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人工開物
  • 譚南森
  • 10576字
  • 2021-09-27 12:55:00

15 染匠

染匠,是指專業從事將紡織物或服飾品用色料經過煮染使之著色(或印染花紋圖案)的技術工匠,古稱“染人”“染工”。該行業崇奉的行業宗師神是梅福、葛洪、杜康、趙昱。

染料的發現和應用非常早,遠在幾萬年前的山頂洞人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使用天然的赤鐵礦來涂染串珠貝和筋繩。

我國的染坊歷史也非常悠久,是一種十分古老的行業,舊時稱為“查清邱”,江湖上叫作“悲絲朝陽”“浸潤朝陽”或“賺趾”。古代的染坊有“大行邱”和“小行邱”之分,清末還出現了“洋色邱”。大行邱以染成批布匹、單色印花為主,流水線作業,生產規模化,工序分工明確,有染布司、漂布司、踏布司等。小行邱以染零星布匹和舊衣物為主,但因其為零碎活,所以樣樣都要拿得動。洋色邱是指專門使用外國進口染料的染坊。

印染行業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為了維護本行的利益,逐漸形成了一套隱語切口,如稱染料為“膏子”、赭黃為“衣黃”、淺藍為“魚肚”、靛藍為“爛污”、騰黃為“蛇屎”、鉛粉為“銀屑”、綠色為“翠石”、白色為“月白”、墨色為“藍元”、色淺為“亮”、色深為“暗”、待染的紗為“千緒”、棉布為“硬披”、綢布為“軟披”、衣服為“濘子”、帽子為“瞞天”、長衫為“套子”、馬夾為“脫臂”、女裝為“陰套”、成批的布為“匹頭”、印花用的橫板為“花身”、開具的單據為“飛子”、染缸為“墨杯”或“酸口”、染灶為“地龍”、染棒為“棍頭”、晾布架為“天平”、竹竿為“長簫”、閃石為“上石元寶”、晾曬染布為“斗光”、理布的凳子為“瘦馬”、刷洗染坊的掃帚為“灑子”、染工的主管師傅為“管缸”、有技術的染工為“場頭”,等等。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以前就發明和使用了紡織工藝,并且由“織”的存在引發了“染”的出現。起初人們知道了在骨石或皮制品、羽毛上涂上顏色,以求悅目或作象征,當然也會在精心織出的絲織品上涂染顏色,河姆渡遺址和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絲織物都被染成絳紅色,便是很好的見證。

商周時期已發明了染色的技術,宮廷里還設有管理手工作坊的官吏“染人”“掌染草”,專門管理染色生產。當時的染料為兩種類型:以礦物顏料染色稱為“石染”,以植物染料染色的稱為“草染”。根據顏色的特性,分別采用膠粘劑和媒染劑,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并用等染色工藝。當時的染色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織后染,如絹、羅等;一是染后織,如錦等。當時不但掌握了媒染劑染等技術,還創造出“一染縓[quán],再染赪[chēng],三染纁[xūn]”的多套染法。

周代時各地應用石染、草染、木染的技術已較成熟,并且還有了很高的技術理論,據《周禮·考工記·鐘氏》載:“(關于染色操作技法)一入謂之縓,再入謂之赪[chēng],三入謂之纁,四入謂之朱,五入謂之緅[zōu],六入謂之玄,七入謂之緇[zī]。”《周禮·天官·染人》載:“染人,掌染絲帛凡染,春暴練,夏纁玄,秋染夏,冬獻功。”意思是說:染人負責染絲帛,凡是染色,春天煮練曝曬,夏天染黃赤色和淺黑色,秋天染彩色,冬天進獻染好的絲帛成品,并掌管好一切染色的事務。

春秋戰國時期,染作業已經非常興盛,并出現了印花,還有一種用染料在織物上施繪花紋的方法,稱作“畫繢[huì]”。據《尚書·禹貢》記載,當時染織較發達的地區有冀州、并州、青州、兗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等地,特別是齊國和魯國,有“齊紈”“魯縞”的美譽。

漢代紡織印染的技術工藝達到很高的水平,已有了浸染、套染、涂染、媒染等多種方法,并出現了型版印花技術,西南地區還有了蠟染。此外還有一種印花敷彩紗和金銀色印花紗工藝,相當精美,它集中代表了漢代印染工藝的高超技藝。

西晉末年因中原士族避亂南渡,對當地的開發和染色技術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隋代歷史雖短,但彩錦生產卻很繁盛,并創造了雕空花紋的木版夾布入染的方法,即“夾纈”,當時的多套色鏤版印花技術已達到相當水平。

唐代印染技術空前發展,其中防染印花技術占主要地位,流行的印染方法有夾纈、絞纈、﨟纈、拓印及堿印等。唐代大量使用新染料,如紅木、蘇木、靛藍等。對媒染劑的認識也不斷提高,如《唐本草》里就有以椿木灰或柃木灰作媒染劑的記載。

唐代朝廷置少府監,屬下設織染署,并將服飾顏色作為一種區分尊卑貴賤的標志,等級極為森嚴,因此,練染之作開始分色為坊。如“紅坊”,只染大紅、露桃紅;“藍坊”只染天青、淡青、月下白等;“雜色坊”,限染黃、綠、黑、紫、水墨、古銅、血牙、陀絨、蝦青、佛面金等色。中唐以后,穿用染纈品成為當時的一種社會風尚。

宋代印染業極為興盛,城市鄉鎮到處都有獨立的染坊或染肆,這個時期的印染技術已臻完備,色譜也很齊備,織物印花工藝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個時期有兩項重要進展,一是鏤空印花板開始改用竹紙桐油替代木板,使所印花紋更加精細;二是用石灰和豆粉調成防染劑代替蜂蠟,所印制的染織品叫“藥斑布”,即為后來民間流行的藍印花布的前身。

五代宋遼金時期的染織工藝,在唐代工藝的基礎上更有進步,技術工藝、裝飾題材等都有了重大變化。南宋時因重視外貿以增加財政收入,使得這時期的染織工藝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朝廷設立了相當龐大的官方染織管理機構,如少府監總攬一切工藝行業,并下設了文思院、綾錦院、染院、裁造院、文繡院等具體的染織管理部門,由此可見當時政府對染織行業的重視程度。

元代的染色和織造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起初,民間工藝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直到元世祖忽必烈時期農業生產和染織工藝才得到恢復。在恢復的過程中,元代統治者對染織工藝較為重視,并加強了管理,在一些手工業機構中設立了規模龐大的管理染織生產的司或局。據《元史》所載,元代絲織業的官匠局中,有隸屬于宮相都總管府統領的專門為宮廷織造緞匹的染織雜造工匠總管府,下設染織局、綾錦院、紋織局、真定局、大名織染提舉司、弘州納石失局等。此外,還有云內州織染局、大同織染局、東勝州織染局、宣德府織染提舉司等。

明代時的織造和染色技藝,都較元代有很大的發展與提高。明代政府中央管理機構工部設有文思院織染所,而內府監所屬的機構有內染織局、針工局、巾帽局、尚衣監等。染織管理機構的生產部門分工明細,當時從事染織的技工就可分為幾十種,如染匠、織匠、腰機匠、針匠、縫紉匠、棉線匠等。明代民間的印染業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和提高,據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載,當時染制的顏色已多達五十多種。同時,還出現了同浴拼色工藝,依次以不同的染料或媒染劑浸染,以染得有層次的明暗色調;在藍靛還原染色方面,還利用堿性濃淡和溫度,使還原后的色光各具特色。

明代的蕪湖是當時印染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宋應星《天工開物》載:“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織造尚松江,染漿尚蕪湖。”由于印染工藝的高度發展,明代的地方印染業也形成了地域性的分工。如當時江蘇京口印染以紅色著稱,福建以染藍色著稱,被稱為“閩青”,有所謂“福州而南,藍甲天下”的美譽。

明清時期不但印染技術發達,行業興盛,還出現了很多走鄉串村的肩挑染擔。明清時期的印染品“藥斑布”(又稱澆花布,即藍印花布)最受民間百姓喜愛,藍印花的印花方法有刮印、刷印兩種,底色有藍地白花,也有白地藍花,但以藍地白花為常見。

清代的色染行業更為完善發達,染坊已采用染灶、染釜,至此時期染料已極為豐富,多達數百種。印染技術之精、色彩明麗之變,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明代始創的“拔染法”,是印染技術上的一大轉折,它改變了傳統單一的“防染”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清代的染織工藝有很多的產品和藝術特色,如蘇州的緙絲,福建的漳絨,北京的地毯,西藏的氌氆,貴州的蠟染,廣西的壯錦,浙江嘉興、湖南常德、江蘇蘇州的藍印花布,河北高陽的彩印花布等,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至現代,手工印染這一傳統技藝雖然在先進機械工業和高新技術的挑戰下,淡出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但其獨特的藝術性仍然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印染形類

我國古代的印染工藝,基本上分為三種類型,即“蠟纈[xié]”、“絞纈”和“夾纈”。

(一)蠟纈

又叫蠟染,是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它的原理是在白色的紡織物上打樣繪制出花樣圖案,在不需染色的部分涂上加溫后的蠟汁,進行“蠟封”,利用蠟的排水性,把布料放入低溫條件下的藍靛中浸染,這樣,被蠟液涂過的圖案被密封而保留住原來的本色,染后經高溫煮沸去蠟,就形成了藍白交映的蠟染布,藍色的深淺是根據需要,通過所印花布浸染的次數而形成。

蠟染的防染劑是蜂蠟,俗名“黃蠟”。繪制蠟花的工具是薄銅皮制成的易傳熱的蠟刀。蜂蠟附著力強、易深化、易凝固,也易龜裂,基于這種特性,浸時染液會向裂縫滲透,留下“冰紋”,這種冰紋變幻無窮,使蠟染圖案層次更加豐富,具有自然而又別致的韻味,被稱為蠟染的靈魂。

(二)絞纈

又叫扎染、撮纈,它是依據一定形狀或一定的花紋圖案用針和線將織物縫成一定形狀,或直接用線捆扎,捆裹扎實,使織物皺攏重疊,在染時這些被扎處起到防染作用,而未扎處被染,從而形成別具風格的暈色效果。由于捆扎的扎縫寬窄、大小、松緊的不同,皺痕的折疊形式層次變化也就不同,加上染色過程中染液滲透、浸潤的時間長短、次數多少,最終產生的花紋具有深淺各異、變化萬千的效果。

扎染是我國云南白族和彝族擅長的傳統工藝,其工藝分為設計、上稿、扎縫、浸染、折線、漂洗、整理等工序。在制作時由于設計的花形不同,所以必須選擇不同的結扎方法,大致概括為四種類型:捆扎法、縫絞法、包扎法、夾扎法。

(三)夾纈

即夾染,也就是夾板印花,起源于秦漢,是將布帛類夾于兩塊有同一花紋圖案的花板之間進行染色的工藝。夾纈工藝屬于機械防染,其作法是將兩片薄木塊刻出同樣的鏤空花紋,把布帛對折起來,夾在兩片木花板的中間,用繩捆好,然后把染料注入鏤空花紋的紋隙里,等干了以后去掉木花板,布帛上就顯出左右對稱的花紋來。

除了蠟纈、絞纈、夾纈外,還有一種紡織品色彩絕配工藝——藍印花布,藍印花布起源于宋代的嘉定地區。明清以來,江蘇南通成為我國棉紡織基地,也是全國研制、開發和生產藍印花布的地區,被譽為中國藍印花布之鄉。

藍印花布又叫“漿水纈”“灰纈”“藥斑布”,東北叫“麻花布”,湖北叫“豆染布”,福建叫“型染”,山東叫“蘇染”,是我國民間四大傳統印染工藝之一。它與蠟染有異曲同工之妙,相同之處是制作過程中都使用防染劑,不同之處是蠟染是以蠟為防染劑,是用蠟繪圖于布上,藍印花布是以灰漿為防染劑,將灰漿刮印到布料上。

藍印花布分為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兩種,具有染后不褪色、耐洗耐曬、紋形越洗越明快的特點。雖然只有兩種顏色(藍、白),但卻有無限的變化和表現力,深沉的藍和純凈的白形成質樸的素雅,保留著濃郁的鄉俗民情,深受民間百姓的喜愛。

二、染料知識

染色的原料叫染料。我國古代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發現和利用礦物、植物染料進行染色。最早的染料有天然赤鐵礦、朱砂等。周代利用的染料已達到相當數量,并設官專職以司其事。據文獻所載,當時所使用的染料已有染白的絹云母、染黃的石黃、染綠的石綠等。古代用的染料種類不少,按化學性質和染色方法來區分有直接性染料、鹽基性染料、媒染性染料和還原氯化染料等。植物染料中的梔子是古代常用的黃色直接染料,染黃色的還有黃蘗[bò]和小蘗等。染紅色用茜草(媒染劑為明礬),蘇枋木也可以染紅色,但需要用鋁鹽發色。另外,紅花也是古代的紅色植物染料之一。

周代以前采用鮮藍草浸漬染色,春秋時用預先制成的藍泥染青色。公元6世紀前后,我國開始制造人工鐵媒染劑,還原氧化染料中含有靛甙[dài],經水浸漬可以染著織物,再經空氣氧化成藍色的靛藍。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介紹藍草制靛的方法:“別作小坑,貯[zhù]藍澱[diàn]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甕中盛之,藍澱成矣。”到了明代,可以制靛的藍草已有五種,即茶藍、馬藍、吳藍、蓼藍、莧藍。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對藍草的性質、制靛之法載述詳備:“凡藍五種,皆可為淀。茶藍即菘藍,插根活;蓼藍、馬藍、吳藍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藍小葉者,俗名莧藍,種更佳。”清《通州志》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

古代將原色青、赤、黃、白、黑稱為“五色”。利用原色配合可以得到多次色(間色),五色中的青色主要是從藍草中提取的藍靛染成的。赤色最初是用赤鐵礦粉末,后來用朱砂(硫化汞),周代開始用茜草,漢代用紅花,南北朝用蘇枋木。黃色早期是用梔子,南北朝以后用地黃、槐米、黃蘗、姜黃、柘黃等。柘黃色彩黃中泛紅、艷麗眩目,自宋以后成為皇帝的專用服色。白色可以用天然絹云母涂染,但主要是通過漂白的方式取得,漂白一般是水漂,也有的用硫黃熏漂。黑色染料植物主要是櫟實、橡實、五倍子、柿葉、冬青葉、蓮子殼、鼠尾草、烏桕葉等。這些植物含有單寧酸,和鐵鹽相互作用使之在織物上生成單寧酸鐵的黑色色靛,這種色靛性質穩定,抗日曬水洗。我國黑色植物染料從周代開始使用,直到現代才被硫化黑等染料所替代。

關于傳統煮染的諸色質料,在明代之時已經種類齊備繁多,使用技術也更完善成熟。如《天工開物》載:“大紅色,其質紅花餅一味,用烏梅水煎出,又用堿水澄數次,或稻稿灰代堿,功用亦同,澄得多次,色則鮮甚。染房討便宜者,先染蘆木打腳。凡紅花最忌沉、麝,袍服與衣香共收,旬月之間其色即毀。凡紅花染帛之后,若欲退轉,但浸濕所染帛,以堿水、稻灰水滴上數十滴,其紅一毫收轉,仍還原質。所收之水藏于綠豆粉內,放出染紅,半滴不耗。染家以為秘訣,不以告人。蓮紅、桃紅色、銀紅、水紅色,以上質赤紅花餅一味,淺深分兩加減而成。是四色皆非黃繭絲所可為,必用白絲方現。木紅色,用蘇木煎水,入明礬、五倍子。紫色,蘇木為地,青礬尚之。赭黃色,制未詳。鵝黃色,黃蘗煎水染,靛水蓋上。金黃色,蘆木煎水染,復用麻稿灰淋,堿水漂。茶褐色,蓮子殼煎水染,復用青礬水蓋。大紅官綠色,槐花煎水染,藍淀蓋,淺深皆用明礬。豆綠色,黃蘗水染,靛水蓋。今用小葉莧藍煎水蓋者,名草豆綠,色甚鮮。油綠色,槐花薄染,青礬蓋。天青色,入靛缸淺染,蘇木水蓋。葡萄青色,入靛缸深染,蘇木水深蓋。蛋青色,黃蘗水染,然后入靛缸。翠藍、天藍,二色俱靛水分深淺。玄色,靛水染深青,蘆木、楊梅皮等分煎水蓋。又一法,將藍芽葉水浸,然后下青礬、五倍子同浸,令布帛易朽。月白、草白二色,俱靛水微染,今法用莧藍煎水,半生半熟染。象牙色,蘆木煎水薄染,或用黃土。藕褐色,蘇木水薄染,入蓮子殼,青礬水薄蓋。”

三、印染工藝技術

民間常見的染布方式是夾染、蠟染、絞染和介質印花與平染,而鄉村常見的是單色平染和藍印花布。平染顏色以藍青二色為主,藍印花布則為藍地白花或白地藍花,尤以藍地白花為多。

染布的場所一般叫“染坊”,也有叫“染店”“染鋪”的。染坊需要很大的場地,因為要適合煮染工序中的布匹堆放、清理(檢驗丈量,折疊運輸,編碼)、煮染、晾曬、印花、刮布(煮晾后刮去印漿)、漂洗、閃踩等工作的順利進行。過去的染坊一般都開設在用水條件較好的地方,因為染坊需要大量的水來漂洗被煮染布匹上的余色(靛)和堿性。

江南民間近代煮染的操作方法一般是:首先將染缸的水燒沸,放入靛和堿,再將要染的布帛或紡織物(如紗線之類)經浸濕后撈出瀝干,尚帶濕潤投入缸中煮染。關鍵是布料投入染缸(俗稱“下缸”)之時不能成匹成捆地投入,而是要將布匹單層從頭至尾用木棒逐段抻入染缸中,這樣布匹就不會糾裹成團,在煮時容易攪動,使缸中的布染色均勻,出缸時又容易撈取。為了好辨認各顧客來染的布,事先在未下缸之前用一張小皮紙寫上每匹布的主人姓名、地址以及數量,然后把皮紙折緊包裹在每匹布的任何一個角上,以棕葉扎緊,并以劃粉在布頭子上寫明該布所需染的顏色或花紋。布煮染經過漂洗曬干后,包裹在布角的紙條仍然干凈清晰,容易查找認領。

在煮染過程中,要不時用染棒攪動染缸內的布,待煮到顏色透紗時,將布撈出(開設固定長期染坊的染缸很大,灶膛在地下,灶上支著大鐵鍋,鍋中套著大甑,一鍋可煮好幾百斤布)挑到河溪之中漂洗去掉布上的余靛剩色,漂洗到基本上沒有污水后將布撈起逐段圍繞在木樁之上,另以一小木棒插入其中,用力將布中的水分絞榨出來(否則挑不起來,也難曬干),再將絞干的布在“梭布凳”上從頭至尾逐一拖過,使布匹攤開平整,不裹折起皺,一邊拖一邊折,拖一下折一層,將布拖平折疊成匹。所有的布漂洗之后,挑到草坪或剛收割的稻田里(過去的稻子收割后,會留下高高的稻蔸,能將濕布支起)或專用的曬坪里用竹木支起的曬架上晾曬,干后再折成匹豎立放入有甑邊的大木甑之中蒸(使其色滲透均勻),待布熱透取出抖去蒸氣,仍以梭布凳將布拖展折疊整齊成匹。至此,煮染工序完成。

有的棉布被染以后,還要用踩石踩壓加工,經過踩過的布,光滑緊密無皺褶,便于裁剪。踩布的設施由踩石(也叫“元寶石”“閃石”)、凹形石座、硬木滾布筒、墊木(墊踩石用,放在凹形石座的兩側)、扶手架五件組成,另還有一塊約三尺長的挑布篾。踩布時將要加工的布從一端起雙層包裹于滾布筒之上(滾布筒長約三尺、直徑約五寸,其兩端有手柄,便于以手持之滾布和退布),然后工人將側靠在墊木上的踩石踏下壓于布滾筒之上,雙手左右抻開握住兩邊扶手架(踩架)的橫杠,雙腳分開踏在踩石向上豎起的兩個長角上,用暗力踏踩使元寶石左右晃動并慢慢地向前后反復移動,使踩石將滾筒上的布碾壓變得平整光滑。這種工作很費力氣,但因一次可以踩幾丈布,一天倒也可以踩到百十來丈布。踩石在大型的染坊才有,一般的小染坊是不會有的。有的小染匠沒有開坊作業的,挑著一些簡陋的染具到鄉間游走兜攬生意,接到了業務,就地操作,將布煮上顏色就可以了,顧客將煮過的布或衣服拿回去自己洗曬。這種形式快速方便且價格低廉,但只能夠煮染一些小件的紡織品,如衣服、被單及紗、線之類。

至于“藍印花布”,則是民間百姓最常用和喜愛的。明、清至民國時期,百姓之家的被褥床單幾乎都是藍印花布。藍印花布的染制要比單色平染多幾道重要工序,如“印花”“蒸色”和“刮花”等。

現將江南一帶昔日常見的藍印花布操作技術工序簡介如下。

(1)制模。首先用多層皮紙以膏子水或面粉漿糊粘合成緊密的整塊,這種粘合的皮紙模塊見水不溶,不起皺紋,一般裱糊10~20層,糊好后在墻上晾干,使之保持平整(有的花模是特制牛皮或驢皮的,制作起來更為簡便)。

(2)描稿。將制好的皮紙模2~3塊疊起來,在上面一塊模紙上描上設計好的圖樣,或套印現成的花模圖案。

(3)刻板。用蠟板墊在紙模板下面,以刻刀按花紋圖樣進行鏤刻,成為透空的漏板花模。

(4)上油。用光滑的卵石將刻好的花模打磨平整(俗稱“砑板”),然后兩面涂浸桐油或光油2~3次,晾干壓平,即可使用。

(5)調料。調料指調制防染灰漿。一般刮印花布的漿料可用三成黃豆粉、七成熟石灰調成糊狀,有的地區豆粉和石灰的比例為1∶0.7,有時根據花形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為防染劑,也有的用熟石灰拌入水豆腐,發酵后攪拌成糊狀。石灰和豆粉要求越細膩越好。

(6)刮漿。即“印花”“刮花”。用牛角刮或硬木板做成的抹子(俗稱“刮子”)將防染灰漿刮在鋪有鏤空花模的布匹上,刮花的布要先噴水潤濕,并弄平整,刮時要刮遍、刮勻、刮實,每一幅刮好后收漿(即將剩余的防染灰漿收刮干凈)將布移動又再刮,直到每匹布刮完。刮印漿花的關鍵是“接版”,使復雜的花紋圖案連接吻合無痕。刮好花紋圖案后,置架上晾干(最忌滾折損傷花紋灰漿)。

(7)上膠。將刮有防染灰漿花紋的布晾干后,在45℃溫水中浸泡,溫水中加入適量的豬血,或放入熬好的牛膠水中,可以使灰漿與布更加粘結牢固,使其完全浸透后,逐匹一頁頁輕輕取出(不能拖刮,以免損壞花漿)曬干。

(8)蒸布。將曬干上了牛膠的印花布收回,入甑蒸之,蒸后取出逐頁攤開翻動,去掉所蒸的水汽。

(9)煮染。接著將布逐頁有序地投入缸中染,每次數量不宜太多,因為布上刮有花紋漿,煮時不能攪動,且不能煮得太沸和太久,煮的時間一般約半個鐘頭。

(10)晾曬。將染好的布經漂洗后曬干或晾干。

(11)復蒸。曬干后再將布蒸一次,作用是使所染之顏色勻透無花斑。

(12)刮花。蒸后將布攤開晾,去掉所蒸的水汽即可進行“刮花”。把布上所印的花紋灰漿刮除干凈,即成為明快醒目的“藍印花布”。

(13)清洗。將刮去印花漿的布再漂洗去掉漿灰余色,曬干或晾干后折疊成匹,印染工序至此完成。

藍印花布以藍底白花為主,因為藍底白花的本布底子面積大,花紋面積小,易刮印、抗污跡、色彩莊重,且每種花紋圖案只需一塊花模印花即可。而白底藍花則一般要用兩塊花模印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板”,印第二遍的叫“蓋板”。據說這種方法創自蘇吳一帶,民間稱之為“蘇印”。

民間傳統印染藍印花布,其染色的原料離不開“植物藍靛”。藍靛的學名叫“水公子”,從前是野生的,往往長在水泡子沿上,其形態有點像北方的蕎麥。藍草一般在芒種前后播種,夏末秋初垂花出穗時收割,不能等靛完全成熟,否則桿子發硬靛不出靛顏色來。收割后將其扎成小把一排排堆進靛池放水漚泡,其發出的氣味苦香。漚泡數天后,靛葉及外皮已漚爛時開始搓靛。搓靛是手工將靛皮搓下后把池中的靛水舀到皮兜里過濾去掉雜質,流進缸中的是灰藍色的干凈靛漿。打出靛漿倒入籮中,放在缸中淘洗,細靛漏出,粗渣被留提出倒掉,在缸中放入堿和石灰,比例為:土靛40~50斤、堿6斤、石灰3~4斤,甜酒4斤(起到發酵作用,俗稱“釀缸”)。釀缸后,泛起黃綠色,下靛后即用木棍在缸中攪動,然后舀出看是否已成黃色,如呈香油黃色則染出后的藍色就深,叫“顏色大”,呈姜黃色則染出后的顏色淺,叫“顏色小”,一般每100斤這樣的染料可染12~15丈布。

缸中的靛水要防凍,溫度保持在20℃左右為宜,天氣寒冷時要生火保溫。白布入缸前(如是刮了灰漿花紋的布,則須待灰漿干透后再松開放在水中浸泡,使布發軟后方可下缸染色)缸中間置有網狀“缸罩”,把缸水分成上下兩部分,染色時布料浸于上部,用手操作使布均勻吸收染液,約20分鐘后取出,折疊置于缸中邊的“擔缸板”上,輕輕擠出水分,將布懸掛在架上氧化,布會由黃變綠,由綠變藍。第一次是淺藍,氧化后再浸一次,藍色就會加深,反復浸染4~5次即成深藍。印染完成后的布料要立即洗干凈晾曬干,干后刮去布上印的花紋防染灰漿。刮后要清洗2~3次,要將布上殘留的灰漿渣和浮色洗干凈后晾干。

凡染過的布因經過多次的浸染、洗曬、搬運、折疊、堆壓,會多有折皺,可用閃石踩壓加工,使之正反面分明,平整光潔。

染布行業是古代民間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服務行業,它所加工的對象如衣服、被褥、紗線之類是老百姓每家自己生產的原始物資,所以對印染加工的需求量歷來是穩定而且很大的,因此染坊不僅城鄉到處都有,而且業務很好,收入可觀,所以俗語有“若要富,除非開水當鋪(“指染坊”)或“若要富,水浸布”之說。很多地區的染坊業非常發達,常有某地“染布半條街”之稱譽。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20世紀的50年代,至60年代“文革”時期,印染業也和其他傳統行業一樣急驟衰落,其后雖撥亂反正,百業俱興,但卻因社會大發展,機械化、電氣化替代了手工生產,各種機器制造的物品又好又便宜,同時經濟繁榮,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發生變化,加之棉花難種、棉紗難紡、棉布難織、棉衣顏色單調,很多人都不愿去穿了。棉布因此少有人去紡織,染布業也隨之一落千丈了。而且現代的人對于衣服,稍舊一點會就丟掉去買新的,根本少有人去染,所以染布這種行業很少見或根本看不到了。

印染工藝以其精湛的技藝、實用的功能,與陶瓷工藝、金屬工藝、漆器工藝、玉石工藝等在我國的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深受歷代人民的喜愛。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常見了,但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形式在一些地方還繼續保存著。

有聯贊昔日之印染行業曰:料染五顏添錦繡,布施七彩勝丹青。

●○染匠歌謠

鄉土民俗歌謠

(一)

紡織染漬古已興,千古流傳到如今。

傳統行業有根源,梅葛二仙是師宗。

(二)

染匠手藝堪可嘉,能染各種布和紗。

下缸染成七彩色,上模印出藍白花。

(三)

古代染漬有專業,宮廷設官稱染人。

行有二邱和三司,操作方法四季分。

(四)

草木石染三法齊,直鹽媒氧料有四。

民間廣用藍青色,原料是將藍草制。

(五)

蠟絞夾纈三大類,縓窺纁染方法良。

社會服飾六色多,惟獨帝王用柘黃

(六)

棉麻絲葛經染漬,出缸尤聞靛草香。

衣衿布料生顏色,中華印染譽四邦。

無吾《傳統鄉土行業風情俚歌集》

染匠歌

軒轅黃帝制衣裳,要分顏色進染坊。

葛公染布是內行,杜康仙師下染缸。

出顏色,看時新,配方下料要均勻。

墨綠油綠豆殼綠,京青膠青蕪湖青。

毛藍深藍和翠藍,瓦灰紫紅和鵝黃。

赤橙黃綠青藍紫,各種顏色染得成。

魯班仙人造滾筒,又把閃石來開成。

腳踩閃石兩邊搖,布過閃石放光毫。

印花被單印花巾,麒麟獅象活生成。

蟲魚花鳥般般有,都是染匠手藝精。

《中國歌謠集成》

●○詩歌對聯

詩詞

長干夫婿愛遠行,自染春衣縫已成。

唐·張籍《雜曲歌辭·春江曲》

因命染人與針女,先制兩裘贈二君。

唐·白居易《長慶集·醉后狂言酬贈蕭殷二協律》

成都新夾纈,梁漢碎胭脂。

唐·白居易《玩半開花贈皇甫郎中》

赤玉何人少琴軫,紅纈誰家合羅袴。

唐·白居易《喜山石榴花開》

醉纈拋紅網,單羅掛綠蒙。

唐·李賀《惱公》

竹岡森羽林,花塢團宮纈

唐·杜牧《池州送孟遲先輩》

日暮數峰青似染,商人說是汝州山。

唐·王建《江陵使至汝州》

亦有染人來賣纈,淡紅深碧掛長竿。

宋·范成大《定興》

雨痕印水如撮纈,蟲聲入夜如彈鑷。

宋·白玉蟾《秋思》

爐烹獸炭紅,簾捲鴛羅纈

宋·白玉蟾《雪窗聯句》

釵梁溜金鳳,舞帶蒙錦纈

宋·白玉蟾《妾薄命》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

元·張雨《古詩十首》其三

染坊司務手段好,五顏六色染來俏。

一入缸中白布無,任爾如何難再漂。

落缸更忌玄色缸,一無還覆沒商量。

品級獨無玄色頂,貴人頭上恐無光。

王稼句《三百六十行圖集·染坊司》

對聯

濃淡如人意,淺深稱客懷。

名成非拾紫,色潤本拖藍。

流輝增瑞彩,異色賽春花。

洗甲天河靜,染衣柳色新。

裕乃身彰施五彩,和其色絢染三春。

缸中染就千匹錦,架上香飄五色云。

五色云霞渲作艷,三江錦浪濯來鮮。

青出于藍原有本,白翻乎黑豈無因。

欲待春花明錦繡,先從曉日煥絲綸。

淡妝濃抹調新色,頑綠癡紅發古香。

仙翁助色素成彩,定靛生花白變青。

珊瑚架映鮫綃艷,翡翠屏開鳳錦斑。

水草精華獨點染,風萍事務定興隆。

刻翠裁紅精粉飾,調朱絢素化奇觀。

一江春水承調漬,五色祥云任卷舒。

幾度彰施憑巧技,十分色澤借天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突泉县| 宝应县| 安丘市| 山丹县| 甘孜县| 铁岭县| 九龙城区| 聂荣县| 安宁市| 漳平市| 肇源县| 元谋县| 新龙县| 介休市| 昌黎县| 安丘市| 自贡市| 巨鹿县| 宝清县| 镇原县| 句容市| 来凤县| 雷山县| 南皮县| 札达县| 讷河市| 晴隆县| 六枝特区| 当阳市| 丰顺县| 耿马| 萍乡市| 甘谷县| 新绛县| 刚察县| 永仁县| 湟源县| 临潭县| 弥勒县| 甘德县| 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