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吼不叫陪孩子寫作業:21天習慣養成訓練營
- 左飛
- 4716字
- 2021-09-27 12:43:43
第一章 作業寫得慢可能與核心能力有關
1.1 作業寫不好是因為“作業核心能力”的缺失
作業狀況是孩子學習狀況的“晴雨表”。排除疾病和特殊情況,作業寫不好大多是“作業核心能力”缺失造成的。
本章會圍繞最重要也最常出現問題的5種核心能力展開討論:
①作業記錄能力
②作業規劃能力
③讀寫能力
④觀察和閱讀能力
⑤數學能力
1.1.1 作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關鍵期
找我咨詢作業問題的家長,孩子多是上一年級和三年級。
一年級的孩子往往沒培養好核心能力,三年級的孩子則是因為長大了、不好管。值得深思的是,到了三年級以后不好管束孩子的原因往往是因為一、二年級沒有將孩子的學習核心能力培養好。
所以,一、二年級(6-9歲),是培養孩子作業核心能力的關鍵期。對于家長經常遇到的作業習慣問題,我們來探討以下幾點:
1.孩子需不需要自己記作業?
雖然,現在“校訊通”似乎已成為標配,老師可以直接將作業發到家長手機上。“好腦子不如爛筆頭”的時代仿佛已經過去,但是,孩子還需不需要自己記作業呢?我們來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愛“躲滑”的小瑤
小瑤今年上小學二年級,雖然媽媽每天都會對照老師發來的作業清單檢查她的作業完成情況,可是對一些“軟性”作業(聽讀作業)小瑤經常以“在學校做過了”為理由搪塞。后來甚至發展成“硬性”作業(書面作業)也不完成,同樣以“在學校做過了,忘記帶回家”為理由逃避。每次的作業檢查都成了母女倆的“貓鼠游戲”,老師多次找家長投訴但效果甚微,這讓媽媽非常頭痛。
我接待了這位媽媽,并將媽媽的作業管理流程做了微調——將對照“校訊通”逐項檢查的方式改成作業完成“積分制”。每天讓小瑤自己記作業,完成成果和作業記錄情況都將作為打分指標,作業記錄有疏漏或者作業完成程度較低將得不到積分。久而久之,小瑤從每天的被動接受檢查開始轉變成主動找媽媽檢查換取積分。同時,每周設定積分目標,達到積分目標就可以獲得一個獎勵。

事實上,孩子自己記作業是讓他意識到“要為自己作業負責”的第一步。
“作業是自己的事情”這個簡單的概念往往會因為某些原因悄悄轉移到家長那里。寫作業明明是孩子“自主創業”,卻總是變成“為家長打工”。“打工者”大多會偷懶耍滑,只有“創業者”才會積極主動。
所以,讓孩子自己記錄作業,事后再適當檢查并不是多此一舉。讓孩子意識到做作業是自己的事情,老師和家長只是輔助和引導。
另外,記作業可以鍛煉孩子的“錯誤管理能力”。
錯誤管理能力即及時發現錯誤的能力。百密必有一疏,能及時發現錯誤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要鍛煉這種能力,掌握正確的記作業方法是第一步。
2.如何教會孩子記作業?
案例:丟三落四的天天
天天是個效率奇高的孩子,每天到家放下書包就做作業,而且都能很快且高質量地完成。但是讓爸媽頭痛的是,天天很容易把前一天的作業忘在家里,導致被老師批評。天天父母找到我后,我用“清單法”讓天天很快學會了檢查自己的作業,并做到不再遺漏。
清單法(checklist)是非常簡便常用的錯誤管理方法。將作業的記錄變成每日的檢查清單,不但可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方便收拾書包時做二次檢查。
在記錄作業時,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要有一個專用且漂亮的記作業本
專用意味著有儀式感,漂亮促使孩子愛護好本子。家長需要從一開始就對孩子記作業這件事保持足夠的重視和支持,讓孩子自己選購喜歡的記作業本,并教會、提醒孩子如何保護并使用好它。
②每天一頁,不要怕浪費
環保雖然重要,但在記作業這件事上不要怕浪費紙。兩天的作業重復在一張紙上,不整齊且容易錯漏。所以,一頁紙只記錄一天的作業是有必要的,這樣會有“一天翻一頁”的積極暗示。
③要包含標記“是否完成”和“完成程度”的空間
每一項作業旁要留是否完成和完成程度的空間,在記錄每項作業的完成情況時可以讓孩子與父母一起約定記錄“密碼”,增加趣味性,讓孩子更愿意配合。

上圖是一位家長給我展示的她與孩子一起制作的作業記錄表。其中,“√”代表已完成,“O”代表有難題,小火箭代表做作業的速度,火箭越多代表這一項作業完成的速度越快。這些“暗號”都是孩子和媽媽一起商量好的,每天的作業本就像是“間諜密碼本”,只有媽媽和孩子知道是什么意思,孩子會很有興致。
當然,記作業的方法還有很多,我只不過挑了一個簡單易行的。但無論什么方法,只要能提起孩子記作業的興趣,幫孩子在做作業前后有條理地整理作業,就是好方法。
當作業記錄好了,下一步就是要養成規劃作業的習慣了。
1.1.2 如何培養孩子作業規劃能力?
作業規劃能力很容易被家長忽視。很多家長會認為,作業做完了就行,不用管怎么完成。
其實,有規劃和沒規劃是不一樣的。沒規劃地做作業,總會覺得遙遙無期。有規劃地做,可逐步提升自信。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以下兩個選項,如果必須執行一項,你覺得選哪一項會輕松點?
A.1個月看300頁書。
B.每天看10頁書,看30天。
聰明的你肯定會發現,這兩個選項本質沒有區別(都是30天看300頁書)。可你會不會感性地認為選B項會輕松一點?這就是“目標拆分”和“目標分配”的優點。
如何拆分目標會在第六章中詳細講解,這里先講如何分配目標。
所謂分配目標,意思就是按照目標的難易、長短甚至是喜好來選擇先做哪一項作業,后做哪一項作業。
至于具體該如何選擇,得看情況,可以參考下面的表格:

以上方案需要父母和孩子一同商討來決定,最重要的是根據孩子自己的意愿,多次嘗試并找到最佳方案。

1.1.3 到家先做作業還是先休息?
孩子到家是要先休息還是先做作業呢?
我這里有第三個選項——幫爸媽一起邊做飯邊聊天。
做家務可以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不僅如此,還有一個好處,一起做飯和吃飯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學習溝通”。
寫作業之前,圍繞今天的學習和校園生活,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目前的狀況和今天發生的事情,可以增近對孩子的了解。共同完成一項家庭任務的時候,是彼此心離得最近的時候。
所以這種一舉多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下面這些話題可以用于溝通:
①今天過得怎么樣?——了解孩子的總體心情。
②今天作業難不難?——預判孩子的飯后做作業狀態。
③今天學校有什么趣事嗎?——放松緊張情緒,深入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
盡量避免爭吵和說教,不強求分享,可先從分享身邊的事開始。

當然,“至親至疏”,一開始很可能孩子不愿意和你分享。你要意識到,分享總是相互的,父母可以先說自己的身邊趣事,慢慢引導孩子說出他身邊的趣事。
也不用奢求第一天嘗試就能成功,家里形成這種分享的氛圍和文化需要時間。
很多找我咨詢的父母一開始會很難為情,可一旦打開了分享的大門,他們總會非常興奮地找我分享孩子跟他們說了哪些趣事。
當然,也有一些家長跟我說,孩子到家就自覺地寫作業,孩子這個狀態非常好,是主動學習的標志;也有一些家長說孩子到家會先休息,這也沒有太大問題,建議讓孩子能自己約定一個休息的時間。
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選項,至于如何選擇,只要養成適合孩子的一種習慣,都不為過。關鍵是要有規律,這是良好學習習慣的前提。
但要做好作業,還需要具備一些能力。很多孩子作業做不好的關鍵問題不在習慣上,而是“能力跟不上”。
作業的核心能力在于“寫、讀、算”,這幾個能力提升了,作業一般都能做好。
1.1.4 為什么孩子容易寫反字母?
一二年級的家長可能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如果孩子經常把“p”寫成“q”,把“b”寫成“d”(或“g”),或者孩子跟你反映過“感覺書本的字母在飛來飛去”(無論是語文課還是英語課)等類似的情況,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不認真,而有些家長會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也沒有發現孩子大腦有問題,那么孩子很可能是有暫時性的發展性讀寫障礙(這其實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發展性閱讀障礙在小學的發生率約為3%~5%。
遇到類似問題我們首先要意識到,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注,他們不是有意與家長“作對”,而是想掩飾自己在閱讀和書寫上的困難,他們不想讓家長失望。
這種問題會隨著孩子的成長和發育,慢慢恢復或好轉(一般在三年級或10歲之后)。
如果家長著急或者問題較為嚴重,可以選擇當地權威的語言訓練中心尋求矯正。
案例:小明媽媽的苦惱
小明的媽媽最近很苦惱,覺得孩子總是跟自己對著干——字母總是反著寫,怎么說教都不改。打也打過,罵也罵過,家長已經無計可施。后來聽人介紹,去了當地婦幼保健院的心理科檢查,診斷孩子有輕度發展性讀寫障礙(英文簡稱:DD)。經過科學的診斷和訓練,孩子逐漸恢復。但因為家長經常批評,孩子變得膽小、不自信,問題解決了,但是學習成績很難上去。

1.左和右的方位鍛煉
孩子大腦發育的節奏不同,有的孩子可能三四歲就對左和右很敏感,有的孩子可能要到9歲才能勉強分清,皆屬正常。
容易寫反字母的孩子有一部分是屬于分不清左右導致記不清字母方向,鍛煉左和右的方位記憶有助于孩子記憶字母的正確寫法。可以通過快速反應游戲(大人快速說出左手或右手讓孩子舉起對應手臂的游戲)、相關繪本、兒童益智游戲等方式鍛煉孩子這方面能力。
2.大拇指法
9歲之前的孩子有些還未進入到抽象思維運算階段,用具體的形象表達來代替抽象的字母表達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記憶字母和單詞。比如下圖中的大拇指法就是一個簡單易操作的方法。

例如在紙上畫個小人,用雙手做上圖的動作,分別表示“b”和“d”,將雙手比作床,讓小人“躺”在上面。
用這種具體化的方法來告訴孩子b和d的區別,要比抽象的記憶更容易一些。
當然也可以用大拇指法來表達“p、q、g”,如下圖: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如果孩子還未分清左手和右手,這個游戲是無法進行下去的。所以可以先跟孩子進行左和右的方位鍛煉,再進入大拇指法的練習。


1.1.5 為什么連簡單的數學題都算不對?
晴晴的父母一直覺得自己孩子“智力低下”。但通過注意力和智力測試,證明晴晴是個正常聰明的小姑娘。
案例:數學不好的晴晴
晴晴今年一年級,數學考試38分。這讓晴晴的父母心急如焚。找到我時,我發現晴晴的注意力很好、反應力也很快,但是對于加減法和數字特別不敏感。于是我給晴晴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我用兩種顏色的巧克力擺成了兩排(如上圖),問晴晴:“這兩排巧克力是一樣多嗎?”晴晴快速點點頭。
然后我變換了巧克力的擺放,將金色的巧克力調整了一下,如下圖:

再問晴晴:“現在呢?綠色的巧克力多還是金色的巧克力比較多,還是它們一樣多?”晴晴不假思索地指了一下金色的巧克力,說:“金色的巧克力更多。”
我通過上面的實驗,查明晴晴數學不好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存在一定程度的發育滯后。
這有可能是家庭教育和幼小銜接的教育缺失導致的,也有可能是孩子本身的發展節奏和其他孩子稍有不同的緣故。應對此類問題的具體方法我會在第三章詳細討論。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明確的分級。6~8歲孩子很多處于“前運算階段”,意思是指這時候的孩子無法將具體的概念抽象化。
前運算階段的孩子可能無法告訴你“1+1=2”(抽象的)和“1頭大象加上1頭大象等于2頭大象”(具體的)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如果你問一個未受過相關數學訓練的3歲孩子:“1加1等于幾?”他很可能不知道你在說什么。但是如果你問:“我現在有1個蘋果,然后又拿了1個蘋果,我現在有幾個蘋果了?”可能這個孩子很快就能告訴你正確答案。
學齡初期兒童在沒有接觸數學思維從具體過渡到抽象的訓練情況下,小學數學課程會比較難被快速接受。
所以,如果發現孩子也是類似這個狀態的話,就說明我們家長需要調整方法。大量的刷題和補課只會讓孩子更加厭學和排斥。
最簡單的方法可以通過家里的物品(如棋子)、水果(如葡萄)等,幫孩子從具體思維逐漸過渡到抽象思維。
如果家長沒有時間或者不知如何教孩子,就找個有相關經驗的老師,因為此時孩子需要的是耐心和鼓勵,而不是“批評”和“題海”戰術。
同樣的方法一定會導向同樣的結果。當焦急、責罵和無盡的“惡補”都無濟于事時,就不要繼續走這個“死胡同”。要相信,孩子的作業問題一定不是“無解題”。先找原因,再找尋適合孩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