸張譏刺意味十足。
在古代,著名的景點及一些官宦人家都建有題詩壁,供文人墨客即興題詩。那時候沒有報刊,題詩壁成了文人發表詩文的最重要平臺。所以,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其實都是在題詩壁上發表的。
薛令之題完這首詩不久,唐玄宗忽然來東宮巡視,看見了此詩。唐玄宗讀過之后,心里很不高興,但不好為這首詩興師問罪,于是,提筆在薛令之的詩旁題下了《續薛令之題壁》:
啄木觜距長,鳳皇羽毛短。
苦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題完了詩,他特意署上姓名:李隆基。
這首詩的意思是,你像啄木鳥一樣嘴長,自認為鳳凰,可惜羽毛短了,你若嫌松桂林中清寒,就到桑榆林中取暖去吧!這顯然是一首發脾氣罵人的詩,但李隆基寫得典雅,可見其詩文才情確實名不虛傳。
唐玄宗寫完這首詩,沒再為難薛令之。薛令之見到后,嚇得冒出一身冷汗,趕緊寫了辭職報告,連夜回老家去了。
據說后來太子李亨即位,想起這位東宮舊人,準備起用他,可是詔書剛下,薛令之就于老家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