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納稅人會計崗位實操大全(流程+做賬+稅務處理+財報)
- 會計真賬實操訓練營編著
- 1776字
- 2021-09-30 20:11:09
1.3 會計科目及會計信息要求
會計科目的設置和維護應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以及《企業會計準則》和業務核算的需要,根據資產、負債、成本、所有者權益、費用、收入等要素選擇適合本企業的會計科目,會計科目應在不同會計期間內保持一致性。
1.3.1 會計科目的設置
在一個會計年度內,對已經存在發生額的科目,一般情況下不允許再增加明細科目。
一級科目(總賬科目、總分類科目)一般由財政部統一制定,二級科目(明細科目、明細分類科目)以及明細科目的設置應當符合企業適用的會計準則規定。會計信息系統中的會計科目編碼位數設置為12位,比如,一級科目“1122應收賬款”,二級科目“1122-01應收賬款-商品款”,三級科目“1122-01-01應收賬款-商品款-甲商品”,四級科目“1122-01-01-01應收賬款-商品款-甲商品款-折扣”,其中二級科目可以設置到99,如“1122-99應收賬款-其他”。
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一般納稅人企業可參考表1-3設置會計科目。
表1-3 企業會計科目明細賬戶設置

續上表

續上表

續上表

續上表

續上表

續上表

續上表

續上表

續上表

續上表

續上表

續上表

續上表

續上表

續上表

注*: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應用指南2018)》,增加一些會計科目,如“合同履約成本”“合同履約成本減值準備”“合同取得成本”“合同取得成本減值準備”“應收退貨成本”“合同資產”“合同資產減值準備”“合同負債”等,但沒有給出相應的科目代碼。
1.3.2 企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
1.可靠性(強調真實)
(1)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將符合會計要素定義及其確認條件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等如實反映在財務報表中,不得根據虛構的、沒有發生的或者尚未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則的前提下,保證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應當編報的報表及其附注內容等應當保持完整,不能隨意遺漏或者減少應予披露的信息,與使用者決策相關的有用信息都應當充分披露。
(3)包括在財務報告中的會計信息應當是中立的、無偏的。如果企業在財務報告中為了達到事先設定的結果或效果,通過選擇或列示有關會計信息以影響決策和判斷的。這樣的財務報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2.相關性
(1)預測價值。
如果一項信息能幫助決策者對過去、現在和未來事項的可能結果進行預測,則該項信息具有預測價值。
(2)反饋價值。
一項信息如果能有助于決策者驗證或修正過去的決策和實施方案,即具有反饋價值。把過去決策所產生的實際結果反饋給決策者,使其與當初的預期結果相比較,驗證過去的決策是否正確,總結經驗以防止今后再犯同樣的錯誤。反饋價值有助于未來決策。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清晰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1)同一企業不同時期可比(縱向可比)。
會計信息質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
(2)不同企業相同會計期間可比(橫向可比)。
會計信息質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業同一會計期間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業按照一致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要求提供有關會計信息。
5.實質重于形式
如果企業的會計核算僅按照交易或事項的法律形式進行,而這些形式又沒有反映其經濟實質和經濟現實,那么,其最終結果將不僅不會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反而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
6.重要性
在實務中,如果會計信息的省略或者錯報會影響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據此做出決策的,該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應用需要依賴職業判斷,企業應當根據其所處環境和實際情況,從項目的性質和金額大小兩方面加以判斷。
7.謹慎性
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8.及時性
在實務中,為了及時提供會計信息,可能需要在有關交易或者事項的信息全部獲得之前即進行會計處理,這樣就滿足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要求,但可能會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如果企業等到與交易或者事項有關的全部信息獲得之后再進行會計處理,這樣的信息披露可能會由于時效性問題,對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決策的有用性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