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行政執法與水事糾紛調解
- 楊紹平主編
- 1649字
- 2021-11-06 14:59:48
第二節 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法的概念、特征和分類
(一)行政法的概念及其特征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行政法具有以下特征:
(1)行政法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豐富且行政關系復雜多變,故行政法散見于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較多的各種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中。也就是說,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
(2)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行政權活動領域已不僅限于外交、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使得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3)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二)行政法的分類
1.按行政法的作用分類
按行政法的作用可將行政法規范分為以下三類:
(1)關于行政組織的法律規范。這類規范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有關行政機關的設置、編制、職責活動程序和方法的法律規范;另一部分是有關國家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雙方在錄用、培訓、考核、獎懲、晉升、調動中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
(2)關于行政行為的法律規范。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
(3)關于監督行政權的法律規范。主要有行政監察、行政審計、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等法律規范,是行政法律制度的重點。
2.按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范圍分類
按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范圍可將行政法分為以下兩類:
(1)一般行政法。這是對一般的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如行政組織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監督法、行政救濟法等,所有行政主體都必須遵守一般行政法。
(2)部門行政法。這是對部門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如經濟行政法、軍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
二、行政法的表現形式和作用
(一)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在我國,行政法主要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行政規章六種表現形式。此外,國際條約、法律解釋以及行政機關與黨派、群眾團體等聯合發布的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也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二)行政法的作用
行政法與刑法、民法一樣,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社會在不斷發展進程中會產生一些社會問題,行政機關通過行政立法、行政執法等各種手段,能夠有效地規范行政相對人的行為,制止危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和行政管理秩序。
(2)監督行政主體,防止行政權力的違法和亂用。行政權力客觀上具有易腐性、擴張性以及個人權利的不對等性,因而必須對其加以監督和制約。
(3)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行政法一方面通過賦予行政機關合法權限并監督其行使,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各項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實現;另一方面通過賦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行政行為的監督權,行政權行使過程中的參與權,特別是對行政行為提起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和要求賠償的權利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行政法的精髓,貫穿于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行政司法和行政法制監督之中,是指導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廢除并指導行政法實施的基本原則。
1.依法行政原則
這是行政法最核心的基本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必須依法行使行政權。行政機關權利的取得必須由法規設定;行政機關權力行使必須依據法規,既不能違反實體規范,也不能違反程序規范;違法行政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2.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公平、公正,其行為要客觀、適度,符合理性。即要求行政機關平等對待行政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行使自由裁量權應當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關因素的干擾;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