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面子,斗天子
誰都想有面子,然而面對周天子咄咄逼人的氣勢,鄭莊公卻甘心把自己的面子撕碎一地……
與自己的母親和解后,不甘于現狀的鄭莊公把目光放到了自己封國以外。他的如意算盤是,老在自家這一畝三分地上待著,也沒什么大的出息,怎么著也得找找別人的麻煩,從中撈點好處。
鄭莊公找麻煩的第一個對象是許國。
許國位于鄭國南邊,國小人少,但卻是鄭國向南發展的必經要道。不過,許國雖小,后臺卻很硬。它和當時還算強大的宋國、衛國等結有戰略同盟關系。
鄭莊公不吃這一套。你能抱大腿,我就不能找靠山嗎?他通過出讓田地、贈予金錢等手段,也和東面的齊國、魯國這兩個當時的強國結成了戰略同盟。
有了靠山的鄭莊公開始行動了。他親自率軍擊敗了宋國、衛國、陳國、蔡國的聯軍,又趁著宋國內亂,扶持了一個聽命于己的國君。
敲掉了許國的靠山,就該打許國了。后來,到公元前712年,鄭莊公終于聯合齊國、魯國輕而易舉打敗了許國,并吞并了它。
看到鄭國戰斗力強大,作為盟友的齊國和魯國都被嚇怕了。他們雖然和鄭國一樣也是勝利者,卻不敢從中分一杯羹,而是任由鄭莊公獨占了許國。那個時候的鄭莊公,儼然已是鄭、齊、魯三家聯盟里的老大,有點一覽眾山小的味道。
眼見鄭莊公要獨霸天下,自然會有人不高興,首當其沖的便是貴為九五之尊的周天子。周平王老早就對鄭莊公很不滿了。在周平王眼里,鄭莊公算什么?不過是我看在你父親的面子上,讓你承襲了卿士之位而已。往近了扯,也不過是本家族的親戚罷了。你的任務本來是協助天子處理國家政務,現在你卻四處找麻煩,還把我這天子放在眼里嗎?
越想越來氣的周平王決定也找找鄭莊公的麻煩。不過當時的鄭莊公還羽翼未豐,而周平王的勢力也遭到了極大削弱,雖然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他也沒辦法一竿子捅死鄭莊公。因此,雙方經過幾次溝通后,覺得還是和為上,于是達成協議,都送一個自己的兒子到對方地盤做人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周鄭交質”。
當然了,同樣的性質可以有不同的說法。表面上,鄭莊公還是給足了周天子面子——他的兒子在周是實打實地當人質,而周平王的兒子在鄭國卻美其名曰是“考察”。雖然看似在名義上吃了點虧,但鄭莊公其實是取得了這次交鋒的勝利。這也說明當時鄭莊公憑借實力,實際上已經可以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這一年是公元前720年。
同年,周平王過世,周桓王繼位。周桓王是周平王之孫。桓王的父親太子姬泄父早死。平王去世時,平王的另一個兒子姬狐正在鄭國做人質。姬狐回朝奔喪,隨即悲傷過度死去。周桓王以太孫的身份繼位。
這位小天子年輕氣盛,也是一個不怕找麻煩的主兒。由于忌憚鄭莊公在朝中的勢力和對周鄭交質不滿,屁股還沒坐穩,就向鄭莊公發難。在鄭莊公第一次來朝拜時,周桓王幾乎就沒拿正眼瞧他,完全視鄭莊公為空氣。
受到冷遇的鄭莊公心里有些不爽,回到封國后,就把新天子的態度說給大臣們聽。大家一聽都非常氣憤,認為周王室忘恩負義,干脆找個借口把桓王轟下臺得了。
這時,有個大臣提醒說:“周天子畢竟還是天下共主,公然和他作對不就失道寡助了嗎?這么蠢的事咱們不能干。不過呢,咱們也必須表個態,讓他知道欺負咱們的后果是什么!”
鄭莊公一想,這個辦法好。于是按照這位大臣的計策,派三千軍士來到周天子的地盤內,一天工夫就把麥地里快要成熟的麥子全割光了。
周桓王聽說后,暴跳如雷,大罵道:“鄭國狗膽包天,竟然欺侮到天子頭上!”他當即下令,馬上集結大軍向鄭國興師問罪。
這時,一個大臣上奏說:“區區小事何必大動干戈呢!鄭國就好比是周王室的兒子,兒子向老子討口飯吃,有什么大不了的?”
周桓王雖然年輕沖動,好歹還是聽得進人勸,于是大笑著說:“你的比喻太恰當了。好吧,咱們就當打發叫花子了。”這事也就不了了之。
沒想到,到了秋天,鄭軍又來了。這次他們收的是金黃色的稻子。盛怒之下,周桓王又想對鄭國興師問罪。
這時那個大臣又出面勸誡說:“鄭國人想必是餓瘋了,看在他們饑餓上,還是饒了他們吧。那點稻子就全當喂狗了。下次鄭莊公再來朝拜,大王您教訓他幾句就行了。為這點小事大動肝火,不值當。”
周桓王只好又作罷了。其實大臣的勸是一回事,桓王的心里也有一本賬。他知道鄭國的軍隊訓練有素,自己的軍隊常年不打仗,是否打得過鄭軍誰也不敢打包票。因此不到萬不得已,他也不愿和鄭國刀兵相見。
不過,仗可以暫時不打,胸中的這口惡氣卻是一定要出的。因此,到鄭莊公第二次來朝拜時,周桓王擺足了天子的譜,指著鼻子把鄭莊公從頭到尾罵了個狗血噴頭。
鄭莊公反應出奇淡定。他心想:“你罵吧,我就當你是在潑婦罵街。你折損我的面子?面子這東西,說不重要還真就半毛錢都不值。”
幾年后,周桓王任命了一個右卿士,直接分了鄭莊公作為王室卿士的權力。周桓王此時的想法和當年的共叔段一樣,認為自己實力強了,能壓制鄭莊公了。三年之后,周桓王又把鄭國周圍的一些田地、房屋劃到了周王室名下。
面對周桓王的得寸進尺,鄭莊公的反應仍然很淡定:給我擺天子的譜,沒關系,咱裝傻充愣打哈哈;分我卿士的權力,也沒關系,一身輕嘛;搶我的地盤,那更沒關系,身外物喜歡就拿去……鄭莊公就像當年對自己的弟弟那樣。
周桓王的膽氣越來越壯——好吧,那我干脆給你來個徹底吧。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徹底剝奪了鄭莊公的卿士職權,鄭國從此不朝。同年秋,周桓王糾集了陳、蔡、衛三個諸侯國的軍隊伐鄭。
這次出師的理由是懲罰鄭莊公的不朝覲。此時的周王室權力雖然走向衰落,但畢竟是天子,要維護君臨天下的威儀,像鄭莊公這樣尾大不掉的諸侯,不懲罰是不行的。否則,這天子還真就沒法當了。
周桓王要靠拳頭說話。得意的周桓王認定,鄭莊公是徒有虛名,前面幾次找麻煩都不敢接招,看來一口氣滅了鄭國應該不是什么難事。既然能輕易打掉鄭莊公,并借此給天下諸侯重新立規矩,何樂而不為呢?
從周桓王這邊的實力來看,他確實想不自信都難。這次周軍陣容非常強大——周桓王親自統領中軍,蔡、衛兩國組成左軍,陳國組成右軍。三大諸侯國把壓箱底的精銳部隊都帶來了,又打著名正言順的討伐叛逆旗號,天子還御駕親征,天時、地利、人和似乎全占了。
鄭莊公這邊就慘淡多了。首先,實力上相比周天子,多少還是要遜色一些;其次,鄭國的兩個盟友齊國和魯國不敢背上和天子作戰的罪名,都閃在一邊看熱鬧。鄭莊公能動用的也就是鄭國自己的軍隊。
雖然鄭軍打仗很有一套,勝算卻不大。原因很簡單,第一,是以諸侯的身份對抗天子,道義上就輸了半截;第二,軍隊數量遠遠不如對手;第三,被三面夾擊,地利上更吃虧。打勝仗應當擁有的條件,似乎一樣都不沾邊。
可惜,殺氣騰騰的周桓王怎么也想不到,就如當年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一樣,他這次也落入了鄭莊公的圈套。
原來,鄭莊公的退讓,就如當初對付親弟弟一樣,不過是在扮豬吃老虎罷了。很快,周天子這只“紙老虎”就要嘗到苦頭了……