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人工開物
  • 譚南森
  • 11319字
  • 2021-09-27 12:55:00

16 鑄匠

鑄匠,原指進行金屬冶鑄的技術工匠,廣義上指冶鑄一切金屬制品的工人,民間則一般是指鑄造犁耙等鐵制生產用具和修補鐵鍋類生活器具的工匠,又稱“鑄工”“倒鍋匠”“補鍋佬”或“镥匠”。該行業崇奉的行業祖師爺是李老君、祝融仙人、投爐神、李娥。

我國古代通稱金屬為“金”。所謂“五金”,指的是金、銀、銅、鐵、錫五種金屬,中華民族鍛鑄工藝的成就,主要得之于對五金的駕馭。我國古代的冶鑄工匠通過長期的生產實踐,創造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鑄造工藝,其中以泥范鑄造、鐵范鑄造和熔模鑄造為典型,稱為我國古代的三大鑄造技術。

我國的金屬鑄造生產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人類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發現金屬的作用,開始使用銅。隨著冶銅鑄器工藝階段的到來,標志著人類文明歷程進入一個新時代——青銅時代(包括夏商周三代)。

從考古資料可以看到,遠在三代(堯、舜、禹)時期,我國就已經掌握了對青銅的冶煉鑄造技術,并且達到很高的技術水平。夏禹之時(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曾率大軍征伐三苗,并獲全勝,繳獲了大量的青銅武器,為了紀念戰爭的勝利和顯示帝王的威儀,下令把這些眾多的青銅武器鑄成了象征天下九州的“九鼎”。

大約在夏代,已能使用泥范鑄造銅器。到了商代,已大量使用泥范來鑄造各種青銅器了。商代中期已發展到能由多個型、芯組成復合范鑄成百斤以上的大型銅器,其造型更加奇瑰,紋飾更加精美。

商代中期以后,進入了高度發展的“青銅時代”?,F存的商代后母戊大方鼎是當時青銅冶鑄技術高度發展的有力佐證。該鼎通高約四尺,鼎身長約三尺三寸,寬約二尺四寸,重約一千六百六十多斤。按古代坩鍋的容量算,一只坩鍋一次只能熔化12.5千克的銅液,需要三到四人協作;澆鑄后母戊大方鼎要使用80個坩鍋來熔銅,需要三百多人協作,才能一次澆鑄成功,可見我國古代的青銅鑄造技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晚商的青銅器鑄造規模更大,質量更高。這個時期已經使用經過淘洗純凈的澄泥作為鑄型表面的面泥,翻出來的鑄范具有很高的準確度。

西周的鑄造技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對金屬有了很高的認識。如《周禮·考工記》中就載有我國古代配制錫青銅冶鑄的規則:“金有六齊”。齊,即劑,是調劑、劑量的意思。六齊所指的青銅冶鑄和錫的重量比:在鐘鼎之齊是6∶1,在斧斤之齊是5∶1,在戈戟之齊是4∶1,在大刃之齊是3∶1,在削殺矢之齊是5∶2,在鑒燧之齊是2∶1,這與現代科學原理是相吻合的。

西周晚期的泥范質量更加提高,一副范可以連鑄數器,改變了一范一鑄的狀況。

春秋時期,“黑金”(鐵)像旋風一樣登上了歷史舞臺,席卷中華大地,帶來了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的“鐵器時代”。鐵器以它樸素實用的優越性能首先在生產領域全面取代了青銅器,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并促進了木作、雕鐫、髹飾等其他工藝門類的發展。

秦代由于春秋戰國時已進入了鐵器時代,傳統的青銅文化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所以秦代的青銅冶鑄工藝處于消退階段,但仍然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這時候的青銅器鑄造的主要器具有鼎、甗[yǎn]、簋[guǐ]、壺、盤、匜[yí]等。

漢代青銅器已不再作為神圣的祭祀器具和禮器,但并未銷聲匿跡,只是青銅器的造型以生活器具及兵器為主。其器物紋飾與周代、戰國時期的青銅器相比要遜色得多。但是朝廷對青銅器的生產還是頗為重視,官方專門設置機構進行管理,其制銅機構有少府署管轄的尚方令、考工令(東漢時屬于太仆),還有蜀郡及廣漢郡的工官等。故此,漢代青銅器的成就仍然令人矚目。漢代在鑄造技術方面也有進一步提高,并且分工精細,這時的泥范已經用高溫燒制,而且在澆鑄前還入窯預熱。

我國古代在泥范鑄造方面的另一重大創造,是“疊鑄法”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所謂疊鑄,就是把多個范塊疊加起來組裝成套,用一個長澆口,一次可以澆鑄出很多(幾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鑄件。疊鑄產生于戰國時期,漢代有所改進,從眾多澆口發展為單一澆口,并廣泛應用于錢幣、小件器物的生產。

唐宋時期,隨著炒鋼技術的推廣和提高,鐵工具逐漸由鑄制改為鍛制,品質更為精良。這時期主要用于審美和紀念的鑄鐵藝術也成績斐然。唐武則天時,曾用銅鐵200萬斤在洛陽鑄造“天樞”,高達150尺;五代后周李云鑄造的滄州鐵獅子,高16.4尺、長18.8尺、寬9尺;北宋的湖北當陽玉泉寺所鑄13級鐵塔,高53.7尺,重量達10.6萬余斤,等等。這都說明了我國古代的鑄造業已有相當高超的技術和輝煌的成就。

一、古代常用金屬鑄造方式

古代對金屬的加工常采用的是泥范鑄造、鐵范鑄造和熔模鑄造,現將其概況簡述如下。

(一)泥范鑄造

泥范鑄造是我國古代最主要的鑄造方法。我國最早在夏代已能用石范鑄造銅器,商代開始大量使用泥范。為了提高泥范的強度,泥范制成后要進行烘燒,所以也叫陶范。

商代早期的泥范已有兩合范、三合范和內范,可以鑄造小型的生產工具和用具。商代中期發展出能用多個型、芯組合鑄造較大的銅器。晚商時更進一步發展,銅器不僅規模大,質量也更高,而且已用經過淘洗純凈的澄泥作為鑄型表面的面泥,使翻出來的鑄范有很高的準確度。

西周的鑄造技術更為發展,至晚期泥范質量更高,一副范可連鑄數器。春秋時鑄造工藝更加成熟,采用了渾鑄、分鑄及渾鑄和分鑄相接合等多種方法。

漢代時的泥范鑄造業分工更細、技術更高,這時的泥范已經經高溫燒制,而且在燒鑄前還入窯預熱。

(二)鐵范鑄造

戰國時期就已發明了鐵范鑄造,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器物鑄造方法。泥范鑄造改為金屬范鑄造具有劃時代意義。金屬范可以重復使用,而且鑄件規整,還省工省力、降低成本。金屬范有比較復雜的多合范和雙型腔,范壁厚薄均勻;同時還使用了防止鑄件變形的加強結構和連現代也不是很容易處理的金屬型芯。采用鐵范可以使鑄件很快冷卻,利于得到白口組織。白口鐵經過柔化處理成可鍛鑄鐵,是當時制造生活用具、農具和手工工具的理想材料。

(三)熔模鑄造

熔模鑄造又叫“失蠟法”或“拔蠟法”。這種方法是用調好的油蠟制模,然后外敷泥料制型,陰干后,加熱去掉蠟模,入窯熔燒,燒成后就以可趁熱澆鑄了。

中國傳統的熔模鑄造一般稱“失蠟”“出蠟”或“捏蠟”,和現代熔模鑄造工藝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唐“開元通寶”已經使用蠟模,這是鑄造失蠟法的最早文獻記載。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具體記載了這一工藝:用蠟刻成模,經用澄泥漿多次澆淋后撤去桶板,加放入了鹽和紙筋的細泥和背泥做成鑄型,然后加熱去蠟,進行澆鑄。

銅、鐵器是人們不可或缺的器物用具,因此,冶鑄行業歷代都受到社會的重視。特別是鐵器,在歷史上起著巨大的作用,它的作用之大僅次于人類使用火。人類因為發現和使用了鐵和鐵器,才在改造自然面貌中真正感到得心應手了。

鐵器的應用十分廣泛,不但是輕工、建筑、交通、醫療、農業、軍事等各方面的必需器械和工具,更是每家每戶、每天甚至每頓飯都少不了的生活用品。特別是民間的“鍋子”(有無耳和有耳兩種,大小不一,專作煮炒之用)和“鼎鍋”(其形如桶狀,均有提耳,專作煮食之用),鍋鏟、菜刀、火鉗、火叉,更是家家必備。因為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每天都要吃飯,做飯就必須得有炊具,一般人家起碼得有一灶一鼎一鍋。家里人口多的、飼養有牲口的、加工行業如蒸酒熬糖磨豆腐的、開飯館的,至于官府士紳大戶人家就更不用說了,都需要好幾個大灶、好幾口大小鐵鍋和熱水的“甕缸”,其使用數量巨大,可想而知。

鐵鍋用久了,有時會破損,則需要修補。過去生活水平低,平民百姓之家鍋破了舍不得丟,有的是補了又補,使用上好幾代。民間經常要使用的鐵鑄器物除鍋、鼎、火盆、火爐、爐鉗(爐橋)以及祭祀用的香爐、鐘、磬等外,農村耕田用的犁嘴、犁壁也都是鑄造的,可見冶鑄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需器物數目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民間的冶鑄行業歷來都是非常興盛的。

民間對從事金屬冶鑄的工人稱為“鑄匠”,并將這一行業兩個不同工種分別以“鑄匠”和“镥匠”稱之。“鑄”含有“鑄冶、鑄造”之意,其工匠多專門從事鑄造金屬器物(早期為銅器,中期為銅、鐵器,漢代至近代主要為鐵器)?!帮濉?,含有“镥補”之意,其工匠主要是對破舊金屬器物進行“镥火”修補,有的地區也叫“小爐匠”。

二、民間普通冶鑄

民間傳統的鑄造常見的是鑄鍋類(兼鑄生產用的犁尖、犁壁)作坊,叫作“鍋廠”“鍋子廠”“鍋鐵廠”。過去凡是人口較密集的地方,處處都有這種行當。

鍋廠鑄造加工的主要設施為“熔鐵爐”和“鍋模”。熔鐵爐即“鐵水爐”,鍋模是用泥或砂制作的型模。

過去,民間鑄造都是使用泥模,因為泥模取材容易、制作簡便、造價低廉。我國古代傳統鑄造都是以鑄造砂來作為配制型砂和芯砂的造型材料。在公元17世紀時我國已使用硅砂來作造型材料,用于制造各種鑄件。早期多使用天然含粘土的硅砂,即山砂和河砂,它有較好的可塑性,可以直接用于制造鑄型和型芯,適用于當時的手工生產,歷代都予以沿用。一般情況下,都是以原件用硅砂作模,予以澆鑄翻造,故民間習慣將冶鑄叫作“翻砂”。

冶鑄翻砂的原料(鑄鐵)要經過“熔鐵爐”熔化才能澆鑄,熔鐵爐民間常見的是用“石夾泥”加入斫碎煮軟的稻草拌合抖筑而成。抖筑時爐壁從下而上內外皆用竹篾作箍夾住,泥土抖筑在兩道箍的中間,這樣,就不會因抖壓受力而散潰。熔鐵爐一般高5~5.5尺,以添加燃料時端起撮箕抻起手來能方便將燃料倒入爐中的高度為宜。爐子的直徑為5尺左右,爐壁厚度約2尺,爐底裝有爐鉗。前后各有一孔,后孔離地面約為3尺,其直徑約5寸,用于觀察爐腔內鐵水熔化情況,前有一孔,其直徑約4寸,離地面高約8寸,是爐內所熔化鐵水的出口。每座爐子要配置一架大風箱,用來鼓風增強火力熔化鐵水。風箱長約1丈,直徑1.2尺。鼓風操作時要兩人輪換拉動,因為拉風箱這種勞動既辛苦又枯燥,而且時間長,中間又不能停歇,還要前后不停地走動才能拉得動。

現將過去民間常見的鑄鍋加工知識概述如下。

(1)開爐。首先將干稻草和刨木花點燃放入爐內,用風箱輕輕地鼓風,再加入一些碎木炭,待火勢上燃再將木炭、稻草和廢生鐵片以及鐵胚(專業廠家生產的生鐵塊或條坯料,用時要砸碎)混合放入爐中。廢鐵料和鐵坯料混合放入的原因是:如果大批量的澆鑄加工,單靠廢鐵片熔化后的鐵汁數量一般是難以滿足的,所以要添加新坯料。而如用純粹的新鐵坯而不放廢鐵料,鑄出來的鑄件性質易碎,因此必須酌情混合放入。至于爐中放稻草的作用,則是利用其堿性促使鐵料快速熔化,還有能使爐膛松滑的作用。

爐火冶煉到一定的時候,從后面的孔中用長把小鐵勺舀出一些鐵汁來驗看是否已符合鑄造的程度,叫作“看鐵水”??磋F水是冶鑄工作中最關鍵的一個程序,由有一定實踐經驗的師傅來掌握,看鐵水主要是看其所泛起的火花老嫩(多少、大?。狭嘶蚰哿硕疾荒荑T造。

每座鑄造熔鐵爐,一般一天一晚工人分為兩個班操作,每班為四人:一人專司看鐵水,一人司鑄造(倒鐵水),兩人輪番拉風箱。待鐵汁已達到符合鑄造的標準時,將其從前面的口子放出來,用長把鐵瓢接住迅速倒入鑄模中,冷卻后即成鑄件。每個班一般可鑄造大鍋數十個。

(2)制模。鍋模是鑄造的重要工具,鍋模的制作是一項難度大而又精細的勞動。鍋模的制作材料為?子泥,經反復槌打勻熟后制成。槌抖鍋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要用很重的長硬木抖槌將泥巴反復用力槌抖,把泥巴加工到非常柔和、不沾槌才能用。

鍋模的制作方法是:將所需要鑄造規格形狀的鍋子原件撲放在地上(即鍋口向下),用抖熟的模泥糊于其上,厚約一寸五分。將泥巴捂滿摁實抹緊后,再用瓦片沾水將其磨砑光滑,這是底模,也叫“母模”。制好后將其揭開,在鍋上覆以模泥,約兩寸厚,并在其最上端(即鍋底)留下一小孔,以供澆注鐵汁之用。這是面模,也叫“公?!?。制模是有講究的,要求非常精密,如果有誤差則不能用。

公模制好后,還要在其上面粘搭四個粗短的泥抓手,用于在施工操作時作為抓手。鍋模因較厚,即使干透,也很重,每個模都有百余斤甚至兩百來斤,所以沒有抓手要挪動搬走是極不方便的。鍋模干透之后,模壁還要涂抹一些植物油脂之類,以使其光滑。

制鍋模和看鐵水是鑄造作業中的最關鍵的工藝,所以該行業對擁有這類技術的師傅都是另眼看待,不但每隔三天要打一次“牙祭”,而且還是雙倍工價。

(3)鑄造。我國民間傳統鑄造行業有著悠久的歷史、精博的技術及豐富的經驗,有關資料多有記載。如《天工開物》第八卷《冶鑄》,不僅敘述內容廣泛詳明,還介紹了鐘、鼎、釜、像、鏡、錢的鑄造情況和技術。其中對鍋的鑄造介紹說:“凡釜儲水受火,日用司命系焉。鑄用生鐵或廢鑄鐵器為質。大小無定式,常用者徑口二尺為率,厚約二分,小者徑口半之,厚薄不減。其模內外為兩層,先塑其內,俟久日干燥,合釜形分寸于上,然后塑外層蓋模。此塑匠最精,差之厘毫則無用。模既成就干燥,然后泥捏冶爐,其中如釜,受生鐵于中。其爐背透管通風,爐面捏嘴出鐵。一爐所化約十釜、二十釜之料。鐵化如水,以泥固純鐵柄勺從嘴受注,一勺約一釜之料,傾注模底孔內,不俟冷定即揭開蓋模,看視罅綻未周之處。此時釜身尚通紅未黑,有不到處即澆少許于上補完,打濕草片按平,若無痕跡。凡生鐵初鑄釜,補綻者甚多,唯廢破釜鐵熔鑄,則無隙漏。凡釜既成后,試法以輕杖敲之,響聲如木者佳,聲有差響則鐵質未熟之故,他日易為損壞?!边@些說法是精辟實際的,也是完全與現代鍋類的鑄造相吻合的。

江南昔日民間冶鑄鍋、甕的方法是先置兩根樹條于地上,再將母模放在兩根樹條上面,接著將公模覆扣在母模之上,放置核校準確之后,上面再放兩根樹條,與地上兩根樹條相對置放,用繩子縛緊固定,將從爐中接出來的鐵水從公模頂上的孔中注入,一般每勺鐵水恰好為一個鍋子的料。倒鐵水時,以鐵水注滿模子平至??卓跒橹梗淅鋮s即可松模。有的趁熱不等其完全冷卻即將上模揭起,檢看鐵水是否有缺陷之處,如有,即以鐵水澆補按平。

鑄模一般制備多個,可以連續操作。每座熔鐵爐一般每生產半個月左右須要停爐檢修一次。

過去的鐵鍋有多種規格類型:用于人口少作一般炒菜的鍋其規格就??;用于人口多或作飼養、加工方面的鍋規格則大,其規格型號有牛三、牛四、牛五和龍頭大鍋、陜邊鍋(翻弦鍋)等,以龍頭鍋規格最大,其直徑可達四尺左右。還有一種“千僧鍋”,能一次煮二石米的稠粥,實在是很大的了。

很多民間傳統手工制品,都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經過了長期的探索和勞動實踐才得以成功和完善,其本身積淀了很多的講究和經驗,甚至是絕活秘技。而現在有些器物的制造加工根本不懂也根本不顧什么講究,只是造出來表面上好看,能夠賣得出去賺得到錢就行了。而且即使有的人想提高質量,但現實條件卻是難以實現了。如傳統的鑄造燃料都是用木炭,如今木炭緊俏昂貴,就只能改用煤了。現在有很多從事本行業的人卻對自已所從事行業的歷史淵源、技巧講究等根本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雖然還有不少的地方仍有鑄造鐵鍋類等器物的,但質量相對差得多了。

三、民間镥鑄

镥鑄,是指鑄補金屬器物,多為破舊鍋、鼎之類,故民間將從事這類鑄補工作的工匠稱之為“镥匠”“補鍋匠”或“補鍋佬”,也有的地方叫“小爐匠”。

镥匠進師學徒的學習期限也與其他工匠相似,一般也要三年,所不同的是:別的工匠學徒進師是由徒弟家置辦酒席宴請師父,而镥匠卻是由師父辦飯請徒弟,待三年期滿出師時再由徒弟辦席請師傅。這樣做法的用意是:進師時由師傅辦飯請徒弟,是表示師傅關愛徒弟;出師時再由徒弟辦灑席請師傅,是表示徒弟感謝師傅。

過去镥匠行業的學徒生涯是異常艱苦的,在學徒期間,師傅只管飯,不給工錢,每年師傅給徒弟置辦兩套衣服(寒暑各一套)和兩雙鞋子(一般為布鞋)。學徒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是挑工具擔子(因為多是流動作業),喊生意接業務,開爐時扯爐筒,并接送顧客所镥的器物、煮飯菜、替師傅洗衣服。閑時也有的要幫師傅干家務、農活。學徒三年期滿出師,師傅給徒弟的回報是一副镥鍋的工具擔子。

镥匠出外做手藝,一般都需要兩人以上(即一師一徒或一師多徒),一個人是做不了的,而且都是兩副以上的擔子,第一副擔子是師傅挑,擔子的一端是一個長方形的篾簍,里面放著蚊香、鞋襪、衣被等物,簍上面放著一個木屜,屜里裝著油罐、鹽缸和辣椒等,另一端是一個圓形的篾絲籮筐,裝著一口小鍋子(供炒菜用)、一個小鼎鍋(供煮飯用),籮底裝著鐵炭和一些碎鐵片,還有一把2尺來長的“鐵枕”。鐵枕是镥鍋行業的標志,還可在镥匠煮飯時釘在地上支掛鼎鍋,在鄉村喊生意時亦可作為防狗咬的器械。

另一副擔子是由徒弟挑,為兩只竹籮,一只籮里放著一只橢圓形的矮木桶(圍徑約2尺,高約6寸)。這只木桶是師父工作時的坐凳,還可以放置一些重要的小型工具和零雜用具,如補鍋時釘在地上支撐起所補之鍋的三枚長鐵釘,支撐風箱的爐丫駁1個,絆火繩1根、爛布陀1~2個、托手布1~2塊、舀鐵汁的挑匙10~20皮、竹夾子4個、貓耳朵模型4個、竹片數塊等?;j里還放有一個扒掀和若干鐵炭、碎鐵片(因鐵炭很重,故師徒兩人各擔一點,鐵片則是供熔鐵汁之用),擔子上還掛著一個斗笠(師傅用的是傘,因此是一個斗笠)。另一端竹籮中放有一個篩子(作過濾地灰粗粒之用)、一個臉盆、一個泥刷、兩把火鉗(一把是供師傅夾挑匙舀鐵汁之用,一把是供徒弟作添炭和添碎鐵片之用)、二把鐵錘(其形狀均為一頭尖一頭平,大的重一斤二兩,放在所補鍋的破裂縫下面,抵住破縫,用于敲大縫口而不會崩潰。小錘重七八兩,用錘尖在鍋內于鍋外大錘所抵住縫口處,用來敲大縫路之用。還可以用來錘碎鐵炭)、一個爐兜、一條小木凳。

過去的镥匠經常是挑著擔子,帶著徒弟走村串鄉,每到一處就找一個合適的地方放下擔子,向人打聽最近是否有人來镥過鍋了,如果說已來過了,就馬上啟程趕往別處去,如果說很久沒有人來镥了,師傅就擺開行頭工具做開爐的準備。徒弟則手里拿上一把鐵鉗(手里拿鐵鉗,是镥鍋行業的特有標志,另外還可以用來敲打檢驗所補鍋的破損程度)和一把鐵枕(鐵枕也是補鍋行業的幌子,且昔日鄉村狗多,可作防身之用),一邊走一邊拖著長長的聲音吆喝:“镥——鍋子——啊”!有的地方則是高喊:“補鍋——補鍋呃!”人們聞聲出來后,會對徒弟說:我家有幾口鍋或某某東西要镥,你們在哪個地方開爐,開爐了沒?至于價錢,一般不需要講,因為平時常有人來镥,心中都是有數的。這時徒弟會回答說:已開爐了(即使未開爐也會這么說),在某某地方,拿你家的家伙來看看。主家將要镥的物件給徒弟看一看,敲一敲。驗看完破損的程度后,徒弟就會告訴主家:這個東西要镥幾柱火,那個家伙要镥幾柱火。講好后,徒弟就將破鍋拿去,待镥好后主家到開爐的地方去結算拿回去。有時徒弟忙,就讓主家自己把破鍋送到開爐的地方去。有的時候鍋比較多或鍋很大,徒弟會將鍋頂在頭上,這是昔日民間常見到的一道镥鍋行業特有的景象。

镥匠徒弟在喊生意時不但要勤快,還得有點口才和方法。比如和主家談生意時,不但要機靈和氣,還要靈活應對。如有時主家將鍋拿出來,經徒弟看過后覺得費用有點多而猶豫不決,有點不想補的時候,徒弟馬上會認真“負責”地對主家說:“您這個鍋到了這樣的程度,不補是不行了,您看這里這樣破損還不補怎么能用呢?”一邊說一邊用手里的鐵鉗柄(柄尾是尖的)對著破鍋的腐朽破裂之處“嘭、嘭、嘭”敲幾下,將舊鍋的裂縫、破洞或腐蝕之處敲出一條長縫或大窟窿來,既以事實來說明該鍋確實已到了非補不可的程度,也使得主家即使不想補也不行了。

開爐時,镥匠師傅先把小爐筒(即風箱)用爐丫駁支起來,并用繩子綁緊,再用一根小鐵管(風管)將爐筒和爐兜雙方的氣孔接通,并且用濕泥巴將接口處捂實封固,使扯爐時不漏風。然后再從擔子里取出小凳子、盆、篩子、泥刷、爛布陀、托手布、地灰、錘子、鉗子等擺在地上。接著在地上釘上三枚長鐵釘(作支撐所補之鍋、敲縫和镥補之用),開始“發爐”(在爐子里生火)。發爐時先在爐膛底墊上一些碎磚顆粒(作用是使爐膛內能通風),再點燃用稻草扎緊的束團放入爐中鼓風吹燃,在稻草砣上放些鐵炭,并將裝有碎鐵片的熔鐵罐(坩鍋)放在爐中心的上面,以鐵炭末圍填固定,熔鐵罐罐口上面放上一個稻草束,用鐵片蓋住,然后扯動風箱鼓風加溫。

在生火之前,將要補的鍋架在地上的三枚長釘上,把要補的縫隙、破洞、腐碎的地方敲除處理干凈,有的還要用火烤除油漬銹垢后再進行鑄補。

一般到20分鐘左右,揭開熔鐵罐上的蓋檢看,如果熔鐵罐中的鐵汁已熔化成乳白色通亮的程度,就可以進行鑄補了。接著用鐵鉗夾著泥匙挑去罐內鐵汁上的浮渣雜質,如果熔化的原料是新色的碎鐵塊,可在鐵汁里加一點鹽,可以起到不沾挑匙的作用。

镥補時,鍋口向上,镥匠左手握托布,布上放有地灰,右手握鐵鉗夾住小挑匙,每次從坩鍋中舀取一匙鐵汁(約蠶豆大)快速倒于左手托布的地灰上,左手隨即伸到支起的鐵鍋下的待補縫隙處,用力將鐵汁從縫中抵上來,這時右手馬上將鐵鉗放下即拿起爛布砣,從鍋內將縫隙處抵上來的鐵汁用力按壓,使鐵汁與原鍋粘接緊密平坦,每補一匙鐵汁,叫作“一柱火”。補完一柱火,接著依次補第二柱、第三柱……直至全部補完后,以泥刷在所補的鑄疤上涂上一層稀泥(刷泥漿的作用是使鑄疤縫中滲入泥漿,從而產生化學反應生鐵銹,使補縫更密封不漏)即告完成。

镥匠除補鍋,還有一項工作是換“貓耳朵”。所謂貓耳朵就是鼎鍋上供安裝提手的四個“耳子”,位置在鼎鍋的下部,每個耳子中間有一小孔,可供安裝提架。因鼎鍋耳子既小又薄,經長期火灼煙熏,容易老化,且常提攜移動、撞擊磕碰而易損壞。

補貓耳朵是镥鍋行當中最精細的一種活,其方法是:鼎鍋支起在地上的三枚鐵釘上,將欲補處朝下方平放,將缺損鍋耳的原地方敲出一個與鍋耳同樣大小的洞,隨即用左手將倒有鐵汁的鍋耳模從鍋外洞口處往內壓,右手持爛布砣從鍋內向外壓,然后左手將貓耳朵模松去,冷卻后,將新鑄補的貓耳朵上中間孔中的栓孔泥敲穿即可。

镥匠這種行業四處為家,游走不定,歷經流傳,也具有一定的“規矩”和“講究”。如在野外起爐時,可以隨便一點,但若是進了人家的屋子,就必須是在進大門的第三根樓筋(俗叫“樓梁”或“樓枎”)下的左邊(指神位所向,也即出門的方向)擺下行頭,師傅坐下背靠墻壁,面向右墻,徒弟坐下時面是向大門口。擺設行頭工具的順序是:爐筒、爐兜(爐筒必須對著爐兜的后腳)、泥蕩子、臉盆(此盆為盛水作施工之用),而且還要擺成一條直線。師傅坐時要端正,并要面對地上的三枚鐵釘的第三個釘(即在師傅坐的正面外邊的一根釘,另外兩根釘并排釘在師傅坐的左右兩邊),這樣釘是有道理的,它可以在镥補時便于手從兩釘的中間伸入支架下面對器物進行操作,諸如此類,其他還有一些行語和口訣等,這里就不一一詳述了。

镥匠的工具,看起來很簡陋,但其中也有一些講究,其工具除了鐵器(如錘、鏨、鉗、釘、鐵枕之類),一般都是自制。一來是有些工具市面上沒有賣的,二來是自制的工具合手好用。其中最重要的工具“熔鐵罐”(鉗鍋)的制作方法是:取優質石夾泥(一種在土層深處,質地細膩、粘性很強的白色泥土),經舌嘗之,以味澀、感到細膩無沙粒雜質方為適用。將其晾干(不能沾任何灰塵和臟物)后摻入三分之一的鐵炭和勻,捶搗至極細后加入適量水再搗熟,待到其粘力(俗稱“磁性”)達到最強程度(錘子搗泥時能將泥坯連同下面托泥的小石板一同提起,并將該泥搓成手指大、數寸長的條狀豎起而不軟彎時即表示適用),把這種泥坯捏制成小缸狀,陰干后即是熔鐵罐。挖鐵汁的小提匙也是用這種泥料搓條制成。

镥匠干完活后,熔鐵罐里如果還剩有鐵汁,镥匠就會把罐子夾出來,將鐵汁薄薄地倒在地上(如果太厚,之后再熔時既難打碎又難熔),冷卻后收起來待下次加工再用。再將風箱和爐子拆開,在爐子里放入一些鐵炭。這時雖然爐子里還是紅的,但不鼓風是不會燃燒的,會慢慢地自然熄滅。鐵炭放入爐子里這樣烤一下,下次燒爐子就容易多了。有時在收工時,镥匠師傅來了興趣也會“露一手”,逗大伙兒樂一樂,他會從坩鍋中舀出一滿匙的鐵汁迅速向左手中倒去,剎那間镥匠左手用力一拍,只見火花四濺,光焰滿天。

在過去的那個漫長的歲月里,人民生活水平極度低下,“謀生討吃”這四個字真不容易,很多人為了一口飯而奔波忙碌,飽受艱辛磨難,镥匠行業尤為典型。過去有很多行業被認為是“走江湖”的,不是“正業”,受人輕視。镥匠因其行業既累又臟,更是被人看不起。民間歷來對不講衛生的人,如臉或衣服很臟,就會譏笑說“像個镥子的”,并且是一種常見的口頭禪。所以來學習這種行業的青年都是些沒念過書、家庭貧苦的農家子弟,而且還要身體素質好才吃得消,因為經常要挑著不輕的擔子四處奔走,還得頂風冒雨,挨餓受凍。過去镥匠本行之中還有這樣的規矩:在外的這天如果沒有接到生意時就不會開爐,也就是說這一天不會特地開爐生火來煮飯菜吃,直到晚上餓得差不多了,才點燃爐子隨便煮點飯菜對付一下。即使有生意,也是每天吃兩餐,也沒有什么好菜,更談不上什么“油水”,也輕易不去買菜,只是向前來補鍋的人家開口弄點蔬菜,或以加工費抵換點油、米、雞蛋之類。晚上睡覺更是景象可憐——很多人認為這樣行業的人既賤又臟,根本看不起,很少有人會愿意借宿,如能應承在廳屋、偏房或借個角落就不錯了。睡時在地上臨時鋪上一層稻草,忍受著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蚊蟲。第二天一早一定要在主家未起之前起來,起來后馬上將地上的稻草收拾好送回原處,把地面打掃干凈,然后向主人打招呼道謝之后,師徒二人挑起擔子,迎著旭日晨光,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帶著昨天的饑餓和疲倦,邁著匆匆的步伐,踏著彎彎的鄉村小道,向著薄霧蒙蒙的茫茫原野蹣跚而去……

有聯寫昔日之鑄匠行業曰:敲縫補缺修破漏,更新換舊利廚炊。

●○鑄匠歌謠

鄉土民俗歌謠

(一)

鑄冶行業遠古興,石器時代已鑄銅。

冶銅鑄鐵文明現,夏鼎周彝見精神。

(二)

自古冶鑄行業多,采用泥模和鐵模

早期鑄銅后鑄鐵,民間主要指倒鍋。

(三)

爐火通紅鐵水熔,倒爐澆塔鑄鼎鐘

犁尖犁壁不可少,鍋鼎甕罈都鑄成。

(四)

走鄉串村實辛勞,吆喝镥鍋聲調高。

接到生意談好價,找出漏眼把縫敲。

(五)

镥匠藝業雖單純,就地起爐也便民。

破鍋補作好鍋用,兼倒網腳補破盆。

(六)

镥疤就熱稀泥涂,一身邋遢不在乎。

此業民間曾興盛,惜今蹤影幾已無。

無吾《傳統鄉土行業風情俚歌集》

鑄匠歌

相傳女媧補天庭,金爐能把石煉熔。

五星靈官來煉鐵,鑄匠從此得藝名。

祝融仙人賜仙火,鐵到爐中自然熔。

一瓢鐵水一口鍋,鍋子模型上下合。

牛四牛三和牛五,翻弦耳鍋樣樣有。

又鑄甕罈分大小,鑄成靴甕實在好。

鑄出鼎鍋幾色分,能鑄香爐能鑄鐘。

補鍋也屬鑄匠門,補起鍋子一掌平。

舊鍋能抵新鍋用,省錢省事方便人。

《中國歌謠集成》

●○詩歌對聯

詩歌

曾經鑄農器,利用翦稂莠。

唐·元稹《說劍》

陰陽為炭地為爐,鑄出金錢不用模。

莫向人前呈顏色,不知還解濟貧無?

唐·皮日休《金錢花》

古人手中鑄神物,百煉百淬始提出。

唐·齊己《古劍歌》

千年埋沒竟何為,變化宜將萬物齊。

安得風胡借方便,鑄成神劍斬鯨鯢。

唐·盧士衡《鐘陵鐵柱》

有司開化爐,镕鑄要精處。

宋·鄭剛中《類試院放榜眾論以得士為慶……》

國工鑄良劍,發白心志悴。

宋·陳造《感事十詩上李侍郎》

但使荒田辟,無勞鑄鐵增。

宋·趙蕃《寄送周子中監丞赴舒州》

彼美補鍋篇,義遠有勸懲。

宋·葉適《徐仁父先大夫詩卷指其改補鍋八句……》

儒冠信誤身,鑄盡六州鐵。

宋·趙汝鐩《荊渚書懷》

誰橐[tuó]紅爐鑄寶刀,辟開太極奠金鰲。

元·王奕《題金山金鰲閣》

冶金鑄為劍,精光射牛斗。

明·賀甫《古詩(二首)》

高隱昔傳磨鏡客,奇蹤今見補鍋人。

若將姓字留天地,縱使巢由亦外臣。

明·劉逢源《補鍋匠》

翻砂作里善翻砂,工人各把手段夸。

模型具具翻來像,照樣并無絲毫差。

漫道翻砂真本事,葫蘆依樣昔人恥。

若能剔出心裁奪化工,工藝之強自此始。

王稼句《三百六十行圖集·翻砂作》

冶坊司務鑄鑊子,風箱扇得爐火熾。

大鑊小鑊任意澆,脫手而出真本事。

王稼句《三百六十行圖集·補鑊子》

對聯

堅致為上,鼓鑄獨良。

炭合陰陽象,工歸鼓鑄勞。

金爐生異彩,寶鼎現奇光。

斂材以就范,如金之在熔。

慶祝銷鋒鏑,陶熔入冶爐。

銷熔歸大冶,鍛煉出洪爐。

堅剛由我性,鼓鑄任君心。

修鍋補鼎便餐飲,鑄器翻砂顯技能。

一爐造化從天定,百倍財源信手生。

注液熔金遵法則,成型銷鐵遁規矩。

團捏泥沙堪作范,消熔爐火自成型。

南垓事業梅根富,東冶煙霞鐵樹銷。

陰陽炭熾陶熔廣,天地爐開造就多。

爐火純時工制造,橐金熔處賴甄陶。

火旺爐紅生意廣,舊修破補利源多。

街尾人圍爐火起,村頭犬吠鑄工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泽县| 平度市| 惠安县| 林周县| 城固县| 丹寨县| 湖南省| 东安县| 宜兴市| 怀远县| 晋江市| 灵寿县| 绵阳市| 望江县| 西林县| 南康市| 青铜峡市| 渝中区| 英德市| 阿鲁科尔沁旗| 南京市| 镇巴县| 淄博市| 兴仁县| 方正县| 祁门县| 娄烦县| 宁乡县| 广河县| 龙游县| 江永县| 沙坪坝区| 临洮县| 中方县| 古丈县| 长乐市| 肇源县| 沈阳市| 正蓝旗| 元江| 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