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磚匠
磚匠,是指從事建筑工作的匠人,民間又叫“砌匠”“泥水匠”“泥瓦匠”,也有叫“瓦匠”和“圬人”“圬匠”的。該行業崇奉的祖師爺是魯班、張班(一說張良)、麻田七妹。
磚,古代寫作甓、磗、磚、塼、甎、?等,是一種傳統建筑材料。歷代民間常用的磚為兩大類:土磚和火磚。土磚也叫“泥磚”,火磚又叫“青磚”。民間傳統建房所用的泥磚一般為百姓自己以田中的熟泥土經水煉勻后直接加工而成,規格比火磚大很多。因其未經過窯火燒制,硬度弱、抗御風雨的能力不強,所以必須要體積大才能彌補這方面的缺陷。
火磚是將泥土(一般為堿性土)與水調勻煉熟制成磚坯后請窯匠經窯火燒制而成,所以叫“火磚”。加之在其出窯之時“印水”成為灰青色,因此也叫“青磚”。火磚硬度高、規格均勻、承受壓力強,經得起風雨浸蝕,建出的房子牢固美觀,深受人民喜愛。但是,火磚的造價要比土磚高很多。在數千年漫長落后的封建時代,廣大的勞苦百姓衣食難周,住的多是土磚茅草房,而青磚瓦屋自然非小康之戶和官宦富貴之家莫屬。
一、建筑的淵源與變化發展
自古以來,房屋是人民生活中居住的頭等大事,而房屋建筑的工作必須是由磚、木二匠來施工完成,此二匠關系密切,也是民間所有傳統行業中施工場面大、操作時間久、作用最重要的行業,所以歷來被視為正業正匠。
我們的祖先在不知道營造房屋以前,為了躲避風雨和野獸的侵襲,是以山洞和樹穴為居住之所,所以古籍資料有“上古之世”人們“構木為巢,以避群獸”“因丘陵掘穴而處”之說。
在進入氏族社會以后,人們才開始懂得營造房屋。我國新石器時代人們的居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半地穴建筑,一種是樁上建筑。半地穴建筑房屋又分方圓兩種形式,地穴則有深淺之分,都是以坑壁作為墻基或墻壁,有的四壁和穴室的中間立有木柱支撐屋頂。樁上建筑又叫“干欄式”建筑,是以竹木材料豎立構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再在底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的居所。
到了原始社會后期,住房已是用夯土和加土坯做墻、木柱做梁架的地面建筑或全木建筑。西周時期,在實行分封制后,建筑制度日趨完善,形成了標準化的居住制度和等級制度。這時的房屋建筑技術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并對墻體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和變化,已經有房屋的墻用板夯土,墻面和地面均涂抹三合土。西周時期興建了豐京、鎬京和洛陽的王城,出現了形制完整的四合院建筑,并且在這個時期發明了瓦,用瓦來蓋屋頂。春秋時期又發明了磚,用磚來砌墻體。這個時期木構架已成為建筑的結構方式,建筑裝飾得到了發展,出現了宮室類的高臺建筑,涌現出不少的以高臺建筑為中心的諸侯城市。冶鐵技術的進步與鐵器質量的提高及廣泛應用,促進了木架建筑的大力發展。這時期的諸侯城市規模日益擴大,高臺建筑更為發達,板瓦和筒瓦也已逐漸廣泛應用,出現了裝修用磚與木構件彩畫。中國古代房屋建筑從土墻茅頂發展成磚墻瓦頂,是人們物質生活的一大改革和進步。
秦代雖然短暫,但它集全國之物力在咸陽修建了規模空前的都城、宮殿、陵墓,修筑了萬里長城和貫通南北的靈渠。秦漢時期建筑的木構架已趨于成熟,建筑裝飾也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發展。
我國以木構架結構為主的建筑,到漢代已初步完成。兩漢之時因社會的發展,建筑技術更為進步,規模更為宏大,西漢時高臺建筑仍然流行,但至東漢時就不多了。這時期的建筑結構的木構架已基本成熟,制磚及磚石結構和拱券結構也有很大的發展。西漢末年,豪強地主急劇發展,逐漸出現了土木結構的塢堡式莊園住宅。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建筑興盛,本土建筑則保持繼續發展的趨勢。此時期的佛寺和佛塔盛行,從唐代大詩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詩中可以看出當時建筑的興盛。
隋代建筑雖持發展之勢,但國祚甚短,其主要建筑成就代表是洛陽城和大興城,以及開鑿南北大運河等方面。
唐代,我國的建筑事業已很興盛,宮殿、寺廟、塔幢等在各地大量興建,唐代宮殿寺觀建筑取得了巨大成就,是中國建筑的全盛及成熟時期,而且這個時期琉璃材料和石質雕飾的使用更為廣泛,重要的建筑已多是用磚砌墻體。
宋代,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已發展成熟,是我國建筑體系的大轉變時期。這時的宮殿、寺廟等群組建筑,加強了進深方向的規劃,這樣既豐富了空間層次,又襯托了主體建筑。建筑的結構、裝修、彩畫都經過了改進而基本定型,朝廷還編訂了《營造法式》一書,這是我國建筑標準化和定型化的標志性文獻,它使建筑的設計和施工的規格更為規范。這個時期磚石建筑也發展很快,還出現了純以磚石發坌[bèn]的樓閣殿堂的“無梁殿”。
明清之際,我國房屋建筑變化和發展更加深入,是繼秦漢、唐宋之后中國建筑史上的最后一個發展高峰。此時期制磚業極為發達,磚在宮廷和民間得到了廣泛應用,琉璃磚瓦質量也大為提高,色彩更豐富,應用更廣泛。明代木構架建筑形成了新的形制,群組建筑的布局更為成熟。清代建筑技藝更有所創新發展,特別是皇家和私家園林在明清之時達到了高峰,并且木刻、石刻、磚刻、彩畫裝修成為主要的建筑成就之一。
二、中國古代建筑知識
中國古代的建筑有很多的規范和講究,并且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階級社會產生以后,等級觀念隨之深化,在建筑中也注入了等級差別,情況簡要概述如下。
(一)等級差別
1.樣式
殿式:是指宮殿的樣式,限用于帝王、后妃起居之所及佛教建筑中的大殿(如大雄寶殿)、道教中的大殿(如三清殿)之類。
大式:比殿式級別低,為各級官員和富紳的宅第。
小式:為普通百姓的住房規格。
2.基座
最高級基座:由幾層帶玉石欄桿的須彌座疊在一起,使建筑物更顯得高大、華貴、雄偉。該建筑限于皇宮中的高級建筑和一些寺廟的最高殿堂中。
高級基座:其基座座壁有壁柱,基座上帶有漢白玉石欄桿,多用于宮殿建筑中兩廡等次要建筑。
一般基座:座壁平整且直,多用于大式與小式建筑中。
3.踏道
踏道是建筑物出入口供人進出蹬踏的設施。階級型踏道,也稱踏跺(臺階),可分為三個等級。一級臺階稱“如意臺階”,高級臺階又稱“垂帶臺階”,還有第三級的“較高級臺階”。
4.開間
開間,即四根柱子圍成的一個空間,它是中國古代建筑空間組成的基本單元。間的正面(迎面),通常稱作開間,其縱深則叫進深。開間(又簡稱“間”)多以單數命名,開間越多,等級就越高;而九、五則是皇帝的專用,即皇宮大殿九開間,后殿五開間,寢室兩重各五開間。明朝規定:公侯府第大門三間,前廳中堂、后堂各七間;三品至五品官員,廳堂也是七間,六品至九品官員,廳堂各三間,正門一間。百姓建筑的正房不得超過三間。
5.斗棋
斗棋是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特有的結構物件,它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棋、斜和昂組成。在高級宮式建筑中,斗棋分為外檐斗棋和內檐斗棋兩種。斗棋大小,與出挑的層數有關,層數愈多,說明等級越高。同一時代的建筑中,有斗棋的高于無斗棋的,斗棋多的又高于斗棋少的。
6.彩畫
彩畫是指建筑物梁坊上鮮明的色彩圖案。早在戰國時期,宮式建筑的梁枋上已有彩畫,各朝代的題材色調有所變化,而且庶民房舍不準繪飾彩畫。我國古代建筑彩畫有如下幾個等級:
(1)和璽彩畫。等級最高,如北京故宮大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內廷乾清宮、交泰殿等用之。
(2)旋子彩畫。應用范圍廣,一般的官衙、廟宇主殿、壇廟的殿堂都可采用。
(3)蘇式彩畫。比上述二者都要低,多用于園林。
7.屋頂
中國建筑的屋頂形式很豐富,這不但使建筑物倍添豐姿神韻,而且也體現了它的森嚴等級。第一等級:重檐廡殿頂,用于皇宮、廟宇的主殿。第二等級:重檐歇山頂,用于宮殿廟堂。第三等級:單檐廡殿頂。第四等級:單檐歇山頂。第五等級:懸山頂。第六等級:硬山頂。第七等級:四角攢尖頂。第八等級:盝[lù]頂。第九等級:卷棚頂。
8.色彩
在建筑物上染上涂料或刷上油漆,起初是為了起到保護作用,后來也滲入了等級的因素。《禮記》規定:“楹,天子丹
,諸侯黝
,大夫蒼
,士黈
[tǒu]。”
(二)建筑分類
按照不同的用途,中國古代建筑可分為宮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壇廟建筑、園林建筑和民居建筑等六大類。
1.宮殿建筑
宮殿建筑是專供奴隸主貴族和皇帝使用的建筑,這類建筑都是集中了當時技術最高明的工匠,使用最好的材料,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建造起來的,所以這類建筑規模最大,規格最高,最華麗講究,也代表了那個時期的最高建筑技術和藝術水平。
2.陵墓建筑
古代社會認為“萬物有靈”,人死后靈魂不會消滅而存在生活于“冥間”,所以古人非常重視墓葬,把它看作是一種與結婚同等重要的大事。
奴隸主與皇帝更是極力講究厚葬,他們認為建造豪華的陵墓,舉行隆重的葬禮,陪葬珍貴的寶物,不僅能為自己修福“不朽”,而且是蔭及子孫的大事。所以歷史上多少代封建帝王自登基之初不但大興土木為自己建造宏大的宮室,同時也早早地選址營造死后的陵墓。這類建筑,除墓室本身之外,還有眾多的雕刻繪畫和文字,它們與建筑融合在一起,成為古代建筑中一份寶貴的遺產,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古代的墓葬文化。
3.宗教建筑
宗教建筑是我國古代建筑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主要有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建筑等,以佛教傳播最廣且信仰的人最多。佛教對建筑的要求有兩點,第一是能供奉佛像讓信徒們頂禮膜拜,第二是能為僧侶們聚居修行。佛寺建筑的形式在布局上與宮殿、官署、住宅相似。在我國的西藏、青海地區,還有一種被稱為“都綱”式的佛殿,這是一種平面呈不規則形狀的、面積很大的佛殿,具有強烈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塔是佛教中的一種專門建筑,它是隨著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后逐漸與中國原有的建筑相結合而形成的有中國特色的佛塔,塔的形式多樣,成為最能代表佛教的一種象征性建筑。
4.壇廟建筑
壇廟建筑是一種禮制性建筑。大體上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祭祀自然天地山川和帝王祖先的壇廟;二是紀念歷史上有貢獻作為的功臣名將、文人高士的祠廟;三是大量存在于民間,為祭祀宗祖的家廟祠堂。
5.園林建筑
園林是人們模擬自然環境而創造的景觀,或者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經過人們的創造加工過的空間。在這個環境里,人們的身體得以休息放松,思想精神得到陶冶。
6.民居建筑
民居,即民間的住房。民居建筑是在各類建筑中出現最早、數量最多的類型。
建筑總是以滿足人的各方面使用要求為基本目的。居住建筑就是滿足人類的生活要求而創造的空間和環境,人的生活(包括建筑)不僅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還要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種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住宅的形式和建造風格及方法。加上各民族、各地區在風俗習慣、文化愛好各方面的差異,使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在民居建筑中我國很多地區都有獨具特色的建筑,如北方的四合院,河南、山西、陜西、甘肅的土窯洞,南方的一顆印民宅,廣西、貴州、云南少數民族的吊腳樓和鼓樓,云南傣族的竹樓,江南水鄉的民宅,福建漳州、南靖、龍巖、永定的土樓,西藏、甘肅、青海及四川西部的石頭民房,內蒙古、新疆等地少數民族的氈包(蒙古包)等。
三、民間的房屋建筑
建筑的主體是墻群,材料主要是樹木、磚、石、沙、泥、水。民間的傳統建筑、官府、祠廟寺院、富紳之家的墻體用青磚。青磚為墻體的建筑一般都是蓋瓦,故此類建筑又叫“瓦屋”“瓦房”或“瓦舍”。
歷代以來,農村和山鄉貧困者居多,衣食尚難周全,更是難得有能力建造瓦房,百姓多因地制宜,以各種形式就地取材來營建居身之所。民間常見的平民百姓的建筑形式有“土磚房”“抖墻屋”“檢墻”“木架子”以及竹、木、土三結合的“夾子墻”等。
(一)土磚房
多興于江南,其房屋建筑砌墻的磚一般以稻田中的熟泥作成,俗稱“土磚”或“泥磚”(磚坯的制造民間叫“作磚”或“扮磚”),因其方法簡易、快速、經濟,故歷代平民百姓之家多用之。土磚的制作方法是:將稻田的熟泥(以帶沙的泥質為最佳)翻過來,加水到一定程度,再放入一些剁碎的稻草和谷殼(以作纖維)用牛將泥踩熟,漚一兩天后,將泥放入地上木制的磚匣中,用手捂實或用腳踩實(這樣制出的磚飽滿無缺陷),然后將磚匣提起來,泥磚坯就留在了地上,等干后用磚鏟鏟去底層多余的粘泥,修整邊角使之方正平整,就可以直接用于砌墻建房子了。
砌土磚房的砌漿一般是黃泥加稻殼,因為黃泥粘性好,稻殼(俗稱糠殼)放在砌漿內松刀(不粘刀)且有牽力。土磚房一般只有一層,也有兩層的,但第二層很矮,屋頂大都是蓋茅或稻草,只有極個別的蓋瓦。
(二)抖墻屋
多用于山區之地和北方區域。百姓以含沙或砂片的泥(俗稱“砂夾子泥”)或以粘土摻入砂礫片拌合(以黃泥、石灰、碎石三種混合更佳,俗稱“三合土”)濕潤均勻(以握之能緊、散之能開為度)后倒入墻匣中,一邊倒泥一邊以二人用長木杵將泥土筑落抖緊。待一滿匣泥筑完后,將墻匣松出再向前接著裝好又倒泥再筑,并在所筑的泥土中間放上一些柴木條(有竹子的地方用篾片更好)作為墻體的牽筋,以加固墻體。而且,趁著剛抖好的墻體濕潤,用墻拍
將墻面拍緊、拍平、拍光。拍的時候不要用硬力直拍,而是用暗力連拍帶拖,這樣拍出的墻面又平又光。就這樣一匣接一匣、一層疊一層將房子抖成。這種建筑勞動繁重,需要勞力多、操作速度慢,但取材便利、成本最小,所以山區偏僻之地這類的房子最多。
抖墻屋很有特色,有濃郁的鄉村山區風格韻味,它的不足之處是墻體很厚,顯得簡陋難看,但它卻有其他建筑物無法比擬的優點:一是墻體厚不透風,室內溫度恒定,像地洞一樣,冬暖夏涼,居住舒適。二是牢固安全,因為它的原材料是碎石、黃土、石灰加水拌熟經抖筑而成,干后很堅固,能經風耐雨。因為這種墻很難挖穿,所以戲曲中的小偷臺詞說白里有“大豆腐(土磚)、小干子(火磚)好吃(指好挖),豆腐渣(抖墻)最難吃”之說。
(三)檢墻
墻體全以石塊或卵石檢砌而成,這種建筑多見于山澗河溪之濱。其作法是將從山谷河溪中撿來的卵石或小石塊按順序砌入木制的檢匣中,每鋪檢一層石塊,就蓋上一層灰漿(以石灰、沙子加水調成)使其粘緊固定,于灰漿上又再檢上一層石塊,石塊上又再鋪灰漿……,檢好一層再檢第二層……,如此檢砌而成。這種墻很費工夫,但是特別牢固,不怕日曬雨淋和水浸。所以山鄉多將其作為坎基、屋腳、圍墻或紙槽、油榨作坊等建筑之用,個別也有作住屋的。在一些石灰產地,有很多的燒剩的煤渣(“爐渣”)被當地人們用來砌墻或砌屋,這種建筑叫“渣墻屋”。
(四)夾子墻(木架子屋)
這種建筑多見于盛產竹木的地區,其建筑的整體框架結構皆為木材,即以圓木鑿眼斗榫而成,其墻則穿織竹片后涂以泥漿,然后再粉刷灰漿
,使其顯得光潔美觀。這種房子如果不直接建在地面上,而是以樹木為樁高出地面,即為干欄式建筑,多見于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以上各種建筑,多是普通百姓之家所用,其屋面所覆蓋的基本上都是茅草之物,所以平日里用火必須要小心謹慎,以免發生火災。
四、磚匠施工知識
磚匠在過去多是個體勞動者,不像現在到處都是有組織的專業建筑班子。所以一般的磚匠平時務農,有人雇請則去做工,沒有人知道或無人請的,想要做工就到一些專門聚集之所(如茶館)去等候工程承頭人來雇請。也有的地方成立了“魯班會”,業務信息就廣泛靈通得多,做起工來也有一定的紀律約束。當然,某些技藝高超、聲名遠揚的“高手”“大手”就不愁沒有活做。如清光緒年間號稱“大將張才”的磚瓦匠,他連皇家的東、西兩陵的建筑都參加過。有一次恭親王到東陵監工,當面試他的手藝,張才當即獨砌墻一座,不用吊線,口銜煙袋鍋,只憑眼觀手砌,自然而然地砌成,只見墻體筆直,灰縫均勻光潔,無可挑剔,親王驚奇不已。像這樣的工匠,其活計自會應接不暇。
建筑施工時,砌磚的技術工匠師傅稱為“大工”,打下手的,如挑磚,篩石灰、沙子,和灰漿,遞磚等統稱為“小工”或“副工”,也叫“零工”或“雜工”。
磚匠的主要工作為兩大內容:即砌磚和粉刷。
砌磚的作法是將磚逐個以砌漿相疊連接堆砌成房屋的墻體,也叫“砌墻”。砌墻的規格分單墻和雙墻兩種。過去雙墻的建筑很少,除非是一些大型建筑和一些官紳之家的房屋或建筑物的墻垛。因為過去火磚(青磚)的規格大,單墻也較厚實了,所以一般雙墻不多。單墻的厚度為一塊磚寬(厚),雙墻有一塊半磚或兩塊磚寬(厚)。
傳統常用磚的種類規格

五、造房子的程序
造房子是人民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是復雜、艱辛卻非常隆重的。每幢房子的建筑施工都要經過采地、打地基、下屋腳、安大門、砌墻、安門窗、上樓梁、釘椽皮、蓋瓦(或茅草)、粉刷(裝飾)這幾道主要的程序。這里以江南普通民居建筑工序為例。
(一)采地
也叫“看地坪”“相地基”。也就是觀察、選擇最佳的建房地址。民間歷來對此非常重視和講究,一般都會請風水先生(至少也要請懂得一點“風水”的熟人)踩看,看好后還要請他推算地坪的坐落朝向、打地坪的吉利日期。但也有些人是根據自己的認識和喜好,選擇認為合適的地方。總而言之是盡量要求坐北朝南、開闊寬敞、風景優美、柴干水便、舒適安全。
(二)打地基
將看好的地基清理修平,砍掉野樹亂柴,搬走亂石,挖去不平的泥土。如果地面本來就干凈平整,就不需花費很多的力氣了。有的地方地形不好,擠窄復雜,或臨溪傍澗、附巖巴坎,必須得挖方、削坡或開山除石、填土筑坎,這就麻煩費力得多了。過去技術、工具又落后,全靠人力手工,有的地方(土語叫“檔上”)生得不好,要打出一塊地基得花上數月、數年心血汗水,才得以了卻平生建房的心愿。
(三)下屋腳
地基打好,請來地方上有名的磚匠師傅來打樁牽線,用石灰撒出所需造屋的規格標志,再按照所牽線撒石灰的線路將其挖掘出來,俗稱“墻圳”或“屋腳溝”。墻溝的寬、窄、深、淺根據所需造屋的規模,如層數的承受力以及地基土質的硬度決定。土質硬實的挖2~3尺深。所造房屋高、地基土質松軟,屋腳溝的深度就沒有什么固定深度,一般以挖到硬土為適。溝挖好后,填上石塊,以灰漿填縫固定,待其干后能承受壓力即可擇日動工造屋了。傳統民居的種類一般為三廂間、三間五、三間六、三間八、五間十或鎖筒子(一把鎖)等,建造各種形式的房屋,所挖的基腳自然各有不同。
(四)安大門
屋腳下好以后,開始動工建房的第一件大事是“安大門”,鄉下俗稱“垛大門”。也有同時安上耳門(各房間,過道的門)和后門的。民間安大門一般要選擇良辰吉日,并殺雞起符,宴請磚匠師傅及親友,大門的地枋必須要安在所下屋腳高于室外地坪一路磚以上方可,不得平于更不得低于室外地坪的水平線。如房子有臺階,大門的地枋必須高于臺階半路磚,即內屋不得與外臺階成為水平線。
安大門時,根據傳統風俗,主家多在大門的天枋(上橫枋)上面的“倉[cāng]”內(鑿挖的方形空)放置一些避邪祈福的物品,如文房四寶、黃歷舊書、鹽、茶、米、谷或銀錢,甚至珠寶之類。有的還放置一些奇異講究的東西,如中藥中的辛夷、蟬蛻、赤小豆、連召、海龍、海馬等物,并冠以美妙的稱謂,如“金絲猴”“隔山叫”“千里眼”“順風耳”等,將其放置于大門的上枋,叫“壓大門”。
(五)砌墻
大門安好后,就擇日正式動工砌磚建房。砌磚的講究是:從外棟的屋前角開始起砌,再砌后角,依次將屋的四角砌起。每個角砌時第一層鋪砌一定的長度(如3~5尺),每向上加砌一層,即減少一磚,使所砌的墻兩邊呈階梯形向墻角收束后,互相間接搭合,砌到一定高度時,以吊牌檢驗其是否正直不斜,檢驗認為合格即在所砌的每兩個相對立的墻角上端牽上一根橫線,俗稱“砌墻線”“平水線”,也叫“穿云線”。并以丁字尺檢驗平水線是否水平。也有的是用大盆盛水置平水線下,量盆邊水距離進行測量。還有的用一長竹竿劈成兩半,中間之節全部打通,兩端留節封固,盛滿水,在竹上牽一根長繩,再用尺量竹節兩端的水與繩的距離,而得其平水度。如果合格,即可按所牽之線砌磚施工了。
砌磚的形式有單磚墻和雙磚墻之分。單磚墻即以磚直向砌之,雙磚墻則是將磚橫向砌之(因磚的長度是寬度的兩倍)。砌時,先將灰沙漿搭鋪在下一層的磚面上和同層的前端的磚頭上,然后雙手持磚(因磚大且重)按上去(將磚光潔好看的一側置于墻外),并與前磚用力擠緊,如稍有不平,用磚刀敲打理平,并且一邊砌一邊以磚刀將所砌的磚縫中的灰漿拖掃蕩平(稍凹進)俗稱“帶刀”,這樣砌出來的墻壁整潔美觀,稱為“清水墻”。如此砌完第一層路磚,再砌第二層、第三層……,待墻中之磚砌到與牽線之墻角相平時,再將墻角砌高繼續牽線再砌……,如此一輪輪直砌到墻體完成。

砌墻的注意事項是:所砌的磚,磚與磚之間必須要擠緊,并且光面朝外,排列緊密規矩,盡量不用磉[sǎng]子磚(半截磚),而且上層的每一塊磚必須砌在下層的每兩塊磚相接的縫中心,決不允許上層磚或幾層磚的磚縫上下串通相接,這叫“同口磚”,既不美觀,又使所砌之墻日后容易開裂,乃是該行業的大忌。
砌墻的過程中,當砌到3尺高時(過去一般為2.8~3尺,今為2.4~2.7尺)安上窗戶。窗戶一般為每層屋為4~5個(大廳間斷者為五個,即前兩間正房各一個,后兩間正房各一個,大廳后墻一個。大廳不間斷者為四個,即前面兩間正房各一個,后兩間正房各一個,大門取光,后墻不需安窗)。過去的窗戶皆為木材做成,窗欞有很多的造型,顯得古樸美觀。
(六)安樓梁
砌好第一層,安好所有的窗戶,接著又砌磚平二樓之后,安好每間房的房梁(俗稱“樓枎”)。傳統建房的梁都是木材,而且基本上是杉木的,只有極個別的地方既不產杉木,也買不到杉木,也有用大松樹或楓樹等鋸成長枋條做梁的,但這些樹木做的梁很重,有的還會變形,不耐濕漚,易生白蟻,遠不及杉樹好。
民居一般是砌到9尺高時開始安樓梁(民間叫“樓筋”或“樓枎”)。樓梁每間房為7根,要求密的也有9根的。廳屋一般為13根,廳屋大的為15根。每間房的規格一般為寬1.1丈、長1.3丈,廳屋寬1.1~1.3丈、長1.8~2.6丈。如果是砌兩層的房子,安好樓梁再砌上一路磚后安好樓上所有的門,繼續砌到3尺高時,安上前后4個窗子(廳屋的窗子多安在前面),待砌到8尺高時又可安三樓的樓梁了。如果準備住人,把樓用板材“榨”好的,叫“三樓”,不住人則不榨樓,只用樹將墻牽固的叫“三閬”。一般的人家對二閬、三閬板材的要求不高(其原因有二:一是財力有限,二是上面不住人),或只安放一些雜樹或竹子,目的是將房子的墻壁互相牽固就可以了,所以又叫“二牽”。過去鄉間一般的農戶、平民之家,在那個時代是無能力建造幾層房屋的,多是在第一層砌到平樓處即安上幾根樓枎將墻牽住,就開始縮垛結棟。棟尖的位置講究是偏向前,而不是在棟墻的正中,棟墻的建筑質量不但要看砌得是否整齊光蕩,而且磚匠站在上面,如果輕輕一搖,棟尖擺動均勻并且次數多,則為好棟,如果不大動或根本不動,就說明該棟質量欠佳或者劣次。因為棟砌得好、結構緊、垂直水準、均勻受力,擺動自然會兩邊均勻,如果墻不正,必會重心不勻,自然傾向一邊,擺不過來。
(七)圓垛、結棟、上棟梁
這是建房中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一道程序。因為民間歷來把棟梁作為房屋的主宰,所以對建房上棟梁極為重視,各地均有不同的上棟禮節儀式,雖然各地儀式的規模形式略有不同,但祝文頌詞和焚香祭奠是不可少的。如江西豐城,上梁前要把請柬送到親友家,邀請他們來吃“上梁酒”,上梁時要吹嗩吶,打大鑼,放鞭炮。戶主則領著兒子,手執香火去接梁,木匠師傅將梁安放到棟尖頂上后,手提雄雞和酒壺喝彩贊梁,并唱頌詞,木匠師傅每頌一句,房主都要大應一聲“好呀!”。贊畢,除女兒外,全家人都要成雙成對地跪拜房梁后,儀式才算完畢。接著安好檁條(即“水料”)過去的房屋檁條一般每空從前到后為21根,最多25根,平好水后,訂上椽子,磚匠砌房工序即為完成。
過去平民百姓之家,土磚房一旦建成,隨即進火入住。有些經濟稍寬裕一點的人家或有喜慶之事的,一般也只將屋的內部粉刷一下,很少有粉刷屋外的。粉刷時,如果是青磚,建成后就可以粉刷,而土磚房卻不能,須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使墻體落壓(俗稱“落榨”),墻壁粉刷后才不會變形脫落。大戶人家多是青磚房,房內一般也粉刷得雪白,有的外面也粉刷了,但如果是“帶刀縫”的“清水墻”,既經得起風雨,又顯得高雅氣派、樸素莊重、美觀自然,就不須粉刷了。
粉刷的材料和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平民百姓家的土磚房,粉刷材料一般為極有黏性的黃泥,加入稻殼以水拌合打底,半干時粉刷上一層摻入了紙筋(無紙筋的可用稻草剁碎煮透搗爛也可)的石灰漿即可。有些質量要求高的,則用純石灰拌細河沙打底,叫“水流沙”。待到半干時再粉刷上紙筋灰,當然是既美觀又牢固。還有些較富裕的人家,室內(或室外)用水流沙打底后,以煤粉摻石灰粉刷外墻,然后在粉刷好的青灰色墻壁上做上規格的磚縫,顯得整齊板潔,雅致美觀。
墻壁粉刷好以后,整個房屋工序已全部完成,待所粉的墻干后,即可擇日入住。至于房屋的門窗,過去全部都是木制的,但一般的民居不會涂油漆,能夠打上幾遍生桐油就算很講究的了。
六、建房講究與知識
民間傳統房屋建筑的形式較多,外部造型稱呼有所不同。以棟論一般平民之家為人字棟(垛)、金字棟(垛)等,大戶人家和宗祠等或為三字垛。屋頂形式有單坡頂、雙坡頂、四坡頂。高檔大型建筑有四攢尖頂、歇山頂、廡殿頂等。門有單開門、雙開門、四開門等;大門一般以雙開門為多,小門、偏門、后門一般以單門為多。房屋外結構類型有單間子、三間五、三間六、五間十、出镥頭、一把鎖、前后棟、四合院等;但很少有四間幾的,因為四間為四空,四空必是五個棟,過去民間忌“五”字,認為居住這樣的房子常會生口角和災禍。
因為磚匠所從事的工作關系到廣大人民居住的生活大事,是百姓認為的“正行大業”,加上建房本身工程龐大,形式、程序復雜,在過去科學不發達、崇尚迷信的漫長年代中積淀演繹出很多的講究和說法來,即民間所謂的“師傅”“口訣”“下式”“亂彈”,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并且內容非常復雜繁縟、深奧隱晦。在建筑施工中,有很多不成文的規矩,如在一棟房屋兩頭的棟(外棟)施工的,必是高手名師,手藝次等的砌前后墻,徒弟們只能砌里屋的間墻。砌磚時不但要磚路整齊,灰路分明,墻面光平,還要用料合理,快速準確,砌土磚時還要注意將磚面(作磚坯時向上的帶有凹形的一面)向下,俗稱“撲放”,使其與下一層的磚咬合,不能仰放。據說將磚仰放對主家十分不吉利,民間俗語有“家財萬千,不能肖(仰)起一磚”之說,等等。
磚匠的工作整個都是和泥水打交道,每天都是站著勞動,又是高空作業,常要頂受烈日寒風,所以這個職業是既臟又辛苦。但是在民間這種職業與木匠一樣是受平民百姓尊重的,所以每每在替主家做工時,主家招待是盡力盛情周到。民間素有“起屋釘船,酒飯在前”的說法。并且在施工程序中有多個“紅包利市”,如進場開工、下屋腳(安大門)、每條門安“貓眼”、上大門過枋、圓垛看棟、上梁贊棟、完工收場等,主人都會給予“禮信外水”。
磚匠為人們建造百年大計的容身棲息之所,以及各種各樣的建筑物,大到宮殿府衙、城垣樓閣、廟宇祠堂、亭閣院宇、堤、圳、溝、渠……,小到每家每戶每天不可缺少的炕頭灶臺等,都離不開磚匠們的心血汗水。所以,磚匠所從事的工作既點綴了社會和歷史的風情畫卷,又方便了人民,造福了后代,是我國民間傳統行業中最普遍,又是老百姓最熟悉、貼近的工匠。
正是:建成大廈高華宅,留與后人久遠居。
●○磚匠歌謠
鄉土民俗歌謠
(一)
磚匠技藝便萬民,相傳魯班是師宗。
一脈相傳支派廣,千古流傳到如今。
(二)
起屋造房事非輕,平民一生幾回行。
先打地基下屋腳,擇日起符安大門。
(三)
砌磚三尺安窗欞,墻高九尺安樓筋。
縮垛平水安水料
,釘上椽皮
算完成。
(四)
磚匠本懷建筑才,青磚搭灰砌起來。
平水扯起穿云線
,驗墻看棟垂吊牌
。
(五)
師傅手藝本精良,造橋修壩筑城墻。
扮出飛爪逗云彩,縮成垛子落鳳凰。
(六)
辛勤為民不辭勞,造成大廈凌云高。
風雨不磨業績在,自與百工領風騷。
無吾《傳統鄉土行業風情俚歌集》
磚匠歌
魯班仙,手藝精,他是磚匠的師宗。
小磚刀,是玄鐵,砍石劈磚應手裂。
穿云線,長又長,師祖賜我造華堂。
銅吊牌,往下垂,砌出垛子插云霄。
木華蓋,丁字形,平出水來不差分。
起房屋,造橋梁,都是磚匠的本行。
最難砌,是涼亭,就是倒水要算清。
檐口四,中五六,八九十到棟才成。
亭角上,豎金鰲,鼓眼翹尾放光毫。
亭角下,安銅鈴,風吹鈴響出好音。
圓廊柱,用石墩,雙龍抱柱畫金鱗。
小磚匠,手藝好,京城來請造皇宮。
《中國歌謠集成》
磚匠歌
邋遢泥水匠,最是齷齪相。
搬磚摻土化石灰,污泥滿身癩團樣。
王稼句《三百六十行圖集》
磚匠歌
泥水泥鏟手中揚,上下高低平尺量。
支柱橫梁雙手架,青磚黑瓦土坯房。
金輝《民間百業》
贊磚匠
(一)
師傅手藝果有名,魯班仙師傳度精。
四方請你造大屋,砌磚蓋瓦功夫深。
(二)
魯班弟子真有能,與人起造得周全。
山水人物堆得出,手藝精巧聲名傳。
(三)
魯班精藝傳世人,起造大屋氣勢雄。
樓臺造就好氣派,故事作出遠傳名。
養性山房主人單鑫癸《火龍神獅贊斷全集》
磚匠贊
(一)
魯班傳度本不假,磚匠手藝不好耍。
張郎仙人定棟梁,李郎仙人來蓋瓦。
(二)
師傅手藝好精通,造出大廈幾威風。
堆出蛟龍龍現爪,塑成猛虎虎現身。
(三)
磚匠師傅遠揚名,幾度請你造府城。
砌出高樓沖云漢,造成土屋住黎民。
踏莊金門村老藝人李翠炎《舞獅贊斷》
●○詩詞對聯
詩詞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
《詩經·大雅·綿》
定之中,作于楚宮。
揆[kuí]之以日,作于楚室。
《詩經·國風·墉風·定之方中》
經始靈臺,經之營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詩經·大雅·靈臺》
築[zhù]城伊淢[yù],作豐伊匹
。
《詩經·大雅·文王有聲》
曰止曰時,築室于茲。
《詩經·大雅·綿》
楚築章華于前,趙建叢臺于后。
漢·張衡《東京賦》
筑室既相鄰,向田復同道。
唐·儲光羲《田家雜興》
合磚起花臺,折草成玉節。
唐·儲光羲《題應圣觀》
磚排古砌春苔干,殷勤寄我清明前。
唐·李咸用《謝僧寄茶》
此閣幾何高?何人之所營。
宋·蘇軾《真興寺閣》
不容閒[xián]草依階砌,已許歸云宿棟梁。
宋·王云《題李都官道堂》
亂石砌成茅屋,編柴夾就疏籬。
明·雪浪法師《冶父山居》
豈辭酷暑與寒冬,作業辛勞在半空。
不是登高思望遠,非為立志欲凌云。
墻壁迭迭清刀縫,棟垛巍巍驗吊繩
。
瓦舍千鄉迎夕照,土房四隅向秋風。
無吾《磚匠歌》
對聯
層樓疊起,萬眾歡欣。
高門容駟馬,層樓毓祥云。
彩煥高人宅,輝生處士家。
經營有大志,建造集良工。
矗起摘星腳手架,建成攬月摩天樓。
頓看平地樓臺起,忽送千峰紫翠來。
舊時燕壘初更換,今日鴻基已奠成。
吉辰已屆安基礎,大任能當建棟梁。
金碧危樓迎曉日,丹青畫棟起祥云。
堂構初成千載業,垣墉已筑萬年基。
高樓萬丈平地起,大廈千棟手中興。
堂構鼎新垂世澤,箕裘晉步振家聲。
搭瓦砌磚頭頂天,修城筑廓手攀云。
華堂建就千年計,小筑安居四季春。
棟繞祥云朝北斗,堂凝紫氣對南山。
一代江山環吉宇,百年奎壁煥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