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統計法》出臺背景與內容

2009年6月27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的《統計法》,對1983年制定、1996年修正的《統計法》進行了全面修訂,并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統計法》再次修訂,呈現出新的亮點。

一、《統計法》的出臺背景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修訂后的《統計法》。這是一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能夠比較有效地組織統計工作的《統計法》,是一部能夠基本保障統計數據真實可信的《統計法》,也是一部基本符合國際通行統計規則的《統計法》。

2009年6月1日和24日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全體會議對《統計法》修訂過程稿的審議。這次修訂《統計法》一個大的背景就是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1996年修改《統計法》之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體制的基本框架已經建立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怎么科學、有效地組織統計工作,面臨著很多挑戰。現行法律的很多規定不太適應當前發展的形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統計工作和在原來計劃體制條件下從事工作是完全不同的,1996年修改《統計法》時,市場經濟體制剛剛提出來,發展還不充分,在那種情況下修改的統計法背景和現在是不一樣的。

目前,各種利益主體多元化,每種利益主體都有不同的利益考量和訴求。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我國的統計工作越來越重要,在認識國情、反映國力、把握國勢和國家的決策管理中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在科學研究特別是經濟研究中,在廣大公民的日常生活中,統計數據也越來越重要。比如說選擇職業,統計數據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

我國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國際交往越來越密切,我國的經濟總量也越來越大,在國際經濟舞臺的分量也越來越重。中國的統計對全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所以中國統計數據的質量、重要性更加突出。同時,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統計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調查對象不配合的情況比以往更多了。由于統計數據越來越重要,和各種利益主體的關系也更加密切,他們干預統計數據的動機更強了。怎么通過修訂《統計法》,建立更加有效的預防和懲治在統計上弄虛作假的法律制度,就成為當務之急的事情。

2003—2005年,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就有甘肅、安徽、江蘇、浙江代表團中的30名以上的人大代表聯名提出建議修改《統計法》的議案。2004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又組織開展了對統計法執行情況的檢查。2005年4月26日,蔣正華副委員長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做了檢查情況報告。這份報告提出,現在統計工作中的很多問題都與統計法的不完善有關,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統計法。蔣正華副委員長報告以后,國務院領導非常重視。

溫家寶總理、華建敏國務委員很快就做出批示,要求國務院法制辦、國家統計局抓緊修訂統計法。2005年5月11日,國家統計局黨組召開擴大會議,決定正式啟動統計法的修訂工作,成立了統計法修訂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并向全社會發布公告,征求各方面對修訂統計法的意見,這樣統計法修訂工作就正式啟動了。經過4年多的努力,《統計法》經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

二、統計法的內容

新《統計法》共分七章五十條,與舊《統計法》相比,在統計違法行為名稱及其法律適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一)將保障統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列入立法目的

第一條中,明確了立法的目的。一是科學、有效地組織統計工作;二是保障統計資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三是發揮統計在了解國情國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規定了統計法的適用范圍

第二條中,規定本法適用于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的統計活動。

統計活動分為三類:一是政府統計,主要是為了了解國情國力;二是民間統計,主要是了解某一方面或某一行業的情況,大多為了商業目的;三是單位內部統計,主要是了解單位內部情況。統計法中規定的適用范圍屬于第一類。

(三)規定了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的權利

(1)關于保障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依照統計法獨立行使統計調查、統計報告、統計監督的職權不受侵犯。在第六條做了總則性的規定。一是獨立行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阻礙、不得違法進行干預;二是不受侵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依法履行職責或者拒絕、抵制統計違法行為的統計人員打擊報復。

(2)關于統計機構對統計調查項目的審批權。在第十二條做了規定。一是國家統計調查項目,報國務院備案,重大的國家統計調查項目報國務院審批。二是部門統計調查項目,統計調查對象屬于本部門管轄系統的,報國家統計局備案;統計調查對象超出本部門管轄系統的,報國家統計局審批。三是地方統計調查項目,由省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單獨制定或者和有關部門共同制定的,報國家統計局審批;由省級以下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單獨制定或者和有關部門共同制定的,報省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審批;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的,報本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審批。

(3)關于統計人員進行統計調查時的權利。在第三十條進行了規定。一是詢問權,統計人員進行統計調查時,有權就與統計有關的問題詢問有關人員;二是要求其如實提供有關情況、資料的權利;三是要求其改正不真實、不準確的資料的權利。

(4)關于統計機構的執法權。在第三十三條進行了規定。一是國家統計局組織管理全國統計工作的監督檢查,查處重大統計違法行為;二是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計機構依法查處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統計違法行為;三是國家統計局派出的調查機構組織實施的統計調查活動中發生的統計違法行為,由組織實施該項統計調查的調查機構負責查處;四是法律、行政法規對有關部門查處統計違法行為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包括在第三十七條、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第四十四條中規定行政處罰權、在第四十三條規定行政處分建議權等。

(5)關于統計機構在進行監督檢查時的權利。在第三十五條進行了規定。一是發出統計檢查查詢書,向檢查對象查詢有關事項的權利;二是要求檢查對象提供有關原始記錄和憑證、統計臺賬、統計調查表、會計資料及其他相關證明和資料的權利;三是就與檢查有關的事項詢問有關人員的權利;四是進入檢查對象的業務場所和統計數據處理信息系統進行檢查、核對的權利;五是經本機構負責人批準,登記保存檢查對象的有關原始記錄和憑證、統計臺賬、統計調查表、會計資料及其他相關證明和資料的權利;六是對與檢查事項有關的情況和資料進行記錄、錄音、錄像、照相和復制的權利。

(四)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的義務與責任

(1)關于統計資料保密義務。在第九條、第二十五條中進行了規定。一是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二是統計調查中獲得的能夠識別或者推斷單個統計調查對象身份的資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統計以外的目的。

(2)關于統計資料公布義務。在第二十三條中進行了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定期公布統計資料。國家統計數據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為準。

(3)關于統計資料公開義務。在第二十六條中進行了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統計調查取得的統計資料,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應當及時公開,供社會公眾查詢。

(4)關于如實搜集、報送統計資料的義務。在第二十九條中進行了規定。統計機構、統計人員應當依法履行職責,如實搜集、報送統計資料,不得偽造、篡改統計資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不真實的統計資料,不得有其他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

(5)關于統計資料一致性負責的義務。在第二十九條中進行了規定。統計人員應當堅持實事求是,恪守職業道德,對其負責搜集、審核、錄入的統計資料與統計調查對象報送的統計資料的一致性負責。

(五)對領導人的禁止性規定和法律責任

(1)三個“不得”。在第六條中進行了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以及各單位的負責人,不得自行修改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依法搜集、整理的統計資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統計機構、統計人員及其他機構、人員偽造、篡改統計資料,不得對依法履行職責或者拒絕、抵制統計違法行為的統計人員打擊報復。

(2)法律責任。在第三十七條、第三十九條中進行了規定。

(六)對統計調查對象的義務性規定

報送統計資料時的義務和不履行義務的法律責任,在第七條中進行了規定。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個體工商戶和個人等統計調查對象,一個“必須”:必須依照本法和國家有關規定,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提供統計調查所需的資料;兩個“不得”:不得提供不真實或者不完整的統計資料,不得遲報、拒報統計資料。法律責任在第四十一條中進行了規定。

配合統計監督檢查時的義務和法律責任,在第三十六條中進行了規定。一個“應當”: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相關證明和資料;兩個“不得”:不得拒絕、阻礙檢查,不得轉移、隱匿、篡改、毀棄原始記錄和憑證、統計臺賬、統計調查表、會計資料及其他相關證明和資料。法律責任在第四十一條中進行了規定。

(七)統計違法行為分類

《統計法》根據違法主體的不同,將統計違法行為分為三類。

一是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統計機構或者有關部門、單位的負責人的統計違法行為。在第三十七條中進行了規定。自行修改統計資料的行為;編造虛假統計數據的行為;要求偽造資料的行為;要求篡改統計資料的行為;打擊報復統計人員的行為;對嚴重統計違法行為失察的行為。這6種統計違法行為的責任主體是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統計機構或者有關部門、單位的負責人。有上述6種行為之一的,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責任主體處分,并由縣級以上任免政府統計機構予以通報。

二是統計調查者的統計違法行為。在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中進行了規定。統計調查者的統計違法行為主要包括10種:擅自組織實施統計調查的行為;擅自變更統計調查制度的內容的行為;偽造、篡改統計資料的行為;要求統計調查對象或者其他機構、人員提供不真實的統計資料的行為;未按照統計調查制度的規定報送有關資料的行為;違法公布統計資料的行為;泄露商業秘密、個人信息的行為;提供、泄露在統計調查中獲得的能夠識別或者推斷單個統計調查對象身份的資料的行為;違反國家有關規定,造成統計資料毀損、滅失的行為;泄露國家秘密的行為。

三是統計調查對象的統計違法行為。在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第四十四條中進行了規定。統計調查對象的統計違法行為主要包括8種:拒絕提供統計資料或者經催報后仍未按時提供統計資料的行為;提供不真實或者不完整的統計資料的行為;拒絕答復或者不如實答復統計檢查查詢書的行為;拒絕、阻礙統計調查、統計檢查的行為;轉移、隱匿、篡改、毀棄或者拒絕提供原始記錄和憑證、統計臺賬、統計調查表及其他相關證明和資料的行為;遲報統計資料的行為;未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置原始記錄、統計臺賬的行為;提供不真實或者不完整的普查資料的行為。

(八)實施行政問責制

在第三十七條中進行了規定。責任的主體是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統計機構或者有關部門、單位的負責人;問責的行為是對本地方、本部門、本單位發生的嚴重統計違法行為失察的;問責的機關和責任是人民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予以通報。

(九)強化了監督檢查和執法機制

一是有關部門的協助義務,在第三十四條中進行了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積極協助本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查處統計違法行為,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移送有關統計違法案件材料。

二是統計機構的檢查措施,在第三十五條中進行了規定,包括六項措施:查詢、檢查、詢問、核對、保存證據以及取證。

三是統計機構的處分建議權,在第四十三條中進行了規定,對象是有關國家工作人員,處分的條件是違法統計法、依法應當給予處分,向該國家工作人員的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建議,處分機關應當及時作出決定,并將結果書面通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

(十)完善了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一章修改了6條,增加了6條,刪去了1條。

一是第三十七條第四項增加了地方、部門、單位的負責人對嚴重統計違法行為失察的法律責任。

二是第三十八條第一、第二、第五項增加了統計機構、統計人員違反統計調查項目管理制度、統計數據報送制度的法律責任。

三是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增加了統計調查對象不配合統計檢查,未按規定設置原始記錄、統計臺賬和遲報統計資料的法律責任。

四是第四十三條增加了統計機構處分建議權的規定。

五是第四十四條增加了作為統計調查對象的個人的法律責任的規定。

六是第四十六條增加了行政管理相對人的救濟途徑的規定。

此外,強化了行政處罰力度。

三、統計法的亮點

這次修訂《統計法》的基本宗旨就是保障統計數據質量,進一步提高統計公信力。核心任務就是怎么有效的預防和制止行政干預統計數據。在這方面,新《統計法》做了很多制度性的規定,有很多亮點,具體為以下七個方面。

(一)將保障統計資料的真實性,列入立法目的

為了提高統計法的針對性、嚴肅性,在立法目的上增加了保障統計資料真實性的規定。保障統計資料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尤其把真實性擺在第一位。原《統計法》只是講準確性,真實性、準確性這兩個詞意思非常相近,但還是有區別的,針對性不一樣,強調的側重點不一樣。真實相對于虛假而言,準確相對于誤差而言。

(二)明確禁止領導人員的行政干預行為

《統計法》第六條第二款規定了領導人員的“三個不得”,明確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政府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以及各單位的負責人,不得自行修改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依法搜集、整理的統計資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統計機構、統計人員及其他機構、人員偽造、篡改統計資料,不得對依法履行職責或者拒絕、抵制統計違法行為的統計人員打擊報復。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政府統計機構或者有關部門、單位的負責人往往是行政干預統計數據的實施者,所以從法律上對這些主體進行嚴格的約束,規定他們在統計活動中“三個不得”是非常必要的。這是從法律制度上來預防和懲處這類統計違法行為。立法一般是前面有禁止性行為,后面就有相應的法律責任。如果違反了這些規定,就要給予處分。而且這種處分最重可以開除公職,是非常重的。

(三)依法保障統計人員獨立行使職權,進一步明確對統計人員的要求,強化統計人員的職責

因為統計人員是政府統計活動的直接實施者,領導人員干預統計數據要通過統計人員的手來實現,在統計法里對統計人員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做出了規定。

(四)對統計調查對象真實報送統計資料做出義務性規定,并明確了不履行義務的法律責任

有的地方或者部門,甚至有的統計機構,為了把統計數字統計到符合原來設定的目標,要求企業在起報環節就按照上級的意圖來報,要求調查對象編造數據、篡改數據。

為解決這個問題,在統計法里有規定,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個體工商戶和個人等統計調查對象,必須依照本法和國家有關規定,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提供統計調查所需的資料,不得提供不真實或者不完整的統計資。同時,在第四十一條規定,對提供不真實或者不完整的統計資料的統計調查對象,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予以通報;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屬于國家工作人員的,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

其中,對提供不真實或者不完整的統計資料的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并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并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體工商戶也可以給予1萬元以下的罰款。這些規定保障了統計調查對象如實報送統計資料。對于有關方面要求調查對象編造、篡改統計數據的行為,也可以依法進行抵制。一方面,抵制是他的法定權力。另一方面,如果按照上面的要求做了假,那就要承擔責任的,要被處分,甚至被開除,所以從自身利益的考量,填報單位也會抵制。

(五)對監督檢查做出新規定,加大對行政干預行為的監督檢查力度

修訂后的《統計法》中有很多制度規定,如何保證落實規定是非常重要的。這次修訂專門增加了第五章。這一章給了統計機構很大的權力,在查處統計違法行為和統計違法案件過程中有很大的權力,保證查處的效果,責任人認定比較明確,依法依紀給予處分或者行政處罰。比如很多信息都保存在計算機里面,查看計算機里有沒有違法的記錄時不能拒絕,拒絕本身就是違法行為。為了把統計報表做出來,需要很多財務報表資料的支撐,很多統計數據來源于會計資料,統計法就授權統計機構檢查在做統計報表過程中相關的一些資料,比如原始記錄、臺賬、會計憑證、會計報表等,就應該配合檢查機構來接受檢查,如果不配合,本身就可以處分、處罰。

(六)實施統計行政問責制,加大對領導人員行政干預行為的責任追究力度

原《統計法》中,對領導人員干預統計數據也規定了一些法律責任,但是在檢查過程中,很難找到授意的證據、強令的證據,被授意和強令的對象都是其下級,一般都要為領導擔責任,所以找證據很不容易。新《統計法》第三十七條就新增了一條規定,“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統計機構或有關部門、單位的負責人對本地方、本部門、本單位發生的嚴重統計違法行為失察的,由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依法給予處分,并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予以通報。”對嚴重的違法行為不知道或者知道以后沒有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糾正,都可以追究行政責任。

(七)從查處機制上,進一步保障對領導人員行政干預行為進行責任追究

《統計法》新增了一條非常有分量的規定,是人大常委會在審議過程中新加的一條。第四十三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查處統計違法行為時,認為對有關國家工作人員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提出給予處分的建議;該國家工作人員的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及時做出決定,并將結果書面通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該規定賦予政府統計機構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統計法的行為的處分建議權,將有利于發揮政府統計機構在查處國家工作人員的統計違法行為、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中的作用;并將有利于進一步建立健全政府統計機構和任免機關、監察機關在查處統計違法案件中的協作配合機制,從機制上保障對行政干預行為的責任追究力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北| 加查县| 图片| 安福县| 辽阳市| 阳朔县| 湘潭县| 遵化市| 柞水县| 马山县| 林芝县| 开封县| 德化县| 阿拉善盟| 乳源| 吴川市| 砚山县| 师宗县| 武夷山市| 合作市| 万全县| 昔阳县| 玉林市| 乐陵市| 老河口市| 凌源市| 高雄县| 平安县| 炉霍县| 施甸县| 辉县市| 宁国市| 合山市| 永城市| 汉阴县| 千阳县| 海阳市| 克什克腾旗| 明星| 霍州市| 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