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剃頭工
剃頭工,俗稱“剃頭匠”“剃腦工”“剃頭佬”,古代也叫“薙[tì]工”“待詔”,是指專門從事理發、揀面、看耳的技術工人,屬整容行業。該行業所崇奉的宗師神為釋迦牟尼、嫘祖、呂洞賓、陳七子。
我國古代有蓄留頭發的習俗,并且由來已久。我國上古的先民一直以散發披肩為主,人民認為頭發受之父母,不能隨便剃除,故多留長發或盤之。甘肅秦安大地灣曾出土有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披發人頭形器口彩陶瓶,甘肅東鄉曾出土的人面紋陶盆殘片,青海樂都、甘肅永昌出土的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彩陶器物,均可為其佐證。
一、古代發型概況
(一)披發
從多種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出古代各民族都有披發的現象。《韓非子·說林》就有關于“越人披發”的記載。《周書·突厥傳》載:“披發左衽……猶古之匈奴。”《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宋·文惟簡《虜廷事實·披秉》載:“胡兒自古以來披發左衽,習以為俗。”清·方文詩《舟過蕪湖寄懷沈昆銅》:“四海倏披發,中原誰枕戈。”還有很多的成語,如:披毛求疵、披毛戴角、披發纓冠、披頭散發等,可以看出我國古代普遍存在披發的情況。
(二)發髻
由于披發在生活中有所不便,于是后來又將頭發編成了發辮,發辮長了拖著也不方便,又將其盤挽成結,就出現了一種新發型“發髻”。
據出土資料考證,發髻大約出現于西周,春秋之時逐漸增多,男女都喜作之,至漢代時已普遍流行。這個時期已出現了以理發為職業的工匠。僅史書中保存的發髻名稱就有十幾種。其中最有名的是“椎髻”和“墮馬髻”。魏晉時期婦女發髻有很多形制,比較著名的有“靈蛇髻”“飛天髻”“盤恒髻”等。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貴族子弟多削發剃面,那時的理發業已很發達,并出現了專職的理發師。唐代發髻最為鼎盛,留下的有關資料也很豐富,在其所載的許多發髻之中,有名的有“云髻”“半翻髻”“反綰髻”“螺髻”,等等。宋代出現了專門制造理發工具的作坊,對剃發的工匠稱為“待詔”。宋代婦女的發髻式樣雖然不如唐代豐富,但很有特色,比較典型的有“朝天髻”“流蘇髻”等。元明之際婦女的發髻樣式在高度上比唐宋時期有明顯收斂,主要發型有“挑心髻”“挑尖頂髻”“明心膽髻”等。清代發髻形制也很多,但以蘇州地區髻式最為有名,當時流傳有“揚州腳,蘇州頭”之說,其中著名的有“拖后髻”(蘇州撅、蘇州罷)和“盤心髻”(元寶頭)等。
(三)假發
在盛行高髻的時代,婦女的頭發長短、疏密成了衡量美的標準之一。一些頭發短或稀的婦女,為了使自已的發髻也能達到時尚的標準,只好利用別人的頭發來裝飾自已的頭發,這樣的頭發被稱為“假發”。假發的習俗沿用不衰,用假發梳成的發髻叫“假髻”。假髻有兩種:一種是在本身頭發的基礎上增添部分假發而梳成,一種是以金銀絲編成框架,或以木頭制成各種發髻式樣,外面裱上繒帛或涂上黑漆套在頭上即成。以假發制成的假髻,歷來都有不同的稱呼,最有代表性的名稱叫“巾幗”,至今已成為婦女的代稱。


(四)鬢發
鬢發是面頰兩旁的頭發,部位雖然很小,但是古代婦女對此非常重視,往往刻意將其修剪成各種形狀,以增添嫵媚之感。
秦代婦女鬢發多修剪成直角狀,東漢至魏晉期間多為彎曲的鉤狀。六朝時鬢發蓄長。南北朝之際最有特點的要數“薄鬢”(因其極薄如蟬翼,故又叫蟬鬢),一直至唐宋盛行不衰。唐代鬢發式樣一般都作得很大,盛唐時期多整理成尖狀,唐末時還流行一種不設鬢飾的發式,并在北宋時期得以流行,并稱為“大鬢”。晚清之際,一般青年婦女都喜歡留一綹頭發覆于額際,因其與民間傳說中的“劉海戲金蟾”中的劉海發式相似,所以被稱為“前劉海”,也叫“劉海頭”。并由此翻出許多的新花樣,如“一字式”“燕尾式”“卷簾式”等。
各朝各代,眾多發型形形色色,制作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些發型的制作不外乎兩種方法來完成:一種是自己,另一種是請職業匠師(特別是男人的頭發,不需要像女人那樣復雜,故此常需要修剪)。古人常謂:“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jī]。”
二、剃頭行業演變概況
剃頭之業,源流久遠。我國先民有留長發之俗,那時候概念中的“薙頭”“鬀[tì]發”,其實際操作時的重點是將頭發搬弄整理,剃除的工作多是予以處理多余之發和臉部汗毛(民間婦女汗毛不用剃除,只用繩線糾夾拔除,叫“絞面”),或是一些山野村民修剃短發和出家人的剃度等。
以剃頭理發整容的行業和從事這種職業的技術工,漢代之時就有了。隋唐之時已很普遍,唐·齊已《剃發》詩就有“金刀閃冷光,一剃一清涼”之句。宋代時的理發業已較發達,不但有專門制造理發工具的作坊,并出現了“理發”一詞。朱熹在注疏《詩經·周頌》中有“其比如櫛”句里說:“櫛,理發器也。”元明兩朝,百姓理發更為普遍。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題:“雖云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更是為剃頭行業增輝添色。
到了清朝,朝廷下令男子一律剃頭(留腦后之發)梳辮,理發業空前發展,到處有從事此業的“理發挑子”。如老北京當時的剃頭挑子還有“下街挑子”和“橋頭挑子”之分。下街挑子走街串巷,橋頭挑子固定在城街的大橋頭。他們的挑子,一頭是熱炭爐,上置銅盆,在挑子上的立桿上掛著象征“剃發上諭”的磨刀布,后又掛上“朝陽取耳,燈下剃頭”的招牌,另一頭是紅漆小柜,既可裝工具、錢幣,又可給顧客當作座位。這大概就是俚語“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由來了。
剃頭行業到清末民國初期,逐以“理發”二字為時髦了,并且自辛亥革命剪發剃頭起,數千年留長發(清朝為長辮)之俗消除,國人男子皆剪辮而剃頭,至此男子之頭發常需修剃,剃頭一業由此更為興盛,成為社會上普遍需要、廣泛流傳的行業。連在日本營業的中國理發師都紛紛回國開設理發店,理發工具也隨之改良。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使用新式工具理發。至于女子風行剪短發,則是在“五四運動”以后。至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后,歷代傳統的剃頭“厚背寬頁剃刀”幾乎絕跡,取代的是“洋剃刀”“洋推剪”“電推剪”“電吹風”等新式工具了。不但工具改良,工具的名類也增加了很多,而且從業人員開始有了很大的變化:該行業由過去全部男性操作而大幅度向女性轉化。
曾有很多著名人士贊頌此業,留下了不少佳句名言。如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曾題有:“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其他贊頌剃頭行業的詩詞對聯,不勝枚舉。光緒年間的世象圖繪《北京民間風俗百圖》中剃頭工被排列在第一,可見剃頭行業存在的普遍性和人們的重視,以及興盛的社會現象。
三、剃頭工行業知識與技藝
民間對剃頭行業還曾有“三子”之稱,即“店子”“棚子”“挑子”。店子指固定店鋪營業理發的;棚子指(臨時或短時期)在某些橋頭或街邊樹立支架敞棚給人理發的;挑子即挑著理發的工具擔子四處游走從業的。
傳統剃頭行業操作一般可分為修發、整發、剪發、剃發四大類型。其中服務項目包括揀面、看耳以及按摩、松筋、碼痧等內容。
修發,是指對頭發的整理修飾造型和護理。古代皆為長發披肩和挽髻盤頭,故多修飾而較少剪剃。剪發,是指將超過自己所需長度的頭發剪短。剃發,則是將頭發全部剃除成為光頭。
剃頭行業的技術和工具一般都不復雜,但歷代有很多奇異、有名的發型,要想做好,卻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民間底層社會穿梭于平民百姓之間“剃腦工”,可以說是一種簡陋且被當時人們認為是低俗的行業。但是,這種行業是每個時代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為人人有頭發,時常要剪剃,可以想象這個行業之重要及從業人員數量之龐大了。
民間常見的剃頭行業一般為三種形式:“剃莊頭”“剃客腦”和開“剃腦鋪”(“剃座腦”,現代叫“理發店”)。
剃莊頭也叫“剃包腦”。這種形式多見于鄉村,其方法是剃頭師傅與某些地方的村民事先約定好,把他們理發的事包起來,講定所包的期限(一般為一年或半年,也有幾年的)、報酬以及每月理發的次數(鄉村剃包腦一般每月是兩次)和每次理發的時間。至于報酬,錢、糧或物質抵換均可。剃這種頭最簡單,剃頭工不需要挑擔子,只用一個小木箱帶上幾件工具就可以了,至于剃頭師傅的生活,則是每個被剃包腦的人家輪流管一頓飯。
剃客腦是指剃頭師傅自已主動到鄉村去。他們挑著剃頭挑子,手執“喚頭”,一邊走一邊搖響喚頭來招攬顧客。“喚頭”為七塊小鐵板連成一串,也叫“驚閨”,搖動撞擊發出悅耳的響聲,用以招攬生意。這種形式還有個講究叫“三不鳴”,即過廟不鳴、過橋不鳴、遇同行不鳴。這種師傅隨遇而安,走到什么地方只要有人需要理發,就擔子一放,就地就人而作,按人次收錢。
開設店鋪剃腦的,其工具設備就要復雜齊備得多了。一般起碼都備有供顧客坐著舒服的專業剃頭木椅,這種木椅堅牢穩固,坐板能翻動(因前面理發的人把坐板坐熱了,把它翻過來讓后面的人坐,一來不會坐別人坐過的熱氣而感到不舒適,二來可以避免某些傳染),椅子的靠背能活動升降,可使被理發者或坐或躺,便于理發時操作,有的椅子還可以轉動。每個剃頭鋪都有釘在墻壁上的供放置工具的長案臺和大鏡子,包括被肩、刀具、剪具、梳篦、挖耳、擦刀布以及洗滌工具如水缸、灶臺、水盆、臉巾、水架、洗發用劑等,有的還備一些防暑之類的藥物,總而言之一應俱全,而且場面整潔干凈。冬天有時還要燒炭火取暖;至于夏天,過去沒有電,更沒有什么電風扇、空調,剃腦鋪會在營業間的樓椽上掛上一種用竹篾編織成的寬3~4尺、長6~8尺的很薄的“風扇”,古代叫“竹箑[shà]”,上系繩子,兩邊來回拉扯使其翻動生風取涼,以驅除暑氣。
過去經過正式拜師學藝的剃頭師傅,不僅需要講究理發技術手法精練,刀法輕快,還要通曉一些行業秘訣和行語等知識,如“十三刀半”“三十六刀半”等。十三刀半指的是:面前三刀,頭部七刀,后頸和耳根為三刀半。三十六刀半則為前六刀、后六刀、左六刀、右六刀、眉際四刀、耳際四刀、下顎二刀、后頸二刀、人中算半刀。除了這些看家常用知識,還要懂得其他有關“江湖下式”(特殊的講究技能),如:剃頭按摩的“十八般武藝”之類。
嚴格來說,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好剃頭師傅并不容易,比如老北京的剃頭師傅就不是那么簡單的。他們一般要掌握十六種剃頭的有關技能,即:梳、編、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補,統稱為“整容行業的文武百官”。
清代之時,不但剃頭行業已很興盛,還出現“文”“武”兩種幫式。文幫有剪(發)、剃(頭)、修(面)、掏(耳)一類工序,武幫則增加推(拿)、按(摩)、捶(打)、揉(捏)等項目,有的還兼治脫臼、落枕、崴腳等疾病類并懂得一些針灸知識,有的因為長期和頭面打交道、長期觀察積累,還善觀氣色面相。在大城鎮中特別是京都重鎮,文武幫理發師傅都不容易。特別是武幫,要經一定的專業培訓,才能掛牌營業,文幫雖較簡便一點,但也有諸多的講究和說法。如看耳工具就要懂得耳扒分粗、中、細;耳勺分平、扁、緊;耳毛刷分團、雜、尖;耳鉗分尖齒、平齒;耳勾分九十度角、六十度角、四十五度角,而且一般須用銀質或銅質。有的愛講究的剃頭師傅每次在使用這些工具之前還要在火上燒烤以進行消毒。
民間好的理發師傅還要具備重要的一招:松筋、放睡和看痧、碼痧
。因為松筋、放睡可以使理發的顧客舒適放松、消除疲勞;而放痧、碼痧則是一種秘技和善舉。不但可以祛邪治病,甚至可以救人性命。因為痧癥是農村暑天常見的病,尤以在烈日中暴曬的勞苦農民患者為多。每當剃頭者中暑犯痧時,剃頭師傅將患者首先打開(手法撥動)天門(頭頂前額),然后“碼”松經脈穴位,推動淤滯郁結的氣血,使患者轉危為安。
碼痧的操作部位大致為:
(1)頭頸部:額面(印堂)、鼻梁、兩頸側、頸后窩、頸前窩側。
(2)軀干部:胸部、肩胛處、背部脊椎兩側。
(3)肢體部:腋窩、膝(腘)窩。
暑天常見的痧癥有:汗痧、毛痧、暑痧、寒痧、紅痧、烏痧、瘟痧、絞腸痧等。碼痧的技術手法大致為:刮、抓、扯、挾、擠、拍、放、揪等幾種。每種技法都有其特殊操作的形式和方法,使患者通筋活絡、排瘀祛毒、氣血暢通,以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剃頭行業學徒的規矩和其他行業差不多,各地大同小異,一般期限為三年零十個月。這種手藝原不很高難,而規定期限為三年零十個月,一來是師傅這里面有點故作神秘,二來過去那個靠勞力賺飯吃的時代,多一個年青力壯的徒弟是要幫不少活、替很多力的。學徒頭兩年的工作主要是磨剃刀、幫顧客洗頭,漸漸練手替雇客剪剃粗坯。另外,有時還要幫師傅家做家務或干一些生產活。
傳統普通剃頭的工序并不復雜,一般是:
(1)初剪。將不需要的多余長發剪除,理出初步發型模式。
(2)洗頭。將剪后的頭發及臉洗干凈(過去洗滌原料為茶枯或皂角),其作用是一來可以除去汗漬灰垢使之衛生,二來使毛發濕潤容易剪剃。
(3)剃。將額、頰、臉、頸的汗毛和一些多余的頭發剃去,一般手法是從右額角開始,從右到左,從上到下施行。
(4)修剪。將頭發用推剪及撩剪整理勻齊,再以剃刀將臉部逐一清理潔凈,手法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
(5)看耳退火。看耳是清除耳孔內的耳垢和異物,退火是一種像掐痧一樣的手術,它是以推拿掐捏的方法將顧客的穴位、經絡打通放松,起到通筋活絡、氣血暢通、降火祛瘀的作用,操作程序一般為:從額到手、從手到腰、從腰到腳、從腳回到肩胛。
(6)第二次洗頭。洗凈剃后的皮垢發屑,使顧客感到干凈舒爽。
(7)整理發型,卸去圍布,理發完成。
剃頭行業雖不是什么復雜精難的大行業,但學徒們要混出“樣”來(指技術達到全面純熟的程度)也不是容易的。一是人的頭是重要部位,二是剃頭行業是一種服侍別人的職業,在傳統觀念中被看作一種低下的職業,得罪不起人,所以操作之時非常小心翼翼,學徒工更是輕易不能上崗的。這里列舉兩則有關剃頭工學徒的笑話,雖然不免是對剃腦行業的戲謔嘲笑,但更多的是作為閑遣時的一種調劑。
其一,某剃頭師傅教徒弟剃頭,以一冬瓜作示范代替人的腦袋,將瓜皮從上到下逐次剃之,將剃完,忽門外有人呼喚,師傅便將剃刀扎于冬瓜上匆匆而去。徒弟在一旁注目觀看,牢記在心。后某日,師傅又有事外出,要徒弟暫代接業務,迎來了一個剃頭的顧客。徒弟認真地將顧客的頭發剃完(倒是剃得蠻干凈)后,忽然也將手一揮,把刀扎在顧客的腦袋瓜子上。頓時鮮血直流,痛得顧客大叫大鬧。師傅及四鄰趕來,責罵徒弟,徒弟說是照師傅所教而為。師傅大驚,問其故,徒弟言及師傅剃瓜扎刀之事,弄得師傅氣急敗壞,哭笑不得。
其二,有一個學剃頭的年青人,生性馬虎,粗枝大葉,學徒時又不認真,隨隨便便。出師后,自己開了一個剃頭店。第一天迎來了第一個顧客,于是他興沖沖地拿起剃刀去給顧客剃頭。誰知,問題就來了,本來他的技術差,手法重,偏偏那位顧客的頭皮又嫩,他的剃刀一按下去,立時那位顧客頭皮上的血就泛上來,而且一刀一個準。他還真有點小聰明,急忙以扶腦袋左手的一個手指頭摁住出血的地方。誰知六刀下去,五個指頭全用上了,還少了一個出血的地方沒法摁,他慌了神,急得熱淚直流,叫道:“媽呀,剃頭這手藝怎地就這么難,我的爹媽為什么當時不多生我幾個手指頭呢?”
如今,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崇美愛俏的風氣已成時尚,美發美容自然是首選的頭等事物。現在的理發剃頭,全部都是新潮流做法,理發的店都不叫理發店了,而是叫美容院、美容美發沙龍、美容美發中心、發型設計中心、美容美發會所、美容吧、燙染吧、美容美發時尚屋等名色了。
現代的理發目的已經不是單純為了剪發、剃發,而更主要的是在于“美容”。理發行業空前興盛,而價格也水漲船高。過去理發,基本不講究什么發型,一般只有光頭、平頭和少量的“西式頭”,操作簡單,價格也很便宜,幾個銅板、一兩毛錢就夠了。如今的美容美發沙龍、中心之類的場所,去做一次什么盤、卷、拉、染、燙、焗油的名色,一次最少是幾十元、百多元,甚至幾百元、幾千元,新聞報道中還出現過超萬元的,還有“接頭發”和“種頭發”的項目,以每根頭發為計價單位。
現代社會理發行業與其他行業的地位是平等的,是每個城鎮繁興的標志和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線。
正是:匠心欲使儀容俏,巧手能教顏面新。
●○剃頭工歌謠
剃頭工歌
(一)
手藝來自嫘祖仙,剃頭行業得繁衍。
古人蓄發修顏面,漢代理發至今傳。
(二)
各朝發型多變更,清朝男子梳長辮。
民國以后剪短發,剃頭行業迅猛增。
(三)
剃頭行業事雖輕,個中名堂也難精。
類型分成文武派,武藝兼備十八般。
(四)
剃頭剪發還看耳,揀面修須整儀容。
還會秘技與絕活,放睡碼痧和松筋。
(五)
店子棚子與挑子,三子形式各不同。
挑子荷擔四鄉走,喚頭
規矩三不鳴。
(六)
愛美愛俏是天性,此業不衰長久興。
精益求精功夫細,顧客滿面生春風。
無吾《傳統鄉土行業風情俚歌集》
剃頭工
嫘歷祖師來傳度,剃頭工藝手法高。
老君賜給剃頭刀,嫘歷撿石洛陽橋。
魯班賜與洗面盆,毛蘭仙人賜手巾。
龍王賜給一盆水,果老又賜挖耳筒。
剃頭師傅手藝高,六六三十六長刀。
前六刀來后六刀,左六刀來右六刀。
眉毛彎彎八字刀,耳朵旁邊順風刀。
人中穴上一字刀,下顎彎里回馬刀。
只剃三十六刀半,還有半刀不上算。
丟刀就拿挖耳筒,挖耳筒里五條龍。
一條金龍拿手中,劉氏金定殺四門。
二條金龍拿手中,桂英下山找夫君。
三條金龍拿手中,李密投唐起反心。
四條金龍拿手中,仁貴跨海去征東。
五條金龍拿手中,羅通掃北得太平。
五條金龍盤手中,剃頭看耳最過癮。
剃頭工,有神通,還會放睡抽朘筋。
放睡醒腦又提神,十分毛病減九分。
《中國歌謠集成》
●○詩詞對聯
詩詞
插花行理鬢,遷延去復歸。
南朝·梁·何遜《照水聯句》
十日一理發,每梳飛旅塵。
唐·孟郊《長安羈旅行》
秋深頭冷不能剃,白黑蒼然發到眉。
唐·歐陽詹《山中老僧》
新剃青頭發,生來未掃眉。
唐·王建《貽小尼師》
膩剃新胎發,香繃小繡襦。
唐·白居易《阿崔》
剃發鬢無雪,去年三十三。
唐·賈島《送宣皎上人游太白》
怕見世間事,削頭披佛衣。
唐·姚合《贈盧沙彌小師》
游人來至此,愿剃發和須。
唐·韋蟾《題僧壁》
鬢發泉邊剃,香燈樹下燒。
唐·羅隱《四頂山》
霜髭[zī]曉幾臨銅鏡,雪鬢寒疏落剃刀。
唐·齊己《與崔校書靜話言懷》
半月一剃發,半年一洗浴。
宋·釋智圓《松下自遣》
已喜禪心無別語,尚嫌剃發有詩班。
宋·蘇軾《次韻道潛留別》
不用剃頭,何須澡浴。
宋·釋景深《辭眾偈》
蘭砌歡傳書種子,寶刀剃發月初彌。
宋·陳起《友人新息滿月》
老來長憶唐昌寺,剃發染衣情未磨。
宋·釋云岫《寄昌化治平和尚》
曉剃吟髭雪半零,海窗曾咒缽龍醒。
宋·王益《和梅公儀留題重光寺羅漢院贈憲上人》
架上書縱橫,鬄[tì]匠借不已。
鬄匠借書何所事?答言略看人人樣子。
清·曹德馨《某鬄匠》
削發辭家凈六塵,自家且了自家身。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
剃發盤辮不易學,刀鋒旋頂手如何。
使君忽爾轉年少,忘卻歲月苦折磨。
查加伍繪·蔣敬生文《江湖百業圖·剃頭匠》
對聯
頭等事業,頂上功夫。
手中試藝巧,頭上逞奇能。
剃頭添氣色,洗耳益聰明。
就我生春色,為君修儀容。
整容常理發,敦品重修身。
整容欣對鏡,凈發喜彈冠。
雖然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
刮來名士相看目,修得詩人自捻須。
頭顱豈肯閑中老,面目常留少壯春。
看我剃頭巧剪發,使君舊貌換新顏。
椅隨人轉精神振,鏡對目張笑顏開。
修邊幅頓添瑞色,整華容驟起春風。
每求新面從頭起,長喜春風頂上來。
莫讓時間催白發,立教春風上眉頭。
云鬢理就通身俏,華發妝成滿面春。
剪開楊柳春風舞;燙得云鬢畫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