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科技進化論(《21世紀商業評論》2021年第8期)
- 21世紀商業評論
- 5字
- 2021-09-24 12:02:47
一、Cover 封面
法律科技劍指何方
一定會有百億級公司跑出來。
“法律科技”這個說法早年是沒有的,之前行業內討論比較多的是“法律+互聯網”或“互聯網+法律”。從2013年開始有相應的提法,直到最近幾年行業才統一認知。
就國內市場而言,法律科技領域頭部企業有20多家,涉及各個領域,包括智慧法院、數字化律所、電子合同、區塊鏈公章等,均屬于法律科技范疇。
法律科技的核心,是以技術驅動改變傳統法律行業的業態??v觀過去七八年時間,古老的法律行業與互聯網新技術的融合經歷了三個階段,聯系亦愈加緊密。
第一階段是信息數字化,早已完成;第二階段是流程數字化,包括政府服務數字化及企業數字化等,都在進行標準化、數字化改造。
目前已進入第三階段的業務數字化。比如,之前老百姓打官司,需要親自跑到法院立案,現在通過互聯網渠道實現在線立案;律師事務所向人們提供的法律服務,在沒有數字化改造之前,委托人無法知曉服務進度,現在通過搭建信息系統,法律服務過程更加透明、公開、公正,群眾滿意度、律師公信力都得到大幅提升。
提升效率
有了法律科技的助力,法律工作者很多重復性工作可以讓機器替代完成,節省大量人力成本。比如,律所幫助銀行做的信用卡批量業務,智能審判系統可以自動生成訴狀、證據清單、證據以及標準化的判決書。
在一些法律科技領域,科技甚至勝過人力。以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為例,包括商標、專利、版權等,國家越來越重視,企業的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
我們現在從源頭解決問題,將知識產權數字化。比如,企業注冊自己的商標,可能存在相似情況,靠人工去檢索,不僅效率低下,成功率也不高。現在通過人工智能學習及大數據分析,對國家知識產權局已公布的數千萬個商標,通過數據對比找出相應規律,依靠人工智能法律科技,把商標注冊成功率提升至80%,還能對其進行優化,降低產生糾紛的概率。
對于中小企業應收賬款回收難問題,我們律所和銀行合作做了一個數字模型,對企業應收賬款(不良資產領域)由企業上傳合同、發票、交貨憑證、已付款憑證及對賬單等進行審核,確認是否構成一個有效的債權憑證,再通過在線委托律師簽發律師函。
根據我們的統計數據,企業不良資產(應收賬款)回款率已經達到30%以上,從而避免后續法律糾紛,節省司法資源,實現訴源治理。
律師行業自2014年開發引入法律科技以來,最直觀的感受是提升效率、規范、安全和服務品質,客戶滿意度也得到有效提升。
目前,法律科技正在進入細分市場賽道,主要圍繞三大生態系統:第一是以法院為中心的生態系統,第二是企業生產經營數字化生態系統,第三是以律師為主的法律服務生態系統。
法律科技的應用最終一定是業務數字化,包括司法數字化、企業數字化及律師行業數字化等各個應用領域。對從業者而言,首先,要完成信息化,如果信息化都沒完成,不可能進行數字化;其次,要對流程進行改造,包括內部管理、客戶信息傳遞等方面完成數字化改造;最后,要在業務應用層面對各個環節進行升級改造。
資本助力
目前,國內法律科技發展仍存在一些挑戰。頭部的法律科技公司不多,很多中小型法律科技公司想借助資本力量發展壯大,但不管是私募基金還是政府產業基金,早年對其重視程度是不夠的。這導致行業內很多公司,規模普遍偏小,技術含量不是很高,沒有很多財力物力去研究核心的技術。
最近幾年,杭州、深圳、北京、四川等地出臺了一些法律科技園區的扶持政策。國家提倡發展數字經濟,加強法律科技園區的建設和培育,最終目的是幫助企業實現安全以及合法合規經營,相關部門應給予重視。
法律科技是最近幾年涌現的新賽道,機構投資者和政府產業基金也可多加關注,它本身是“硬科技”,特別是對區塊鏈法律科技的應用,在未來10年將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建設人民法院司法區塊鏈統一公鏈平臺,一些符合認證要求的區塊鏈存證公司,今后可通過最高院的“司法鏈”接入系統,從而讓數字證據更好地發揮作用?,F在,很多數字證據需要到公證處進行公證,不僅費時費力,而且一定不是長久之計。
學術研究層面,我們和中科院軟件研究所區塊鏈應用實驗室合作,開展區塊鏈技術人才培養和認證工作。同時,我們和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正在籌建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從法律科技的學術和基礎研究領域,幫助法律科技公司做一些基礎研究,進而提升中國法律科技的綜合實力。
未來,法律科技行業中一定會有百億級體量公司從賽道中跑出來。我們需要探究具體的應用場景,法律科技公司最大的客戶應該是企業,國內有如此多的中小企業,助力它們完成數字化改造,離不開法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