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第二版)
- 鐘漢華 黃澤鈞 沈維明主編
- 1671字
- 2021-11-05 19:48:15
課題3.3 鋼筋混凝土基礎施工
3.3.1 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
墻下或柱下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較為常見。工程中,柱下基礎底面形狀很多情況是矩形的,因此也稱其為柱下獨立基礎,柱下獨立基礎只不過是條形基礎的一種特殊形式,有時也統一稱為條形基礎或條式基礎,條形基礎構造如圖3.17和圖3.18所示。條形基礎的抗彎和抗剪性能良好,可在豎向荷載較大、地基承載力不高的情況下采用,因為高度不受臺階寬高比的限制,故適宜于“寬基淺埋”的場合下使用,其橫斷面一般呈倒“T”形。

圖3.17 柱下混凝土獨立基礎
1.構造要求
(1)地基厚度一般為100mm。
(2)底板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不宜小于8mm,間距不宜大于200mm。當有墊層時鋼筋保護層的厚度不宜小于35mm,無墊層時不宜小于70mm。
(3)插筋的數目與直徑應和柱內縱向受力鋼筋相同。插筋的錨固及柱的縱向受力鋼筋的搭接長度,按國家現行設計規范的規定執行。
2.工藝流程
土方開挖、驗槽→混凝土地基施工→恢復基礎軸線、邊線、校正標高→基礎鋼筋、柱、墻鋼筋安裝→基礎模板及支撐安裝→鋼筋、模板驗收→混凝土澆筑、試塊制作→養護、模板拆除。

圖3.18 墻下混凝土條形基礎
3.施工要點
(1)混凝土澆筑前應進行驗槽,軸線、基坑(槽)尺寸和土質等均應符合設計要求。
(2)基坑(槽)內浮土、積水、淤泥、雜物等均應清除干凈。基底局部軟弱土層應挖去,用灰土或砂礫回填夯實至基底相平。
(3)當基槽驗收合格后,應立即澆筑混凝土地基,以保護地基。
(4)鋼筋經驗收合格后,應立即澆筑混凝土。混凝土澆筑方法可參見本書有關內容。
(5)質量檢查。混凝土的質量檢查,主要包括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檢查和養護后的質量檢查。
3.3.2 杯口基礎
杯口基礎常用于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柱的基礎,形式有一般杯口基礎、雙杯口基礎、高杯口基礎等。
1.杯口模板
杯口模板可用木模板或鋼模板,可做成整體式,也可做成兩半形式,中間各加楔形板一塊。拆模時,先取出楔形板,然后分別將兩半杯口模板取出。為便于拆模,杯口模板外可包釘薄鐵皮一層。支模時杯口模板要固定牢固。在杯口模板底部留設排氣孔,避免出現空鼓,如圖3.19所示。

圖3.19 杯口內模板排氣孔示意
1—空鼓;2—杯口模板;3—底板留排氣孔
2.混凝土澆筑
混凝土要先澆筑至杯底標高,方可安裝杯口內模板,以保證杯底標高準確,一般在杯底均留有50mm厚的細石混凝土找平層,在澆筑基礎混凝土時,要仔細控制標高。
3.3.3 筏形基礎
筏形基礎是由整板式鋼筋混凝土板(平板式)或由鋼筋混凝土底板、梁整體(梁板式)兩種類型組成,適用于有地下室或地基承載能力較低而上部荷載較大的基礎,筏形基礎在外形和構造上如倒置的鋼筋混凝土樓蓋,分為梁板式和平板式兩類,如圖3.20所示。

圖3.20 筏形基礎
1—底板;2—梁;3—柱;4—支墩
施工要點包括以下幾項:
(1)根據地質勘探和水文資料,地下水位較高時,應采用降低水位的措施,使地下水位降低至基底以下不少于500mm;保證在無水情況下,進行基坑開挖和鋼筋混凝土筏體施工。
(2)根據筏體基礎結構情況、施工條件等確定施工方案。
(3)加強養護。混凝土筏形基礎施工完畢后,表面應加以覆蓋和灑水養護,以保證混凝土的質量。
3.3.4 基礎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澆筑
基礎工程多為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整體性要求較高,往往不允許留施工縫,要求一次連續澆筑完成。根據結構特點不同,可分為全面分層、分段分層、斜面分層等澆筑方案,如圖3.21所示。

圖3.21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方案圖
1—模板;2—新澆筑的混凝土
(1)全面分層澆筑方案。當結構平面面積不大時,可將整個結構分為若干層進行澆筑,即第一層全部澆筑完畢后,再澆筑第二層,如此逐層連續澆筑,直到結束。為保證結構的整體性,要求次層混凝土在前層混凝土初凝前澆筑完畢。
(2)分段分層澆筑方案。當結構平面面積較大時,全面分層已不適應,這時可采用分段分層澆筑方案。即將結構分為若干段,每段又分為若干層,先澆筑第一段各層,然后澆筑第二段各層,如此逐段逐層連續澆筑,直至結束。為保證結構的整體性,要求次段混凝土應在前段混凝土初凝前澆筑并與之搗實成整體。
(3)斜面分層澆筑方案。當結構的長度超過厚度的3倍時,可采用斜面分層的澆筑方案。混凝土從結構一端滿足其高度澆筑一定長度,并留設坡度為1︰3的澆筑斜面,從斜面下端向上澆筑,逐層進行。振動器應與斜面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