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老后破產:你的晚年誰做主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在“可以做主”的今天,為自己規劃好“無法做主”的晚年。

2018年,日本NHK特別節目錄制組編著了一本書叫《老后破產:名為“長壽”的噩夢》,一經出版就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我將書中受訪老人對記者說的話,摘錄部分展示如下。

“萬萬沒料到,竟是這樣的晚年!”

“靠養老金生活,一日只吃一餐,一餐費用縮減到100日元。”

“靠每月4萬日元的養老金生活不下去,就申請了生活保護,但生活中毫無樂趣可言。每天都在想,什么時候能一死了之呢?”

“每月能領到16萬日元的養老金,支出卻在16萬日元以上。但我的生活并不奢侈,醫療、護理等也曾節省過,但就我來說,要節省就只能一死了。”

通過這些語言,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都是非常悲觀的。

一、世界各國的養老現狀

下面,我們來看看,關于養老這個話題,世界各國都遇到了哪些問題。

1.日本——嚴重老齡化與先進養老制度并行

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老齡化非常嚴重的國家,但許多人有所不知的是,日本的國家養老保險制度在世界上算是比較先進的。

據公開資料顯示,日本政府在1961年就建立了基礎養老金(也稱國民養老金)制度,規定20周歲以上的國民都有義務加入基礎養老金,做到全民皆有養老金。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日本又在國民養老金的基礎上設立了以企業在職人員為對象的厚生養老金和以公務員為對象的共濟養老金。

日本女性和男性退休年齡一樣,目前同為60周歲。政府在支付退休養老金時考慮到了物價和工資的增長因數。除了基本部分外,養老金中還包括了隨平均工資和物價上升而附加變動的部分。

就目前而言,一對老年夫婦只要他們在退休前繳足了公共養老金保險費,每月就能領到金額為23萬日元的養老金,折合人民幣19000元,相當于退休前平均月收入的80%,即替代率為80%。

這里解釋一下,什么是替代率。

替代率=退休時的養老金÷退休前工資收入。

簡單地說,替代率就是我們退休時領的錢和我們退休前的收入相比能夠覆蓋多少比例,是衡量我們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異的重要指標。

根據國際經驗,如果替代率大于70%,則可以維持退休前現有的生活水平;如果替代率為60%~70%,則可以基本維持平衡;如果替代率小于50%,生活水平就會有大幅的下降。

那么,前述的日本夫妻退休后還能拿到以前平均月薪的80%,乍一聽還挺高的,可為什么如此高的替代率,依然不能讓他們過上一個體面的晚年呢?

答案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身體狀態每況愈下,年輕時不曾犯的毛病都會跑出來。所以,醫藥費、護工費就成了一筆最大的開支。這對于獨居的老人更是殘酷,不僅精神上要抵御晚年的孤獨,生活上的吃飯喝水生病都無人照顧,如果住進養老社區,又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

2.法國——養老金改革引風波

據報道,2019年12月5日,法國爆發了自1995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罷工,涉及80萬人。特別的是,這次大罷工的活躍分子是公交、醫院、消防、清潔等公共部門人員,連警察都走上街頭加入了罷工的行列,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

據稱,罷工的直接導火索是法國總統馬克龍推動的養老金改革。這次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廢除法國養老金的多軌制。改革如果真的實施,有一部分人會因此受益,比如低收入的工作者、農民,但部分享受“特殊制度”的人,比如電氣、燃氣、鐵路公司、議員以及公務員、公立醫院醫務人員、巴黎歌劇院芭蕾舞演員等,則會丟掉豐厚的退休金。

3.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普遍難題——養老問題

其實,日本和法國遭遇的困境是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面臨的問題。人們的壽命越來越長,生育率卻越來越低,而養老制度要運行下去,就只能少領養老金,多工作,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如此,并沒有別的辦法。

那么,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的養老保障情況如何?我們有什么辦法在自己將來老了能夠避免遭遇諸如老后破產的困境呢?

二、我國的養老現狀

說到我國的養老保障,就不能不提到它的核心組成部分——社保中的養老保險。

養老保險是國家和社會根據相關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

對于沒有配置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的人來講,養老保險很可能是其未來養老的唯一收入來源。但根據我國現在的發展狀況,我們的養老保險體系正面臨著來自人口結構變化的巨大挑戰。

具體而言,我國的人口結構具有老齡化、少子化、長壽化的特點,隨著這三大特點的日益凸顯,為我們的養老保險體系帶來了巨大壓力。

(一)老齡化

2018年1月,全國老齡辦發布了《關于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的通知》,其中提到“人口老齡化是貫穿我國21世紀的基本國情,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國家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

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官方數據(見下表),2018年,我國65周歲以上老人有16658萬人,占人口總數比例為11.9%;而0~14周歲人口占比為16.9%。

人口數據統計表

續上表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

倒回到2001年,我國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僅為7.05%,0~14周歲人口占比達22.9%。彼時,我國才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

科普一下,國際上通常把60周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周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進入老齡化的標準。因此,如果我們以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數據為參考,此指標從2001年的7.05%上漲至2018年的11.9%,意味著我國自2001年起就已踏進老齡化社會的大門,并且在總人口基本未變的情況下,65周歲以上的人口數還在以每年800萬的速度逐年增加。

并且,根據預測數據,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4.87億的峰值,約占總人口的33%。也就是說,20余年后,我們在街上每看到的3個人當中,就有1個人是65周歲以上的老人。

(二)少子化

資料顯示,我國從1971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一般情況下,要求一對夫婦最多只能生育兩個孩子。“一胎化”政策從1980年開始推行,到2016年結束,現在已經“全面放開二孩”。但是,據官方數據顯示,我國人口的出生率從1980年的18.21%逐年降低至2018年的10.94%,再扣減變化不大的死亡率,兩者的差額(人口自然增長率)也從1980年的11.87%一路降低至2018年的3.81%。也就是說,自2016年放開二孩之后,出生率不僅沒有反彈,反而在2018年還呈現了斷崖式下跌,相較于2017年的出生率直接降低了1.49%,甚至比一胎政策時下跌得還要快,見下表。

人口比率統計表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

如果我們再橫向比較世界各國,就會發現一個規律: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生育率必然出現下跌,而生育率一旦下跌,從此很難再度回升,這種“一跌定終身”的現象在歐洲國家已經多次得到印證。

這是為什么呢?背后有三重因素。

1.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可逆

這句話怎么理解呢?就是少生優生,幸福一生。我們往過去看遠一點,當我們還處于農耕時代時,種地、養殖、采摘是主要的生存方式,那時我們的生產力是什么?是人口。因此,人們當然希望多生孩子來提高生產力。

可一旦社會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比如進步到工業時代后期,我們不再需要靠人口數量來決定生產,每個家庭也不再需要靠多生孩子來增加收入,那么作為父母就會更加關注孩子的質量而非數量,大家更愿意花錢培養孩子,而非多養活幾個孩子。

2.社會結構不可逆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思想的進步,很少有女性還愿意像古代那樣,待在家里相夫教子,她們更希望與男同胞一起,獲得平等的事業發展機會。因此,大量女性被解放出來投入工作中,并且不少成為能頂半邊天的角色。這也導致大量女性不愿意回家生育第二個孩子。即使是生育第一個孩子,根據官方數據顯示,育齡女性生育第一個孩子的年齡最高峰也自2015年的20~24周歲增加到了25~29周歲,也就是說女性不僅生得少了,而且還生得晚了。

3.撫養市場不可逆

做父母的應該都有感受,現在市場上所有與孩子相關的消費項目,大到教育培訓,小到嬰兒用品,價格都一路水漲船高,而市場價格一旦被抬高之后,從經濟學的角度,它也很難再降下來。

這就是民間戲稱孩子都是“四腳吞金獸”的原因。現在大家都覺得養孩子很難,哪怕政策鼓勵多生,家長也得自己解決興趣班、補習班等具體問題,多生一個孩子變成了一件非常需要勇氣的事情。

(三)長壽化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2000年的71.4周歲逐年增加到2019年的77.3周歲。也就是說,隨著醫療條件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的預計壽命越來越長,從國際經驗看也是如此。而長壽化與前述老齡化和少子化綜合作用,就會導致我們的養老金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面。

我們來看下面兩張圖。

注:上面的水龍頭代表倒水的人,也就是正在工作和繳納社保的年輕人,他們是社保基金水池的供給人;而下面的水龍頭代表喝水的人,也就是已經退休并不再繳納社保的老人,他們是領取養老保險的人。

顯而易見,當上面的水龍頭進水量大,下面的水龍頭出水量小時,社保基金池子里就會有水(資金結余)可以存儲下來,這時我們的養老保險就是充足的,不用擔心養老金發放的問題,如養老金領取水管形象圖1所示。

可一旦顛倒過來,當上面的水龍頭進水量小,下面的水龍頭出水量大時,社保基金池子的水就處于入不敷出的斷供狀態,這時我們的養老保險金從何而來,就成了一個嚴峻的話題,如養老金領取水管形象圖2所示。

三、我國國家層面五大舉措

那么,我國為了應對人口結構對養老保險的影響,做了哪些舉措呢?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中央調劑

2018年6月13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通知》,決定建立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來均衡地區間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負擔。具體來說,就是各省按比例上解資金形成中央調劑基金,中央不留存基金,按離退休人數全部向各地定額撥付。

《21世紀經濟報道》曾發布了一張來源于財政部數據的圖片來直觀展示2019年中央調劑基金在各省的調劑情況,如下圖所示。數據顯示,2019年中央調劑基金預算規模4844.6億元,廣東、北京、浙江、江蘇、上海、福建、山東7個省市是“貢獻”地區,貢獻了1220.6億元;遼寧、黑龍江、四川等22個省市(含兵團)為“受益”地區。

2019年中央調劑基金預算情況圖

根據制度安排,某省份上解額=(某省份職工平均工資×90%)×某省份在職應參保人數×上解比例;某省份撥付額=核定的某省份離退休人數×全國人均撥付額。

所以,根據公式,決定一個地區是“貢獻”還是“受益”的變量因素包括職工平均工資、在職應參保人數、核定離退休人數。

簡單地說,就是人口流入、老齡化程度較輕的經濟發達地區,因為社會職工平均工資高、繳費人數多,所以上解資金多;而人口流出、老齡化程度高的地區,因為退休人員多,所以能拿到的下撥資金多。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說中央為了平衡各省的養老金發放,已經從制度層面進行了安排,此舉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低產出地區人們的養老困難,但這只能起到“人人有份,雨露均沾”的效果,并不代表我們可以高枕無憂,不用為養老做任何補充規劃。

與此同時,因為每個地區的“貢獻”和“受益”是不確定的,是根據每年公式因子的變化進行動態調整的,所以我們每個人是處于什么地區,是“貢獻者”還是“受益者”,調劑之后能否享受一個寬裕的晚年生活,也是不確定的。

(二)社保入市

2016年3月10日,國務院正式公布《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是我國首個關于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條例,《條例》總則第三條明確約定:“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是國家社會保障儲備基金,用于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調劑。”

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一是提升了立法層次,解決了之前缺乏在法律層面全面、系統的規定的難題;二是強調了風險監管,明確了錢該怎么用和怎么管。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條例》中約定的社會保障基金和前面的社會保險基金并不是一回事,簡單地說,兩者更像是娘和孩子的關系,平時沒啥事的時候,大家各過各的,但是,為娘怕孩兒萬一哪天吃不飽,于是定期從自己的工資(中央劃撥的資金)中攢一部分錢存起來,隨時準備支援出現困難的孩子。同時呢,品學兼優(資金充裕)的孩子也可能交一部分錢給娘打理(保值增值),等到孩子沒錢花的時候娘再還給TA。

因此,雖然娘和孩子母子連心,該幫的一定會幫,但畢竟也是兩個主體,娘的錢來自“娘家的補貼”(中央財政預算撥款)、“家產的轉化獲利”(國有資本劃轉)、“做針線活賺的錢”(基金投資收益)和“七零八碎的私房錢”(以國務院批準的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所以即使娘再勤勞,手上的錢也是有限的,況且還有那么多孩子要養,各個孩子自己生活得怎么樣,還是需要自己多多努力才行。

(三)放開二孩

前面的內容已經講過了,放開二孩的確是我國調整人口結構的重要舉措,但自2016年政策出臺之后,我國的人口出生率未升反降,所以此舉目前并未起到緩解人口老齡化的效果。

(四)延遲退休

關于延遲退休的政策風聲,時不時都會吹來,釋放出幾個明確的信號。第一是相應推遲退休年齡是必然趨勢;第二是不同行業群體有不同看法,需深入研究論證并適時提出方案建議。所以,關于延遲退休,簡單八個字總結就是:勢在必行,審慎推進。

1.為什么說延遲退休勢在必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方案。

在此之前,人社部部長也表示,延遲退休政策最根本的原則,是“小步慢走,漸進到位”,為了給公眾做好心理準備的時間,政策出臺后至少五年,才會漸進式實施。

據統計,我國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周歲。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退休年齡,除了非洲的一些國家之外,基本都是在65周歲、67周歲。

事實上,近年來已有多國計劃延遲本國勞動者的法定退休年齡。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2019年國慶群眾大會上宣布,政府將在未來10年內,將國民退休年齡和重新雇傭年齡分別延長3年——到2030年,法定退休年齡從現在的62周歲,延長到65周歲;重新雇傭年齡從現在的67周歲,延長到70周歲。

由此看出,不管是從國際趨勢還是我國國情,延遲退休都是一件板上釘釘的事情。

2.為什么延遲退休需要審慎推進

審慎推進是因為此舉一出,影響面甚廣。人社部在回應網友提問時也表示,延遲退休年齡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是一項重大的社會政策,政府非常慎重,對延遲退休年齡,“不同行業、不同群體還存在一些不同看法”。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國家層面,延遲退休的確可以起到延遲支付養老金,緩解財政壓力的作用,但對我們個人來講,這意味著我們能夠從國家大鍋里舀飯的時間又晚了那么幾年。在這延長的幾年里,我們需要繼續工作保證生活。根據生命有限論,這也意味著我們能拿到退休金的年限也少了那么幾年。

(五)加速推進第二和第三養老支柱建設

從國際情況看,“三支柱”模式(見下表)是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結構,也是應對老齡化危機、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提高個人養老保障能力的重要舉措。

“三支柱”模式國際適用性一覽表

下面,介紹一下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三支柱”。

1.我國養老保障體系“三支柱”的構成

具體而言,我國養老保障體系“三支柱”由以下內容構成。

第一支柱:公共養老金,指目前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也就是我們說的社保。

第二支柱:雇主養老金,是一種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形式以企業年金為主,也就是通過開立個人年金賬戶的方式,由企業和職工定期按一定比例繳納保費,作為職工退休后養老金的補充,但前提是雙方自愿,企業建立了年金制度,而職工也愿意繳納。

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指自己準備的商業養老保險。

2.我國養老保障體系“三支柱”的發展

人社部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曾表示,經過多年的建設,我國在“第一支柱”方面已取得了比較不錯的成績,但“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的發展卻嚴重滯后。并且,他認為,以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第一支柱”基本走到頭了,在沒有實現全國統籌統支的情況下,“第二支柱”發展的時間窗口也沒有到來,而“第三支柱”在發展方面沒有障礙,個人養老金市場擁有很大空間。

在全世界范圍內,由政府、企業、個人三方共同承擔的養老體系,在我國絕大部分都是由政府在承擔,并且這部分比例太高,負擔太重。如果我們用一把三角凳來比喻“三支柱”,我國基本上就是一個獨腿的狀態,就是有一條腿特別長,另外一條腿很短,還有條腿目前來說幾乎沒有,那么這把凳子勢必是站不穩的。

如果我們不早做打算,為自己添上這“第三條腿”,看清趨勢,未雨綢繆,為自己準備充足的商業養老保險,而是寄全部希望于已經壓力山大的公共養老金和少量的雇主養老金,那么我們晚年的生活質量會如何?現在很難有定論,但有前面日本和法國的例子,應該可以給我們思考和警示。

四、晚年的臆想

我們回到開篇《老后破產:名為“長壽”的噩夢》這本書,里面寫道:

“這個是我畫的。”田代先生說。工作的時候,只有畫畫可以讓他歇口氣。他一邊說著,一邊給我們看了很多畫。有的是凡·高、畢加索等名家名畫的臨摹,有的是旅游時畫的風景畫、人物畫等。田代先生妥善保管的畫足有百張以上,用色、筆觸等讓我們這種外行人看了大為驚嘆。沒想到,田代先生竟有令人深感意外的繪畫才能!很有新鮮感地驚嘆著一張一張地翻看,突然,我的目光在一張上停了下來。

“這位是……”畫上是一位紳士,50歲上下,黑色西裝,蓄著胡子,體格健壯,儀表堂堂。

“這個就是我啊。等年紀大了,可能就是這個樣子吧,就是這樣一邊想著將來的自己一邊畫的。”這是田代先生的自畫像,年富力強的時候畫的想象中的“晚年自畫像”。聽他說,想象中的這個自己經營著一家餐飲店,已經是社長了。

“年輕的時候,誰會去想老了會是什么樣子啊。每天都很忙,每天都很開心。可是,一直都在認認真真地工作,誰能想到,老了會是今天的樣子啊。”

看了田代先生的故事,再聯想我們自己,如果我們沒有早做準備,未雨綢繆,誰又能想到,自己老了會是什么樣子呢?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借用陶淵明的詩一首,祝愿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在“可以做主”的今天,為自己規劃好“無法做主”的晚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梨树县| 达孜县| 宜阳县| 茶陵县| 甘德县| 崇明县| 四会市| 买车| 土默特右旗| 晋宁县| 宁蒗| 宜兴市| 庐江县| 青岛市| 孟津县| 桑植县| 茶陵县| 马山县| 沁源县| 呼玛县| 永仁县| 泰和县| 防城港市| 定陶县| 清流县| 安阳县| 鄯善县| 屯留县| 科技| 平陆县| 井冈山市| 襄垣县| 涿鹿县| 班玛县| 安陆市| 攀枝花市| 如东县| 凭祥市| 乌审旗| 盐边县| 三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