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想說愛你不容易
我們不宜錨定在先入為主的成見和別人的眼光上去評價保險,我們對保險的認知也會因為自身的經歷、時光的雕琢而天翻地覆。
2007年,我從西南財大畢業,心里懷著對未來的期待與憧憬,一路過關斬將,進入夢寐以求的深圳建設銀行工作。在那個時候,除了少數同學會選擇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非金融國企或成為公務員之外,進入銀行工作基本上就是財大畢業生的“標配”,是一個不需要思考的選項。
進入建行之后,我的第一個崗位是柜臺。因為曾經的監管對銀保合作方式沒有限制,于是,前后有多家保險公司人員在我行駐點,一邊銷售,一邊協助大堂經理維護秩序和提供客戶服務。因為與保險公司人員的頻繁接觸和深入了解,我對保險人及保險這個行業生出幾分好感。
可是,后來我才慢慢發現,像我這樣對保險行業有著先入為主的好印象的人,其實只是少數。許多人對這個行業的印象偏向于負面,比如覺得業務員不專業,存在銷售誤導和過度推銷的現象,親情“綁架”也是常態;或者一些人曾經基于各種原因理賠被拒,認為保險公司就是“這也不賠,那也不賠”,買保險就是“坑”,從此諱談保險這件事情。
也就是說,因為他們過往的經歷,導致他們對保險行業產生了先入為主的壞印象。但是,這就意味著他們不需要保險嗎?
當然不是。他們中的每一個人其實都需要保險,他們只是因為不了解或曾經遇到不靠譜的保險人,誤以為自己不需要保險。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保險自身的特殊性,也讓它相較于其他普通商品而言顯得與眾不同,容易成為爭議的焦點。具體而言,保險有三大特點。
一、天然的產品“缺陷”——沒有體驗感
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許多原本普通甚至滯銷的商品,一旦被拍成視頻或者搬上直播,一下就變得炙手可熱了?”這不是因為商品變了,而是體現商品價值的方式變了。
相較于冰冷的文案和靜止的圖片,商品在鏡頭面前“眼見為實”的生動展示和主播恰到好處的表情語言,極大地增強了消費者的體驗感和信任度,再加上賣場氛圍和價格策略的推波助瀾,很容易激發出消費者“自己說服自己”的購買沖動,效果遠遠優于傳統消費模式下業務員“掏心掏肺”的千言萬語。
這個邏輯,我們通過“口紅一哥”李佳琦在“雙11”當天,僅靠直播涂口紅就能創造單人銷售額超10億元的奇跡得到印證。
但是,這樣的奇跡永遠不可能在保險界發生,哪怕讓李佳琦來賣保險也不例外。因為,保險本身是一種沒有體驗感的商品,它既不像口紅可以涂在嘴上,也不像衣服可以穿在身上,更不像房子可以住在里面。
保險的載體是一份保險合同,內容是關于老、病、死、殘的賠付要求和標準,這其中的任何一項,不僅無法通過演示讓人產生購買沖動,而且即使買回去了,也常常有人因為讀不懂條款,而產生誤會甚至糾紛。
因此,“沒有體驗感”算是保險的天然“缺陷”,加大了它被了解和被銷售的難度。
二、“反人性”的購買規則——總是賣給“不需要”的人
為什么說保險總是被賣給“不需要”的人?
我們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已經躺在了醫院病床上,面對高額的醫藥費和ICU賬單,他或她(以下簡稱TA)一定希望自己有足額的醫療險能夠報銷,對吧?不僅如此,TA一定還希望能得到一大筆重疾賠款,讓自己可以在醫院內好好治病,出院后安心養病,不用為治療費和未來生計發愁。
這時,如果我們問TA:“你覺得自己需要保險嗎?”
不用懷疑,此時TA一定會回答:“十分需要!”
可現實是,TA在這個時候還能買保險嗎?當然不能。并且,不僅是現在不能買保險,TA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是終身都有可能買不了保險。
相反,如果一個人看起來非常健康,對保險也不夠了解,這時如果我們問TA同樣的問題,TA的回答可能就十分不同,像“我考慮考慮,以后再說”“我想買,但老公/老婆不同意,所以就算了”“不需要,我有社保”“我不會生病,萬一生病了,我還有房子可以賣”“保險都是騙人的”“我已經買了很多保險(理財型)了”等,都是常見的拒絕回答。
總之,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當一個人有條件購買保險時,TA往往認為這件事不重要,不急迫,甚至沒必要;可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需要保險時,TA往往已經喪失了購買的資格。
保險的“反人性”就在于此,一場成功的保險銷售,就是和健康的人談疾病,和安全的人談意外,和活著的人談死亡。如果人們沒有“在天晴時修屋頂”的觀念,那自然很難接受保險,而如果長時間“無保裸奔”,就難免遇到“屋漏偏逢連夜雨”的不幸。
三、保險是買對還是買錯,要理賠時才知道
假如我們買了一件衣服,質量好不好,穿上就知道了。可如果我們買的是一份保險,到底是買對還是買錯,需要理賠時才知道。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重要。想象一下,假如我是一個對保險一無所知的“小白”消費者,我想要購買一份重大疾病保險,于是,我找到一位“對”的業務員,購買了一份“對”的“重大疾病保險”。若干年后,我不幸患病需要理賠,可當我向保險公司提出理賠申請時,才發現這是一份“錯”的保險——曾經以為的“重大疾病保險”其實是一份終身壽險。這個時候,不管問題最終如何解決,我急需的重大疾病保險賠款一定是沒有了。不僅如此,我以后想要再購買真正的重大疾病保險,也基本不可能了。
在保險業曾經粗放發展的時代,消費者對保險這個新生事物普遍缺乏了解,再加上從業者整體專業化程度不高,成交多以親戚單和人情單為主,所以,由于買錯產品或未如實健康告知而導致不能理賠的現象比較嚴重,這也是許多消費者對保險有成見的重要原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曾經的一次不愉快的經歷,足以讓人們從心里把“保險”二字拉入黑名單。
但是,這樣的成見其實與前面提到的“壞印象”一樣,說到底,都是先入為主的觀念惹的禍。
事實上,在很多時候,信息的傳播者給接受者提供的是也僅僅是故事表象的描述,而背后隱去的細節、立場、情緒、心理才是其得出結論的誘因。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不宜錨定在先入為主的成見和別人的眼光上去評價保險。相反,不管是對道聽途說的觀點還是專家“大V”之言,我們都應該有獨立的洞察和判斷,我們自己對保險的認知也會因為自身的經歷、時光的雕琢而天翻地覆。
現在,我國的保險行業歷經了從粗放普及到規范發展的“前世今生”,特別是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銀監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保監會)于2018年3月合并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銀保監會)之后,已經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保險公司百家爭鳴,中介、兼業渠道各顯神通,還有各大保險自媒體站在消費者角度擔任著“行業觀察員”的角色,大家在共同的監管下各施所長,公平競爭,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樣的信息渠道和產品選擇。
因此,我們盡可以拋開過去對保險的種種偏見,把它僅僅當作一個解決問題的備選工具,平心靜氣地看看它是否有用,因為買保險本來就應該是件簡單而純粹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