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民間神靈篇

  • 民俗文化十講
  • 楊豐源
  • 18110字
  • 2021-10-14 16:55:15

玄穹高上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稱“昊天通明宮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宮。道教認為玉皇為眾神之王,上掌三十六天,下握七十二地,掌管一切神、佛、仙、圣和人間、地府之事。中國民間對玉皇大帝的信仰由來已久,內涵豐富。

玉皇大帝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在《西游記》和其他神話傳說中我們會經常看到這位統領三界的天神。但是這些僅限于小說、神話和影視劇中的情景,那么,我們對于他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認識這位被人類敬拜的天界最高神靈。

玉皇大帝的來歷

關于玉皇大帝的來歷,在民間有著不同的傳說。大約在唐宋之際成書的重要道經《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簡稱《玉皇經》),詳細敘述了玉皇的出身和來歷。很久以前,有個光嚴妙樂國,國王凈德和王后寶月光老年無子,于是令道士舉行祈禱。王后夢到太上老君抱一嬰兒賜予她,夢醒而有孕。懷胎一年,于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誕下王子。太子長大后繼承皇位,不久去普明香嚴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經過三千劫才成金仙,又超過億劫成為玉帝。

在民間關于玉皇大帝還有一個“平民升天”的傳說。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天地間一切祥和,后來諸神開始爭斗,人間的人荒淫無度,使得天、地、人三界大亂,太白金星于是下凡尋找德才兼備的人來做三界大帝。太白金星化身成為乞丐,四處尋找。到了張家灣,太白金星發現有個寨主名叫張友人,又稱張百忍,他將寨內治理得非常和睦,并且為人和善慈悲,因此帶他到了天庭做天帝。后來三界眾神仙紛紛陳請共同推崇張百忍為“終身天帝”,共稱“玉皇”,又因玉皇是三界的總皇帝,因此加稱為“玉皇大帝”或“玉皇上帝”。

民間奉祀

玉皇大帝是道教三清的化身,他總執天道,掌天地人之均軸。三清還有四位尊神來輔助,又稱四輔或四御,他們是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勾陳上宮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紫微北極大帝又稱“北極星君”,執掌天地經緯;南極長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執掌人間健康長壽;勾陳上宮大帝又稱“天皇大帝”,執掌天、地、人三才,主人間兵革;后土皇地祗又稱“后土娘娘”,執掌陰陽生育、大地山河。天地萬物、陰陽造化無不在玉皇大帝所掌之中。

傳說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五這一天,玉皇要親自降圣下界,巡視察看各方情況,依據眾生道俗的善惡良莠來賞善罰惡。舊時道觀和民間都要燒香念經,迎送玉皇大帝。正月初九為玉皇圣誕,俗稱“玉皇會”,傳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這一天都要隆重慶賀,玉皇在其誕辰日的下午返回天宮,此時道教宮觀內道士和道教信徒均要舉行隆重的慶賀儀式,祭拜玉皇,行“齋天”大禮,以祈福延壽。

民間自初九凌晨開始,一直到天亮為止,全家人必須齋戒沐浴,以莊嚴敬畏的心情舉行祭拜,家家戶戶在正廳前面放置八仙桌,搭起祭壇,供桌上備神燈、五果(柑、橘、蘋果、香蕉、甘蔗)、六齋(金針、木耳、香菇、菜心、豌豆、豆腐),另設清茶三杯。到了時辰,全家整肅衣冠,按尊卑挨次上香,行三跪九叩禮拜,然后燒天公金(紙)。有的地方還唱戲娛神。這一天也要遵守一些禁忌,不得曝曬女人的衣褲、不得傾倒便桶等,以免玉皇大帝看到了觸犯大不敬之罪;祭品中的豬、羊、雞不能用母的,要用閹的或公的。

延伸閱讀

道教及三清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東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后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道教諸天界中最高尊神是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實際上是“道”的一體三位。“三清”的說法始于六朝,但此時“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別為神寶君、天寶君、靈寶君三位大神居住之地。后來,“三清”才逐漸作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稱。

瑤池金母王母娘娘

中國古代民間傳說中王母娘娘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怪神,后逐漸女性化與溫和化,而成為年老慈祥的女神。相傳王母住在昆侖山的瑤池,園里種有蟠桃,食之可長生不老,因此也被稱為“金母”“瑤池金母”“西王母”。

王母娘娘的形象,我們在電視劇中見得很多了,但是在歷史記載中的王母娘娘卻與我們在電視劇中見到的大相徑庭,而且與我們熟知的玉皇大帝也并非夫妻。

傳說中的王母娘娘

西王母的神話故事歷經了兩次演化。漢代是西王母神話傳說演化的第一個階段。這個時期,西王母居住在今天的昆侖山的石洞中,是一個人面獸身的怪物形象。山上有長著牛角、滿身豹紋、聲音如犬吠的怪獸狡,還有長著紅色羽毛、喜好食魚的青鳥。在《山海經》中,西王母是這樣的形象:西王母的外形像人,長著一條像豹子那樣的尾巴,一口老虎那樣的牙齒,很會用高頻率的聲音吼叫,滿頭亂發,還戴著一頂方形帽子,是上天派來負責傳布病毒和各種災難的神。可見西王母外形很恐怖,而且是一位散發災疫的煞神!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西王母神話傳說演化的第二個階段。此時,人們把西王母神話傳說和周穆王西征、漢武帝西巡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西王母形象人格化、神化傳說故事化,其中周穆王和西王母在瑤池相會的故事廣為流傳,影響很大。原來的西王母住在西方與世隔絕的洪荒之地,只有天界神仙和個別部落領袖及封建帝王才能偶然短暫地與之接觸,一接觸卻發現西王母是一位彬彬有禮、能歌善舞且富感情的婦女。在《穆天子傳》中,西王母變成了一個雍容平和、能唱歌謠、熟諳世情的婦人。在《漢武帝故事》中,西王母又變成了一個年約三十、容貌絕世的女神。

在后世的文學作品中,多有對西王母的描繪,稱她是“瑤池金母”,開種蟠桃,三千年一成熟,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大開壽宴,諸仙前來為她祝壽。

與玉帝的關系

在我們的記憶中,王母娘娘與玉皇大帝是夫妻,并育有七仙女。實際卻不是這樣的,西王母由先天陰氣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侖仙島。所有男仙之首為先天陽氣凝聚而成的東王公,其掌管蓬萊仙島。而玉皇為群仙之首,眾神之主。西王母的出現比玉皇要早,所以他們并不是夫妻。只有中國民間的故事和小說,才認為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夫妻。

民間奉祀

在民間,西王母是仁慈、至尊的神明,有很多奉祀西王母的寺廟。在寺廟中,除了西王母的神像之外,左右有六位夫人,有兩名夫人負責送子,兩名負責催生,兩名負責治瘟疹。道教和民間一直將西王母作為長壽的象征,以西王母作為金箓延壽道場的主神。每逢西王母神誕之日,道教徒,特別是女性教徒常聚集在道觀內,為西王母建祝誕道場,同時祈求健康長壽。

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被認為是西王母故里,歷史上有祭拜西王母的風俗,祭拜地點在扎藏寺及東科爾寺。每到七月十八日西王母誕辰,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手捧哈達,帶著青稞炒面、酥油、五谷包(青稞、小麥、豌豆、玉米、蠶豆)、白酒、糖果等祭品,誦經祈禱,法號聲聲,以此表達對西王母的敬意。2009年8月21日至8月25日,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還舉辦了“中華首屆西王母祭拜大典”。

延伸閱讀

野三坡上的立兒石

在河北省淶水縣野三坡龍門天關小溪河東側,有一塊很大的石頭,叫“立兒石”。石面上方有長二尺、寬一尺、深一寸的石坑,離立兒石十五丈以外的崖壁上是一座石刻的如來佛像。傳說在很早以前,育有七女的王母娘娘仍想要個兒子,于是祈求如來佛傳授生兒之道。如來說:“要想生男兒須執三塊石子,去立兒石試試。三塊石子全部投中即兒女滿堂;有兩塊落入只生男兒,你已有女兒了,注定不會投中兩塊;有一塊投中只生女兒;如無一塊投中即為絕戶之命,當然這個也不會發生在你身上。”王母領命而行,結果投中一塊,便掃興而去,立于望兒嶺上,仰天感嘆不已,說:“我求兒不得,只好寄予女兒們身上了!”后來,野三坡一帶的人們每到正月十五,新婚夫婦便成雙結隊地來到立兒石前,投上三顆石子,求兒盼女,就這樣形成了一種風俗,一直傳到現在。

大道至尊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明之一,它的原型老子是先秦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老莊學派的開創人,被奉為道教的鼻祖。不管是老子還是太上老君,都彰顯了道教在中國民間的強大影響力。

道教把太上老君尊稱為至尊天神,太上老君不僅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宇宙的主宰者,而且他常分身降世,無世不存。在《西游記》中我們更是見識了這位集道教精神于一體的老者風范。

太上老君的原型

在莊嚴肅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著神態端莊的三位尊神,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師”。站在三清大殿大門看,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居中間,上清靈寶天尊神像居右,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居左。

在民間,相傳太上老君的原型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著有五千字的《道德經》,此書被視為道家的開創之作及道教的經典。漢代之前的老子還只是以思想家的面孔出現,而他被神圣化開始于東漢。東漢時的張陵(后來的張天師)創立了五斗米道,為了與佛教對抗,便抬出老子為祖師,并且尊稱為“太上老君”。后來人們稱老子為“太上道德天尊”。

從老子到老君

東晉葛洪的《神仙傳》匯集群書所見之老子傳記,或稱老子先天地生,或稱其母懷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發,故稱“老子”。也有稱其母于李樹下生,生而能言,指樹而姓李。據東漢延熹八年(165年)陳相邊韶的《老子銘》,老子“離合于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道成化身,蟬蛻度世”。

在早期道教中,老子是最高的神,之后降為正規道教中三清的第三位。由老子演變而來的太上老君受到非常高的崇奉,各地都有宮觀奉祀。因為號“太清太上老君”,因此主祀他的宮觀廟殿稱為“太清宮”“太清殿”“老君殿”或“老君廟”。

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號。唐高宗尊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號,稱“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全國各級地方官府為討好皇帝,普遍建立玄元廟,奉祀老君像,老君達到了至尊極盛。到了明代,民間信仰的老君可與玉皇大帝比肩而論,并從上天請到了民間,普遍建廟祭祀。

傳說二月十五日為老君誕辰,十四日夜四鄉百姓到大殿坐守一夜,稱為“坐香”。十五日百姓紛紛舉行老君廟會,在各老君廟舉行宗教活動,祭祀朝拜,同時還舉辦商品物資交易活動。

太上老君度化尹喜

在民間,老子被稱為“太上老君”。尹喜建立了以老子為祖師的道門,張陵大規模發展道徒,建立以老子為教主的道教,后人又把道教推向世界。那么,尹喜和老子有何淵源呢?

原來,春秋末年,老子騎青牛,拖一架木板車,向函谷關而去。函谷關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學,頗有些道根。老子來之前,尹喜觀星象、望氣,就看見一股紫氣從東方冉冉而來,他推算出必有真人要來。當老子駕牛車過關時,尹喜認定老子就是他心中的真仙,就強留老子住了幾天,并召來一些同事,共同聆聽老子講經說道。老子講道后還給尹喜留下了五千余字的文章,就是后來著名的《道德經》。

老子臨別時告訴尹喜:要他一千天后,去成都青羊肆找他。后來尹喜準時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見老子騎著一頭青羊從空中而下。傳說老子就在那里度化尹喜得道成仙,并帶他一起到西域傳道去了。

延伸閱讀

驪山老君殿

在陜西省臨潼縣城南的驪山西繡嶺第三峰上,有一座著名的道教宮觀老君殿。老君殿原為唐代華清宮之長生殿所在地,相傳唐玄宗曾兩次在此遇見太上老君降臨,故稱之為“降圣閣”“朝元閣”。后殿內供奉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殿”。古時殿內所奉太上老君白玉雕像,造型細膩,刀法簡練,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為唐代西域著名雕塑家元兄迦之作,今珍藏于陜西省博物館內。現在殿內供奉的太上老君塑像,為近代所塑立。老君殿內窗明幾凈,環境清幽,殿外景色秀美,風光迷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約前1027年至前949年)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父為凈飯王,母為摩耶夫人,佛為太子時名叫喬達摩·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后舍棄王位專心佛道,并被世人稱為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始祖,誕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后舍棄王位后一心理佛,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并成為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圣人。

釋迦牟尼成佛記

中土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后摩耶夫人夜夢六牙白象后懷有身孕,爾后生下一子。太子出生后取名“悉達多”,意譯為“一切義成、一切事成”。王后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精心照料和養育。太子天資聰穎,幼年就通達五明、四吠陀(古印度傳統思想),并且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及。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睺羅。

雖然王族的生活優裕而舒適,但太子卻并不貪戀這些世間的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游,見到生、老、病、死等現象以及修道的沙門,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19歲,太子夜出王宮,自脫衣冠為沙門。初訪毗舍離國求教,復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沒有得到解脫之境,遂至摩揭陀國伽耶南方的優樓頻羅村苦行林,開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凈飯王派了五位侍者與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終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當時,共修的五位侍者,誤以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來到尼連禪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的供養。恢復體力后,至伽耶村畢缽羅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降伏諸魔,入諸禪定。四十九日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豁然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為“佛陀”,佛號“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傳教弘法

釋迦牟尼成佛后,就以大慈悲的心情,博大精深的智慧,不畏艱苦的精神,開始了40年不間斷的弘揚佛法、教化眾生的活動。

釋迦牟尼傳教的區域,主要在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大致是北到他的故鄉迦毗羅衛,南到摩揭陀國的王舍城,東到瞻波國,西到喬賞彌國。其直傳弟子的活動地區和影響所及,東至恒河流域下游,南至高達維利河畔,西至阿拉伯海沿岸,西北至怛叉義尸羅等地區。佛陀居住時間最長的是拘薩羅國的舍衛城和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須達多和太子祗陀捐贈的祗園精舍,后者有竹林精舍,為釋迦牟尼對眾人說法布教的重要場所。跋耆、鴦伽、末羅、伽尸等國,釋迦牟尼也曾居留說法。

釋迦牟尼傳教的方式,是隨機的施設,不拘一格。他用偈頌、散文、故事、譬喻、直敘、問答等各種形式,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宣說不同的內容。對僧眾談論出離生死、證得無上正覺,對俗人談論道德的行善。他準許弟子可不用規范化的梵語,而用地區方言進行說教,這就使得他的思想學說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傳播。

民間奉祀

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一般的寺廟里大雄寶殿都供奉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兩旁是阿難、迦葉尊者,十八羅漢分列兩排。

農歷二月初八為釋迦牟尼佛出家日,在此紀念日里,心中有佛的人士去寺院里拜佛、念經、打坐、放生、布施、懺悔。

農歷二月十五日為釋迦牟尼佛涅槃日,在此紀念日里修法及任何善行功德,為平日之萬倍、億倍,心中有佛的人士放生、禮拜、念經、印經、吃素、持戒皆有不可思議之效果。

農歷四月初八日為釋迦牟尼佛圣誕日,又稱“佛誕節”,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傳衍而來,其中的浴佛、齋會、結緣、放生和求子在過去廣為流行。佛誕節流傳到民間又形成了廟會,每年四月初八日要舉辦天佛廟會,祭祀佛祖,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農歷十二月初八日,即臘月初八,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煮粥敬佛。民間有一些放生、祈福活動。

延伸閱讀

菩提樹

菩提樹為桑科榕屬植物,樹干筆直,樹皮為灰色,樹冠為波狀圓形,具有懸垂氣根。分布于中國西南部以及東南亞中南半島。菩提樹可用作寺院、街道、公園行道樹。佛教的菩提意為覺悟,菩提樹似乎天生就與佛教淵源頗深。

在還是迦毗羅衛王國王子時,年輕的悉達多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于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后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圣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對觀音佛祖的尊敬稱呼。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又稱“觀音大士”“觀音”“觀世音”,觀音菩薩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因此,觀音崇拜在中國民間久盛不衰。

觀世音菩薩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這句古今流傳的俗語,就充分說明了中國民眾崇敬供奉觀音的盛況。在佛教中,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修行層次最高的菩薩),并稱“西方三圣”。

觀音形象

觀世音菩薩是梵文的意譯,在中文佛典中的譯名有好幾種,竺法護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的舊譯為“觀世音”,玄奘的新譯為“觀自在”,中國通用的則為鳩摩羅什的舊譯“觀世音”。唐朝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觀世音的名字蘊含了菩薩大慈大悲濟世的功德和思想。

觀世音大約是在公元1世紀的三國時期傳入中國的,到了6世紀各寺廟都供有觀世音菩薩像。在當時,觀世音還是個威武的男子。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時的雕像,觀音皆作男身,嘴唇上還長著兩撇漂亮的小胡子。在我國唐朝以前觀世音的像都屬于男像,印度的觀世音菩薩也屬男像。

佛教經典記載,觀音大士周游法界,常以種種善巧和方便度化眾生,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化現之而為說法,即是三十三應(一說三十二應)。在觀音的諸多化身中,自然會有一些女身,其女性形象可能由此而來。以后觀世音不再亦男亦女,而固定為女性菩薩,這一改變深受俗眾歡迎。觀音的女性形象也可能與觀音菩薩能夠“送子”有關,并且是大慈大悲的化身。

千手觀音的傳說

到了北宋,中國人又創造了新的關于觀音身世的故事。有一位妙莊王,生了3個女兒名妙因、妙緣、妙善。女兒都到了出嫁的年齡,大女、二女高高興興嫁出去了,三女兒妙善死也不肯出嫁,執意出家。莊王大怒,把妙善趕出王宮。妙善就到深山修行,成為香山仙長。后來莊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需要親人的一只手、一只眼來作藥引子。大姐、二姐都不肯作出犧牲,只有出家修行的妙善獻出了自己的手眼,救了父親的命。佛祖被其孝心感動,便賞她一千只手,一千只眼,使之成為千手千眼的觀世音。

民間信仰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觀音菩薩以其無限慈悲,救拔無邊眾生的苦惱,受到法界眾生的敬仰和崇拜。

從隋唐以來,民間便形成了廣泛的觀音信仰,并逐漸形成了以敬奉觀音為主的三個宗教節日:農歷二月十九為觀音誕生日,農歷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日,農歷九月十九為觀音出家日,民間有的將這三日并稱為“觀音菩薩圣誕”。節日這天,大家聚在一起吃齋,有的地區是要先交錢給廟主做好了飯來吃,所捐的錢數目在100元以上就把你的名字刻在廟外的石碑上。每逢這三個節日,寺院均要舉行慶祝儀式,其一般祝儀是:唱《香贊》,誦菩薩名、《大悲咒》,唱《觀音大士贊》《觀音菩薩偈》,念觀音圣號,拜愿,三皈依畢。這種儀式可以讓人沐浴佛法梵音,凈化心靈。

觀音崇拜在中國民間歷久不衰,不僅在寺院,在中國很多普通百姓的家里,都供著觀音像,早晚一爐香,這也是對善的希望和追求。

延伸閱讀

蓮花座

據傳釋迦牟尼和觀世音菩薩頗愛蓮花,用蓮花為座,因此所有寺院里的佛像都是以蓮花為寶座,稱之為“蓮花座”。佛教蓮花座都做六角形,下部做一個須彌座,其上枋、下枋都做三重或做四重,束腰部分每面雕刻一門,上下做仰蓮與伏蓮。在轉角之部位還做出束腰柱,束腰柱有瓶形、有蓮瓣形,在束腰部分還用力士支頂,上下枋都繪制彩云,如同梁枋式樣。在這個須彌座的頂部,再做一層大蓮瓣座。蓮瓣座分為四層,蓮瓣除每瓣邊緣處,繪制白、紅、白三條曲線勾邊。每個蓮瓣的外表還繪制圖案,有的蓮座在仰蓮處不繪制花朵,而只渲飾色彩,勾邊圖案。在佛塔上也有蓮花座,但不是很普遍。佛塔即是佛的變體,佛塔本身即是佛。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彌勒佛又稱“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當釋迦世尊成佛以后,彌勒曾在釋迦座下為弟子,在世尊當時的弟子中,他是一位杰出而鼎鼎有名的大菩薩,世人都稱他“彌勒菩薩”。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彌勒佛則象征著歡喜、慈愛、寬容和真誠。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尊佛,常懷慈悲之心,笑口常開,大肚包容,使人見之皆大歡喜,在處世做人方面,給人們以莫大的啟示。彌勒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其實,彌勒并沒有成佛,他是一位菩薩,為佛教“五大菩薩”之一。稱他佛,那是釋迦牟尼佛曾“授記”(預言)他將繼承釋尊之位成佛,是未來佛。佛寺一般將彌勒佛供于前殿大王殿大概正是此意。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的由來

彌勒菩薩,在釋迦世尊尚未示寂之前就回到自己的家園,在原來他出生的地方結跏趺坐入滅,當時身現紫金色,光明艷麗,世所罕見,舍此色身,乃上升兜率陀天。兜率就是“知足”的意思,生在此天的天眾對于五欲之樂皆能滿足。可是彌勒菩薩在天宮是當教主,度化天界眾生,不是貪圖享受天福。兜率依空而居,在此天一晝夜的時間等于我們地球的人間四百年那么久,兜率天一歲就是人間十四萬年。彌勒菩薩的天壽是四千歲,合算成地球的時間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還有那么久遠的時間,他才能下生人間成佛。所以現在的佛教徒都尊稱彌勒菩薩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彌勒的傳說

彌勒在兜率天內,不動本際,應現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傳我國六朝齊梁時傅翕、五代梁唐時布袋和尚是彌勒的化身。傅翕(497—569年),號善慧,浙江義烏林鄉人。布袋,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奉化縣人,世人不清楚他的姓氏,但稱他為“長汀子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笑容滿面,心量廣大,給人們一種皆大歡喜的享受,這正是慈心觀的體現。

其實,中國人最早的菩薩信仰不是觀世音菩薩,而是彌勒菩薩。早在漢代,有關彌勒佛的佛經被大量翻譯成漢語。在新疆,出土了用吐火羅語寫的劇本《彌勒會見記》,這是維吾爾族第一部戲劇文學,講述彌勒成佛的故事。《彌勒會見記》劇本流行于中國唐代,它比戲曲繁榮的宋、元要早得多。

唐朝初年,彌勒信仰依然盛行。著名的詩人寒山是一個僧人,寫過這樣的詩:“南無佛陀耶,遠遠求彌勒。”玄奘從一開始就是信仰彌勒凈土的,他是虔誠的彌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則天、唐高宗,也都是彌勒信徒。這就是玄奘為什么要去印度求《瑜伽師地論》的原因。

唐朝白居易也是彌勒信徒,他組織了一個學會,叫一時上升會,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彌勒境界。為了往生彌勒,白居易寫過一份決心書:“仰慈氏形,稱慈氏名,愿我來世,一時上升。”慈氏就是彌勒,彌勒是音譯,慈氏是意譯。白居易的大意是:我敬仰慈氏菩薩的身形,我呼喚慈氏菩薩的名字,希望來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彌勒菩薩的身邊。應該說,在唐朝以前,信仰彌勒的人占佛教信徒的主要部分。

彌勒佛的形象寓意

笑容滿面,代表皆大歡喜。彌勒佛的笑容,充滿了無盡的慈愛,無論男女、老少,不分國籍、信仰,人人只要一看到彌勒佛的笑容,自然就跟著笑了!

長長耳垂,代表慈愛無限。彌勒佛慈耳善聽善解一切言語,縱使人家罵來也不生氣。

圓圓大肚代表慈心無量。彌勒佛大肚能容天下一切事,無論智、愚、賢、不肖,都慈心寬容,不執著分別。

袒胸露腹代表赤子心懷。彌勒佛真誠無欺、平等不二。

彌勒布袋代表大慈大愛與妙法無邊。布袋能裝天地間一切至寶,能帶給世人幸福光明,亦能解決一切污穢臟亂。因此很多人在公司、酒樓、客廳等場所都供奉彌勒佛神像。

延伸閱讀

男戴觀音女戴佛

中國傳統佩飾是有講究的,有“男戴觀音女戴佛”的說法。男戴觀音,主要是因為過去經商的、趕考的都是男子,常年出門在外,并且男子往往性格較為暴躁,而漢傳佛教的觀音菩薩都是女身,是慈悲柔和的象征,男戴觀音則是希望男子能夠柔和。女戴佛的“佛”并不是佛陀釋迦牟尼,而是彌勒菩薩,并且是大肚彌勒菩薩的造型像。因為古人認為女人比較小心眼,而大肚彌勒菩薩的造型像是笑臉大肚,寓意快樂有度量,因此女戴佛則是希望女人能夠多一些平心靜氣,豁達心胸。

大愿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愿”,故被尊稱為“大愿地藏王菩薩”。

中國熟知的四大菩薩,在名號上皆加一贊詞,如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愿地藏王菩薩。可見地藏菩薩的愿力是特別深廣的,地藏菩薩的大愿是:令一切眾生皆成佛道,然后自己才成佛,然眾生無盡,地獄也難以度盡,這樣就成為不成佛道的大愿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地藏王菩薩的堅定佛語。地藏王菩薩與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常于娑婆世界度化眾生,被佛教徒稱為“娑婆三圣”。

地藏菩薩的傳說

據《地藏菩薩本愿經》講,過去無量劫前,有一位婆羅門種姓的女子,“其母信邪,常輕三寶”,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婆羅門女知母生前不積善因,死后必墮惡趣,于是變賣家宅,供養佛寺。后來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指點,以念佛力來到地獄,見到鬼王無毒,得知因自己供養佛寺并念佛之功德,使自己的母親以及其他地獄的罪人得以脫離地獄之苦,超拔升天。婆羅門女便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像前立弘誓愿:“愿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當時的婆羅門女,就是現在的地藏菩薩。

在經中,釋迦牟尼佛又為我們講述了地藏菩薩的種種行愿。地藏菩薩恒以“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為誓愿,使眾生只要念誦其名號,禮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無量功德、獲得救度。

據說唐代時,新羅國僧人金喬覺,泛舟渡海,來到中國,見九華山峰巒疊起,是修道的好去處,于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那時他雖已60歲,但身體異常健壯。他選擇東崖巖石,終日坐禪誦經,后被山民諸葛節發現,民眾大為感動。其事跡傳開后,得到本地閔姓山主等人的捐助,于是建寺廟,辟道場。金喬覺去世后,葬于神光嶺的真身寶殿,俗稱“肉身塔”。

因金喬覺生前篤信地藏菩薩,而且傳說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們便認定他是地藏菩薩轉世,九華山也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道場。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薩誕辰之日,各地前來九華山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

深信因果的地藏菩薩

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地藏菩薩形象很有特點,一般菩薩現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瓔珞裝飾(瓔珞是用珠玉串成的裝飾品,多用為頸飾)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薩則多現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他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地藏菩薩像還常有以一頭形似獅子的狗為坐騎,其名號曰“諦聽”或“善聽”。

地藏菩薩根據穢土眾生惡習根深多造罪業的特點,著重宣傳因果報應說,并從業感差別的角度,列舉了二十三種因果報應,說明如是因必感如是果,業感緣起、自作自受的道理。在由因感果的問題上,說得非常具體和入理。地藏菩薩的用意,是將因果關系說清楚,使人們都能對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負責,由少造惡業到不造惡業,這對個人和社會來說,都有著積極意義。

地藏菩薩說因果報應,很少有神秘色彩,只是說明事物的性質和由此而引發的必然后果。這二十三條的內容,包括社會、家庭、個人等諸多道德范疇,十分有益于社會、人心,這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至理的深意所在。

延伸閱讀

地藏菩薩的故事

在過去久遠不可說劫前,地藏菩薩曾為大長者子。彼時有佛名為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長者子見佛相好莊嚴,心生敬慕。問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佛答:欲得此相,為當久遠濟度一切苦惱眾生。長者子遂發大愿,我從今日至未來劫,悉令一切苦惱眾生脫離苦海,然后我方成就佛果。佛相好是功德莊嚴、具足萬行的體現,地藏菩薩于久遠劫前行菩薩道,說明他是果位很高的大菩薩,為度眾生,故于穢土現聲聞身。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個人相貌長得好壞,是其思想與行為如何的集中表現。今人不察,不在行為美、思想美上狠下功夫,而是采取整容、打扮的辦法,結果是適得其反。

消災延壽藥師佛

藥師佛,全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又稱“大醫王佛”“醫王善逝”“消災延壽藥師佛”,為東方琉璃凈土的教主。藥師本用以比喻能治眾生貪、嗔、癡的醫師,在中國佛教一般指祈求消災延壽。

據大乘教記載,位于東方的凈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中的一方凈土樂園。藥師佛于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愿,愿為眾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諸根,導入解脫,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凈琉璃世界,其國土莊嚴如極樂國。藥師佛誓愿不可思議,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現,眷屬在此人臨命終時,晝夜盡心供養禮拜藥師佛,讀誦《藥師如來本愿功德經》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燈,掛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便可得以延生續命。

藥師佛的形象

據《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經念誦儀軌供養法》載,藥師佛左手執持藥器(又作無價珠),右手結三界印,身著袈裟,結跏趺坐于蓮花臺,臺下有十二神將。此十二神將誓愿護持藥師法門,各率七千藥叉眷屬,在各地護佑受持藥師佛名號之眾生。又一般流傳之像為螺發形,左手持藥壺,右手結施無畏印(或與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薩脅侍左右,并稱為“藥師三尊”。

藥師佛面相慈善,儀態莊嚴,身呈藍色,烏發肉髻,雙耳垂肩,身穿佛衣,袒胸露右臂,右手膝前執尊勝訶子果枝,左手臍前捧佛缽,雙足跏趺于蓮花寶座中央。身后有光環、祥云、遠山。

五濁惡世與藥師七佛

傳說本師釋迦牟尼如來在廣嚴城弘揚正法,有眾多的比丘、菩薩及居士等在樹下聚集聽聞佛陀開示。《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經》上講,有一次,曼殊室利法王子(即文殊菩薩)恭敬地向佛發問,祈請釋迦牟尼佛為了后世的眾生而講述其他佛陀的名號與本愿。曼殊室利法王子知道在正法期過后,五濁惡世中的眾生福薄根鈍,故在此時受了佛陀之加持而應機發問,而本師則隨求開示了對五濁中的苦難眾生最具利益之藥師七佛法門。

五濁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與命濁共五種末法時代的現象。劫濁指末法中天災人禍頻生,仿佛大自然之定律變得大亂似的;見濁指在末法中與正法相違矛盾之邪見充斥世間;煩惱濁是指末法中之眾生貪嗔癡極重而增長;眾生濁是指末法中之眾生不信因果善惡、不忠不孝等普遍現象;命濁是說末法期中眾生橫死、短命、夭壽之現象多見,這是因為眾生之不善共業所致。

藥師七佛曾經發大弘誓要利益五濁惡世中之苦難眾生,七位如來共發四十四本愿。藥師七佛分別為: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法海雷音如來、無憂最勝吉祥如來、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寶月莊嚴光音自在如來、法海勝慧游戲神通如來及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各有其莊嚴佛土,以藥師佛為首共稱“藥師光王七佛”,但也有把開示此七佛法門之本師釋迦如來加入而尊為“藥師八佛”的叫法。

民間奉祀

有的寺廟里供奉三尊佛像,東方藥師佛、釋迦牟尼佛、西方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代表現世一切障礙因佛的報德皆會消除,供奉藥師佛旨在祛除眾生的一切痛苦。

陰歷九月三十日是藥師琉璃光佛圣誕日,寺院舉辦藥師佛法會為祈禱眾生健康、消除疾患。信士這天虔誠禮誦藥師經及恭讀向藥師如來祈愿文,祈求藥師佛慈悲讓人健康、愈疾,遠離病痛。

延伸閱讀

八大菩薩

佛教中的八大菩薩在一般的流行本里都有提到,在不同經文中有多種說法: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里稱八大菩薩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通常佛教造像多依此經。

《藥師經》里稱八大菩薩為:文殊菩薩、彌勒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

《七佛八菩薩經》里稱八大菩薩為:文殊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救脫菩薩、跋陀和菩薩、大勢至菩薩、得大勢菩薩、堅勇菩薩。

文武財神和五路財神

財富是人類的創造。關系到人們幸福的財富,同樣離不開神的庇護,這個神便是財神。在中國民間信仰中,有多位財神,甚至財神也像朝廷百官,有文武之分。武財神趙公明還統領其他四位財神,稱為“五路財神”。

中國人對財神有普遍的信仰,民間的財神有正財神爺趙公明,文財神爺比干、范蠡,武財神爺關羽,偏財神爺五路神、利市仙官,準財神爺劉海蟾。最為人們熟知的財神爺,則是正財神爺趙公明。

文財神

文財神,又稱“財帛星君”,即增福財神。塑像和畫像皆文官打扮,頭戴宰相紗帽,臉白發長,五綹長須,手捧如意,身著蟒袍,足蹬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故賭徒和商人都很崇拜。文財神主要有比干和范蠡。

比干為商紂王叔父,是一位忠義之臣。他對商紂王荒淫暴虐十分不滿,常常當眾直諫,被商紂王剖心殺害,被譽為“亙古第一忠臣”,明代被尊為維護社會公正的文財神。

范蠡原是越王勾踐手下的大將軍,幫助戰敗的勾踐臥薪嘗膽,最終擊敗吳王夫差,成就了霸業。范蠡功成身退,渡海到齊國經營農業和商業,成了名聞遐邇的富豪,被尊稱為“陶朱公”。范蠡“居官為賢相,持家成富翁”,符合民間老百姓心目中評定“財神”的標準,于是成了文財神。

武財神

在民間造像中,常見黑臉濃須,頭戴鐵冠,持鐵鞭騎黑虎、身著戰袍的武財神。在中國歷來甚受歡迎的武財神是趙公明,人們也常把他作為鎮宅之神加以供奉,因此趙公明被奉為正財神。另一位武財神是關帝,常被視作萬能神。

早在晉代《搜神記》中,趙公明為專取人性命的冥神。東晉陶弘景《真誥》中記述,趙公明為致人疾病的瘟神。直到明代的《封神演義》問世,姜太公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玉符金冊封神,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職責是專司金銀財寶、迎祥納福。從此,趙公明開始掌管天下財富,做了財神。

關公即關羽,是“千古忠義第一人”,商賈們敬仰關公的忠誠和信義,所以將關公推舉為忠義型財神,以期在商界建立“誠信”為基礎的交易秩序。

五路財神

五路財神指趙公明及其四位義兄弟,中路財神玄壇元帥趙公明、東路財神招寶天尊蕭升、南路財神招財使者陳九公、西路財神納珍天尊曹寶、北路財神利市仙官姚少司。五路財神可能是受到了五行觀念的影響,認為天地廣闊,財寶當然也要分區處理。拜五路財神,就是“收盡東、南、西、北、中五方之財”的意思。

民間奉祀

財神是中國社會各階層都謹慎奉祀的神靈,人們相信人間的財富都由財神掌管著,只有奉祀財神并經常拜祭才能獲得更多的財富。民間春節有接財神之俗,北方多在除夕深夜時焚香供祭接神。年節期間,人家都要張貼財神畫像,敬香上供。

傳說陰歷正月初五日是財神下凡、巡察人世的日子,民間多于這天清早放鞭炮、舞獅子,俗稱“接財神”。商家在這一天都要買魚肉三牲、水果、鞭炮,設香案,供財神,祈求春節以后開市大吉,財源滾滾。

平時供奉財神的以商家為多,如張掛財神畫像,擺設財神塑像。此時現身的財神,除了趙公元帥,又以關公為多。這一方面在于關公是全能神,人們希望在求財之外也求平安等。另一方面也在于關公形象端正威猛,看上去更好一些;而且級別又高——趙公明不過是個元帥,關公則是帝君。

延伸閱讀

撒錢濟貧的準財神劉海蟾

中國民間信仰的眾多財神爺中,有一類只能算作是準財神爺,意為未得財神爺封號,但能為人們帶來一定的財運,承擔了一部分財神爺的職責。劉海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位準財神爺。劉海蟾原名劉海,五代時人,曾為遼朝進士,后為丞相輔佐燕主劉宗光。據說,劉海用計收復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劉海戲金蟾,金蟾吐金錢。他走到哪里,就把錢撒到哪里,救濟了不少窮人,人們尊敬他,感激他,稱他為活神仙。

福星、祿星和壽星

福、祿、壽在中國民間被視為天上三吉星,福寓意五福臨門,祿寓意高官厚祿,壽寓意長命百歲。中國民間喜歡將三星作為禮儀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象征幸福、吉利、長壽的祝愿,有“三星高照”之說。

有福、得祿和長壽三個目標,一直是中國道教信徒和普通民眾追求的共同理想。明代以來,民間對福、祿、壽三星的奉祀經久不衰。道教宮觀盡管少有專門設立的福、祿、壽三星君殿,但是單獨供奉壽星的仍較普遍。

福祿壽的傳說

據傳,福神原為歲星,即木星,后逐漸人格化。一說源于五斗米道(東漢張陵所創)所祀三官中的天官,演化為天官賜福之說。一說福神為唐道州刺史陽城,因其有抵制進貢侏儒的善政,遂被尊為福神。

傳說,祿星原為文昌垣的第六星,后被賦予人格,附會為張仙。一說張仙為五代時在青城山得道的張遠霄,一說為后蜀皇帝孟昶,即送子張仙。

壽翁也始于星宿崇拜,即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中的頭二宿,為列宿之長,故曰壽。另一說為南極星,故壽星又名“南極仙翁”。

明清以后,民間常將福、祿、壽三星一并奉祀,三星典型的形象為福星執如意居中;右為祿星,作員外打扮,懷抱嬰孩;壽星在左,廣額白須,捧桃執杖。

福祿壽星的由來

福、祿、壽三星之說,約起于明代。福、祿、壽三星所指,道書和民間歷來眾說紛紜。《金箓祈壽早朝儀》稱:“南極老人福、祿、壽三星真君”,將福、祿、壽三星統歸于“南極老人”名下。現在,道教和一般民眾大致認為,福星指的是天官;祿星指的是文昌;壽星指的是南極老人。奉祀壽星,起于先秦。《史記》的《封禪書》稱,秦時“于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壽星祠”。《史記索隱》注稱:“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漢代以來,一直列為國家祀典。但是,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起,以其為妄而罷祀。然而,道教中的奉祀依舊,并且將其與天官、文昌同列為福、祿、壽三星。

三星職司

福星天官,當以賜福為職。《三官燈儀》稱:“真都元陽,紫微宮主,自然大圣,賜福天官,統攝天界,役使鬼神,保天長存。”祿星文昌,文昌有六星,其中司祿星,緯書《春秋元命苞》稱“司祿賞功進士”,主文人之功名利祿。壽星南極老人星,《史記正義》稱“為人主占壽命延長之應”。

人們常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祝愿長輩幸福長壽。道教創造了福、祿、壽三星形象,迎合了人們的這一心愿,“三星高照”就成了一句吉利語。

三星也是許多民間繪畫的題材,常見福星手拿一個“福”字,祿星捧著金元寶,壽星托著壽桃、拄著拐杖。另外還有一種象征畫法,畫上蝙蝠、梅花鹿、壽桃,用它們的諧音來表達福、祿、壽的含義。

延伸閱讀

驅邪的桃木

據說,桃木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民間傳說在大地的東北方是惡鬼居住的地方,有一道大門,稱為“萬鬼之門”,將惡鬼拒之門外,而這道大門就是天帝用桃木做的。為了保險起見,在門前還栽種兩棵桃樹,來鎮鬼驅邪。有趣的是,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桃樹的汁液的確含有某種抑制細菌生長的特殊成分。在中藥里桃樹枝也是一味藥,并且人們相信朝向東北,也就是朝向鬼門方向的桃枝藥力最佳。

送子觀音和碧霞元君

在遠古時代,人們把生育現象看得非常神秘,向神靈祈子是最普遍的一種求子方式,民間虛造有主管生育的神靈、偶像,送子觀音與碧霞元君即是人們企盼子嗣必拜的神靈。

送子觀音俗稱送子娘娘,是抱著一個男孩的婦女形象。送子觀音很受中國婦女喜愛,信徒們認為,婦女只要摸摸這尊塑像,或是口中誦念和心中默念觀音,即可得子。碧霞元君更是神通廣大,能保佑農耕、經商、旅行、婚姻,能療病救人,尤其能使婦女生子、兒童無恙。所以舊時婦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別虔誠,不僅在泰山有廟,在各地也建有許多娘娘廟。這種信仰至今仍很興旺,人們仍不辭勞苦登上泰山絕頂,許愿還愿,向其祈禱,香火不斷。

送子觀音

送子觀音的形象是中國佛教所創造的。《法華經》中說:“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這是民間送子觀音的由來。

據說,晉朝益州有個叫孫道德的人,年過五十,還沒有兒女。他家距佛寺很近,景平年間,一位和他熟悉的和尚對他說:“你真想要個兒子,一定要誠心念誦《觀世音經》。”孫道德接受了和尚的建議,每天念經燒香,供養觀音。過了一段日子,他夢見觀音,菩薩告訴他:“你不久就會有一個大胖兒子了。”不久,孫夫人就生了個胖乎乎的男孩。

《異祥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南朝宋代濟陰有個名叫卞悅之的居士,行年五十,沒有兒女。娶妾幾年,妾也沒有懷孕。卞悅之便向觀音菩薩祈求繼嗣,發愿頌《觀音經》一千遍。從此每天念經,將滿一千遍時,妾已懷孕,不久便生下一個兒子。

相傳,古時南京大寧坊有個叫王玉的人,年過四十無子,于友人馬公酌家神前,見到一部《白衣觀音經》,便專心致志地念起來。以后每天都念,從不懈怠。次年四月十四夜他的岳母劉氏夢見一個白衣人,頭戴金冠,抱著一個嬰兒,對她說:“我給你送圣奴來。”劉氏接過嬰兒,抱在懷里。第二天,她女兒即生下一個兒子,模樣和夢中白衣人送來的嬰孩一樣,于是就為這個孩子取名“圣僧奴”。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來歷,傳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據《玉女考》和《瑤池記》記載:黃帝建岱岳觀時,曾經預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還有一種傳說,碧霞元君為華山玉女。但一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據明代王之綱《玉女傳》:“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見焉。”據《玉女卷》稱,碧霞元君是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的女兒石玉葉修道成仙,憑靈泰山。

可見漢晉時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漢代人還在泰山頂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極頂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時殿堂傾塌,石像倒地,金童之像漫渙剝蝕,玉女也淪落于山頂玉女池內。宋真宗東封泰山,還回御帳,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該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為“昭真祠”,遣使致祭,號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時,將昭真祠又更名為“靈應宮”,后又擴建,增大規模,為碧霞宮,賜號“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認為碧霞元君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攝岳府之神兵天將,并照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

延伸閱讀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生卒年不詳),五代十國女詩人。在民間,流傳著一個關于花蕊夫人的美麗傳說。后蜀國王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很喜歡芙蓉花,孟昶就為美麗的花蕊夫人在城里城外種滿了芙蓉花。不久,宋朝軍隊打進后蜀國,孟昶投降,花蕊夫人也被俘虜。宋朝皇帝趙匡胤見花蕊夫人十分美麗,便收她作了自己的妃子,可花蕊夫人十分討厭他。花蕊夫人被送宋宮但不忘故主,繪孟昶畫像私掛奉祀。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拿出孟昶的畫像流淚訴說思念之情。此事被宋太祖入宮看見追問,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說“所掛張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幸未追究。送子之神于是從宮中傳到民間。到了晚清,民間把張仙男身像改花蕊女身像,花蕊夫人被尊為“送子娘娘”。

海神娘娘媽祖

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為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托于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逐漸形成媽祖崇拜。

世界上許多瀕臨海洋的國家都有海神崇拜,中國也有自己的海神娘娘,這就是天后。媽祖的真名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林氏于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誕生在莆田縣湄洲島,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在人世二十八個春秋。因為生前多次拯救遇災船員,因此受到供奉。中國沿海地區和東南亞許多地方均建有媽祖廟,僅臺灣一島,就有媽祖廟500多座,信仰媽祖的徒眾達到1億人,可見其影響之大。

媽祖傳說

林默是個漁家姑娘,因為生在海邊,水性極好,她常常去救助海上遇難的客商、漁民;默娘又懂得天象,她對天氣的預測常常被證明是正確的;默娘懂得醫學,常給人看病療傷,扶危救難。因此,鄉親們十分愛戴她,稱他為“神女”。有一次林默救人時遇難,鄉親們不愿承認“神女”死去,便說她“升仙”了,并誕生了許多林女升仙的故事。莆田百姓修了祠堂來紀念她,成為最早的海神廟。

此后,民間流傳很多船只在海上遇險,因默娘“顯靈”保佑而得平安的故事。明代偉大的航海壯舉——鄭和下西洋,也被認為多次得到“媽祖”的庇護而化險為夷。以上種種“神跡”,得到政府方面的重視,自宋至清,帝王們對媽祖多次進行加封,在近八百年間冊封多達四十余次,封號累計竟達五六十字。如“輔國護圣”“護國庇民”等。林默的地位,也由當初的林姑娘而為夫人、妃、天妃、圣妃,最終升至天后。不僅民間祭祀,朝廷也派大臣禮祭,并載入國家祀典。

媽祖崇拜

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海島人們舉辦媽祖文化節暨媽祖生日慶典,節慶活動包括祭拜儀式、文娛演出、漁家民俗文化展示等。其間,有規模盛大的獻牲、祭祀等春祭儀式,還有舞龍、舞獅、秧歌、民間戲曲、漁家號子等傳統民俗節目,生動形象展現出海島居民對媽祖的虔誠信仰和獨具魅力的漁家民俗文化。

正月十五是“海神娘娘漁燈節”,沿襲這一古老遺風,這一天,島上人民乘船去廟島,給媽祖送燈,燒香祈拜、許愿,以最高的禮節,以致富感恩的豪情,向媽祖致以最虔誠的謝意。

延伸閱讀

媽祖救父尋兄

相傳媽祖十六歲那年秋天的一天,其父兄駕船渡海北上之際,海上掀起狂風惡浪,船只遭損,情況危急。這時媽祖在家織布,忽然閉上眼睛,使勁全力扶住織機,母親見狀,忙叫醒她,媽祖醒來時失手將梭掉在了地上,見梭掉在了地上,媽祖哭道:父親得救,哥哥死了!不久有人來報,情況屬實。其兄掉到海里后,媽祖陪著母親駕船前去大海里尋找,突然發現有一群水族聚集在波濤洶涌的海面,眾人十分擔心,而媽祖知道是水族受水神之命前來迎接她,這時海水變清,其兄尸體浮了上來,于是將尸體運回去。此后每當媽祖誕辰之日,夜里魚群環列湄嶼之前,黎明才散去,而這一天也成為當地漁民的休船之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碑店市| 丰顺县| 长武县| 宜州市| 嘉祥县| 辰溪县| 缙云县| 钦州市| 同德县| 甘孜县| 蒙自县| 福鼎市| 枞阳县| 烟台市| 林甸县| 宜黄县| 蕉岭县| 松桃| 获嘉县| 汽车| 浪卡子县| 新竹县| 永昌县| 西乌珠穆沁旗| 桑植县| 仙桃市| 会昌县| 思南县| 西宁市| 黄石市| 翁牛特旗| 铜山县| 普洱| 宜黄县| 剑川县| 勃利县| 醴陵市| 兴国县| 深水埗区| 东丽区|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