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木匠
木匠,是指以木材為原料加工制作各種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的技術工匠,也叫“木工”。漢·王充《論衡·量知》載:“能斫削柱梁,謂之木匠。”宋·陶榖《清異錄·天文》載:“木匠總號運斤之藝,又曰手民、手貨。”古代稱為“梓人”或“梓匠”。該行業崇奉的祖師爺是魯班、張班(一說為張良)。
我國先民對木材的使用歷史非常悠久,最早時原始人即已將木棍作為采集狩獵的工具,并且也是人們行走時拄手和背扛物品的工具。原始人為了躲避野獸的侵害,寄居在樹木之上。《韓非子·五蠹》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后來,人類從洞穴出來,從樹上下來,在平原上開始營造筑居生活,由原來的穴居和筑巢發展為在土里打地坑,上面用樹木綁扎撐住窩棚的方形或圓形半穴居。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巢居演變為干欄式建筑,這時已經開始運用木材,以木材來建造成以樁木為基礎,上架梁板、梁柱、檁枋,榫卯咬合成整體結構的干欄式建筑。
到五帝之時,為了解決“任重不移,遠道不至”的困難,發明了車和船。《易·樂辭》載:“五帝時“刳[kū]木為舟
,剡[yǎn]木
為楫
,舟楫之利,以濟不通。”這說明我國先民在這個時期更加懂得利用木材了。
西周時的木工業已經很發達,并得到朝廷的重視。《禮記·曲禮下》載:“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典制六材。”當時的木工還分有七個工種:輪、輿
、弓
、廬
、匠
、車
、梓
。
春秋之際,由于鐵器的出現和廣泛使用,手工業也隨之迅速發展,木工尤為突出,已能用木材制造各種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并達到了很高的技術水平,其時最出色和具有代表性的良工巧匠是“魯班”。
魯班,原名公輸般,是魯國的著名工匠,因“般”與“班”同音,又是魯國人,后人遂稱“魯班”。他手藝高超精博,為當時諸國之冠。傳說他造木鳥能飛,造木馬能跑,造木人能走,還發明了很多的木工工具。傳說木工所用的鋸子、墨斗、刨子、鉆子、鑿、櫽栝[yǐn guā]等都是魯班發明的,他還制造了用于水上戰爭的“鉤拒”和攻城的“云梯”。他不但是一名非常杰出的木工,而且還是一名優秀的石匠,相傳石磨和碾子也是他發明的。魯班在建筑方面也有很多突出的貢獻,他曾帶著弟子們參與了當時很多重要建筑的修建,據說還刻制過立體的石質《九州圖》,他是一位真正的多才多藝的民間工藝大師,世人敬奉他為磚、木、窯、蓋、石等行業的祖師。他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建筑工匠,是我國民間最受尊敬的行業宗神,各地都有紀念他的教會以及廟宇,一年間還有幾個他的祭祀日:農歷五月初七、六月二十四、七月初七、十二月二十。



秦代,因秦始皇喜歡大興土木,各種手工業更加興盛,其修造皇陵和建造阿房宮耗去了全國近十分之一的材力。秦始皇不僅掠奪各地的奇珍異寶,還征集各地的優質木材,尤其是香樟。
漢代時雖土木建筑繼續發展,但一般民居因當時磚的使用尚未完全普及,從普通民居到大型禮制建筑,用木制壁柱和壁帶連接加固的夯土墻都還在普遍使用,此時已有了多種形制的家具。東漢末年,扶風(今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出了一名叫馬鈞的能工巧匠,他聰明勤奮,精工巧藝,博學多才,對民間生產工具的改進和制造作出了豐富和突出的貢獻。他一生改進發明的成果很多,有影響的如輕工方面的十二躡織綾機(在他之前織機為五十和六十躡),農具方面的翻車(踏車、水車)、軍事方面的指南車、發石車、連弩,還制造出能活動的“水轉百戲圖”等,是繼魯班之后又一位偉大的能工巨匠,時人稱之為“天下之名巧”。
秦漢之際是我國漆、木家具發展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漆木家具已普遍使用,種類繁多,裝飾工藝也有很大的發展。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中國古人一直保持席地而坐的習慣,故家具形制多為低矮型,其式樣多為床、幾、案、箱、柜等。東漢末年引進胡床,得到了人們的接納和歡迎。
魏晉時期,胡床在民間使用漸多,并出現了椅、凳等高型坐具。這是中國古代家具史上的重大轉折。從此,家具由低向高發展。這個時期床榻等家具的下部,有了“壺門裝飾”。這種裝飾形式與當時石窟藝術的佛龕相似。壺門裝飾后來演化成家具的一種特殊結構——壺門式結構,并沿用了數百年,直至框架式結構出現為止。
隋唐時期,中國木結構體系趨于成熟,進入到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家具進一步向高型演進,坐類家具品種增多,桌類家具興起。這是中國傳統家具開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此時期的家具向成套化發展,出現了高型家具的完整組合,并可分為坐臥類、貯藏類、架具類以及屏風類等,構造仍以壺門式結構為主。
五代時以框架式結構取代了壺門式結構,這種結構簡單、牢固、美觀,為宋代家具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時的吳越國出現了一位造詣高深的木工建筑大師喻皓,他年輕時就技藝出眾,很有名氣。北宋統一后,他被征調到京都汴梁主持建造開寶寺塔(又叫“靈感塔”)。此塔是當時汴梁城最高的建筑,離城40里都能見到它的雄姿。
宋代高型家具已趨完備,并廣泛流傳到民間。因受建筑風格和形制的影響,宋代家具出現了“梁柱式”的框架結構。這是傳統家具朝成熟方向邁出的極為關鍵的一步,這種梁柱式框架結構符合力學原理,制作相對簡便,很快就取代了沿襲數百年的壺門式結構形式,成為一統天下的家具新模式。由于宋代建筑業的發展,帶動了家具業的繁榮,至南宋時,由于高型家具的普及,我國人民的起居方式,已從席地坐完全改變為垂足坐。宋代家具結構嚴謹,工藝精細,造型纖秀淳樸,為明代家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代家具制作的原料初期以櫸木為主,中晚期以“文木”為時尚,結構上采用簡潔的框架式,工藝具有很高的水平,形成了具有典范意義的明式家具風格,被公認為是傳統家具中最卓越的。明代家具一般選料考究、造型簡潔、結構合理、做工精巧,制作采用“攢邊”和“榫卯”技術,追求堅穩、精確的結構,講求挺拔端莊、明快洗練,明代家具不尚雕飾,注重木質本色和紋理顯露,追求樸素自然的美感。
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位杰出的木工和偉大的建筑師——蒯祥,他出身于蘇州吳縣胥口漁帆村的建筑世家。據文獻記載,蒯祥不僅有設計天才,還身懷三種絕活:高超的木工卯榫技術;精巧的施工計算;準確的設計繪圖。恢宏壯觀的北京紫禁城的三大殿:大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是他重新推算、設計規劃,并組織工匠建造的,明成祖朱棣曾贊美他:“好個蒯魯班。”他還主持過兩座宮殿、五座王府、六個部衙以及明十三陵中英宗裕陵的設計和建造,被朝廷升遷為工部左侍郎,是中國古代工匠在仕途登上最高位置的人。
清代木作又有了變化,早期家具的形制、風格繼承了明代傳統,到了雍正和乾隆年間開始趨向奇巧形制、繁文縟飾、豪華富麗,逐漸形成了中國傳統家具另一主流樣式——清式家具。清式家具在結構的銜接、線角的轉折或是雕刻鑲嵌和描畫繪飾等方面都超越了明式家具。晚清以后,家具的發展逐漸呈現出地域性,用料更加廣泛,這個時期的家具發展異彩紛呈,材料豐富多樣,品種繁盛至極,并形成了蘇式、廣式和京式三大家具風格。
明清之時在今江西贛州南京路的東街曾有一條木匠云集的“木匠街”,當時極為興盛繁華,并與當時的“棉花街”“瓷器街”一樣,是贛州手工業及商業興起的一個標志。
到民國之時,軍閥混戰,經濟蕭條,精美繁縟形制的家具已不多見,木匠遞減。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包括木工在內的各種行業更是衰減蕭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形勢開始穩定,各種行業有所恢復,木工也相對增多,并日漸興盛。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觀念發生變化,受到新潮的思想風氣影響,木制家具開始以實用為主,精難繁縟的木器已不多見,有錢人家以大凌波床、排柜、書桌為時尚,木工與各種行業都呈繁興之勢。50年代各地政府都成立了手工業社或農具廠,將各種工匠集中起來。當時的這些集體企業中,以木工、縫紉工為最多。
至60年代時,“文革”中大破“四舊”,摧毀一切古舊傳統的事物,工匠已基本上失業。70年代后期撥亂反正,形勢又開始穩定,工匠行業人員又開始有所恢復。1978年改革開放后,國家形勢大變化,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普遍崇尚新潮,家具只要好看輕便,不求結實牢固。于是,除為了打制大型家具而在一些加工廠里還留有一些技術高超的木工外,社會上多數的木工根本不懂木工知識。現今木器制作全部為機械化,而且所有材料都是現成的,各種規格的材料都可以買到,所謂木工的制作,不需要傳統的木工工具,只需電鋸一鋸,汽槍一打,一件器物頃刻而成,不過是實行“拼兌組合”而已,根本說不上什么“藝術”,有時比扎紙馬還要省事。千古風行于民間的技巧正藝,正在消逝失傳,不免令人嘆息。
自古以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少不了木器和木匠,所以木匠在民間被認為是正業正匠,昔日從事這種行業的人很多,并受到人們的尊重。過去木匠在民間很吃香,到人家去做工,主家招待一般都是很熱情周到的,有“三酒四茶七朝煙”的說法。也就是說一天三餐都得管酒喝(那時候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做工時能有酒喝認為是很客情的),早上、半上午、半下午、收工還要弄點飲食果品吃“歇息茶”,至于吃煙休息,雖說“七朝”,卻是個概數,實無限制,可多可少,隨木匠的心情罷了,對主人滿意,想多做一點,少吃或不吃也可以,否則,就會以“吃煙”“磨斧頭
”“鋾鋸
”等借口來拖工了。
如果主家怠慢不周,或恣意刻薄刁難,個別的木匠師傅還會做出一些手腳來(民間叫“下式”),如做出的箱柜,特別逗老鼠咬;做成的新床,看起來沒有什么問題,但一睡上去就“吱吱”作響,好不煩人。
木匠替人家做工,除了應有的工錢外,還有一定的紅包利市,如做嫁妝打箱籠、做床、造房安大門、上棟梁、陳棺材等。
一、木匠的基本知識
木匠行業的內容范圍很廣泛,可分為幾個大的類型:(一)房屋建筑類木匠,這類木匠稱之為“大木匠”或“頭作木匠”;(二)制作家具日用物器類的木匠,稱為“小木匠”“細木匠”或“斗作木匠”;(三)打造木盆、桶、甑、斗等圓形木器類的木匠,稱為“圓木匠”“圓作木匠”或“箍桶匠”;(四)從事木制品雕刻工藝類的木匠,叫作“雕花木匠”或“雕作木匠”;(五)專門制造(俗語叫“陳”)棺材的木匠,也稱“大料木匠”。
木器在民間應用最為廣泛,是四大社會生活生產用品(木器、竹器、鐵器、瓷器)之首,其制品品種繁多、包羅萬象,其操作技藝廣泛復雜、博大精深。要想做一個知識全面、技藝精湛的好木匠師傅,必須具有悟性和鉆勁,多學習、多實踐,基本功扎實、知識理論熟悉,到時就能融會貫通、得心應手了。一個木工,如果會制作家具、建造房屋,還能精通雕刻和車木技術,即民間所說的“雕、斗、車”,才是一名全才良匠。倘若從事其中的某一種,只要手藝精湛高明,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好師傅了。
過去學木匠是不容易的,因為木匠所制作的木器不僅種類繁多,形制復雜,而且每種每件做出來都必須方正規矩、板潔牢固。這種技能的內涵,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得清,一兩天的工夫就練得來的。
傳統的木匠學徒一般以三年為限,當然也有些學徒聰穎勤快,師傅又悉心教授,能提前掌握技能業滿出師,也有些學徒遲鈍、懶惰,加上師傅保守(或無真知),以致學期延長,甚至一輩子也不能算出師的(指其所制出的木器,總達不到一定的質量水平)。
學木匠稱為“上教”,有的叫“魯班教”。木工學徒入教規矩頗多,其中常用的為“三規五戒”。三規為:吃規飯、做規事、講規禮。五戒指:戒過量之酒、戒路邊之花、戒不義之財、戒不明之友、戒惹禍之手。
木匠學徒入門首先學習的是四項木工必備的基本功:鋸、刨、斫、鑿。即學會用鋸子鋸割木材(又稱“下料”“裁料”或“剎料”),用刨子將木料刨直刨光,用斧子劈砍修正木料,用鑿鑿出正確的榫眼。這些技術掌握之后,才可以學習“劃墨”(用墨線設計劃樣)。基本功到了家,又懂得了劃墨設計,就快出師了。出師之后,就也可以稱“師傅”了。
木匠行業是一個歷史悠久、作用廣泛的民間傳統行業,經過長期的社會演變和歷史積淀,形成了特有的形式內涵,不僅有很多的“規矩”“講究”,還包含很多的江湖“隱語切口”,如下。

過去的老木匠做工時還講究八大禁忌:
忌主家招待不周。
忌睡覺時鞋子亂放,要一仰一俯(或是將墨斗繩繞床一周,或以五尺置床頭,以防邪祟)。
忌特殊日期出工:孟月酉日、仲月巳日、季月丑日為紅煞日,春子日、夏卯日、秋午日、冬酉日為魯班煞日,皆不宜出工。
忌不珍惜工具。
忌工具被他人摸拿和借用。
忌干活不留尾巴(除做棺材不留刨花,其他均留之)。
忌不敬宗師(魯班)。
忌說“雙”字,因魯班小名叫“雙”,所以木匠平時把“雙”叫作“副”。
二、木工常用工具
木匠加工制作的器物種類非常多,知識也非常豐富,是傳統行業工匠中知識內容最為繁雜精難的一種。木制器物的種類非常多,木匠的工具也是所有行業工匠中品類最多、樣式最復雜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匠要制作木器,首先必須掌握的就是要正確熟練地使用各種工具,茲將木工常用工具概述于下:
五尺。全長5尺,故名。寬約1.2寸,厚1寸,多用椆、柞等硬木制成。其作用為測量木材,檢校產品的平直度。
曲尺。又叫角尺,內外角均為90°直角,是木工的重要量具和畫線工具。
三角尺。又叫大角尺,其斜邊專用于劃45°角的斜線,垂直邊用于畫橫線、垂直線。
活絡尺。又叫扳尺,用于測量構件兩組相鄰面的角度和畫任意的角度線。
勒線尺。有單雙兩種,是在工件上劃平行線的專用工具。
墨斗、竹筆。為彈墨畫線的重要工具。
鋸。是鋸割木材的重要工具。鋸子的種類很多,大致劃分為綿鋸(專鋸板材)、橫鋸(又叫橫木鋸,專用以橫斷木料)、剎鋸(又叫直解鋸,專用以割鋸直木料)、曲線鋸(專供鋸彎形、弧形之用)。還有一種鋼絲做的“線鋸”,專供雕刻花板之用。
斧。也叫斧子、斧頭、作斧,是木匠的看家工具。從“班門弄斧”這句成語可以看出斧在木工作業中的重要地位。斧的作用有二:劈削木料和當錘使用。斧子分中刃(中鋼)斧和邊刃(邊鋼)斧。中刃斧角度大,適用于粗大木料的砍劈,建筑、造船、伐木、鋸木類工作多用之。邊刃斧角度小也較中刃斧輕小,適用于中小木料的加工使用,方作工、圓木工、車木工、木模工多用之。
木工的斧柄,傳統講究都不斗滿,相傳是魯班授藝弟子們勤勉為藝,永不能自滿,其實際的作用是因為斧柄眼深小而長,如果斗滿了,萬一斷了柄就難以弄出來更換。
鉆子。專為鉆孔之用。傳統的鉆孔工具有手鉆(牽鉆、扯鉆)、雷公鉆(陀螺鉆、車鉆)、踩鉆(踏鉆)幾種。
鑿。主要作用是鑿挖榫眼和槽溝。品種很多,分為平鑿、扁鑿、圓鑿、斜鑿、挖鑿等幾類(雕刻木工的鑿有數十種之多)。
(1)平鑿,又叫硬鑿、蠻鑿,規格有從二分起到一寸多數種,常用的為二、三、四、五分卷。
(2)扁鑿:又叫平口鑿、薄刃鑿,主要是用于鏟削。
(3)圓鑿:專用于鑿削圓孔或半圓孔。
(4)斜鑿:專作修削榫肩、剔削斜槽等微量切削之用。
另外,還有以下常用的木工輔助工具。
錘子:錘鑿打眼,斗榫敲緊之用。
鐵鉗:固定枋料,以供畫線、刨削之用。
板鉗:固定板料,以供畫線、刨削之用。
銃子:銃(沖)擊釘頭隱入木內之用。
木馬:簡便的三角凳。作將木料(原料)托平、升高,便于砍削之用。
作凳:長大的木凳。作將木料(板料、枋料)固定,便于畫線、刨光、鑿眼之用。
磨石:有粗、黝幾種,為磨礪加工斧、鑿、刨,使其鋒利之用。
三、木工操作技術
(一)畫線與畫線符號
畫線是木工制作施工中的第一道精細而重要的工序,俗稱“神墨”或“吊墨”,是每個木工必須掌握的關鍵技術。在所有的傳統手工行業中,木匠是在制作器物的操作中對所制作物件規格尺寸要求最嚴格的工種。其他行業一般可視其概況,隨手制作,而木匠則一定要經過清料之后“畫線打樣”才能進行施工制作。
木匠畫線的工具是吊墨線的“墨斗”、角尺和竹筆,畫線的墨繩和尺叫作“繩尺”,畫線的墨斗叫“繩墨”。木工只有通過“繩”“墨”畫線打樣,才能使加工的材料“中規中矩”,達到嚴格的規格標準,所以俗語素有“無規矩不成方圓”之說。
1.圓木(原木料)畫線法
(1)裂縫圓木鋸割畫線法:重要規則是劃出的鋸線盡量平行于裂縫。
(2)腐朽圓木鋸割畫線法:重要規則是將腐朽部位畫線鋸除。
(3)偏心圓木鋸割畫線法:按樹質、年輪不均勻的情況,盡量在畫線后使之鋸割后分布均勻,而不在同一塊木板上,以免收縮不勻。
(4)扁筒圓木鋸割畫線法:視板材的寬度需要而確定圓木形狀的寬度予以畫線。
上述各方法為“下料畫線”。
把經過畫線鋸割分解為各種所需規格的枋料板材后,將視所需用途逐一用刨子刨平、刨直、刨光,即進行制作畫線。一般有榫眼枋料畫線法和曲線畫法。曲線的畫法有單曲線畫法、雙曲線畫法、多曲線畫法。
2.畫線符號
木工有本行的特殊畫線符號,多是歷代沿襲下來約定俗成的。常用的符號有:
(1) 表示中心線或跨線鋸割。
(2) 表示鑿子跨中心線鑿削。
(3) 表示正確的線條。
(4) 表示廢線或錯線。
(5) 表示齊墨線處鋸割。
(6) 表示跨墨線鋸割。
(7) 表示板料基準直線邊。
(8) 表示枋料的基準面。
(9) 表示枋料的外準面。
(10) 表示十字嵌接或其他交口結合應鑿去的部分。
(11) 表示半榫眼深度的終止線。
(12) 表示夾口。
(13) 表示槽溝。
(14) 表示鑿子刃口伴靠線,鑿刃伴打點的一邊。
(15) 打點的一邊表示榫頭,另一邊表示應鋸去的部分。
(16) 表示要鑿圓孔。
(17) 表示鉆孔的中心位置(十字)。
因木工竹筆很硬,寫劃不好轉急彎,因此在板料或枋料編號時按特定的形式來進行。如:1、2、3、4、5、6、7、8、9、10、11、12
寫成為:
木工在施工操作中,還有很多的專用名詞和術語,如:
1.吊墨 2.直邊
3.剎料 4.出材料
5.搭尺、擱尺 6.校縱
7.拖線 8.劃墨
9.剎榫 10.打眼
11.落肩、鋸肩 12.打鋸
13.打齊頭 14.推榫
15.扇榫 16.起竄、順竄、壓竄
17.搶肩、包肩 18.送肩
19.大角(45°) 20、鍵角(大于或小于45°)
21.放料、放水 22.收絞、倒角
23.對榫 24.扣栓子(打銷,即釘竹釘)
25.過墨
(二)木器部件結構方法
木工在民間最常見常用的是方作,也叫“小料木匠”,專門從事家具類的制作。各種木器制作的結構技法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釘結合、榫結合、搭口結合、拼板結合。
(1)釘結合。分鐵釘(圓釘)、木螺釘。傳統作法多為竹釘。
(2)榫結合。這種形式牢固美觀,是木結構中常用的結構形式,有明榫(穿榫)、暗榫(半榫)之分。明榫牢固,暗榫美觀,所以一般木器的表面多用暗榫,受力木件多用明榫。榫的種類較多,常用的有邊肩榫、中榫、邊肩減榫、兩分榫、大進小出榫、對角榫、斜角榫、燕尾榫、馬牙榫、梳榫、三層榫、雙榫、勾頭榫、頂角榫等。其中以斜角榫種類多、制作復雜,分別有單面斜角榫、雙面斜角榫、三尖頂斜角榫、重肩榫、夾子斜角榫、鍵角榫、半角榫等。
(3)搭口結合。分直角邊搭口結合、直角斜搭口結合、交口結合、長度搭接等方法。長度搭接是短木接長,方法有平面搭接、斜搭接、對口搭接、斜面扣搭接、梳榫搭接、尖榫搭接、十字榫搭接等。
(4)圓木相交結合。圓形木料相結合,其榫肩相交線為曲線形狀,所以畫線方法不同于方料,比較復雜。其畫線分同直徑相交、異直徑相交、不規則圓形相交等。
(5)拼板結合。是指以單塊的木板通過其他的聯接材料和一定的聯接方法拼合成所需要的寬度和強度。常見的形式有平縫、手搭縫、凸凹縫、燕尾縫、犁頭縫、扣釘縫、斜縫、彎縫等。
拼板用以上任何一種走縫的方法結合后,根據板面受力情況,有的還要采取一定的加固措施,如釘條、打串等。釘條加固又分平面釘條、端面釘條、四面釘條三種形式。打串加固分直枋串、斜枋串、穿梢、燕尾梢四種。
(6)膠結合。傳統的膠結合原料有植物類的生漆,動物類的牛膠、魚膠、骨膠、蟲膠等。
四、常用家具的制作規格
(一)凳類
可分為板凳、方凳、圓凳三大類型。民間以板凳使用最多,基本上是每家必備。
板凳又叫長凳或條凳,是每家每戶不可少的家用具。再窮苦的人家,廳屋里一張桌子、四條凳還是要置備的,因為天天要吃飯,總不能站著吃,再者,來了客人,總要有個坐處,看起來才像個家樣。板凳既是生活用具,有時又可作生產用具,而且結構簡單、用料少。但制作卻有點難度,因為它的榫子全都是斜眼,既要鑿得斜度合理勻稱,又要緊湊受力,所以木工有兩句行話:“做得一條板凳好,斜墨功夫難不倒”“木匠難學,斜眼難鑿”。
板凳制作按長度(凳面)和高度區分,主要有五種規格,制作尺寸如下。
常用板凳制作規格

附:板凳凳面制作的斜眼尺寸
縱向傾斜(長度方向)1寸:斜眼傾斜0.15寸。即一寸斜一分半。
橫向傾斜(寬度方向)1寸:斜眼傾斜0.2~0.25寸。(凳腳高的斜眼板尺一般為0.2,凳腳矮的斜眼板尺一般為0.25)
(二)椅子的制作規格
常用椅子制作規格

(三)桌子制作規格
桌子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方桌、條桌、圓桌三個類型,民間傳統習俗以方桌使用為最多。
常用方桌制作規格

常用條桌制作規格

常用圓桌制作規格

常用書桌制作規格

(四)床類制作
床的種類很多,按近代常見的樣式區分有雕花床、一字床、圓柱床、三彎床、椅式床、平頭床(現代又有多種折疊床、沙發床、高低床)等;按其用途區分有單人床、雙人床、兒童床等;按材料分有木床、竹床、棕棚床等。按結構分有:單層床、雙層床、折合床、組合床等。傳統民間常用的床為一字床、雕花床、凌波床等。
床類制作規格

(五)各種柜類制作規格
柜類制作規格

木制家具種類式樣非常多,木匠制作時不僅要手藝精湛、認真細致,還要懂得應有的講究。如其行語就有“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之說。即指木工在制作木凳時以三結尾,如一尺三、二尺三等,其取桃園三結義之意,象征有情義。門不離五,指制作門的時候以五結尾,以示五福臨門之意。床不離七,即制作門的時候結尾帶個七,七與“妻”諧音,以示夫妻恩愛、家庭和美之意。桌不離九,即制作桌時尺寸帶九,九與“九”諧音,以示主人熱情好客,桌上常有佳肴美酒之意。
(六)箱籠制作規格
箱籠制作規格

五、常用農具制作
木制農具種類很多,農具的制造與修理是傳統木工必須掌握的重要技能,傳統的農具(生產工具)基本上是靠木匠、篾匠、鐵匠制造和修理的。
木制農具(生產用具)非常廣泛,常見常用、具有特色和特殊作用的有牛軛、犁、耙、風車、水車、手推車等。因這些器物造型奇特、構造復雜、制作艱辛,限于幅度,難以一一詳述其制作全部過程,茲將其制作規格概述如下。
(一)牛軛
牛軛是一種耕田時掛在牛肩峰處,穿上藤條供拉犁的∧形農具,有自然彎和人工榫彎兩種。材料以楓木為最佳,因為楓木磨擦不發熱,不會燒壞牛肩。
牛軛制作規格

(二)犁
犁是農民普遍使用的重要的耕田工具,由犁轅(犁彎)、犁底(犁拖)、牮木、把手(犁柄)、犁頭、犁鏵(犁壁)組成。
犁制作規格


(三)耙
耙是用以撕(耙)碎田(土)中泥坯的齒狀農具,大致分為踏耙、大耙、木耙和浪耙幾種。
耙制作規格

耙齒的數量根據地方風俗習慣而稍有區別,如江南地區大耙為13齒,浪耙為21齒。
(四)水車
水車是農具中體積最龐大、結構最復雜的灌溉提水工具,其結構由踏架、水槽、滾軸、轱轆、小轱轆、踩腳枋、龍骨、車葉等組成,分為手搖和腳踏兩種。操作時一般手搖水車為1~2人,腳踏水車為2~4人。另外還有一種圓柱狀的“筒車”,因其制作不易而不多見。
水車制作規格

(五)風車
風車是農村普遍使用的糧食加工工具,它的作用是揚去谷物中的空殼、葉屑、細沙灰塵以及糠殼等雜物。風車結構主要是由車架、鼓板、葉輪、搖手、溜廂、開關刀(喉板)組成。
風車制作規格

附:曬谷場用具

(六)手推車
手推車俗名“土車子”“車子”,是我國農村廣泛使用的傳統運輸工具。有獨輪和雙輪兩種形制。獨輪輪大梃彎,載物平穩,負重快走,適合平原和遠道。雙輪小巧,且可用車頭的小輪擱地支起大輪而跨越道路上的口子(斷口),所以丘陵山區、崎嶇小路、口子多的地方,一般以雙輪車為主。
雙輪手推車制作規格

六、房屋建造
在傳統的房屋建造中,木工的作用非常重要,遠古及現代少數民族的干欄式建筑,更是由木工獨立制作而成。我國最早的干欄式木結構建筑實例,發現于浙江余姚縣河姆渡新石器遺址中,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歷代以來木工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所從事的內容廣泛而復雜。現將傳統常見的農村房屋式樣、分間放樣、木構件制作等有關技術知識簡介如下。
(一)農村常見房屋的名稱與結構

(二)農村房屋主要構件
1.墻。分泥磚墻和火磚(青磚)墻兩種。
2.水法。即屋面的斜度,俗稱“幾分水”,是屋面在一定水平距離內的高度差。農村房屋水法有人字水、前后水、茶盤水、響水等。
3.檁條。安放于屋脊上的分水檁。包括屋梁(棟檁的兩塊磚下的中心)、照枋(前后兩塊)、檐梁、落檐枋(擺枋)、檐檁、墻檁、膛檁、磨角筋等。
4.柱墩。(1)磉柱(大金柱);(2)代墩(小金柱)。
5.挑檐木。(1)硬挑;(2)行坐挑;(3)四水挑。
6.杠。承重的大梁,一般安放在廂房。
7.。房屋兩側伸出墻垛的檁條,作遮避墻壁風雨之用。
農村傳統建房,一般由木工釘下第一個初步的椿子,稱為“毛坯椿子”,然后進行若干程序,如地面分間、房屋畫樣,之后就可以興工營建了。各種房屋建造都離不開木工,特別是“木架子”屋,全部操作都是由木工完成的。
8.門窗。木門窗形式很多,由門框、門扇(及五金構件)組成。
(1)門框。由兩邊的豎枋“框邊梃”(又叫“摚[chēng]子梃”)“門撐枋”和上橫木(又叫“冒頭”“上檻”“上過磚木”)、下橫木(門檻、下過磚木)組成。
(2)門扇。種類很多。按結構形式分為平板門、框邊門;按開關使用形式分為單開門、雙開門、拉門、折門、推門和轉門。
(3)窗戶。木窗種類很多。傳統的窗戶造型形式有竹梅式、亂射箭式、萬字式、回紋式、波紋式、方格式、條格式、板門式等。現代多用鋁合金窗,形式有外開、內開、推拉、翻轉等多種。
門窗制作規格

七、圓作木工
圓作,是指對圓形木器(主要指桶類)的制作,其品類形制、產品結構和操作技術要比方作木器簡單得多。但要將圓木器制作這項技藝達到純熟精良的程度,將圓木器制作得緊密嚴縫、規矩滾圓、光蕩板潔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并不像民間戲謔之言所說的“圓桶圓桶,一箍就攏”那樣簡單。
(一)工具
圓作工具較少,有些與方作工具通用,其本行的常用專業工具如下。
1.量具
(1)木尺。主要用于檢校桶器墻板、角度和上下端的寬度差。一般長度在3尺以內,寬0.6~0.75寸,厚0.3~0.45寸。
(2)運尺。主要用于墻板的側面刻劃竹釘鉆孔的位置線,還可在底板的平面劃圓弧線。尺桿長1.65尺、寬0.9寸、厚0.3寸。
(3)簡易圓規。主要用于劃圓線。
2.切削具
(1)鋸。橫木鋸(裁樹筒之用)和團鋸(鋸圓桶底之用)、裙底鋸(作桶、盆底槽,各種木蓋串枋槽鋸割之用)三種。
(2)斧。主要用于砍削材料和錘打,質地均為邊鋼斧,柄短,約為1.2尺。
(3)座刨。也叫“長刨”“擦刨”,專用于刨削桶料墻板側面。其規格為長2.1~2.4尺,寬0.3~0.42尺,厚0.15~0.2尺,刨鐵寬0.2~0.25尺。
(4)短刨。也叫“八寸刨”,主用于桶器外圍的刨削及桶器的底、蓋等板材的表面刨削。其規格為長0.8尺,寬0.2~0.25尺,厚0.15~0.18尺。
(5)里刨。也叫“沖刨”“推刨”,專用于桶器內圍的刨削,刨柄直立與刨身成90°。其規格為刨身長0.45~0.5尺,寬0.15~0.2尺,厚0.12~0.15尺。
(6)滾刨。又叫“刮刨”“一字刨”,主用于桶器的外圍和邊緣的刨刮光整。其規格為刨身長0.9~1.05尺,刀長0.45~0.6尺,寬0.12~0.15尺。
3.鉆孔具
(1)踩鉆。主用于圓木器制作的墻板鉆孔,其規格無定制,以適合應用為宜。
(2)手鉆。作未置踩鉆者鉆圓木器墻板孔之用。
4.其他工具
(1)斜口鑿。作刨子刨不到的地方(如桶器內上底處和桶耳處)鏟削之用。
(2)裙底鑿。又叫“裙鏟”,專用于鏟削桶器底槽。
(3)鋼鏨。作裁截鐵箍之用。
(4)板鉗。作固定材料以便刨削加工之用。
(5)木槌。主要作桶器拼攏時敲擊墻板側面之用。
(二)圓木工制作基本技術
1.裁料
又叫“裁筒”。一般按成品尺寸將毛料加長3分或5分。
2.劈板
將裁好的圓木材劈出塊狀的墻板坯料。
3.砍板
將坯料用斧子砍削成上寬下窄的形狀,并視情況稍修削成弧形。
4.墻板側面刨縫
將墻板用長座刨刨平側縫。側縫的斜度采用“按半法”,也叫“架半法”或“減半法”。大而長的桶器則采用“夾尺法”。按半法是指將桶口的半徑尺寸劃在木直尺上,在刨削墻板時,將刨削的墻板下個側面橫放緊貼在座刨上,上個側面架以劃桶器的半徑木尺,木尺下一端靠在座刨上,以記號處按在墻板側縫平面上(記號應平齊于墻板的內側)來檢驗其斜度的標準。如木尺與墻板按接無縫為正確,如外側有縫,為弧度大了,桶器拼合成型后會內緊而有外縫;如內側有縫,則為弧度小了,成桶后會外緊而內有縫,凡是弧度或大或小,都要再刨削修正。夾尺法是由兩塊直板條組成的開合的“夾尺”,用以檢驗較大型的圓木器墻板側縫。
檢驗墻板尖腳度(上下端的寬度差)一般采用“內校外”的方法。即假如桶器下端的口徑是上端口徑的8/10,則墻板里身的上端尺寸同墻板外身自上而下的8/10外的尺寸相同。也有的是將墻板的上端口徑與腰部尺寸刨削寬度相等,術語叫作“底口外腰”。
5.拼板
墻板刨好之后,要拼攏成為桶器,需經過配板、側面畫線、鉆眼、上竹銷(竹釘)、拼合(上箍、上底)等幾道工序。
(1)配板。根據桶器口徑配足墻板。計算公式為:桶器口徑×3.14。
(2)畫線。長度不超過1.2尺的墻板一般只劃上兩道竹銷線,超長的可以多畫一道。
(3)鉆眼。以墻板里面厚度為基準,挨邊鉆眼,眼的直度以墻板側面水平面成正90度,眼孔的直徑不得超過墻板厚度的1/3。
(4)上竹銷。傳統木器均用竹銷,用干透的竹青削成四方狀,一端有尖,長度為墻板厚度的5~6倍,大小以能打入銷眼中嵌緊為適。
(5)拼合。將上銷墻板逐一相拼并用木錘敲緊,先拼成相等的兩半(選料、刨料時已配勻),然后合攏成為總體。
6.刨削
桶器經上銷拼合成型之后即進行刨削。
(1)刨邊口。將桶器上下口打濕,在座刨上打圈轉動刨平。
(2)刨桶身。短桶器可從頭到尾(從大口到小口)一次刨遍刨光,長桶器可以從兩端向中間刨。刨好后,順手將上下口的內外邊棱修去(俗語叫“倒角”);刨桶身時要先內后外。
(3)開底槽。用裙底鋸在桶內下邊鋸出裙底線,并鏟削出底槽。
7.裝底板
桶身制成、刨削好鏟削出底槽后即進行裝底板(桶底)。底板由數塊杉板打銷拼合而成,數量為單數,如三、五、七塊等。求出底板與桶底相等的圓徑而進行畫線的方法有二。
(1)以薄竹片在桶內裙底槽內縱橫交叉量出準確直徑長度,折半即為桶底的半徑。
(2)先大體估測出桶底的半徑,將圓規扳至這個半徑的尺度,在桶底槽內沿槽連量六次,在能夠用六次恰好分完時,圓規兩腳之間的長度即為桶底的半徑。
得出準確半徑,即以此為中心在桶底坯板上劃出圓圈線,沿所畫線鋸出桶底,稍事修整,值其厚度、邊沿斜度均適合裙底槽,將其不緊不松地嵌裝好,即可打箍。一般桶器只打腰箍和底箍兩道箍。過去的桶箍材料為鐵、篾二種。
桶器制作規格

歷史上木工行業是很受百姓歡迎和重視的,民間也到處可以見到這種行業。很多青年以能學習木工為理想,以能從事木工為榮耀。因為在物質生活不發達的年代,木匠這種行業既糊口飽了肚皮,又賺錢養了家,加上該行業一般制作加工周期長,不用頻繁更換主家,操作較干凈,也不受日曬雨淋之苦,所以民間素來認為木工是一種養家糊口的好行業。
現在,因社會形勢受新潮流的影響,傳統木工行業驟然衰落,老式的傳統操作方式和技術已派不上用場。過去人們制作木器家具的要求主要是牢固結實,現代人卻傾向于輕便好看、新潮洋氣。傳統的木工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木器的形制種類復雜繁多,不但都要懂得制作,而且還要“手藝功夫”好,才受歡迎。一個好木匠師傅,不僅是做得出一手好家具的斗作功夫,還要掌握繪圖設計和圓木、車木、雕作、房屋建造、車船制作,本行各種工具的制作、裝配、修理,以及一些“江湖下式”“奧妙講究”,才可以算得上是一個真正高明的師傅。這些都得靠木匠自己平日刻苦鉆研,尊師重藝,多多實踐,方能融會貫通,成為一名技藝高超的巧匠。
正是:
渾天衡斗定圓方,擎柱頂梁出短長。
正是數典未忘祖,魯班得受一爐香。
●○木匠歌謠
鄉土民俗歌謠
(一)
木匠手藝本非凡,學非容易做更難。
制出物品充世用,得受歡迎在民間。
(二)
斗作木匠造家具,圓作
木匠把桶制。
雕作木匠鑿花板,大作
為人辦后事。
(三)
木匠工具最為多,大斧鋒利常礪磨。
一條五尺幾條鋸,七只刨子八把鑿。
(四)
造出籠子和衣箱,抽屜神柜凌波床。
桌椅板凳床頭柜,還扮大門安大梁。
(五)
農具制出更不差,常見風車與水車。
犁轅牛軛
土車子
,黃桶
拖船
和浪耙
。
(六)
圓作手藝做得精,各色桶器做得成。
搭尺直徑是對半,底口外腰
好造型。
無吾《傳統鄉土行業風情俚歌集》
木匠
木匠祖師是魯班,一身手藝不平凡。
家住魯國魯家莊,三月初三卯時生。
他有兄妹人兩個,個個伶俐又聰明。
年逢十三學木匠,姝姝畫圖他興工。
做出物件好巧怪,斗成木馬能騎人。
誠心修煉他得道,流傳弟子到如今。
墨斗墨線無價寶,彎料歪料一掌平。
角尺三尺量天尺,各種材料分短長。
大料拿來斧頭砍,細料過刨放毫光。
桌椅板凳多巧樣,櫥柜抽頭不尋常。
書柜碗柜和睡柜,百鳥配上雕花床。
圓作斗作般般熟,木匠行內才逞強。
《中國歌謠集成》
木匠贊
師傅手藝遠有名,魯班仙師傳授精。
規矩方圓出掌上,準繩平直運胸中。
魯班本是春秋人,手藝精妙天下聞。
觀其器而知其巧,得乎手而應乎心。
花發前庭生意連,師傅手藝頂拔尖。
堪羨公輸仙師巧,能造木鳶飛上天
木匠手藝受人欽,起造大廈遠傳名。
萬字窗格雕花棟,人物花鳥活生成。
師傅手藝真美哉,棟梁起用杞梓材。
雕鏤龍鳳繞樓閣,雷電交加映天臺。
養性山房主人單鑫癸《火龍神獅贊斷全集》
木匠店
木匠手藝做得精,各色家具做得成。
大作方作與圓作,龍鳳雕作樣樣通。
師傅手藝本堪夸,魯班仙人傳度他。
精工巧藝傳百里,受人稱贊是你家。
衡東踏莊老藝人抄本《春節舞獅贊斷》
●○詩詞對聯
詩歌
僝[zhuàn]拱木于林衡,授全模于梓匠。
晉·左思《魏都賦》
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
天子建明堂,此材獨中規。
匠人執斤墨,采度將有期。
唐·白居易《寓意詩》之一
梓人一笑白云鄉,杞桂森森遇豫章。
聞道周公繩墨在,天庭誰此遇明堂。
宋·范仲淹《雜詠四首》其一
木匠休愁無酒肉,大家免得落群魔。
宋·釋印肅《偈頌十四首》其一
梓人兮善工,箓[lù]赤兮重昌。
宋·葛立方《九效·君臣》
威望之所銷壓,氣焰之所炙炘,
繩尺之所裁量,機智之所糾紛。
宋·葉適《祭韓子師尚書文》
梓人余力建重屋,吾意正豈舒吾眸。
宋·李曾伯《湘南樓落成和林書記韻》
未若床缺足,梓匠不自造。
元·方回《次韻君澤正月五日早見示》
妙質歸陶冶,良材謝斧斤。
明·李東陽《桂巖書院為戴給事銑題》
大巧謝雕琢,神運非斧斤。
清·唐孫華《閑居寫懷》
櫨楔歸斤削,鋒铓待冶鈞。
清·陳夢雷《贈臬憲于公》
木匠司務大本事,專替人家造房子,
造成便要做裝修,門窗格扇多精致。
只憐木匠太勞神,輸與空中樓閣人;
魯班先師應拜伏,不及脫空禪師意匠新。
清·孫蘭蓀《圖畫時報·營業寫真》
對聯
萬間夸廣庇,六職列微官。
精工為世用,佳器在人成。
不辭斧斤苦,好正世間材。
大小柜形巧,高低櫥工精。
方圓合學問,規矩出文章。
宮室資良匠,檀楠得美材。
度木來般匠,掄材入鄧林
。
圓規折矩多材用,斗角勾心竭技能。
范圍盡載梓人傳,物用胥歸大匠門。
圓規方矩工才藝,斗角勾心顯水平。
曲尺量成方圓器,直繩調就棟梁材。
桌椅柜櫥式樣巧,鋸刨斫鑿功夫深。
衣柜軟椅新式樣,雕床畫櫥硬功夫。
大廈落成工匠巧,華棧建就庶民歡。
造物悉憑秋月斧,直方全用墨云繩。
佳木由來堪作器,良工自古不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