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R精英必備的心理學常識
- 高曉紅
- 1601字
- 2021-09-30 19:25:54
1.5 考驗承受力:委屈和眼淚
韋伯定律告訴我們,對方對你要求越少,心理上獲得的回報就越大,因此你將更容易獲得對方的好感。你對別人的要求少,對方給予一點點關愛,自己也能高興不已。如果一個人第一次受到的刺激較大時,以后再次遇到突如其來的打擊帶來的傷痛便不會如第一次那般深。強大的心理是接受了n次刺激之后形成的。
年末正值“人工荒”,Yoyo找我說了主要集中在招聘上的問題,重點是臨近年關缺人,年關快成了HR的受難日。負責招聘的Yoyo是公司老員工,對于招聘不到人早已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她告訴我每年都會這樣,我問她Rose的意見,她簡單地說早就習慣了。我向Yoyo了解到了招聘渠道的現狀:網絡投遞簡歷寥寥無幾,主動下載的簡歷,應聘者基本上都不考慮年前面試了。人才市場已進入冬眠期,現場見不到人氣了。我用余光看了下顯示器彈出的新聞,外出工作的人們如候鳥般的大遷徙回家過年。
當個人面對困難重重的現狀時,不同工作動機的人有不一樣的選擇,決定行為的是習慣問題還是解決問題。習慣問題的人在心理上喜歡尋找“安全”感,首先考慮到的是規避風險、困難、責任,總是擔心槍打出頭鳥,不是我的責任,某某也是這樣等想法,采取躲避問題的態度。習慣問題的原因可以從人是社會性動物角度考慮,與外界保持行為的一致性,不需要背負任何的道德壓力。而解決問題的人在行動上是擅于“自我突破”的,在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法中做出決策,不斷在最優方案之間做出調整。然而,在處理問題過程會出現不同的“聲音”,干擾并決定個人在組織中的執行力,意志力堅強的人才會堅持將問題解決。
我界定之前的人事部選擇了習慣問題,而我迫于重新擇業的壓力必須沖上去在崗位上站住腳,所以我只能選擇解決問題。10個項目組里只有2個項目組人員齊全,另外8個項目里面不同程度的缺人。缺人的情況有兩類原因:第一類是有計劃請假回家的員工,第二類是提出離職的員工。雖然有一個月的交接期,但都會提前休年假回家。針對第一類計劃回家的員工,若春節前沒有請假的員工,提倡公司給予一定的補貼。第二類是緊急補充的,通過渠道方面想辦法:
?內部招聘給予一定的獎勵。
?通過網站招聘的銷售在后臺數據庫幫助找一些簡歷。
?聯系第三方供應商是否有人員推薦。
?人員齊全的項目給缺人項目提供人員支持。
第一類員工處理得比較順利,部分員工利用補貼買了機票,回家交通便利的員工改坐汽車,有的員工考慮邀請父母從家鄉過來小住,趁著春節放假可以陪父母。第二類人員補充還是困難不少,好在供應商推薦了一名意向人員,項目組間做了兩名人員的調配。通過以上措施解決了五個項目缺人的問題,剩下的兩個項目各幫他們招聘一名當地的寒假實習生,處理日常事務性問題。
自我感覺完美的方案,在匆忙招聘的新人中暴露出了問題。比如新員工文化導入不夠,HR和部門跟進不夠,新人一直處在不穩定的狀態;調動的員工在新項目部缺乏歸屬感,總是想著調回原項目部。部門經理抱怨著人的問題,財務部抱怨著因補貼增加了費用的問題,所有的質疑聲都沖我而來,感覺以前人事部處理問題的方式,也不會出現這么糟糕的局面。我開始質疑自己堅持,同時也覺得委屈,曾經一段時間,百思不得其解。難道我努力達到“1”的水平比原來的“0”還要差嗎?
人生的變化發展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每一次的低谷期都是一場對承受力的考驗。解決招聘問題,我期待的是完美的結果(招聘合格人員),原因是我投入了努力,忽視了可能存在的問題(招聘效果),無意識中提升了理想結果的心理預期(成績和肯定),降低了自己對不良后果的承受力(問題和質疑)。不良后果的承受力就是我們心理閾限,心理閾限的值越低,說明承受力越大,反之承受力則越小。心理閾限跟我們事前的心理預期和遭遇刺激的經驗有關,在工作中我們需要有意識去感知自己,遇事能常跳出自我,從多維度進行客觀分析。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韋伯定律說的亦是這個道理。降低對人的期望(如上級對工作肯定時的驚喜)也會提升自我心理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