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利統計制度與操作實務
- 吳強等編著
- 4963字
- 2021-10-22 20:25:31
第三節 統計的基本過程和方法
統計是一項具有復雜性和科學性的工作,統計工作的開展有著一套嚴格的工作流程及方法,只有嚴格按照規定的流程操作,遵循科學的方法實施,才能從根本上做好統計工作。
一、統計的工作流程
一般而言,統計的工作過程包括統計設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四個階段。
(一)統計設計
統計設計是根據統計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對象的特點,明確統計指標和指標體系,以及對應的分組方法,并以分析方法指導實際的統計活動。其基本任務是制定出各種統計工作方案。這是統計工作過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之一,是統計工作的指導和依據。統計設計所制訂的方案包括:統計指標體系、統計分類目錄、統計報表制度、統計調查方案、統計匯總或整理方案,以及統計分析方案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如: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方案、統計報表制度、統計分類目錄等都屬于統計設計。統計設計是統計工作的第一階段,是整個統計工作的前提。
統計設計在整個水利統計工作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統計工作是一項質量要求高,統計標準、統計范圍、指標口徑和計算方法等都必須高度統一的工作,如果不事先對這些內容做出統一設計、安排和部署,整個水利統計工作就很難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如果將整個水利統計工作過程比作蓋一棟大樓的過程,那么統計設計的結果就是一張大樓的圖紙。圖紙設計得如何將決定著后續整個工程的質量。
因此,各級各類水利統計部門一定要重視水利統計的設計工作,必須在開展每項具體統計工作之前做好統計的設計工作,不斷提高統計設計的質量,使整個統計工作按照事先設計的方案有計劃按步驟地進行。
(二)統計調查
統計調查是指根據統計設計方案對調查的要求,運用科學的調查方法,有組織地、有計劃地、系統地向客觀實際搜集統計資料的工作過程。統計調查階段所搜集的信息是否完整、準確,直接關系到統計工作的質量,因此,它是整個統計工作的基礎。統計調查所取得的原始資料是反映總體各個單位的資料,這些資料是不系統的、分散的,還可能帶有一定的片面性。而統計所需要的是反映總體特征的統計指標,都是以數字表示的,因此進行統計整理是必要的。
對一份高質量的統計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也許會取得好的整理和分析結果,也許會出現差的整理和分析結果,但是,對一份質量差的統計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永遠不會得出好的結果。
因此,有關水利統計部門在組織一項水利統計工作時,一定要加強對統計調查的組織、指導與管理工作,保證統計調查所獲取的統計資料符合事先規定的質量要求。
(三)統計整理
統計整理,就是根據統計研究任務的要求,對統計調查所搜集到的原始資料進行科學的分組、匯總、列表等加工整理,使之條理化、系統化,把反映個體的大量原始資料轉化為反映總體的基本統計指標的過程。
統計資料的整理,屬于統計工作的第三階段。統計整理介于統計調查和統計分析之間,在統計工作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統計調查階段的繼續,又是統計分析的基礎和前提,它實現了從個體的標志值向說明總體數量特征的指標值過渡,是人們對社會經濟現象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是進一步進行統計分析的必要前提。可見,統計整理絕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統計工作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問題。
(四)統計分析
統計分析是指運用統計方法及與分析對象有關的知識,從定量與定性的結合上進行的研究活動。它是繼統計設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之后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在前幾個階段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分析達到對研究對象更為深刻的認識。它又是在一定的選題下,基于分析方案的設計資料的搜集和整理而展開的研究活動。系統完善的資料是統計分析的必要條件。
運用統計方法,定量與定性的結合是統計分析的重要特征。提供高質量、準確而又及時的統計數據和高層次、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統計分析報告是統計分析的產品。從一定意義上講,提供高水平的統計分析報告是統計數據經過深加工的最終產品。
二、統計調查方法
統計調查方法是保障統計資料準確性、及時性的重要手段。我國以前的統計調查體系,基本是按照計劃經濟體制和分級管理的要求形成的,長期以來主要是依靠全面統計報表采集統計信息。這種統計調查方法,不僅投入多、效益差、缺乏靈敏性、基層負擔重,而且由于層層匯總,中間環節多,受干擾也多,很難保證統計數據的準確性。近年來,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統計局對現行統計調查方法體系進行了重大改革,確立了以周期性普查為基礎,以經常性抽樣調查為主體,以全面定期統計報表、重點調查為補充的統計調查方法體系,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普查
普查是專門組織的一次性的全面調查,用來調查屬于一定時點上或時期內的現象的總量,因此,普查可以取得被研究事物總體的全面情況。例如我國2010—2012年進行的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就屬于一次性的全面調查。
通過普查,從宏觀上看,可以摸清一個國家的國情和國力,了解到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的現狀及利用情況。這對于制定國家的政策和計劃,以及制定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都是不可缺少的。從微觀上看,普查也可用于某些小范圍的市場調查,如對市場上某種產品的供應、銷售及庫存的全面調查。
普查比任何其他調查方式所搜集的資料都更全面、更系統,但普查工作牽涉面廣,工作量大,需要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普查的組織工作很重要,必須統一領導、統一要求和統一行動。在組織普查工作時,要遵守以下幾點:
第一,確定普查的標準時間。普查的標準時間是指登記調查單位項目所依據的統一時點。所有調查資料必須都是反映在這一時點上的情況。如2010—2012年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的標準時間是2011年12月31日24時。凡是在這個時點以后新建的水利工程,都不能計入這次普查的工程數量內,這樣才可避免所登記的資料發生重復或遺漏。
第二,普查的登記工作應在整個普查范圍內同時進行,以保證普查資料的時效性、準確性,避免資料的搜集工作拖得太久。
第三,同類普查的內容和時間在歷次普查中應盡可能保持連貫性。一般情況下,普查工作應盡可能按一定周期進行,以便進行歷次普查資料的動態對比分析,認識客觀發展規律。
普查的組織方式有兩種:一是組織專門的普查機構;二是由被調查單位填報。組織專門的普查機構是指從上到下專門組織普查機構,派專門調查人員,對被調查單位進行登記。由被調查單位填報是指利用被調查單位本身的組織系統,由被調查單位依據本單位的原始記錄和實際情況,自行填寫和上報。
(二)統計報表調查
統計報表是按照統一規定的表式、內容、計算方法、報送時間和報送程序等要求,自上而下地統一布置、自下而上地統一提供統計資料的一種調查組織方式,是取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基本統計資料的一種重要手段。例如,現行的水利投資統計、服務業統計、水行政執法統計等部門統計都屬于統計報表調查。
統一性是統計報表調查的基本特點。具體表現有兩點:一是統計報表的內容和報送的時間是由國家強制規定的,以保證調查資料的統一性;二是統計報表的指標含義、計算方法、口徑是全國統一的。
統計報表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的優點。
1.來源可靠
統計報表是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宏觀管理的需要而周密設計的統計信息系統,從基層單位日常業務的原始記錄和臺賬(即原始記錄分門別類的系統積累和總結)到包含一系列登記項目和指標,都可以力求規范和完善,使調查資料具有可靠的基礎,保證資料的統一性,便于在全國范圍內匯總、綜合。
2.回收率高
統計報表是依靠行政手段執行的報表制度,要求嚴格按照規定的時間和程序上報,因此,具有100%的回收率;而且填報的項目和指標具有相對穩定性,可以完整地積累形成時間序列資料,便于進行歷史對比和社會經濟發展變化規律的系統分析。
3.方式靈活
統計報表既可以越級匯總,也可以層層上報、逐級匯總,以便滿足各級管理部門對主管系統和區域統計資料的需要。
(三)抽樣調查
抽樣調查是一種非全面調查,它是從全部調查研究對象中,抽選一部分單位進行調查,并據以對全部調查研究對象做出評估和推斷的一種調查方法。顯然,雖然抽樣調查是非全面調查,但它的目的卻在于取得反映總體情況的信息資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調查的作用。對于某些水利現象,如各地區的年降雨量,雖然可以進行全面調查,但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若采用抽樣推斷,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抽選樣本的方法,抽樣調查可以分為概率抽樣和非概率抽樣兩類。概率抽樣是按照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原理從調查研究總體中,根據隨機原則來抽選樣本,并從數量對總體的某些特征做出估計推斷,對推斷出的可能出現的誤差可以從概率意義上加以控制。在我國,習慣上將概率抽樣稱為抽樣調查。
按照樣本抽選時每個單位是否允許被重復抽中,簡單隨機抽樣可分為重復抽樣和不重復抽樣兩種。在抽樣調查中,特別是社會經濟的抽樣調查中,簡單隨機抽樣一般是指不重復抽樣。
(四)其他非全面調查
1.重點調查
重點調查是一種非全面調查,它是在調查對象中,選擇一部分重點單位作為樣本進行調查。重點調查主要適用于那些反映主要情況或基本趨勢的調查。例如要調查某地區工業企業取用水增減情況,就可以有重點地選擇該地區其中幾戶大型工業企業進行調查。
重點調查的重點單位,通常是指在調查總體中具有舉足輕重的,能夠代表總體的情況、特征和主要變化趨勢的那些樣本單位。這些單位可能數目不多,但有代表性,能夠反映調查對象總體的基本情況。
重點調查的主要特點有:投入少,調查速度快,所反映的主要情況或基本趨勢比較準確。由于上述特點,重點調查的主要作用在于反映調查總體的主要情況或基本趨勢。因此,重點調查通常用于不定期的一次性調查,但有時也用于經常性的連續調查。
2.典型調查
典型調查也是一種非全面調查,它是從眾多的調查研究對象中,有意識地選擇若干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單位進行深入、周密、系統的調查研究。進行典型調查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取得社會經濟現象的總體數值,而在于了解與數字有關的生動具體情況。例如想了解農田水利改革進展情況,可選擇一個有代表性的灌區,對其進行跟蹤調查,實地察看其運行情況,總結發展經驗。
典型調查的優點在于調查范圍小、調查單位少、靈活機動、具體深入、節省人力、財力和物力等。其不足是在實際操作中選擇真正有代表性的典型單位比較困難,而且容易受人為因素干擾,從而可能導致調查的結論有一定的傾向性,且典型調查的結果一般不宜用以推算全面數字。
(五)行政記錄
行政記錄是指行政部門為實現管理、控制和服務的目的,通過辦證、登記、審批等方式收集并保存的關于自然人或者其他社會實體的相關信息。對利用行政記錄可以獲得的統計資料,不要再通過其他統計調查方法獲取,以減輕統計調查對象的負擔。例如目前正式的水政監察人員數量統計數據,就是通過水利部政法司水政監察證件辦理的行政記錄獲取的。
行政記錄的目的不是統計,但是行政記錄可以為統計提供信息。行政記錄在統計中的應用是一種新的統計工作思路,目前,世界各國都已將行政記錄應用到了統計工作中,并已經取得了不少的成功經驗。在實踐應用中,行政記錄在統計中的應用具有以下優點:
(1)統計中使用行政記錄可以降低統計成本。統計工作中,通過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將行政記錄直接作為統計數據,可以免去向調查對象開展調查、進行訪問、填寫調查問卷等程序。這樣不但大大節省了統計調查經費的支出,而且減少了調查的過程,縮短了統計調查的時間,使統計調查單位的統計成本近似為零,而且,通過行政記錄運用還有助于減少被調查者的負擔。即便不能將行政記錄直接轉化為統計數據,普查和經常性統計調查也可以將相關的行政記錄作為有效的調查框,比如,調查對象的地理位置、聯系方式和一些基本特征。
(2)統計中使用行政記錄可以提高政府統計的準確性。行政記錄是為本部門的管理與控制而設立的,所以行政記錄是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數量描述的最主要形式,能真實地反映其運動、變化過程。目前,絕大多數行政記錄反映的都是由公民本著自愿原則主動提供的統計數據,這樣就保證了行政記錄的真實性。即便罰款等行政記錄反映的不是自愿行為,但是這些行政行為本身往往具有強制性,一旦發生都需要記錄備案,也就保證了行政記錄的客觀性。因此,通過行政記錄轉化而來的統計數據的準確性是很高的;少了統計調查的環節,直接把行政記錄轉化為統計數據,還減少了統計工作中抽樣誤差和無回答等非抽樣誤差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統計數據的質量。
- 供水水質檢測2:水質指標檢測方法(村鎮供水行業專業技術人員技能培訓叢書)
- 三川河流域河道信息系統管理技術開發與研究
- 危巖體孕育失穩過程與物理機制
- 水工建筑物(第2版)
- Hydrological Computation Specification for Small Hydropower Stations SL77-2013 小型水電站水文計算規范(英文版)
- 水利工程施工與建筑材料
- 河湖岸線多孔混凝土特定生境生態修復技術與實踐
- 水力學與橋涵水文
- 水電工程建設項目質量管理體系實務
- 水生態文明建設控制性技術指標體系研究
- 河流泥沙動力學(第二版)
- 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學(第5版)
- 水資源定價理論與方法研究
- 五水共治:浙江治水集結號
- 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態工程簡明技術指南(中小型水工程簡明技術叢書(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