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管不好情緒,負能量會淹沒你
- 靜心:戰勝焦慮、擺脫抑郁的心理策略
- 李世化
- 16652字
- 2021-10-12 17:25:18
管好情緒,才能掌控人生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一位老者背負著一個砂鍋前行。半路上,拴著砂鍋的繩子斷了,砂鍋掉在了地上摔破了,可老者像什么事也沒有發生一樣,頭也沒回,仍然徑直往前走。路人很是不解,于是喊住老者說:“你不知道你的砂鍋碎了嗎?”
老者淡然地回答:“知道。”
路人又說:“那你為什么不回頭看看呢?”
老者說:“已經碎了,回頭又有什么用呢。”
老者說罷,又繼續趕路。
這個老者是對的,既然砂鍋已經碎了,回頭看又有什么用呢?這正如人生中的許多失敗一樣,既然失敗已經無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于事無補。與其在痛苦中掙扎浪費時間,還不如重新找到一個目標奮發努力。所以在生活中,讓我們學習一下那個老者吧,不要為失敗做無謂的自責和嘆息。學會放棄,超越自己,擁有一種戰勝自我的強者姿態。
一位美國心理醫生接待了一位焦慮癥患者。這位患者曾經是一名出色的建筑設計師,干這一行已經有許多年了,他曾為曼哈頓的摩天大樓建造出了不少力。但是,他自己卻沒有絲毫的成就感。讓人無法理解的是,他甚至對醫生說:“我現在十分痛恨自己,有時竟然想從建筑工地的高樓上跳下去,一死了之。”
為了幫助他,醫生詳細地詢問了他過去的生活狀況。在醫生的詢問下,這位建筑設計師打開了壓抑多年的心靈,滔滔不絕地談起了自己失敗的人生經歷。
這一切似乎是很矛盾的,因為現在他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建筑業蕭條的時候,他當上了建筑設計師,這一干就是好多年。他也找到了自己愛的人,結了婚,現在已經是五個孩子的父親。而他的子女也十分優秀,長女現在在一所不錯的大學學習。但是,他卻來找心理醫生,希望能得到幫助。
在了解了這些后,心理醫生對這位建筑設計師說:“親愛的先生,我想您應該改變自己的思維。你曾經失敗過,但是你想想,每個人都會有失敗,你為什么就不能有失敗呢?多年來,你工作穩定,并且娶妻生子。你用自己的辛苦的勞動所得來養育孩子,看著他們一天天成長。你想這不是成功又是什么?要知道,你的成功遠遠大于你的失敗。你要把過去的失敗放下來,應該看到自己的成功之處。”
建筑設計師的臉上掠過一絲笑容,他說:“但是,我似乎從來沒有這么想過。”
“別再對曾經的失敗依依不舍了。”心理醫生說,“你已經成功了,想想這些成功吧。這樣做了,你就能開始享受生活,你就會笑得更多。”
我們知道,行走于人世,我們每個人的旅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所以,對失敗和不幸,最具智慧的處理辦法就是——學會放手。學會對過去的不幸和失敗放手,這樣就會使自己在心理上不負擔過重的壓力,讓自己能把精力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事業上來。
如果一味地將失敗刻在心里,時間長了就會成為無法抹去的陰影,讓自己永遠地痛著。這種痛會使人喪失許多快樂和美好的東西,會成為阻礙你前進的絆腳石。失敗就像一塊巨石壓在你的心上,而且,如果一直這么壓著,這塊石頭的重量就會越來越重,終有一天會壓得你轟然倒下。
那是在1832年的美國,有一個人和大家一塊兒失業了。這個失業的人很傷心,但他同時下決心一切再從頭開始。開始的時候,他參加州議員競選,結果競選失敗了。他又著手開辦自己的企業,可是,不到一年,他的企業倒閉了。此后幾年里,他不得不為償還債務而到處奔波,生活一度十分艱辛。
后來,他再次參加競選州議員,這一次他當選了。在他的內心,一絲淡淡的希望再次升起,他仿佛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1851年,他迎來了自己的愛情,與一位美麗的姑娘訂了婚。但是,讓人所始料不及的是,在離結婚日期只差幾個月的時候,未婚妻不幸去世。這件事對他的打擊很大,他數月臥床不起,心灰意冷。
第二年,他決定競選美國國會議員,結果仍然名落孫山。1856年,他再度競選國會議員。他認為自己在爭取做國會議員中的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選舉他,但還是落選了。
為了掙回競選中花銷的一大筆錢,他向州政府申請擔任州的土地官員。州政府退回了他的申請報告,上面的批文是:“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具有卓越的才能、超常的智慧。”
接二連三的失敗并未使他氣餒,過了兩年,他再次競選美國參議員。也許你覺得這次的答案應該是他成功了,但實際是,他又失敗了。
一般人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早就崩潰了,但他始終沒有停止追求。1860年,他終于當選為美國總統。
他是誰呢?他就是至今仍讓美國人深深懷念的總統亞伯拉罕·林肯。
林肯一生經歷了十一次重大事件,只成功了兩次,其他均以失敗告終,但他憑借著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最終當選為美國總統。或許他沒有傲人的才華,沒有驚人的智慧,但他的那種不畏懼失敗的品性讓他走得比別人遠,讓他獲得了非凡的成功。
可見,真正的失敗不是不成功,而是沉湎于過去的失敗而不能自拔,是跌倒了不能爬起來繼續前進。如果你現在正處于人生的低潮,請不要畏懼你的失敗和面前的困難,相信自己,勇于拼搏,你就能笑到最后。
人生就是一個由失敗與成功組成的集合體。有一句特別有詩意的話:“你為錯過了群星而哭泣,那么月亮也會被錯過。”雖然對那些已經發生過的失敗和不幸,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努力去把握未來的一切,去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只管走過去,不要逗留著去采了花朵來保存,因為一路上,花朵會繼續開放的。”
心靈茶社
行走于人世,我們每個人的旅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所以,對失敗和不幸,最具智慧的處理辦法就是——學會放手。學會對過去的不幸和失敗放手,這樣就不會使自己在心理上負擔過重的壓力,讓自己能把精力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事業上來。
如果一味地將失敗刻在心里,時間長了就會成為無法抹去的陰影,讓自己永遠地痛著。這種痛會使人喪失許多快樂和美好的東西,會成為阻礙你前進的絆腳石。失敗就像一塊巨石壓在你的心上,而且,如果一直這么壓著,這塊石頭的重量就會越來越重,終有一天會壓得你轟然倒下。
給負面情緒變個“妝”
負面情緒有很多種,像生氣、忌妒、煩躁、失望、抱怨、憤怒、郁悶、絕望、恐懼、悲痛、壓抑、傷心、哀怨、內疚等。它們是我們主觀產生的一種很糟糕的心情,很難自我控制。
大多數的人產生負面情緒,都是由于受了外界因素的影響,比如在特別的情形下做出來讓你難以接受的事情。很多人都會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不順心的事上,凡事總往壞處想,越想越煩惱,然后負面情緒就會籠罩整個心靈。
另外,負面情緒很容易被感染。本來我們的情緒是積極的,但當我們看到別人煩躁、焦慮、憂慮等,我們的情緒也會變得煩躁、焦慮、憂慮等,甚至,別人的反應還沒有你的反應強烈。心理學家研究證明:20分鐘的時間,一個人就會受到他人負面情緒的感染。
有一個人,他很忌妒他的鄰居。只要看到鄰居高興,他就會很不開心;鄰居的生活過得好,他心里就會很不痛快。于是,他心里每天都盼著鄰居遇到倒霉的事情,比如,盼鄰居家突然失火,盼鄰居家有人得病,盼小偷鉆入鄰居家……
雖然他心里一直在詛咒鄰居,但是每次見到鄰居,就會發現鄰居依然過得很好,并且鄰居每次見到他都會笑著和他打招呼,于是,他的心里就更加不痛快了……就這樣,他每天都很痛苦,很焦慮,整天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身體變得越來越瘦,好像心口懸著一塊巨石。
在焦慮的生活中,他每天尋思怎樣親自給鄰居帶去晦氣。有一天,他買了一個花圈,趁著夜色偷偷送到鄰居家去。走到門口的時候,他聽到里面有哭聲。他準備上前聽仔細怎么回事,鄰居出來了。看到他手里拿著一個花圈,趕緊客氣地說:“你這么快就知道了,真是謝謝!”原來,鄰居的父親剛剛去世。他面對鄰居,感到很無趣,說了兩句安慰的話就走了出來。
故事的主人公表現出的是典型的忌妒。他把自己的心靈置于地獄之中,拿別人和自己過不去,不斷地折磨自己,從而產生焦慮情緒,不能自拔。忌妒情緒是心靈的地獄,總拿別人的好來折磨自己很容易讓自己焦慮不安。
在生活中,我們要盡量消除負面情緒,從而消除焦慮。負面情緒就像是心靈上的一劑慢性毒藥,如果不消除長久困擾自己的負面情緒,就會慢慢喪失理智,做出愚蠢、輕狂的行為。
在社會快速發展、變革的過程中,人們心靈遭受的不平衡越來越多,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不及時疏導自己的情緒,就會因為小的負面情緒產生更多的大的負面情緒,使自己的心靈處于一種焦慮的狀態。
當我們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不用抗拒它的存在,不要抓住負面情緒不放,避免過分注重它而使自己陷入為焦慮而焦慮的境地。
小王是一家廣告公司的業務經理,他的工作表現一向很出色,是老板比較器重的業務骨干。有一天,在自己駕車上班的路上,一位客戶給他打電話,不厭其煩地和就他廣告價格的問題進行談判。他邊開車邊和客戶交流,在一個十字路口,紅燈亮了,他沒有及時剎住車,就沖了過去。
到了公司,他為闖紅燈的事后悔不已,心情很差。但是,他已經約好和一個客戶在公司面談業務,所以他不能情緒低落,表現出萎靡不振樣子。于是,他在會議上努力讓自己笑容可掬,假裝成心情很愉快而又和藹可親的樣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精心“裝扮”的心情帶來了不錯的效果。從此以后,他就不再為小事焦慮了。
心理學家也認為,假裝某種心情,刻意模仿某種心情,可以幫助我們真正擁有那種心情。但是大多數人情緒低落的時候會選擇避不見人,讓低落的心情慢慢消散,而不會選擇通過假裝和模仿來得到喜悅的心情。
當人焦慮不安時,大多數人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自然無法改變自己的負面情緒。當然,情緒和行為不是說改變就能改變的,想改變也不會瞬間就改變。著名心理學家艾克曼通過實驗得出結論:一個人心里一直想象自己進入某種境界,并感受進入那種境界后的情緒,那種情緒十有八九會到來。為了不再焦慮,為了消除一直困擾自己的負面情緒,我們不妨時常給自己的心情“喬裝打扮”一下。
另外,當我們因為負面情緒而焦慮的時候,我們可以反復問自己:“是什么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我能準許這種情緒存在嗎?”“我能否放下這種情緒?”“我愿意放下嗎?”“我什么時候放下?”反復提問可以讓我們對負面情緒和自己有更多的認知,然后理智地掌控自己的情感,進而消除負面情緒。
心靈茶社
當我們陷入負面情緒而焦慮時,應該深刻反思自己,找出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堅決放棄它,用理智戰勝焦慮。我們要以樂觀的態度看待一切事物,發現事物好的一面,這樣就會改變對自己的觀念,從而不再焦慮。
當你被不良情緒長期困擾的時候,一定要找到宣泄的方法。該哭就哭,不滿就發發牢騷,憤怒時罵兩句,以此疏導心情。
讓沖動的魔鬼遠離自己
如果你在生氣的時候打碎了一塊玻璃,就算你立即換上了一塊新玻璃,但是你的行為依然會招到別人的訓斥;如果你在神志不清時打碎了一塊玻璃,你的責任就會輕些;當你不小心碰碎一塊玻璃的時候,可能沒有人會抱怨你。同樣是打破一塊玻璃,沖動的時候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當我們掉入沖動的陷進時就會莫名地沖動,并且肯定得不到好結果,避開沖動陷阱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自己的言行保持在陳述事實的范圍之內。這樣,我們就能客觀地陳述所發生一切,能冷靜地區分自己與別人的責任。
我們應該克制自己的沖動意識,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讓自己那么容易動怒。不管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什么樣的挑戰,想要真正地享受生活就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做事的時候保證自己的動機是正確的。
有一天,羅德里克的兒子又在家里無緣無故地大發脾氣,羅德里克等兒子氣消了,就把他叫到自己的書房,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孩子,你這樣容易動怒不是一種好習慣,你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
兒子說:“爸爸,我也很想控制自己的情緒,可是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我就控制不住自己了。”
羅德里克想了一會兒,對兒子說:“如果真像你說的這樣的話,爸爸給你一個建議,只要你按照我說的方法去做,就一定能控制住自己。”說著,羅德里克帶著兒子來到后院,指著后院的柵欄對兒子說:“從現在開始,當你有發脾氣的沖動時就跑過來,在柵欄上釘上一個釘子,如果哪一天你沒有發脾氣,就拔下一個釘子,直到釘子拔光再告訴我。”
兒子按照爸爸的方法執行,沒多長時間,柵欄上就被釘滿了釘子。此后,為了拔掉釘子,他開始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氣。日子久了,他開始習慣平靜地與人接觸,脾氣也沒有那么大了,釘子在一個個地減少,終于有一天,柵欄上的釘子被全部拔光了。
羅德里克看到柵欄上沒有一個釘子了,很欣慰地笑了,他對兒子說:“你現在已經可以控制自己了,可是,你看見柵欄上留下的洞了嗎?釘子留在柵欄上的洞不可能再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了。你要知道,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也會在別人心里留下永遠無法抹平的傷疤。”
聽了爸爸的話,兒子很慚愧地低下頭。從此,兒子再也沒有發過一次脾氣,變成了一個非常熱情的人。
我們一時沖動對別人造成傷害,再多的彌補往往無濟于事,所以我們應該控制自己,盡量不要讓自己沖動。當我們生氣的時候,不管是什么樣的局面,我們一定要留下退一步的余地,以免造成無法彌補的惡果。
生活中,我們有時候只顧自己口舌之快,有意無意間會對別人造成傷害,一句侮辱性的話就可以造成很嚴重的惡果,其實這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我們做事和說話的時候不沖動,就能與人為善。當沖動造成惡果的時候,我們要采取措施去彌補自己的過錯。
要想克服自己的沖動情緒,就要讓自己靜下心來,容忍別人不能容忍的事情。不管自己與什么樣的人相處,都要學會寬容和忍讓,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淡定地面對問題,冷靜地處理問題。沖動是造成惡果的罪魁禍首,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做事的時候隨心所欲,就可能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只有理智的人才能夠真正駕馭自己的人生,擁有平安穩定的生活。
有一位久經沙場的將軍,已經開始厭惡戰爭,于是請了一位禪師去自己家里,對禪師說:“大師,我已經看破紅塵,請你收我為徒,讓我出家吧!”
禪師說:“你有家室,社會習氣太重,你現在不能出家,以后有緣再說吧。”
將軍說:“我現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和兒女我都可以不要,請大師即刻為我剃度。”
禪師說:“還是以后再說吧。”
將軍沒有辦法,只好依了禪師。有一天,將軍很早就起來了,到寺院里去禮佛。禪師看見將軍,就問他:“將軍為何起那么早來拜佛呢?”
將軍說:“我是為了清除心頭的污穢,所以早起來禮佛求安。”
禪師開玩笑地問道:“將軍起的這么早,難道不怕妻子在家偷人嗎?”
將軍一聽,頓時火冒三丈,張口罵道:“你這老東西,說話也太傷人了。”
禪師哈哈大笑,說:“我只是輕輕一扇火,你的心火立即就燃了起來。脾氣如此暴躁,怎么可能放得下?”
人是情感動物,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但是不加以控制地任意表達就會成了一時沖動的宣泄,而沖動是造成惡果的罪魁禍首,大多數成功者都深知這個道理,所以他們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得收放自如。
人在沖動發脾氣的時候會引起精神緊張,對身心健康大為不利,當自己無法控制時就可能干出傷害別人的事情,造成不可挽回的惡果,這就是俗話說的“一失足成千古恨”。
心靈茶社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兒,有時候我們會生氣、憤怒,沖動往往會讓我們失去理智,造成遺憾終生的大錯。沖動與理智只是一念之差,我們遇事的時候應該冷靜,做事說話要懂輕重、知進退、明緩急,這樣就能抵御沖動的惡魔。
面對羞辱,理智應對
當一個人受到突如其來的羞辱的時候,自尊心就會受到嚴重的挫傷,就很容易動怒,在生氣和憤怒的時候就可能沖動行事,造成不可挽回的惡果。有理不在聲高,我們應該理智對待別人的羞辱,發怒的后果是很嚴重的,尤其是羞辱我們的人比自己強勢的時候,我們應該多一份忍讓,切不可硬碰硬。
春秋時期,鄭靈公由公子宋和公子歸生輔政。有一天,有人從外地帶回來一只大鱉獻給鄭靈公。鄭靈公就讓廚子把大鱉殺掉,燉湯來招待自己的大臣。這時,公子宋對鄭靈公說:“每當我食指跳動的時候就一定有好東西吃,今天我的食指又跳動了,果然又有好東西吃了,你說是不是很靈驗?”
鄭靈公聽了公子宋的話,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你的食指跳動是否靈驗,還是我說了算。”于是,鄭靈公暗中吩咐廚子按自己的吩咐行事。廚子領會了鄭靈公的意思,就下去準備去了。
到了品嘗鱉湯的時候,鄭靈公讓大臣們按官職大小依次而坐。公子宋排在第一位,所以他很得意,等著品嘗鱉湯。但是,鄭靈公宣布賞賜從最下席開始,于是,公子宋就成了最后一個分到鱉湯的人。他心里清楚是鄭靈公存心拿自己“開涮”,但是又找不到反對的理由,只好把自己心中的怒氣壓住,耐心地等待著。
大臣們一個個都得到了賞賜的鱉湯,品嘗后都連聲稱贊,眼看就剩下公子宋一個人了,于是他等著廚子呈上鱉湯,誰料,廚子卻報告說鱉湯沒有了。
公子宋在群臣面前受到如此戲弄,很生氣。鄭靈公看著公子宋的窘態,開心極了,于是大笑起來,對公子宋說:“我本來是讓廚子把湯均分后大家一同享用的,但是喝湯還要趁熱,所以就一個個地盛給大家了,看來,你是注定不該喝鱉湯啊。食指跳動就有好東西吃的說法一點都不靈驗。”
聽了鄭靈公的話,公子宋明白是鄭靈公在故意羞辱他,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他惱羞成怒,失去了理智,完全不顧君臣之禮,走到鄭靈公面前,從他的碗中捏起一塊鱉肉放進自己嘴里,并說道:“我現在已經品嘗到鱉肉了,的確是好吃的東西,誰說我的食指跳動不靈驗?”說罷,就憤然離席。
鄭靈公被公子宋的言行激怒了,于是當著群臣的面說道:“公子宋實在是太無禮了,他眼中還有我這個君主嗎?誰能找到砍他腦袋的刀斧?”
群臣嚇得紛紛跪地,連忙勸君主息怒,鄭靈公依然憤怒不已。就這樣,一場盛會不歡而散,公子宋與鄭靈公從此結下仇恨。公子宋害怕鄭靈公找借口除掉自己,干脆先發制人,派人把鄭靈公殺了。兩年之后,鄭靈公的弟弟追查公子宋“強奪君食”之罪,把公子宋殺掉了。
公子宋與鄭靈公因為一件小事而反目為仇,導致雙雙死于非命,實在令人惋惜。所以,面對突如其來的羞辱時,我們應該沉著應對,要想清楚發怒會給自己帶來什么后果,如果發怒有損于自己的利益,最好約束自己的言行,讓自己冷靜下來。
理智的人面對突如其來的羞辱時也能保持冷靜,不會一觸即發或者走極端,使自己在憤怒中喪失自我。一個人失去理智就得接受懲罰和打擊。理智有時候脆弱得不堪一擊,特別是在面對羞辱的時候,人很難保持理智,這個時候控制自己的有效辦法就是及時回避。
理智的人懂得揚長避短、審時度勢,讓自己走向成功;不理智的人往往表現為愛沖動,憑著一時的沖動去魯莽行事會導致一事無成,白白耗費自己的精力和時間。
漢朝有個叫朱買臣的人,他以砍柴、賣柴為生。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他非常喜愛讀書,經常一邊砍柴一邊吟唱詩歌,旁若無人。有時候,老婆和他在一起會覺得很沒面子,就讓他不要再吟唱詩歌了,但是朱買臣不但不理老婆,反而吟唱的聲音更大。最后,老婆受不了他了,就準備離他而去。朱買臣賠笑道:“我五十歲的時候就會大富大貴,現在已經四十多歲了,再等幾年我會讓你過上好日子的。”
朱買臣的老婆聽了他的話,頓時火冒三丈,罵道:“像你這種窩囊廢,怎么可能有大富大貴的一天?”朱買臣見老婆心意已決,只好寫一封休書,讓老婆離家而去。
老婆走了,朱買臣依然以砍柴、賣柴為生,繼續吟唱詩歌。幾年后,朱買臣果然時來運轉,五十歲的時候在京城闖出了自己的一番事業。皇帝派他到故鄉擔任太守,地方官員熱烈地歡迎他,官府的迎接隊伍排了好長,場面相當浩大。
當朱買臣的轎子到達的時候,他在轎子里遠遠就看見自己的前妻和她的現任丈夫在路邊修路,一副很落魄的樣子,一看就知道家境相當不好。朱買臣想起了往日舊情,便派人把他們請到后面隨從的車子上,同時給他們安排生活。妻子羞愧不已,竟然在一個月之后自殺了。
朱買臣的做法看似“大氣”,實則很草率,他的妻子并不是那種貪圖富貴的人,當年夫妻離開并不是為了錢財,而是因為朱買臣高聲吟唱讓她很難為情,她是在意“面子”才離開的。當朱買臣功成名就的時候,當眾請她上車,在妻子看來是一種羞辱。當然,朱買臣妻子的做法實在不妥,讓人惋惜,她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應該喪失理智去自殺。
有理不在聲高,我們遭到羞辱的時候千萬不要喪失理智,做出錯事。被人瞧不起是生活中常有的事情,我們不應該自暴自棄,應該把它轉化成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實現自我是對羞辱我們的人的最好回報。
心靈茶社
不管別人用怎樣的話語羞辱我們,我們都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能喪失理智。如果勃然大怒,做出偏激的言行,就會讓羞辱我們的人占上風,而且會引起其他人的注意,達到羞辱我們的目的。
別在生氣時做決定
幾乎所有的罪犯都會后悔自己當初的行為;幾乎所有的刑事案件都是在生氣的時候做了一個不理智的決定而發生的;幾乎所有的囚犯在接受采訪的時候都會說“如果當時……”事實上,人的本質都是善良的,真正兇神惡煞、殺人為樂的人基本上不存在,從這種意義上講,在生氣的時候能否擁有理智將從根本上影響人的一生。
人是有情感的動物,生活在愛恨情仇交織中不斷地去選擇,有些選擇是無關痛癢的,有些選擇則是至關重要的,一不小心就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錯誤。
因為生氣和憤怒而做出錯誤的選擇,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發生過。如果你沒有被自己錯誤的決定所傷害,就應該感到慶幸。我們要想把握自己的一生,讓自己的人生不偏離軌道,就應該時刻記住一句話:生氣和憤怒時,你的行為幾乎都是錯的。
有一個男人,他的老婆生孩子的時候難產死了,撇下男人和孩子,幸好男人家里有一條聰明能干的狗,在男人外出掙錢的時候可以幫他照看孩子。
有一天,男人從外面回家了,他的狗趕緊跑出來迎接。男人見狗滿嘴是血,頓時一種不祥的預感涌上心頭,于是趕緊走進屋里找自己的孩子。男人走到床邊,一看床上沒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地上有一攤血,心想肯定是狗由于獸性發作把自己的孩子給吃掉了。男人盛怒之下便拿起棍子往狗身上一頓猛打,狗慘叫了幾聲,并沒有躲避,被男人給活活打死了。
在男人把手中的棍子仍在地上,抱頭痛哭的時候,孩子哭著從床底下鉆了出來,這時候,男人才意識到自己錯怪了自己的狗,于是四下查看了一下,他發現在床頭躺著一條狼,已經被活活咬死了,再看看自己心愛的狗,發現它的后腿已經被咬成重傷。
原來,在男人外出的時候,有條狼想進屋偷吃孩子,于是狗沖上去與狼撕咬,最后把狼活活咬死,保住了孩子的性命。男人知道真相后悔恨不已,抱著自己的狗號啕大哭,可是一切都晚了,狗的身體正在慢慢變涼。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令人心寒的悲劇呢?究其原因,男人被強烈的生氣和憤怒沖昏了頭腦,喪失了理智,以至于把自己最初的判斷和自己的猜想當成事情的真相。其實,這是人的一種通病,據心理學家測算,人在憤怒的時候智商只有原來的一半,所以,在憤怒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做出非常愚蠢的決定,并認為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其實這個時候的行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犯了極端的錯誤。
很多人為自己的一時之氣而斷送了一生,比如馬加爵,一氣之下殺死四名自己的同學,這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所以,我們在生氣和憤怒的時候一定不要做任何決定。
有一天,美國陸軍部長走進總統林肯的辦公室,氣呼呼地說:“竟然有一名少將用侮辱性的話說我偏袒有些人。”
林肯讓陸軍部長消消氣,然后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他寫一封內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個侮辱自己的家伙。于是,陸軍部長聽從了林肯的建議,立刻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的信,然后讓總統看一下。
“寫得很好!”林肯連聲稱贊,“要的就是這種效果,這種人就應該好好臭罵一頓,你寫的真是太好了。”
當陸軍部長準備把信裝進信封的時候,林肯叫住了他,問道:“你這是要干什么?”
“我把信給那個家伙寄過去啊。”陸軍部長有點摸不著頭腦。
“不行,這封信不能寄給他。快把它扔進爐子里燒掉!”林肯大聲說,“生氣時做出的決定是不妥當的,凡是生氣時寫的信,我都是這樣處理的。你的信寫得很好,寫信的時候你已經為自己出了一口氣,現在是不是感覺好多了?請你再消消氣,問問自己的胸懷到底可以有多寬廣,然后再寫信寄給他。”
人生在世,難免會有誤解或受氣的時候,如果把這種不滿情緒全部堆積在自己心里,就會給自己造成一定的傷害,因為那是在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如果在氣頭上進行反擊或者報復,就會做錯事,因為人在生氣的時候會忽略別人的優點,只看到別人的缺點。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生氣和憤怒的時候可以嘗試一下林肯的做法,通過寫信的方式把自己心中的怨恨發泄出來,讓自己的心理得以舒緩,這時正如林肯所言:“寫信的時候你已經為自己出了一口氣,現在是不是感覺好多了?請你再消消氣,問問自己的胸懷到底可以有多寬廣。”
歌德有一天在公園散步,迎面碰到了曾經給他的作品提過尖銳批評的評論家,評論家看到歌德就大叫:“我從來不會給傻子讓路!”歌德努力控制自己,幽默地回應道:“我與你相反。”邊說邊讓到一旁。歌德的忍讓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顯示了自己心胸的寬廣。
無獨有偶,清朝有一個“六尺巷”的故事。宰相張英與一名葉姓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是鄰居,并且要同時建房,于是為了爭地皮而發生了爭吵。張老夫人寫信讓張英出面,沒想到只收到一封信:“千里家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見兒子言辭有理有據,就立即把墻主動退讓三尺,葉家見張家退讓,也退讓了三尺,于是形成了“六尺巷”。由此可見,克己忍讓、制怒控慍是一種高尚的美德,當我們與周圍的人發生誤解的時候,不妨學學前人的做法,退一步海闊天空。
生氣和憤怒的時候,行為幾乎都是錯的,所以生氣的時候盡量不要做決定。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盡量讓自己不生氣,正如《莫生氣》中唱的:“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鄰居親朋不要比,兒孫瑣事由他去。吃苦享樂在一起,神仙羨慕好伴侶。”
心靈茶社
適當地發泄情緒可以緩解心理壓力,但是處理不當就會忘卻自我、喪失理智。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容易沖動,一旦生氣或者憤怒,就會把理智拋在一邊只憑一時的想法和情緒辦事,結果釀成難以挽回的局面,后悔也晚了。所以,我們在生氣和憤怒的時候,不要輕易做決定,不要輕易去做事。
別讓憂郁淹沒你
生活中,有些人總是悶悶不樂,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臉上總是帶著一副很憂傷的表情,同時,還消極悲觀,這種狀況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憂郁。當下,憂郁已經成為困擾當代人類的一種“文明病”,唯有自己能治好這種病。
有人把憂郁產生的根源歸結于生活節奏快、社會壓力大、競爭激烈,其實,內心因素才是主要原因,這些只不過是促進了心理因素的發生而已。人生多多少少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既然躲避不了,憂郁就會在人脆弱的時候乘虛而入,也就是說,憂郁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產生,它不僅產生在一個人痛苦的時候,也有可能產生在一個人功成名就的時候。每個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都曾與憂郁相逢過。
小劉出生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十五歲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縣里的高中,壓力也頓時大了不少。面對大量的高中課程,小劉有點不適應,面對鄉村和城市的環境巨變,小劉也不適應,于是,他開始失眠了,并且越來越嚴重,到最后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還睡得不踏實,宿舍有一點動靜他就會醒來。
為了維持正常的學習,小劉不得不吃安眠藥,但是,一直吃藥副作用越來越突出,又不得不停止吃藥,失眠癥狀再次加劇。同時,他的心理也發生了變化,原本開朗的他變得孤僻了,情緒越來越差,成績也下滑得很厲害。每當上課的時候,小劉就拼命提醒自己要專心聽講,但是越提醒自己,注意力越沒法集中。
到了高三的時候,小劉的腦子中基本上沒了思維,整天都精神恍惚,每次考試的時候,一看到試卷就腦中一片空白,然后呆呆地坐在考場里,直到考試結束。
第一次高考失敗以后,小劉選擇了復讀,令人驚喜的是,復讀的一年中,之前的那些癥狀都消失了,他不再失眠,不再情緒低落,成績上升很快,并且當年就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
進入大學以后,小劉以為憂郁已經遠離自己,然而,到了大三,噩夢再次來襲,失眠的癥狀又出現了,那段日子里,只要不睡著,小劉的心緒便在絕望和悲觀之中,即便看見路邊有一個乞丐,他也會想想自己會不會落個和他一樣的下場。最絕望的時候,他走到了教學樓的樓頂,一只腳踏在邊緣,但是幸而退了回來。
小劉痛不欲生,于是走進學校的心理輔導室,在心理老師的指導下,小劉住了一段時間的院,在接受心理治療和醫院治療的過程中,小劉哭過兩次,每次都哭得“驚天動地”。通過放聲大哭,小劉內心的壓抑得到了釋放,病情開始好轉了。
憂郁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情緒,如果我們對這種情緒不加以管理,而是任由發展,就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憂郁不能得到及時的控制和治療,會產生自殺的想法。憂郁患者總感覺著生活到處都是不如意的事情,活著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折磨。案例中的小劉無疑是比較幸運的,他通過醫生的指導和治療從憂郁中走了出來。如果一個人感覺自己有了憂郁的表現,就一定要及時調整自己,盡快把憂郁消除在輕度狀態,可以從以下三個步驟著手來消除憂郁:
一、首先要明確并承認自己精神上已經出現了憂郁情緒,要隨時留意憂郁的發展情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沒有與平時不一樣的地方,注意自己的身體有沒有不適。
二、每當自身有變化或者出現異常情況的時候,我們應該及時識別,最好用筆記錄下來自己的變化,并盡快找到解決方案,然后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修正自己的方案。
三、為了避免憂郁情緒的持續存在或發展,我們應該有所行動。比如,我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能得心應手的話,可以嘗試學一門課程提高一下自己的業務水平,或者嘗試找一份新的工作,還可以通過計劃一些其他的活動來豐富自己的生活,只要能有效避免憂郁情緒的發展就好。
總之,當一個人感覺自己已經憂郁的時候,就應該盡力做點什么來控制一下這種情緒的發展。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有時候會讓人感到疲憊,但是這樣做可以消除憂郁情緒,可以讓生活變得充實而美好。
當憂郁情緒纏繞自身的時候,可以通過改變心態和發泄來調節。改變心態就是要求我們要凡事順其自然,尋求心理的平衡,讓生活保持一定的彈性,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去強求,也不奢望那些不切合實際的生活方式。發泄是指,通過訴說或者大哭的方式把心中積壓的壓抑感釋放出來,這樣就拋開了心理上沉重的包袱,“歸零”藝術會讓我們活得更輕松。
心靈茶社
當我們受到憂郁情緒困擾的時候,只要改變自己的心態,讓自己的內心保持平衡、平和、樂觀,就可以把憂郁擋在自己身體之外,擋在自己生活之外。當憂郁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健康的時候,就應該及時就醫,通過心理醫生和醫院的治療使自己的身心逐步好轉。
智者之道,吾日三省吾身
很多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去怪罪別人,把責任歸結于別人,開始抱怨別人,很少有人檢討自己,因為怪罪別人遠比檢討自己要容易得多。生活中沒有一帆風順,我們偶爾抱怨一下是很正常的,但是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怪罪別人會讓周圍的人遠離自己,使不懂得檢討自己的人成為孤家寡人。
當我們遭遇挫折和不公平待遇的時候,難免會生氣,并以此警告別人不要招惹自己。不過,當一個人不斷地怪罪別人的時候,就會讓人產生反感,繼而產生負面效果。
小王是一家食品公司的銷售人員,他的業務能力很強,屬于公司里比較精明能干的人物,經常幫助銷售部經理制定一些銷售計劃,自己的業績也是公司里最好的。但是,小王與同事之間的關系處理得不是很好,因為他脾氣暴躁,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兒與同事鬧矛盾,工作中出現了錯誤就把責任歸結于別人。
小王心情好的時候會和同事們在一起說說笑笑,一起去吃飯,一起去打球,可是,如果有哪一位同事沒有照顧到小王的情緒,或者無心說了一句開玩笑的話,小王就會頓時板起臉,或者轉身就走,或者與同事爭吵一番。時間一長,公司里的同事開始漸漸地疏遠小王,都不愿與他有過多的交往。
發脾氣是人們對客觀事物不滿而產生的一種情緒反應,是由外在刺激引起的,屬于一種正常現象,就像案例中的小王。但是,有些事情在一般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值得計較,更沒有必要為之生氣。所以,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要多檢討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少生氣,才會發現生活是美好的。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不以我們的意志而改變的,比如,老板經常出爾反爾,當我們因此受到損害的時候,唯一能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脾氣和心態,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我們應該檢討自己,哪怕我們沒有一點兒責任,但是我們受到損害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防范好,我們應該對自己負責任。
有一位哲學家,有一天,他問自己的一個學生:“如果你在家里同時養了魚和貓,有一天你出門了,回來后發現貓把魚全部吃掉了,你覺得應該怪誰呢?”
學生說:“是貓吃了魚,當然應該怪貓啊。”
哲學家笑了笑,說:“當然了,貓是有主要責任的,當然應該怪它,但是,除了怪貓,你更應該怪自己。貓吃魚是自然的規律,每個人都知道,你明知道貓會吃魚,卻不做任何防范工作,所以導致貓把魚吃了。這樣一來,事情的責任完全在你。同樣的道理,你明明知道每個人都是有弱點的,但是做事的時候不加以防范,吃虧后就不要怪別人,要多檢討自己。”
這個故事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卻告訴我們一個哲理,使我們受用一生。很多人在遭遇不順心的事情或者做事失敗的時候,都會努力為自己開脫,想把責任推給別人或所處的環境,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經常會生氣或者憤怒。如果凡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多檢討自己,事情就沒有我們想的那樣壞。怪別人是一種無能的表現,我們應該多檢討自己,讓自己冷靜下來,好好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去找補救的措施。
小李是一家大型商場的服裝導購員。有一天上午,小李剛剛值班就碰到一個女顧客來退衣服。那位女顧客拿來的衣服的衣角上有明顯的折痕,一看就知道是導購員當時沒有看出衣服存在缺陷就把它賣給了顧客。女顧客很生氣,粗聲粗氣地對小李說:“你看看,你們商場就拿這種貨糊弄人啊,這么大的問題怎么可能沒有發現,你們導購員的素質也太差了。”
小李沒有說什么,看了一下衣服的保修卡,發現那件衣服已經超過了“一周內退貨”的期限,按照商場的規定是不能退的,只能換。女顧客感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害,不想再要商場的衣服,于是不依不饒,執意要把自己的衣服退掉。小李開始道歉,說自己沒有權利不按商場的規定而擅自做主,不管小李怎樣道歉都不管用。
小李知道自己碰到了一個比較難纏的客戶,為了不讓爭吵繼續下去,她便溫和地對女顧客說:“非常抱歉,這件衣服賣給您的確是我們商場工作人員的失誤,但是,您的衣服已經超過了退貨期限,按照規定是不能退貨的,我們會給您換一款同樣的衣服。如果您執意要退的話,干脆這樣吧,您把這件衣服賣給我,你看如何?”
就在小李準備掏錢的時候,那位女顧客的臉紅了,終于同意換一款同樣的衣服。
顯然,小李的自我檢討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讓那位難纏的女顧客把怒氣壓下去,如果她堅持是女顧客自己沒能在退貨期限內來,所以錯不在商場和導購人員而不予退貨,就會激化矛盾,由此看來,自我檢討的力量是很大的。
發脾氣既傷害自己又傷害別人,同時會讓周圍的人感覺我們是缺乏素養的人,與其把自己氣量狹小的一面展現給別人,不如多檢討自己,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自己發脾氣。
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從來不發脾氣的人,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克制自己,讓自己盡量不要為了生活中的瑣事而發脾氣。要想做到不為生活中的瑣事發脾氣,我們就應該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水平,學會忍耐,不為小事而計較個人得失,多檢討自己,少怪罪別人。
心靈茶社
當我們感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我們應該從自己身上多找找原因,不應該一味地怪罪別人,檢討自我是一個人有素質的表現,通過檢討自己我們能更全面地分析問題,找到解決辦法。
君子之道,人不知而不慍
生氣是一種人人都會有的情緒,就像人的影子一樣,每時每刻都與人相隨,我們能在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體驗到它的存在,并能感知它給身心帶來的變化。
每個人對生氣情緒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生氣情緒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如果我們對生氣情緒的產生和發展有一定的認識,就能把握自己的生氣情緒,讓自己多一份忍耐,多一份快樂。
唐代宰相婁師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任職。在弟弟臨行之前,婁師德把弟弟叫到自己跟前,對他說:“我的能耐不是很大,但是當上了宰相,現在你又要去都督府上任,咱這一家人得到的皇恩太多了,肯定會有人嫉妒。你該怎樣面對呢?”
弟弟回答道:“如果有人往我臉上啐唾沫,我就自己擦掉,絕不會多說一句話。”
婁師德說:“我知道你會這樣說,但是,這也是我最擔心的。別人往你臉上啐唾沫,說明他很生氣,如果你把它擦掉,就是抵擋了別人的發泄,這樣做不好。唾沫不去擦也會慢慢變干,倒不如笑著接受。”
婁師德與弟弟的對話有開玩笑的成分,意思卻非常明確,就是凡事要忍耐,不能與別人針鋒相對,不然就會激化矛盾,產生嚴重的后果。
生氣其實就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我們何苦要生氣呢?不在意它,它就會自動消失。
在法國,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名警察來到一家煙酒超市,準備進去買煙。就在這時,一個乞丐走到他面前,向他要煙吸。警察就告訴乞丐自己也沒有煙了,正準備進去買煙。乞丐很高興,認為警察買煙后一定會給自己。
警察進了超市,當他拿著煙出來的時候,乞丐又上前去要煙。警察沒有給他,于是發生了爭執,雙方情緒慢慢變得激動起來。
警察不能忍受自己在大街上遭到一個乞丐的辱罵,就掏出手銬,對乞丐說:“如果你再這樣無理取鬧,我就把你抓起來。”
乞丐看了一眼手銬,嘲笑道:“你是警察就能這樣嗎?有種你就把我銬起來!”說著就把雙手伸到警察面前。
警察并沒有銬乞丐,而是給了他一拳。乞丐也毫不相讓,兩個人扭打在一起。圍觀的人見狀,趕緊把他們拉開,并勸他們不要大打出手。
被勸開后的乞丐罵罵咧咧地走了,邊走邊喊:“混蛋,警察就了不起啊,有種把老子抓起來啊。”警察很生氣,已經失去了理智,拔出槍就沖了上去,朝乞丐連開了三槍,乞丐倒在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殺人罪”判處那個警察30年的徒刑。
乞丐死了,警察被判30年徒刑,起因只是一支香煙,生氣是導致事件發生的罪魁禍首。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有些人因為一點小事兒引發爭吵,生氣的時候不能控制自己,由于沖動,把小事兒演變成流血事件。還有時僅僅因為他人不小心碰了我們一下,或一句話不恰當,就引起沖突,引爆一場激烈的口戰。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當別人給自己不良刺激的時候,難免會生氣,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本能和心理反應,但是,我們不能放縱自己的生氣情緒,因為它會使我們喪失理智,不計后果地行事。
因此,做事的過程中遇到人際矛盾時,一定要克制自己,要忍耐別人的挑釁,如果意氣用事就會產生嚴重的后果。俗話說,“忍一忍心平氣和,退一步海闊天空”,生氣時一定不要輕易行動。
從前,有一個婦女,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就會很生氣,因此,與鄰居的關系搞得很僵,這讓她很惱火,但是一時又改不掉自己愛生氣的毛病,于是就整天悶悶不樂的。
有一天,她和一個好友聊天,就把自己心中的苦惱告訴了自己的好友。好友聽完她的訴說,就對她說:“我聽說南山上那個寺院有一位得道的高僧,他很有智慧,能幫人消除很多煩惱。”
婦女聽了好友的話,于是找到那個得道高僧,說:“大師,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動不動就會生氣,你能告訴我怎么改變一下自己嗎?”
“施主請跟我來!”高僧說完,帶著婦女來到一個小柴房門口,“施主請進!”
婦女感覺很好奇,雖然她搞不明白高僧到底要做什么,但還是硬著頭皮走進了小柴房。就在婦女進入的時候,高僧迅速把門在外面鎖上,然后轉身走開了。
婦女見高僧這樣對待自己,就氣不打一處來,大聲喊叫:“你個臭和尚,算什么得道高僧?干嗎把我關在這個破屋里?趕快放我出去!……”
婦女罵了很久,高僧始終沒有出現。婦女就由罵改成了哀求,但是高僧好像沒有聽見一樣,依然沒有出現。最后,婦女沒有力氣了,變得沉默了下來。就在這個時候,高僧走到柴房門口,問婦女:“施主,你還生氣嗎?”
婦女有氣無力地回答說:“我是自己生自己的氣,沒事兒干,非要跑到這種鬼地方受罪。”
“一個連自己都不能原諒的人,怎么會原諒別人呢?”高僧說完,又離開了。
過了很長時間,高僧又來到柴房門口,問:“施主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婦女回答道。
“為什么?”
“生氣又有什么用呢?”
“你的氣并沒有消失,而是你把它壓在心里,你出來以后仍然會劇烈爆發。”高僧說完,又離開了。
當高僧再一次來到柴房門口的時候,還沒等他說話,婦女就立即說:“我真的不生氣了,因為我不值得生氣。”
“哦,你還知道自己不值得生氣,說明你自己心里有衡量,還有氣根在。”高僧笑著把婦女從柴房放出來。婦女連忙問:“大師,人為何會生氣呢?”
高僧拎起地上的一只木桶,把里面的水倒在地上。婦女想了一會兒,然后叩謝高僧,回家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是別人傷害了自己,但是我們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難道我們生氣都是別人的錯嗎?仔細想一下,只要我們把心中的怨氣倒出來,就不會那么容易動氣了。生氣傷害的是我們自己,其實讓我們生氣的人已經忘記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了,是我們自己抓住不放,摧殘自己。
事情往往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糟糕,生氣只會讓事情變得更壞,我們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樂觀的人懂得選擇與放棄,所以他們能擁有快樂的生活。
少點生氣,多點微笑,不再為生活中的小事兒而斤斤計較,不再為過去的事情耿耿于懷,我們自然會擁有快樂的生活。一味地抱怨和生氣只會傷害我們自己,我們應該擺正自己的心態,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心靈茶社
我們在生氣的時候就等于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其實別人早已經忘記了不愉快的事情,我們為何抓住不放而傷害自己呢?生氣會使我們失去理智,對解決問題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