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手把手教你買保險作者名: 劉舒楣本章字數: 3979字更新時間: 2021-09-27 12:20:01
為什么有人說保險都是騙人的
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更多人理性、客觀、透明地看待保險,以及保險行業,讓“保險都是騙人的”這樣的“笑話”永遠成為歷史,并且這一天不會讓我們等得太久。
關于理賠糾紛,各種新聞報道非常多,這也非常符合新聞傳播的特點。一件事情只有具備了話題性,它才具有被傳播的價值,也更容易實現被傳播的效果。哪怕從客觀事實的角度,發生這種事件的概率只有萬分之一,但由于它被推送到了人們眼前,所以人們更容易去相信該事件具有普適性。
這從心理學的角度也能夠得到解釋。有研究表明,比成人更敏感的兒童,在看到與犯罪暴力相關的電視內容之后,會本能地認為這樣的情況每天都在發生。于是,他們在出門時會變得格外緊張,甚至會因此做噩夢,父母必須加以重視并且持續疏導才能緩釋。
這種“負面傳導”的現象在保險理賠問題上也不例外。類似“保險都是騙人的”“保險就是傳銷”“保險只有兩不賠,這也不賠,那也不賠”等偏激片面的言辭,常常成為“膾炙人口”的熱句被廣為傳播,而保險公司每年真金白銀賠付出去的上萬億元資金卻很少有人提到。這樣的現象,讓人不能不為保險公司“叫屈”。
那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么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有人不時冒出“保險騙人”之類的言論,并且往往還能很快得到“吃瓜群眾”的附和、渲染和傳播呢?
究其原因,我認為除了新聞本身的話題性能夠滿足人們“獵奇”的心理之外,還有部分原因在于,部分人過往的真實經歷可能具有相似性,人們容易被近似的話題帶入原來的場景,進而為記憶里的不滿情緒找到宣泄的出口,從而忽略了兩者在客觀上的區別。
下面,我以兩個真實的案例,分析一下問題的由來。
一、保險“騙人”之拒賠
案例:“抗?!钡腨小姐
Y小姐是一個嚴重的“抗?!狈肿?,在她的影響下,一家老少都沒有購買任何保險,究其原因,還是和她患癌離世的母親有關。
Y小姐的母親在世時,曾經在上門推銷的業務員那里購買過一份重大疾病保險。當時的Y媽媽曾經在幾年前切除過一個腎,也對業務員做出了說明,但業務員說:“沒有關系,只要最近兩年沒有住院就好?!庇谑牵琘媽媽在填寫健康告知問卷時就忽略了這個問題。
據Y小姐稱,數年以后,Y媽媽患肝癌,保險公司以未如實告知過往病史拒賠,當初的業務員扔下一句“我已經離職了”就不管不顧,經過反復艱難的溝通,最終以退還保費處理。
最終,Y媽媽花費了近百萬的積蓄之后離開了人世,給Y小姐造成很大的陰影。
如今,哪怕事情已經過去了十幾年,Y小姐全家仍然認為保險都是騙人的。
案例到這里就講完了。下面,我從兩個方面具體分析。
1.誰來負責
在這個案例中,Y媽媽受到業務員的誤導而忽略了健康告知要求,導致其購買了不匹配的保險產品,結果在發生保險事故時被拒賠。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我認為90%的責任在業務員,10%的責任在Y媽媽自己。
保險業務員在明知Y媽媽做過腎臟切除術的情況下,告知她沒有關系,嚴重誤導了Y媽媽,使她在健康告知環節沒有做出說明,為后面的理賠埋下隱患,這是典型的不專業、不負責的表現。如果業務員是為了業績故意為之,則更是缺乏基本職業道德的無良行為,應該被追究法律責任。而Y媽媽本人當初片面聽信了業務員的話,沒有仔細閱讀健康告知條款就簽字確認,也存在著一定的疏忽。
2.如何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如果Y媽媽在購買保險之前多做兩件事情,則完全可以避免類似事情的發生。
第一件事:選擇一位專業靠譜的保險業務員,不要貪圖便宜(比如返傭)和小恩小惠(比如送禮物),更不要因為人情面子隨便選擇業務員。要知道,保險關系著一個家庭未來的風險保障,是一件無比嚴肅而重要的事情,不要與買包買衣服等雞毛小事相提并論,更不要有“肥水不流外人田,找外人買不如找自家人買”的偏見。
第二件事:學習保險基礎知識,讓自己具備基本的辨識能力,就不會在買保險時犯原則性的錯誤。
二、保險“騙人”之未如實健康告知
案例:“委屈”的X小姐
X小姐的父親于2017年購買了一份百萬醫療險,但并未對自己10年前曾經患過肺結核的事情進行告知。2019年,X爸爸被診斷出肺癌,保險公司以“未如實告知既往病史且歷史疾病與現發疾病具有相關性”拒賠。X小姐來問我有沒有補救的辦法。
對話過程中,X小姐提到查出肺癌時距離首次投保日已經過了兩年,能否根據《保險法》第十六條規定的“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過二年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來認定保險公司不得因兩年前的告知瑕疵拒賠?
在溝通過程中,X小姐始終認為,投保人沒有進行健康告知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其父患肺結核是在10年前,用她的話說:“誰會記得10年前的事情呢?”
另外,她認為保險公司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因為在投保時,業務員僅口頭詢問了兩年內的住院情況。至于當時的健康告知填報單是如何詢問和回答的,X小姐回答:“不記得了。”我建議X小姐去保險公司調取當初的投保證據,包括當時的健康告知書。X小姐回答:“太麻煩了?!?/p>
現在,X小姐一直四處打聽是否有辦法讓保險公司理賠,用她的話說是:“買了不能賠,就是耍流氓”。
案例到這里就講完了。下面,我從兩個方面具體分析。
1.“不得解除合同”是未如實告知的“免死金牌”嗎
《保險法》第十六條規定:“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過二年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p>
該條款一度被很多人理解為未如實告知的“免死金牌”,即:沒有告知不要緊,熬過兩年就能賠。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答案:非也!
其實,該條款的正確解讀應該是:“不得解除合同”僅僅指保險公司在保險合同生效兩年后不能因為客戶的不如實告知解除保險合同,但是請注意,“解除合同”和“理賠”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沒有直接關系。因為,合同有效不代表可以理賠,理賠還需要符合一系列的特定條件。
為什么這樣說?理由有以下三點。
第一,本條規定約束的是保險公司的解約權,即如果保險公司想要以“未如實告知”為由解除合同,則需要在合同成立之日起兩年內處理,而解約與理賠并無直接關系。
第二,保險的理賠需要符合特定的條件,“未如實告知”的背后含義是存在既往癥,而既往癥并不符合重大疾病保險合同條款中要求的“確診初次發生本合同所指的重大疾病”的賠付條件。以某款重大疾病保險合同條款為例,具體如下。
2.3.6.1 首次重大疾病保險金
……被保險人于本合同生效(或合同效力恢復)之日起90日后,由本公司認可醫院的??漆t生確診初次發生本合同所指的重大疾病(無論一種或多種),本公司按以下三者之較大者給付首次重大疾病保險金……
6.5 初次發生
指被保險人初次出現與約定疾病相關的癥狀或體征,而該癥狀或體征已足以引起一般人士注意并去醫院尋求醫療檢查,且被診斷為約定的疾病或在其后發展為約定的疾病。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如實告知”和“初次發生”注定是一對矛盾體。如果沒有如實告知,哪怕過了兩年的解除權抗辯期,保險公司即使不解除合同,也可能因為疾病不是“初次發生”而不予賠付,這在保險實務中已有案例。
第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因此,如果我們故意掩蓋事實真相,在明知自己過往病史的情況下故意不告知保險公司企圖騙取保費的行為,屬于典型的虛假意思表示,必然不會得到法律的支持。
2.“未如實告知”的合同解除條件
保險公司在什么情況下能夠以“未如實告知”為由解除合同呢?以某款重大疾病保險條款為例,其條款約定如下。
您故意或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本公司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提高保費率的,本公司有權解除本合同……前條規定的合同解除權,自本公司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過30日不行使而同解除權消滅。
也就是說,保險公司解除合同需要同時滿足五個條件。
(1)有事實:未如實告知。
(2)有過錯:主觀存在故意或因重大過失。
(3)有重要性:未如實告知事項足以影響保險公司決定是否同意承?;蛱岣弑YM率。
(4)有時效:解除權應在保險公司知道之日起30日內行使。
(5)有限制:保險合同生效兩年后,解除權失效。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上述條款對保險公司的解除權進行了多方面限制,極大地規避了保險公司隨意解除合同,造成投保人利益損失的情況。
回到案例,如果X小姐描述真實,則兩者都有責任。業務員的不審慎是存在的,健康告知的內容應該與客戶逐條確認通過,而非簡單口頭詢問。同樣,X爸爸存在疏忽大意也是一定的。
后來,X小姐私下表示,該份保單并非由X爸爸親自簽字,而是由某親戚代簽字。對此,業務員和保險公司都不知情。也就是說,X爸爸很可能連健康告知長什么樣都不清楚,最后出現這樣的狀況,也算是事出有因了。
總而言之,該事件是一個因“未如實健康告知”導致的拒賠案例。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我認為,保險公司的處理方式沒有瑕疵,也不存在“耍流氓”,我們應該引以為戒,不要讓這樣的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
三、保險不騙人,但我們不要“被人騙”,也不要“騙自己”
在上面兩個案例中,Y小姐和X小姐都對保險公司充滿了不滿,認為“保險都是騙人的”,且兩個案例都存在共同的問題,那就是——沒有做好健康告知,為后面的理賠埋下了隱患。
究其原因,除了業務員的因素之外,客戶自身對投保規則缺乏理解和存在認知誤區也顯而易見,最終埋下了誤會的種子。
不過近年來,在保險業務員的整體素質提升和消費者保險需求增加的雙重作用下,我國保險行業的整體狀態已經出現非常大的改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日益重視保險,更愿意花時間去學習和挑選保險,保險已經漸漸從“要我買”變成了“我要買”,從“買不買”變成了“怎么買”。保險土壤的擴大無疑也會加速行業的進步和人員的洗牌,大浪淘沙,良幣驅逐劣幣,讓更具有競爭優勢的業務員留存下來。
所以,我堅信,未來一定會有更多人理性、客觀、透明地看待保險,讓“保險都是騙人的”永遠成為歷史,并且這一天不會等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