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流金:“我與南水北調中線”作品集
- 侯純輝主編
- 1445字
- 2021-11-05 19:52:13
走在鄉間的泥路上
楊文華
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陰。
我和兩位記者要到湖北鄖縣五峰鄉13個安置點拍攝記錄內安移民工程進度。
天際剛剛露出魚肚白,我們就出發趕往尚家河工地現場。在一個半小時的路途顛簸后,終于抵達。由于不久前才動手術,身體還未康復,一下車我就嘔吐不止。移民指揮部李正陽扶著我到路邊的小溪,喝了點水,洗了洗臉,我們一行三人便開始了移民內安生活的拍攝記錄。
五峰鄉地處偏遠,移民安置人口多,交通運輸條件差,安置任務重,內安移民共涉及12個村,355戶,1558人。
13個安置點,相距較遠,拍攝行程要求一天必須采訪完,道路泥濘難行,其難度,可想而知。
“為了讓每戶移民都住進滿意舒心的房子,鄖縣成立了‘六位一體’的責任監督體系,確保工程質量。最近我們又從陜西、四川組織了300多名技術工人投入到13個居民安置點。”五峰鄉黨委書記李明泉,用手指著尚家河新崛起的移民內安房屋向我們介紹。
上午9點10分,完成對尚家河的采訪后,我們轉向肖家河移民施工現場。這兩處安置點位于漢江北岸,靠近鄖西,進村道路非常狹窄,雨過天晴后,路面泥濘不堪,居民點施工現場地面松軟。我背著相機,拿著本子只顧記錄,沒想到一腳踩在泥里,泥漿淹至小腿。早上離家時,為了工作方便,穿得比較少,已是初冬,浸濕的褲子讓我全身發抖。無奈,只能坐在草地上,對鞋子和褲腿做了簡單處理,又繼續工作。
五峰鄉移民站站長龔劍鋒介紹,這里的公路修建于20世紀90年代,道路狹窄,標準低,每逢下雨,多處塌方,車輛無法通行。走水路,要繞道鄖西縣城,然后渡水到五峰境內,遇到雨天,河水上漲,渡船停止擺渡。為保證磚沙、鋼材、木料等建筑材料及時供應,各安置點必須利用晴好天氣,提前儲備供應3周以上的建筑材料,及時轉運材料到工地。我們的車輛就在這樣泥濘的路面顛簸前行。
9點30分,我們開始坐汽車輪渡過河。江北的內安安置點所用建筑材料,都通過安城至尚家河渡口的渡船送到漢江對面,然后再由小貨車運到安置點。
“下午的任務還艱巨啊。”龔劍鋒笑著說。這個不到30歲的小伙子,在這偏僻的鄉鎮一待就是兩年多。中午,我們簡單地吃了口飯,又匆匆趕往西峰村。
一排規劃整齊的住宅,水、電、氣、寬帶、有線設施齊全。
走進村民老熊家,廚房里煤氣灶、電磁爐、微波爐一應俱全,寬敞的廳堂里,大紅沙發圍著玻璃茶幾。“我們祖祖輩輩想都不敢想,托黨的移民好政策,現在我們一家5口住上了兩層的洋房。”老熊動情地說。
臨行前,老熊拿出自家產的紅心紅薯,非讓大家嘗嘗。紅薯雖然常見,但這不正象征著移民的心嗎?
采訪車朝最后一個移民內安居民點駛去。采訪車數次“趴窩”。我們只有穿上雨鞋,踏著齊腳脖深的爛泥推車……
下午6點20分,完成了最后一個移民安置點——大樹埡的拍攝。
6點30分,夜幕籠罩大地,我們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返城。我想,這城市與鄉村的區別就是泥土。泥土養育了祖祖輩輩的鄉村人,是幾代人的根,是他們的魂。
鄉村的土路,酥軟迷人。踏著黃土泥路路面的雙腳倍感舒適和親切。泥土在腳下歡快地蠕動,能聽到大地的心跳,給人無窮的力量。
鄉村很靜,靜得可以聽到呼吸,蟲鳥聲如天籟,比管弦樂器之聲美得多。這氣氛,或揮筆于紙,或凝望星空,或掩衣而睡。雖不比城市繁華,少了燈紅酒綠,卻多了淳樸和安詳。
回到家,已是晚上8點多,我靜靜地坐在寫字臺前一任思潮起伏!
見證內安移民生活,累并快樂著!我自始至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我還要一直寫下去,握一份執著在手中,揣一份信念在心中,用志、用情、用心血、用汗水、用勤奮、用智慧,一直默默工作下去……
(作者系十堰市鄖陽區移民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