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回合,可以說是戰平。蕭望之剛開始呢被坑害了,但是事發之后漢元帝對于石顯是憤怒不已,咱就算關系好,你也不能這么騙我呀,石顯也被劈頭蓋臉地罵了。
石顯:世上無難事,只怕無賴人。
不久之后,他又發動了對蕭望之的彈劾。
這次沖突蕭望之沒有得到任何補償,反而因為漢元帝不愿意承認錯誤被貶為庶民,漢元帝呢,畢竟顧念師生情,想了想又把關內侯給了蕭望之,還打算重新任用蕭望之做宰相。
誰知道,蕭望之的兒子看不下去了,直接就給皇帝上書說這個蕭望之是被誣陷的,要給爹爹平反。看起來他是孝順,實際上他是害人,你爹爹對于朝政沒有你清楚嗎?
漢元帝:我不要面子的嗎?你說我冤枉好人。你讓我怎么跟群臣交代?我總不能承認我錯了吧。
蕭汲:我說的又不是你。我說的是某某某。
漢元帝:你這么一說,罪魁禍首就是我啊。
石顯他們下手了:“皇上,你看看,這些人竟然說您判錯了,這一定是那老狐貍的主意!”
漢元帝也很惱怒,但是顧及師生情嘛:“要不算了吧,小孩子不懂事。這不一定是蕭望之的主意。”
石顯:“不行不行,王子犯法和庶民同罪。雖然他是大臣,但是他也要受到懲罰。”
漢元帝慢慢動搖了:“可是蕭望之是我師傅啊,他受不了刑怎么辦?咱也不是想把他弄死吧。”
石顯:“他上次自殺了嗎?沒有。這次一樣的。他死不了,你放心吧。”
漢元帝就下了個命令,又把蕭望之抓了。
蕭望之見了,自殺而亡。
哪有人受得了兩次氣,漢元帝也太年輕,他根本就不懂背后的利益關系。
看起來是朝廷黨派相爭,其本質是儒法之爭。
可以看出,蕭望之是儒學代表人物,但是漢宣帝留下的石顯等人使用的都是極其嚴苛的法家手段。
在漢元帝這個糊涂蟲不明是非的情況下,石顯他們玩弄規則更加便利,也就大勝。
不久之后,石顯就任中書令,成為了中樞人物。
那么這種人在位,其政策也會跟著他的方向進行變化,政策也趨向嚴苛化,制度化。不過漢元帝自己畢竟是在儒學生里面冒出來的,他還是要求學生學習儒家經書,稍微緩解了一下這種趨勢。
不過石顯可沒有停下腳步,他所要做的是保證自己的完全強大。
當時漢元帝的輔政大臣還有好幾個呢,周堪就是一個,還有我們熟知的劉向。這些人都是站在蕭望之那邊的。敵人的朋友就是敵人。
漢元帝將周堪升為光祿勛,然后周堪把他弟子—張騫孫子張猛任命為給事中。
石顯自然就慌了,這些人全是和他作對的,他就整天和皇帝吹風,最終漢元帝又犯糊涂,把這幾個人貶了下去。那么事情就不可收拾了。
這時候,地震日食頻頻發生,漢元帝就問匡衡:“你覺得這是怎么回事?”
匡衡其實知道這和人事沒什么關系,但是還是疑神疑鬼地說:“這個是因為朝廷內部有奸臣啊,是因為在高位的人不正直啊。”
匡衡這些話說得太清楚了,漢元帝卻只會點了點頭,然后離開了:“好的好的,我懂了,要修修德行。”他可能還覺得是自己德行不夠,因為最高位的不是自己嗎?
匡衡估計也是大眼瞪小眼。難道一定要挑明了說嗎?可是誰又敢去挑明,蕭望之的例子還在那兒。
幾年之后,災禍沒有減除,漢元帝又想起了周堪他們,就重新任用他們。
不過好景不長,周堪得了病,說不出話,不久之后死了,而張猛最終也被逼死,氣的個劉向是暴跳如雷啊。
但是事情是總會敗露的,紙是包不住火的。慢慢地,漢元帝發現這個石顯不是個好東西,翻弄朝政,就想收拾他。
那么漢元帝能不能成功?石顯又會做出什么對策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